完善社會保障體係 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發稿時間:2021-10-18 14:03:45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趙建國 王淨淨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這一論述為(wei) “十四五”時期我國社會(hui) 保障事業(ye) 的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折射了我們(men) 黨(dang) “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正是基於(yu) 此,“十四五”規劃綱要將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與(yu) 公共服務、就業(ye) 、收入分配、弱勢群體(ti) 權益、基層社會(hui) 治理等內(nei) 容統一起來,賦予社會(hui) 保障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功能。
一
無論是“國家讓步”視角下的自由主義(yi) 社會(hui) 保障製度,還是“國家回歸”視角下的福利主義(yi) 保障製度,西方的社會(hui) 保障都是作為(wei) 緩和資本主義(yi) 根本矛盾的工具性製度出現並發展的,本質上是國家和社會(hui) 二元對立的產(chan) 物。中國的社會(hui) 保障製度則與(yu) 之不同,一方麵批判吸收了中國本土哲學中“水之於(yu) 舟、民之於(yu) 政”的民本思想,另一方麵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yi) 的社會(hui) 保障思想,從(cong) 而將社會(hui) 保障從(cong) 風險管理的手段上升為(wei) 國家治理製度,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優(you) 勢,能夠有效提升人民的滿意度,增強國家認同感,為(wei) 社會(hui) 保障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暢通國內(nei) 經濟大循環、促進全社會(hui) 共同富裕提供了路徑可能。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我國的社會(hui) 保障事業(ye) 始終立足民生發展,將民生保障作為(wei) 社會(hui) 保障政策的出發點和價(jia) 值源泉。通過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與(yu) 就業(ye) 、教育、收入分配、公共服務、基層治理等的有效連接,以社會(hui) 保障製度的進步為(wei) 應對人口老齡化等問題提供了更全麵的政策選項。
二
針對不同群體(ti) 間的保障差異,我們(men) 黨(dang) 在更高層次上統籌社會(hui) 保障製度安排,努力補齊社會(hui) 保障的短板和弱項,不斷促進社會(hui) 保障整體(ti) 結構的優(you) 化與(yu) 功能的提升。首先,統籌城鄉(xiang) 社會(hui) 保障製度。一方麵,著重推進城鄉(xiang) 居民養(yang) 老、醫療與(yu) 最低生活保障製度的統籌,漸進性地化異趨同,努力實現城鄉(xiang) 社會(hui) 保障製度在籌資機製、待遇保障、經辦管理等方麵的全麵統籌;另一方麵,中央和地方政府均需加大對農(nong) 村社會(hui) 保障的財政投入,縮小城鄉(xiang) 社會(hui) 保障待遇水平差距,同時積極促進農(nong) 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製的發展完善,進一步提升農(nong) 民的社會(hui) 保障待遇與(yu) 服務水平。其次,進一步推動體(ti) 製內(nei) 外基本養(yang) 老保險製度並軌,保障社會(hui) 保障製度的公平性。再次,縮小區域間社會(hui) 保障水平差距,努力建立均等化、可持續、流動性強的全國範圍內(nei) 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十四五”時期將進一步推動社會(hui) 保障法治化進程,建立健全中國社會(hui) 保障法律體(ti) 係。最後,籌劃建立國家主導型的社會(hui) 福利製度,通過加強對“婦女、兒(er) 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ti) 的福利項目建設,逐步提高社會(hui) 福利水平,補齊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短板。
三
一般來說,在市場經濟製度下,社會(hui) 保障水平容易受到整個(ge) 國民經濟基礎的製約,社會(hui) 保障的發展需要適應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而非主動促進經濟進步。我們(men) 黨(dang) 則將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升格為(wei) 民生保障製度的核心內(nei) 容,並將民生發展作為(wei) 促進經濟發展的動力,堅持共建共享相結合,明確了社會(hui) 保障的發展起點為(wei) 協同和促進經濟發展,社會(hui) 保障實踐始終強調將民生保障與(yu) 經濟發展協同起來,致力於(yu) 實現經濟發展與(yu) 民生改善的良性促進。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由此,我國社會(hui) 保障的重點就是要發揮其在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中的支撐作用,主要包含兩(liang) 方麵內(nei) 容:其一,在國內(nei) 大循環中,發揮社會(hui) 保障在“六穩”“六保”中“保居民就業(ye) ”“保基本民生”的重大作用。就業(ye) 是民生之本,在“十四五”時期,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ye) 也是社會(hui) 保障的重點任務,“保居民就業(ye) ”的最終目的就是保障基本民生,隻有在滿足老百姓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去不斷改善民生,才可以使人民群眾(zhong) 在共建共享中收獲更多安全感和幸福感。其二,在國內(nei) 大循環中,需要進一步完善多層次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充分發揮社會(hui) 保障在經濟社會(hui) 協調發展過程中的促進作用。“十四五”規劃綱要強調堅持以擴大內(nei) 需為(wei) 基點促進國內(nei) 大循環,而在建立消費信心拉動國民消費需求方麵,社會(hui) 保障具備其他政策不可替代的作用。社會(hui) 保障為(wei) 國民提供了一張“安全網”,隻有通過社會(hui) 保障製度的不斷完善,遵循“兜底線、織密網、建機製”的基本要求,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方針,以社會(hui) 保險製度為(wei) 核心構建多層次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健全與(yu) 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hui) 保障和公共服務製度,才可以幫助老百姓“能消費、願消費、敢消費”,從(cong) 而形成內(nei) 需旺盛的強大國內(nei) 市場。
四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不僅(jin) 要求做大做好“蛋糕”,還要合理分好“蛋糕”,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社會(hui) 保障作為(wei) 一種再分配製度,在“先富”帶動“後富”的過程中具備明顯的調劑優(you) 勢,在縮小貧富差距方麵能夠抓痛點、解難點,進一步推進社會(hui) 公平。
馬克思主義(yi) 政治經濟學認為(wei) ,通過社會(hui) 保障保障起點、過程與(yu) 結果的公平,讓所有社會(hui) 成員均獲得自由全麵的發展機會(hui) ,是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保障的根本目標。我們(men) 黨(dang) 傳(chuan) 承這一思想,強調要保證人民平等參與(yu) 、平等發展的權利,維護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yang) 、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zhong) 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ti) 人民。在這一思想的正確指引下,要想實現社會(hui) 保障製度的高質量發展,應以公平為(wei) 回歸點,從(cong) 共享發展理念出發,不斷加大社會(hui) 保障促進再分配公平的調節力度,提高其精準性,不斷增強社會(hui) 保障待遇和服務的公平性與(yu) 可及性。在保障原則上,堅持“量力而行”和“盡力而為(wei) ”相統一。在提升社會(hui) 保障水平時,要依據具體(ti) 國情和經濟發展現狀建立科學合理的動態調整機製,做到量力而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促進社會(hui) 保障公平層麵,則要綜合考慮地區、城鄉(xiang) 、群體(ti) 等方麵的差異,做到盡力而為(wei) ,進一步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設。在分配方向上,體(ti) 製外的社會(hui) 保障資源應參照體(ti) 製內(nei) 的社會(hui) 保障漸進調整,不斷縮小體(ti) 製內(nei) 外社會(hui) 保障待遇水平的差距;東(dong) 部地區的社會(hui) 保障資源優(you) 勢應向中西部及東(dong) 北地區調劑;城鎮社會(hui) 保障資源應反哺農(nong) 村社會(hui) 保障的發展建設。在保障項目上,應堅持以社會(hui) 保險為(wei) 主體(ti) ,以社會(hui) 救助保底層,積極促進社會(hui) 福利、慈善製度以及優(you) 撫安置製度的完善。在組織形式上,應以政府保障為(wei) 主體(ti) ,積極促進市場、社會(hui) 等多組織協同發力,形成社會(hui) 保險、補充保險與(yu) 商業(ye) 保險相互銜接、多層次的社會(hui) 保障格局。
(作者:趙建國 王淨淨,分別係東(dong) 北財經大學副校長、博士研究生)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