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張維迎

文章

市場經濟與共同富裕

發稿時間:2021-09-01 15:22:00   來源:經濟學家圈   作者:張維迎

  捍衛市場經濟是經濟學家的職責

  社會(hui) 為(wei) 什麽(me) 需要經濟學家?這個(ge) 問題可能有各種答案。我的答案是:社會(hui) 需要經濟學家,主要原因是市場經濟需要有人去捍衛。如果我們(men) 不需要市場經濟,就不需要經濟學家。

  市場經濟為(wei) 什麽(me) 需要捍衛?

  首先,特權階層、既得利益者不喜歡自由競爭(zheng) 。人類在市場經濟之前的社會(hui) ,都是特權社會(hui) 、階級社會(hui) ,每個(ge) 人的身份是出生時就注定的,每個(ge) 人都過著自己階級的生活,下層階級也不會(hui) 嫉妒上層階級,因為(wei) “命”該如此。市場經濟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平等的一種製度,是一個(ge) 雖有階層但沒有階級的社會(hui) ,它給每個(ge) 人提供發財致富的機會(hui) ,拒絕特權。市場經濟不斷洗牌,沒有人能不勞而獲,也沒有人命中注定受窮。它可以使出身貧寒的窮光蛋變成富翁,也可以使繼承萬(wan) 貫家產(chan) 的富翁變成窮光蛋。所以,有特權的人,或者喜歡特權的人,或者想通過特權獲得利益的人,就不願接受市場經濟的挑戰。即使在市場競爭(zheng) 中取得暫時優(you) 勢的企業(ye) ,也有動機編造出各種理由要求政府幹預市場,試圖借助政府的力量變成既得利益者,用特權保護自己,排斥競爭(zheng) 對手。如早年的英國鐵路公司和郵政馬車公司向議會(hui) 請願立法限製蒸汽車,理由是蒸汽車不安全;最近一些國家的出租車公司試圖通過立法阻止網約車,理由仍然是網約車不安全;一些新能源汽車公司遊說政府給予補貼,甚至呼籲立法禁止燃油車,理由是燃油車汙染環境;如此等等,不勝枚舉(ju) 。從(cong) 曆史上可以看到,反對市場經濟的最大力量,就是特權階層和既得利益者。

  市場經濟需要捍衛的第二個(ge) 原因,是人們(men) 的“無知”。我用“無知”這個(ge) 詞,沒有感情傾(qing) 向,而是要強調人類認知的局限性。

  市場經濟如同生命體(ti) 一樣,是自發形成的複雜秩序,不是人為(wei) 設計出來的,沒有設計師。由於(yu) 人類本身的不完美,現實的市場經濟總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也不存在純粹的市場經濟。但人類有理想主義(yi) 情結,烏(wu) 托邦總是令人著迷。當人們(men) 把現實的市場經濟與(yu) 理想化的烏(wu) 托邦社會(hui) 相比較時,看到的總是它的問題,而不是它的優(you) 點。哈耶克批評的基於(yu) 簡單係統(如物理現象)的“科學主義(yi) ”思維,把科學知識當作唯一的知識,過高地估計了理性的力量,也誤導了人們(men) 對市場的理解。這就形成了普遍的反市場心態,知識分子尤甚。包括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哲學家羅素在內(nei) 的一大批西方知識分子都是反市場的。缺乏經濟學知識也不是反市場的唯一原因。主流經濟學並沒有給我們(men) 提供一個(ge) 好的市場理論。即便像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這樣的經濟學家,也不能真正理解市場,因而成為(wei) 反市場的急先鋒。特別是由於(yu) 政府或者某種強權的不恰當幹預,破壞了市場經濟的正常運作,使市場經濟表現為(wei) 病態市場經濟的時候,人們(men) 往往以為(wei) 這是市場經濟本身的毛病。

  第三個(ge) 原因,是因為(wei) 人們(men) 的無知很容易被機會(hui) 主義(yi) 者利用。由於(yu) 很多人不能理性看待社會(hui) 出現的問題,就給那些嘩眾(zhong) 取寵的人提供了機會(hui) 。這些人批評市場經濟,不一定是他們(men) 骨子裏認為(wei) 市場經濟對大眾(zhong) 不好,而是他們(men) 知道,嫉妒之心,人皆有之,指責市場導致收入分配不公,汙名化富人,可以得到公眾(zhong) 的喝彩和擁護。這樣的人可能是所謂的“學者”,也可能是謀求權力的政治家。西方一些左派政客為(wei) 了拉選票,迎合民粹主義(yi) ,向人們(men) 許諾免費午餐,把企業(ye) 家當作社會(hui) 問題的替罪羊,提出各種各樣反市場經濟的口號和政策。渴望免費午餐,這是人性使然,但經濟學告訴我們(men) ,世界上根本沒有免費午餐!

  從(cong) 曆史看市場經濟的奇跡

  要講市場經濟對人類的貢獻,就要回顧曆史。根據美國伯克利大學經濟學家德隆的研究,在人類曆史上,從(cong) 舊石器時代到公元2000年的250萬(wan) 年間,人類花了99.4%的時間,即到15000年前,世界人均GDP達到了90國際元(這是按照1990年國際購買(mai) 力核定的一個(ge) 財富度量單位)。然後,又花了0.59%的時間,到公元1750年,世界人均GDP翻了一番,達到180國際元。從(cong) 1750年開始,到2000年,即在0.01%的時間內(nei) ,世界的人均GDP增加了37倍,達到6600國際元。換句話說,人類97%的財富,是在過去250年——也就是0.01%的時間裏創造的。

  如果把德隆的數據畫在坐標圖上,可以看到,從(cong) 250萬(wan) 年前至今,在99.99%的時間裏,世界人均GDP基本是一條水平線,但在過去的250年中,突然有了一個(ge) 幾乎是垂直上升的增長。無論是所謂的西歐衍生國,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ya) ,還是西歐國家本身,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等12個(ge) 國家,抑或是後起的日本,經濟增長都發生在過去一二百年的時間裏。而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發生在過去40年。僅(jin) 僅(jin) 數字還不能說明所有問題。

  我們(men) 的祖輩,也就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普通中國人,甚至40年前的中國農(nong) 民,能夠消費的東(dong) 西,和秦漢隋唐時期沒多少區別,甚至還不如宋代。在歐洲也一樣,一個(ge) 普通英國人在1800年時能消費的東(dong) 西,古羅馬人都能享受到,甚至羅馬人比他們(men) 享受得更多。而我們(men) 今天能消費的東(dong) 西,是100年前的人無法想象的。生活的改善大大延長了人的壽命。1820年的時候,世界的人均預期壽命是26歲,與(yu) 古羅馬時代差不多,到2002年變成了67歲。現在,中國人均壽命預期達到了77歲。或許,市場經濟的最大弊端是導致了人口老齡化和長壽時代的出現。有些年輕人不了解曆史,可能不知道,中國的糧票是1994年廢止的。在票證廢除之前,去糧店買(mai) 糧食要有糧票,買(mai) 油要有油票,買(mai) 布要有布票。四十年前,中國一個(ge) 處級幹部的月工資是60多元,那時候一斤雞蛋是6毛多,也就是說,一個(ge) 處級幹部一個(ge) 月的工資隻能買(mai) 100來斤雞蛋。現在,北京一個(ge) 保姆的月工資大概是5500元左右,可以買(mai) 1000斤雞蛋,每天吃10個(ge) ,兩(liang) 年都吃不完。我在農(nong) 村的時候,農(nong) 民幹一天活掙的工分值兩(liang) 毛錢,價(jia) 值相當於(yu) 半斤白麵。現在我的老家,一個(ge) 沒有任何技能、隻上過小學或初中的人去打工,一天的工錢是150元,可以買(mai) 將近100斤白麵。

  為(wei) 什麽(me) 人類的奇跡在過去的250年裏出現,而中國的經濟增長隻是在過去的40年裏出現?是不是人變得更聰明了,比過去的人智慧更高了?當然不是。人類的智商、智慧,在有文字記載的曆史以來,沒有太大的進步。今天的中國人再聰明,我相信沒有幾個(ge) 能超過孔子、孟子、老子。在西方也一樣,人類的智力在過去幾千年裏沒有太大的變化。

  難道是資源變多了?也不是。我們(men) 生活的地球,還是原來那個(ge) 地球,資源不僅(jin) 沒有變多,相反,與(yu) 土地相聯係的自然資源還在慢慢減少。那是什麽(me) 發生了變化?我能提供的唯一答案,就是人類實行了一種新的經濟製度,即市場經濟。英國在200多年前開始搞市場經濟,所以在200多年前經濟開始起飛。中國在40年前開始走向市場經濟,所以中國在過去的40年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飛躍。人們(men) 通常認為(wei) ,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來自技術進步。問題是,是什麽(me) 推動了技術進步?為(wei) 什麽(me) 有的體(ti) 製下技術會(hui) 進步,有的體(ti) 製下技術就不會(hui) 進步?曆史發展的事實證明,隻有市場經濟才能推動技術進步,並使新的技術很快商業(ye) 化,惠及普通大眾(zhong) 。古代社會(hui) 也有一些技術發明,但這些發明很少為(wei) 消費者創造價(jia) 值,為(wei) 社會(hui) 創造財富,因為(wei) 它們(men) 不是在市場競爭(zheng) 的壓力下產(chan) 生的,很難商業(ye) 化。聰明人靠靈感想象出來的東(dong) 西,不一定能真正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市場經濟是陌生人之間的合作

  市場經濟是陌生人之間的合作。合作可以創造價(jia) 值,這是經濟學中的一條基本原理。市場經濟下的合作,不是簡單的像人民公社一樣,所有的人在一起,幹同樣的活,而是分工、專(zhuan) 業(ye) 化基礎上的合作,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然後相互交易。分工和專(zhuan) 業(ye) 化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ge) 人的優(you) 勢,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推動技術進步;交易使每個(ge) 人各得所需。因為(wei) 沒有好處就沒有人願意交易,市場經濟一定是正和博弈,不是零和博弈。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合作隻限於(yu) 熟人之間、有血緣關(guan) 係的人之間,比如兄弟姐妹,或者同一個(ge) 村的人,或者同一個(ge) 教堂的人之間進行合作,很難找到陌生人之間的合作。

  而人類今天的合作,不僅(jin) 超越血緣、親(qin) 緣,而且超越地區、超越國界,走向全球。今天你所消費的商品,99.9%的生產(chan) 者你不認識;一個(ge) 企業(ye) 的產(chan) 品賣出去了,買(mai) 產(chan) 品的絕大部分消費者,生產(chan) 者也不認識。哈耶克把這稱為(wei) “擴展的秩序”。正是這種大規模、大範圍的合作,使全世界的財富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但要使陌生人之間達成合作,有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問題必須解決(jue) ,那就是信任。如果買(mai) 者不信任賣者,前者不敢買(mai) 後者的東(dong) 西,後者生產(chan) 的東(dong) 西賣不出去,專(zhuan) 業(ye) 化對他就沒有好處。結果,每個(ge) 人隻好自己給自己生產(chan) ,那就回到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所以,市場經濟中,不光有一隻“看不見的手”,還有一隻“隱形的眼睛”。陌生人之間能夠合作,是因為(wei) 有一隻隱形的眼睛在監視我們(men) ,每個(ge) 人必須好好表現,對自己的行為(wei) 負責。過去對市場經濟的批評,往往是由於(yu) 人們(men) 隻知道前一個(ge) 因素,而沒有看到後一個(ge) 因素的作用,所以認為(wei) 市場上一定充滿欺詐。而實際上,我們(men) 看到,市場經濟越發達的地方,人們(men) 越注重自己的信用。企業(ye) 要在市場上取得成功,必須建立良好的聲譽。如果企業(ye) 的聲譽不好,沒有人信賴它,就會(hui) 被淘汰。

  利潤就是讓老板承擔責任

  市場中的信任是如何建立起來的?我重點談三個(ge) 概念:企業(ye) 、利潤和企業(ye) 家。這三個(ge) 概念是理解市場經濟的關(guan) 鍵。中國有14億(yi) 人,如果每個(ge) 人都生產(chan) 自己的商品,到市場上去賣,誰能信得過誰?換一種說法,如果把市場上所有商品的商標都去掉,你敢買(mai) 什麽(me) 東(dong) 西?可能敢買(mai) 土豆、大米、水果這些最簡單的商品。像汽車、電腦、礦泉水、投影儀(yi) 這些質量和功能不容易辨別的東(dong) 西,你敢買(mai) 嗎?不敢!市場上99%的商品你都不敢買(mai) 。那怎麽(me) 辦?有一個(ge) 辦法,14億(yi) 人分成了不同的組,比如說分成30個(ge) 組,河南人、河北人、山東(dong) 人、陝西人、北京人等等。有了這個(ge) 分組之後,我們(men) 不認識每個(ge) 人,但我們(men) 知道這是山東(dong) 人,那是廣東(dong) 人,就可以做出某種責任歸屬,如果被騙了,至少知道究竟是山東(dong) 人騙了我,還是廣東(dong) 人騙了我。

  企業(ye) 就類似社會(hui) 的分組,每個(ge) 企業(ye) 有自己的一個(ge) 名字(商號),誰騙了我們(men) ,我們(men) 可以追訴他,或者他這次騙了我,我下次就不買(mai) 他的東(dong) 西,他就要完蛋。這樣,當生產(chan) 活動以企業(ye) 的麵目出現時,每個(ge) 企業(ye) 都必須對自己的行為(wei) 負責,這樣我們(men) 才能建立信任。如果沒有企業(ye) ,每個(ge) 人隻從(cong) 事個(ge) 體(ti) 生產(chan) ,做不到這一點。

  企業(ye) 何以使得我們(men) 可以相互信任?答案與(yu) 所有權配置和利潤有關(guan) 。比如一個(ge) 企業(ye) 由一萬(wan) 個(ge) 人組成,理論上,所有人都可以成為(wei) 所有者。這個(ge) 企業(ye) 每年的收入是1個(ge) 億(yi) ,一萬(wan) 個(ge) 人平分,每人拿1萬(wan) 塊錢。這樣似乎很公平,但想一想,如果出了問題,誰來負責?如果要求人人都負責任,結果可能是誰都不負責任,企業(ye) 就沒有了可用於(yu) 分配的收入。現實中,企業(ye) 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分配責任,即一部分人承擔過失責任,另一部分人承擔嚴(yan) 格責任。承擔過失責任的人拿合同收入(工資),即,如果他沒有遲到早退,沒有曠工,沒有違反作業(ye) 規定,幹了一個(ge) 月,到月底一定要領到一個(ge) 月的工資。這就是員工。另一部分人,即老板,拿的是利潤,要承擔嚴(yan) 格責任——或者叫剩餘(yu) 責任。用一個(ge) 通俗的說法,什麽(me) 叫雇員?別人沒有發現你的錯誤,你就沒有責任,這就叫雇員。什麽(me) 叫老板?沒有發現別人的錯誤,那麽(me) 所有的錯誤都是你的,這就是老板。老板沒有權利在消費者麵前由於(yu) 自己沒有犯錯誤就要求獲得銷售收入,也不能因為(wei) 自己虧(kui) 損就把雇員告上法庭;而工人可以在老板麵前因為(wei) 自己沒有犯錯誤而要求收入,如果老板拒絕支付他的工資,他可以將老板告上法庭。這就是老板和雇員的區別。利潤是企業(ye) 收入扣除工資等成本後的剩餘(yu) ,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負的。拿利潤的人,必須承擔風險,所以它是一種激勵機製。任何一個(ge) 員工犯了錯誤,承擔責任的首先是老板。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是餐館老板,廚師洗菜不幹淨,客人吃了拉肚子住院,你必須負責。因此,老板必須認真監督和規範員工的行為(wei) ,這樣顧客才可以放心地購買(mai) 企業(ye) 的產(chan) 品。

  進一步講,不僅(jin) 僅(jin) 是企業(ye) 的員工,包括企業(ye) 供應商犯了錯誤,企業(ye) 老板也得承擔責任。比如說你買(mai) 了一個(ge) 品牌計算機,計算機的某一個(ge) 零件,如屏幕、芯片、風扇出了問題,或者電池爆炸了,承擔責任的首先是計算機廠商,而不是零部件的供應商。換句話說,一個(ge) 品牌企業(ye) ,實際上是用自己的品牌在消費者麵前立了一個(ge) 軍(jun) 令狀,打保票說,你買(mai) 我的東(dong) 西,出了問題我負責。這樣,才有大家可以信賴的市場,才有了陌生人之間的合作,才有社會(hui) 財富的不斷增加。

  所以我說,利潤是一種責任製度,是一種考核方式。市場通過企業(ye) 這一組織形態劃分核算單位,通過利潤追溯責任,從(cong) 而讓每一個(ge) 人對自己的行為(wei) 負責,市場上才有信任。

  市場經濟中的富人是消費者用貨幣投票選出來的

  那麽(me) ,為(wei) 什麽(me) 有些人成為(wei) 拿利潤的企業(ye) 家,而另有些人成為(wei) 拿工資的雇員?這是由人與(yu) 人之間企業(ye) 家能力的差異決(jue) 定的。市場經濟中,任何人都有選擇做企業(ye) 家或當雇員的自由,沒有任何歧視性規定張三可以做企業(ye) 家,李四隻能當雇員。但競爭(zheng) 的結果是,隻有企業(ye) 家能力足夠高的人才會(hui) 成為(wei) 企業(ye) 家。企業(ye) 家能力,本質上就是為(wei) 他人承擔責任的能力。平均而言,利潤的大小取決(jue) 於(yu) 企業(ye) 家能力的高低。但由於(yu) 市場充滿了不確定性,再高能力的企業(ye) 家,也可能虧(kui) 損!一個(ge) 成功的企業(ye) 家背後,通常有多個(ge) 失敗的企業(ye) 家。我們(men) 不能隻看見那些賺了大錢的企業(ye) 家,而看不見那些賠光了的企業(ye) 家。任何人如果眼紅企業(ye) 家賺錢,那他完全可以自己選擇做企業(ye) 家!他必須記住的一點是,如果沒有兩(liang) 刷子,一定會(hui) 賠得精光!

  什麽(me) 是市場?市場就是好壞由別人說了算、不由你自己說了算的製度。什麽(me) 東(dong) 西有價(jia) 值,什麽(me) 東(dong) 西沒有價(jia) 值,要在市場上評估,買(mai) 的人說了算。所以,吹牛是不管用的。任何人如果不為(wei) 別人創造價(jia) 值,就不可能獲得收入。當兩(liang) 個(ge) 企業(ye) 競爭(zheng) ,我們(men) 說某一個(ge) 企業(ye) 更有優(you) 勢的時候,意味著這個(ge) 企業(ye) 能為(wei) 消費者創造更多的消費者剩餘(yu) (即價(jia) 值與(yu) 價(jia) 格之差)。企業(ye) 之間的競爭(zheng) ,就是為(wei) 消費者創造剩餘(yu) 價(jia) 值的競爭(zheng) 。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是,企業(ye) 家賺的是消費者的錢,似乎消費者被企業(ye) 家剝削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在競爭(zheng) 的市場上,如果沒有特權,利潤隻能來自企業(ye) 家為(wei) 消費者創造的價(jia) 值,消費者不會(hui) 願意為(wei) 價(jia) 值10元的東(dong) 西支付10.01元的價(jia) 格。事實上,企業(ye) 家賺的錢隻是他創造的財富的一小部分,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變成了消費者剩餘(yu) 。比爾·蓋茨的財富再多,與(yu) 微軟公司為(wei) 人類創造的價(jia) 值相比,可以說是九牛一毛!

  在市場經濟中,一個(ge) 企業(ye) 家賺的錢與(yu) 他(她)服務的客戶數量成比例。一個(ge) 隻為(wei) 少數人提供產(chan) 品和服務的企業(ye) 家是不可能賺大錢的,隻有服務於(yu) 大眾(zhong) 市場的企業(ye) 家,才可能賺大錢。因此,市場經濟中的富人(企業(ye) 家)是消費者用貨幣投票選出來的。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是消費者。如果我們(men) 嫉妒某個(ge) 企業(ye) 家賺錢太多,那隻能怪我們(men) 自己買(mai) 了他(她)的產(chan) 品。如果大部分消費者不再使用騰訊公司提供的產(chan) 品,不再使用微信、QQ、網遊,馬化騰馬上就會(hui) 變成窮光蛋。而我們(men) 之所有不願放棄使用騰訊公司的產(chan) 品,不是因為(wei) 我們(men) 愚蠢,而是因為(wei) 它們(men) 給我們(men) 帶來更大的好處,我們(men) 認為(wei) 物有所值。一方麵心甘情願地買(mai) 他的產(chan) 品,另一方麵又對他賺錢憤憤不平,這是自相矛盾的!

  市場經濟最大的受益者是普通人

  市場經濟使什麽(me) 人受益最大?是富人嗎?不是!市場經濟最大的受益者是普通人。舉(ju) 個(ge) 簡單的例子,愛迪生發明了燈泡,給每個(ge) 人都帶來便利。但燈泡的價(jia) 值對富人來講要比窮人小得多,因為(wei) 富人有錢,即使沒有燈泡,他可以點很多蠟燭,而窮人一根都買(mai) 不起。再比如現在有了電視,每個(ge) 人都可以看明星唱的歌、演的戲,而過去隻有少數富有的人、皇宮貴族才能享受現場直播式的演出。汽車也是這樣,過去富人可以坐轎子,現在普通人都可以有汽車作為(wei) 代步工具,坐奧迪車與(yu) 開夏利車之間的差距,遠遠小於(yu) 坐轎子與(yu) 步行之間的差距。所有新產(chan) 品、新技術都是這樣。外賣給普通人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微信公號讓普通人可以變成自媒體(ti) 人。沒錯,有些新成品一開始隻有富人消費,被認為(wei) 是奢侈品,但隨著成本的下降,很快就變成了大部分人的必需品---這其實就是企業(ye) 家創造這種產(chan) 品的目的,富人不過是為(wei) 普通人支付了新產(chan) 品的研發費用而已。所以說,市場經濟最大的受益者是普通老百姓,不是特權階層。至少從(cong) 消費的角度看,市場經濟使得人與(yu) 人之間變得更平等了。

  消費者為(wei) 什麽(me) 能買(mai) 得起企業(ye) 家生產(chan) 的產(chan) 品?因為(wei) 企業(ye) 家在產(chan) 品市場上為(wei) 消費者提供產(chan) 品的同時,在要素市場上為(wei) 消費者創造了掙取收入的機會(hui) 。在市場經濟中,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收入來自工資。工資來自工作,沒有工作就沒有工資。工作是誰創造的?企業(ye) 家!一個(ge) 社會(hui) 的工作機會(hui) 不是給定的,而是企業(ye) 家創造出來的。沒有企業(ye) 家,大部分人就沒有了工作機會(hui) ,也就沒有了收入。進一步講,工人能賺多少工資,很大程度上取決(jue) 於(yu) 企業(ye) 家的能力,因為(wei) 工人生產(chan) 率的高低與(yu) 企業(ye) 家的能力有關(guan) 。同樣一個(ge) 人,在能力高的企業(ye) 家手下創造的價(jia) 值比在能力低的企業(ye) 家手下大。所以,一個(ge) 社會(hui) 的企業(ye) 家人數越多、能力越高,工人的工資收入就越高。這是發達國家普通工薪階層的生活水平甚至高於(yu) 發展中國家一些精英階層的原因,也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願意移民發達國家的主要原因。我這樣說當然不意味著工人是企業(ye) 家養(yang) 活的。市場經濟中,每個(ge) 人都是自己養(yang) 活自己。但從(cong) 發生學的角度講,工人的工作機會(hui) 確實是企業(ye) 家創造出來的。這一點,中國的經驗就很能說明問題。計劃經濟體(ti) 製年代,中國的城市人口不到總人口的20%,城市出生的人在城市仍然找不到就業(ye) 機會(hui) ,政府不得不把兩(liang) 千萬(wan) “知識青年”下放到農(nong) 村。改革開放後,數以億(yi) 計的農(nong) 村人被吸引到城市工作,有些企業(ye) 還不時遇到招工難的問題。跨地區數據表明,企業(ye) 家越多的地區,就業(ye) 人數越多,工人的平均工資也越高。因此,提高工薪階層收入的最好辦法是讓企業(ye) 家活動更自由,市場競爭(zheng) 更激烈,而不是相反!消滅了企業(ye) 家,絕大部分中國人都會(hui) 回到赤貧狀態。

  市場讓收入分配更公平

  對於(yu) 社會(hui) 中的貧困和收入分配不平衡現象,很多人都擔憂,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人把這種現象的原因歸結為(wei) 市場化改革,甚至有人認為(wei) ,市場經濟的結果一定是貧富差距擴大。這是一種誤解。

  在市場經濟之前的社會(hui) ,無論東(dong) 方還是西方,絕大部分人都掙紮在生存線以下,因饑荒餓死人是經常發生的事。市場經濟是解決(jue) 貧困問題的唯一有效途徑。經濟活動越自由,貧困人口越少。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表明,2005年,同樣是發展中國家,那些最市場導向國家的極端貧困率隻有2.7%,而那些沒有自由市場的國家的極端貧困率是41.5%。

  中國是一個(ge) 非常有說服力的例證。按照世界銀行的新標準,中國全部人口中貧困人口的比例1981年是52.8%,2001年降到7.8%。改革開放三十年後,中國社會(hui) 的絕對貧困問題應該說基本解決(jue) 了。市場經濟之所以能更有效地解決(jue) 貧困問題,是因為(wei) 它為(wei) 普通人提供了發家致富的機會(hui) ,而在非市場經濟中,這樣的機會(hui) 隻有少數特權階層才有。中國上世紀80年代的城市個(ge) 體(ti) 戶,都來自社會(hui) 低層群體(ti) 。有特權的人可以去當兵,去政府、國有企業(ye) 工作,而沒有特權、沒有關(guan) 係的人怎麽(me) 辦?隻好自己創業(ye) !他們(men) 撿破爛,擺地攤,賣點瓜籽、茶水、衣服,結果反倒富裕起來。這在計劃經濟下是不可能的。順便說一下,中國的垃圾處理和環境保護,撿破爛的人居功至偉(wei) !

  不可否認,政府和慈善組織在解決(jue) 貧困問題上是可以有所作為(wei) 的。但我們(men) 必須明白,扶貧的錢形式上是政府或慈善機構給的,本質上是企業(ye) 家創造出來。政府和慈善機構能做的隻是把財富從(cong) 一部分人手裏轉到另一部分人手裏,不可能無中生有。正是企業(ye) 家創造了財富,政府和慈善機構才有了可用於(yu) 扶貧的錢。所以毫不奇怪,國際援助資金總是從(cong) 市場經濟國家流向非市場經濟國家,而不是相反;同樣,中國國內(nei) 的扶貧資金也是從(cong) 市場化程度高的地區流向市場化程度低的地區。如果企業(ye) 家沒有積極性創造財富了,政府也就沒有錢轉移支付了,慈善事業(ye) 也就成了無源之水。這點我們(men) 必須牢記於(yu) 心。

  人們(men) 在討論收入分配差距時,經常忽略貧富之間的垂直流動,似乎收入差距的擴大就是富的越來越富,窮的越來越窮。事實上,市場經濟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是貧富人群是流變不定的。如熊彼特所說,市場經濟下,富人俱樂(le) 部就像一個(ge) 豪華酒店,總是住滿了人,但客人的名字總在不斷變化。同樣,所謂的“低收入階層”,像一個(ge) 地下旅館,總是人滿為(wei) 患,但不時有人搬走,又有新人入住,而且新的入住者可能曾經是豪華酒店的貴客。

  按照胡潤中國富豪榜,2010年最富有的100人,10年後隻有30人仍然在百人名單中,其中2010年的前20名,10年後隻有3人仍然在前20名榜單上,6人甚至在百人榜上也不見蹤影 。斯坦佛大學Pencavel教授的研究發現,中國1990年處於(yu) 最低收入的1/5的人群,到1995年50.4%的人已經跳出最低收入階層,其中2.1%的人進入最高收入人群,而1990年最高收入的1/5人群,在1995年隻有43.9%仍然屬於(yu) 最高收入的人群,有近5%落入最低收入人群。這說明,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hui) 的垂直流動性大大提高了。現在進入富豪榜的中國企業(ye) 家,幾十年前,甚至十幾年前,都是一文不名的窮光蛋。也可以預計,隻要中國繼續堅持市場化改革,用不了幾年,他們(men) 中許多人不會(hui) 再榜上有名。“富不過三代”是市場經濟的鐵律!因為(wei) 企業(ye) 家精神是很不容易傳(chuan) 承的。

  即使不考慮垂直流動性,僅(jin) 以基尼係數來衡量收入差距,我做過一個(ge) 統計分析,以2001年為(wei) 例,在中國30個(ge) 省、市、自治區當中,平均而言,市場經濟發展最好的地區、國有經濟部門最少的地區、財政收入占GDP比重最低的地區,是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區。這說明什麽(me) ?如果政府參與(yu) 經濟活動少,人們(men) 從(cong) 事商業(ye) 活動的自由就大,競爭(zheng) 就激烈,商業(ye) 活動的利潤就低;如果一個(ge) 地區隻有少數有特權、有關(guan) 係的人能做生意,或隻有最膽大的人敢做生意,做了之後盈利就很高。舉(ju) 例來說,浙江一帶的人做生意的比較多,富人也多,但利潤都很薄。但像東(dong) 北這樣的地方,大部分人都不做生意,但少數做生意的人一定賺大錢,為(wei) 什麽(me) ?因為(wei) 他們(men) 的市場環境不好。所以我們(men) 看到,市場越開放、政府幹預越少的地方,收入差距越小。

  另外,平等不僅(jin) 僅(jin) 體(ti) 現在貨幣收入上,還包括其他的方麵,如自由、權利、選擇等。過去老百姓有什麽(me) 自由?我在農(nong) 村的時候,農(nong) 民自留地裏生產(chan) 的西瓜、蘋果,到集市上賣,被發現,算作投機倒把,要批鬥,甚至關(guan) 起來,連做人的基本權利都沒有。那時候農(nong) 民一年四季吃不上肉,也買(mai) 不起麵,但隻要公社的幹部來村裏,大家都搶著請客,有點白麵、有點肉都留給幹部吃。為(wei) 什麽(me) ?隻有跟他們(men) 拉上關(guan) 係,孩子才有希望去當兵、被招工。所以,我不認為(wei) 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hui) 變得不平等,而是更平等、更公平。

  警惕“嫉妒”披上“正義(yi) ”的馬甲

  美國學者伯恩斯坦在《財富的誕生》一書(shu) 中,從(cong) 經濟、軍(jun) 事、曆史製度來看現代西方的興(xing) 起,提出,現代社會(hui) 經濟起飛有四個(ge) 條件:第一是財產(chan) 權製度,第二是科學理性,第三是資本市場,第四是運輸成本的降低。這很值得我們(men) 思考。

  kaiyun官方地址開放40多年,人均GDP每10年翻一番,每個(ge) 人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中國能做到這一點,與(yu) 產(chan) 權製度的改革有很大關(guan) 係,盡管中國的產(chan) 權製度仍然有待完善。比如農(nong) 村的土地,最初農(nong) 民承包土地期限就一年,農(nong) 民有了生產(chan) 的積極性,但沒有人願意投資,政府就將承包期延長到5年;5年比1年好,但還是沒人修水利設施,於(yu) 是延長到10年;還不行,沒有人願意種樹,最後延長到30年。現在來看還不行,土地不能轉讓的話,大量的農(nong) 民沒法變成市民。

  中國的資本市場從(cong) 無到有,也在不斷地發展。國有企業(ye) 和國有銀行在境內(nei) 外上市,短期內(nei) 不一定能改變很多東(dong) 西,但是長期來講,是往正確的方向走。道路交通的建設使得運輸成本大幅度降低,對中國經濟的增長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當然,社會(hui) 中還有很多問題,但要靠進一步的改革去解決(jue) 。我們(men) 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也與(yu) 觀念的改變有關(guan) 。

  上世紀80年代伴隨著個(ge) 體(ti) 戶、獎金製度的出現,中國流行過“紅眼病”,一些人甚至連“按勞分配”都不能接受。如果連“按勞分配”都不接受,經濟是不可能發展的,隻能大家都過窮日子。經過經濟學家和其他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的努力,“按勞分配”逐步被普遍接受了。這樣,人們(men) 有了幹活的積極性。再後來,資本和其他生產(chan) 要素參與(yu) 收入分配的思想也被接受了,企業(ye) 家利潤也得到了承認。這樣,中國人的企業(ye) 家精神被煥發出來,中國就成為(wei) 一個(ge) 創業(ye) 之國,每個(ge) 人的生活都得到了改善。

  非常遺憾的是,在觀念方麵,我們(men) 似乎在走回頭路。“紅眼病”是一種嫉妒心,根植於(yu) 人性中。嫉妒心就是隻要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如收入比自己高,長得比自己漂亮,頭腦比自己聰明,身體(ti) 比自己健壯,孩子上了好學校,等等,就心生怨恨,認為(wei) 社會(hui) 不公正,不是自己無能。嫉妒心強的人甚至不在乎自己得了多少,而是寧願自己窮,也不願看到別人比自己富,所以最讓他們(men) 幸災樂(le) 禍的是看到富人破產(chan) ,名人出醜(chou) 。

  嫉妒心的認識論基礎是零和博弈思維,即認為(wei) 財富是一個(ge) 固定的量,一個(ge) 人所得必定是另一個(ge) 人所失,有人變富了,一定是有人變窮了。所以滿腦子零和博弈思維的人,非常熱衷於(yu) 階級鬥爭(zheng) 。如果人類不能有效地抑製“紅眼病”和嫉妒心,社會(hui) 不可能進步。所以,“紅眼病”和嫉妒心都是貶義(yi) 詞,聖經把嫉妒作為(wei) 七宗罪之一,基於(yu) 嫉妒心的行為(wei) 不具有社會(hui) 正當性,在公開場合,人們(men) 總是盡量掩蓋或否定自己的嫉妒心。麻煩在於(yu) ,在一些西方左派人士的努力下,“嫉妒”現在披上了“公平分配”和“社會(hui) 正義(yi) ”的馬甲,取得了道德上的正當性,很容易蠱惑大眾(zhong) ,使得一些根植於(yu) 嫉妒心的政策主張可以在“公平”“正義(yi) ”的名義(yi) 下大行其道。這些政策主張將人們(men) 的注意力從(cong) 財富的創造轉向財富的分配,一定會(hui) 傷(shang) 害那些本來有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富起來的人,而這些人正是政策主張者號稱要幫助的人。這就回到本文一開始講的問題:社會(hui) 為(wei) 什麽(me) 需要經濟學家?因為(wei) 市場經濟太脆弱,太容易受到損害,需要有人去捍衛它。

  計劃經濟是少數知識分子設計、然後靠強權從(cong) 上到下強加給社會(hui) 的,所以一定有人捍衛它,替它辯護。市場經濟不同,它不是知識分子設計出來的,而是從(cong) 下到上自發產(chan) 生的。這也意味著,市場經濟就像一個(ge) 沒娘的孩子,誰都可以打它罵它,汙名化它,而無須承擔責任。生活在計劃經濟製度的人批判計劃經濟要冒政治、甚至法律風險,但無論你生活在何種製度下,批判市場經濟沒有任何風險。事實上,無數人曾因為(wei) 批評計劃經濟而鋃鐺入獄,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jia) ,而不曾有任何人因為(wei) 批評市場經濟惹上任何麻煩。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市場經濟也是仁慈的,我們(men) 真的應該珍惜它。

  市場經濟確實有一個(ge) 毛病:當你有機會(hui) 享受它的好處時,你注意到的可能都是它的缺點;當你沒有機會(hui) 享受它的好處時,它也沒有辦法顯示它的優(you) 點。當你自己把它弄壞的時候,你還責怪它,怎麽(me) 這麽(me) 糟糕。趙本山的小品《賣拐》大家都熟悉。範偉(wei) 的腿本來沒毛病,但趙本山反複說有毛病,說到最後,範偉(wei) 自己也覺得自己的腿真的有毛病,就迫不及待地買(mai) 了趙本山的拐。其實真正有毛病的不是範偉(wei) 的腿,而是範偉(wei) 的腦子。現在好多人都在“賣拐”,這個(ge) “拐”是什麽(me) ?就是大量反市場經濟的言論。許多所謂市場經濟的毛病,都是“賣拐”的人編造出來的。我說這些,隻有一個(ge) 目的,就是讓大家更好地理解什麽(me) 是市場經濟,堅定我們(men) 對市場經濟的信念。

  中國的未來最值得擔心的是什麽(me) ?不是能源、環境問題——這些當然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為(wei) 市場競爭(zheng) 推動的技術進步一定能為(wei) 我們(men) 找到答案。我們(men) 沒有必要像200多年前的馬爾薩斯或50多年前的羅馬俱樂(le) 部那麽(me) 悲觀。中國未來的發展,取決(jue) 於(yu) 我們(men) 的信念,我們(men) 相信什麽(me) ,不相信什麽(me) 。如果我們(men) 堅定了對市場經濟的信心,不斷推進市場化改革,中國就會(hui) 走向共同富裕。如果我們(men) 失去了對市場的信念,引入越來越多的政府幹預,中國隻能走向共同貧窮。不要忘記,當年搞計劃經濟的本意是為(wei) 窮人謀福利,結果卻造就了越來越多的窮人,使窮人的命運比過去更悲慘。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