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常紀文

文章

抓緊完善政策體係堅決糾正運動式“減碳”

發稿時間:2021-08-24 14:05:33   來源:經濟之聲《財經態度》   作者:常紀文

  國家發改委昨天舉(ju) 行了8月例行新聞發布會(hui) ,新聞發言人孟瑋介紹有關(guan) 情況時指出,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相關(guan) 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工作中確實出現了有些地方、行業(ye) 、企業(ye) 的工作著力點有所“跑偏”,主要表現在3個(ge) 方麵:

  一是目標設定過高、脫離實際。有的地方、行業(ye) 、企業(ye) “搶頭彩”心切,提出的目標超越發展階段;有的地方對高耗能項目搞“一刀切”關(guan) 停;有的金融機構驟然對煤電等項目抽貸斷貸。

  二是遏製“兩(liang) 高”行動乏力。遏製“兩(liang) 高”項目盲目發展是當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當務之急和重中之重,但有的地方口號喊得響,行動跟不上,有的地方甚至違規上馬“兩(liang) 高”項目,未批先建問題比較突出。

  三是節能減排基礎不牢。有的地方對節能減排工作不夠重視,能耗“雙控”落實不力;有的行業(ye) 沒有紮實做好結構節能、技術節能、管理節能,而是寄希望於(yu) 某種技術一勞永逸解決(jue) 問題;有的機構蹭熱度、追熱點,熱衷於(yu) 打標簽、發牌子,碳中和“帽子”滿天飛。

  國家發改委正在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抓緊製定完善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ti) 係,抓好工作落實、加大督導力度,及時發現並糾正相關(guan) 問題,確保黨(dang) 中央、國務院決(jue) 策部署不跑偏、不走樣。

  怎麽(me) 看待當前一些地方、行業(ye) 、企業(ye) 在推進“雙碳”工作中所存在的突出問題?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有哪些?

  常紀文:

  首先是區域不平衡。東(dong) 部地區有一些省會(hui) 城市工作基礎比較好,在“雙碳”工作之中有積累,但是有一些地方一些行業(ye) 和一些企業(ye) ,本身就是搞傳(chuan) 統的“兩(liang) 高”項目,加上技術創新不足,在推進“雙碳”過程中有很大的難度。

  第二,很多地方仍然想發展“高碳”項目,他們(men) 認為(wei) 2030年碳達峰,還有大概9年多的時間,這是一個(ge) 機會(hui) ,還可以把碳排放進一步增加,能夠突擊一些項目就突擊一些,為(wei) 以後留有餘(yu) 地。現在中央進行生態環保督察,包括國家發改委開展的能源總量,能源強度的評比,糾正了這個(ge) 趨勢。

  第三,有些地方“拍胸脯”現象比較普遍。一個(ge) 地方比一個(ge) 地方、一個(ge) 行業(ye) 比一個(ge) 行業(ye) 、一個(ge) 企業(ye) 比一個(ge) 企業(ye) 口號喊的響,互相不切實際的在比拚,這個(ge) 問題非常尖銳非常突出。

  根據黨(dang) 中央、國務院的部署,“雙碳”工作推進的要求是“實事求是、尊重規律、循序漸進、先立後破”。應該如何正確理解這句話?

  常紀文:

  這個(ge) 話講得非常好,關(guan) 鍵是落實。寫(xie) 文件、講話稿好寫(xie) ,但是現實中不好幹,要把實事求是、尊重規律、循序漸進、先立後破這幾個(ge) 方麵結合起來,就更難了。

  “實事求是”就是有多大的能力,幹多大的事情,有多深厚的基礎,你蓋多高的樓。我們(men) 的“雙碳”工作,實事求是說是很緊迫的。中國的碳排放總量確實有一些大,我們(men) 必須按照中央的部署,2030年爭(zheng) 取早點碳達峰,2060年之前爭(zheng) 取碳中和,但是也要實事求是,不能傷(shang) 經濟的元氣,所以要遵循經濟、環保與(yu) 低碳發展規律拿出方案。中央正在製定方案,由國家發改委在牽頭,這是好事。

  第二,經濟發展有自己的規律,環境保護有自己的規律,低碳發展也有自己的規律,這三個(ge) 規律要相結合,把它統籌起來,結合我們(men) 的目標,把規定摸清楚。目前中央正在製定“1+N”的方案,有些經濟比較好的地方已經製定出來了,但是有些地方的方案還是比較偏虛,下一步中央的方案出台之後,地方的方案也會(hui) 慢慢變實。

  第三,循序漸進。確定好目標之後,不搞一刀切,也不能不采取措施,必須不斷的進步。很多企業(ye) 在這個(ge) 過程中因為(wei) 技術落後,沒有資金就會(hui) 慢慢退出,但也有一批新的企業(ye) 會(hui) 慢慢成長。

  最後是先立後破。有些地方不要盲目的搞,中央的方案都沒出台,有些地方就著急喊口號,你對自己的情況都不熟悉,你表這個(ge) 態是對地方不負責,對行業(ye) 不負責,對企業(ye) 也不負責。所以中央提出“先立後破”,是非常科學非常正確的。

  很多地方在遏製“兩(liang) 高”項目方麵行動乏力,口號喊得響,行動跟不上。這種現象對“雙碳”工作對造成怎樣的危害?如何加大督導力度?

  常紀文:

  最近喊口號的現象少了,但是很多地方開始想辦法多爭(zheng) 取一些碳排放指標,有些地方仍然未批先建。最近我到很多地方去調研“碳達峰碳中和”,很多地方是先建,先把生態給破壞了,弄出幾平方公裏地方,把“三通一平”通過了,把框架搭起來,如果你不批,就說你不支持實體(ti) 經濟。這個(ge) 很要不得,中央環保督察要該批的批,該追責追責。

  還有一些企業(ye) 本來是高碳的,還在談“碳中和”。“碳中和”是全國層麵的事情,全國一盤棋,有些地方的產(chan) 業(ye) 定位,包括區域功能定位是有差異的,每個(ge) 地方都“碳中和”是不可能的,不現實,應該在中央的統籌之下去談“碳達峰”,在地方統籌之下去談“碳達峰”。隻有這樣落實了才不會(hui) 空喊口號。

  針對節能減排基礎不牢的問題,您的觀點是什麽(me) ?各個(ge) 地方在工作方式上應該做哪些調整?

  常紀文: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是總體(ti) 偏好,但是環境保護的基礎不牢固,原因是技術創新、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還不牢固,這需要一個(ge) 過程,特別是通過環境保護倒逼有個(ge) 過程,這還得需要十幾年的時間,到2030年以後就會(hui) 逐步的牢固。

  每個(ge) 地方要把經濟基礎做好,沒有經濟基礎談“碳達峰碳中和”意義(yi) 不大。每個(ge) 地方要基於(yu) 產(chan) 業(ye) 基礎把特色產(chan) 業(ye) 做好,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統籌布局,在園區裏麵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發展一些符合本地實際的技術含量比較高的產(chan) 業(ye) 。有了錢了,產(chan) 業(ye) 發展了,搞節能減排的基礎就牢固了,這是一個(ge) 比較漫長的過程。所以中央講的實事求是,循序漸進,就是基於(yu) 這一點。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