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經濟思想中探尋市場經濟要義
發稿時間:2021-08-04 15:19:22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作者:趙曉雷
早在1979年,鄧小平同誌就提出,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hui) 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hui) 主義(yi) 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這一論述突破了社會(hui) 主義(yi) 和市場經濟對立的思想教條,闡明了市場經濟作為(wei) 一種經濟體(ti) 製和經濟運行機製,可以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經濟製度相結合,從(cong) 而優(you) 化資源配置,更快更好地發展生產(chan) 力。基於(yu) 五千年的曆史積澱,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具有豐(feng) 富的內(nei) 涵,對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產(chan) 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而市場經濟作為(wei) 經濟運行方式的認識,在中國古代思想家的相關(guan) 論述及觀點中就已有所體(ti) 現。
古代經濟思想中的市場觀
中國古代特別是先秦時期,有關(guan) 分工、交易、市場管理、市場價(jia) 格決(jue) 定、市場資源配置、市場競爭(zheng) 與(yu) 利益關(guan) 係協調等方麵的經濟思想,就已有較為(wei) 豐(feng) 富的表述。古代典籍《易經》有關(guan) 市場的描述“日中為(wei) 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既形象又準確地闡明了市場的功能及交易的目的,也印證了市場交易活動在古代社會(hui) 經濟中的重要作用。西周時代已有很好的市場管理製度,《周禮·地官·司市》中有“凡治市之貨賄六畜珍異,亡(無)者使有,利者使阜,害者使亡(無),靡者使微”,表明市場管理的要義(yi) 在於(yu) 通過交易活動,互通有無、協調利益、齊物平市。《管子》中也蘊含著豐(feng) 富的市場經濟思想,如“市者,貨之準也。是故,百貨賤,則百利不得。百利不得,則百事治。百事治,則百用節矣。……市者,可以知治亂(luan) ,可以知多寡,而不能為(wei) 多寡,為(wei) 之有道”,又言“市者天地之財具也,而萬(wan) 人之所和而利也”。這些思想對市場(經濟)的性質、作用、規律的分析已具備一定的理論要素。“市者,貨之準也”揭示了市場的基本功能是價(jia) 格發現。市場可以客觀反映供求變動,遵循市場供求的客觀規律。“可以知多寡,而不能為(wei) 多寡,為(wei) 之有道”,表明在商品充分流通的環境下,市場自動調節供需,消除價(jia) 格壟斷,使資源得以有效配置。“百利不得,則百事治。百事治,則百用節矣”,體(ti) 現了市場具有維係和平衡各方利益的功能,即“萬(wan) 人之所和而利也”。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經濟活動和經濟利益的協調機製,通過對市場主體(ti) 利益的激勵和約束,建立一種行為(wei) 規範,滿足各交易主體(ti) 利益,同時降低經濟運行成本,提高經濟活動效益。《管子·輕重篇》如今存16篇,由此形成的輕重理論被視為(wei) 中國古代經濟思想之集大成。該理論的主要內(nei) 容是論述商品交換及其與(yu) 貨幣的關(guan) 係,涉及市場供求關(guan) 係及商品、貨幣價(jia) 值的價(jia) 格形式運動等理論要素。中國古代經濟思想關(guan) 於(yu) 市場的分析圍繞“貨殖”展開,其範疇邏輯涵蓋市場、流通、貨幣、財富。這些思想也涉及了分工、生產(chan) 等經濟層麵,特別是將市場視作經濟活動的調節機製。《史記·貨殖列傳(chuan) 》更是將市場(經濟)提升到國家治理製度層次。“……農(nong) 末(商)俱利。平糶齊物,關(guan) 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在政治經濟學前史時期,商品經濟尚出現在自然經濟的縫隙中,中國古代經濟思想關(guan) 於(yu) 分工、交易、市場運行、價(jia) 格決(jue) 定的論述卻堪稱優(you) 秀,對我們(men) 構建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具有重要借鑒意義(yi) 。
市場經濟思想的古今通融
一方麵,中國古代經濟思想認識到市場是一種經濟活動方式。當社會(hui) 分工發展到一定階段,連接生產(chan) 與(yu) 交換的市場活動便自然產(chan) 生。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從(cong) 空間形態和功能形態對市場做以描述,特別是將關(guan) 於(yu) 市場的認識與(yu) 分工思想相聯係。無論是墨子的“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從(cong) 事焉”,還是孟子的“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都必須以商品交換、市場活動為(wei) 媒介。雖然中國古代的分工思想基本屬於(yu) 自然分工範疇,但還是比較全麵地論述了在分工發展的基礎上,人們(men) 在社會(hui) 生產(chan) 過程中的經濟聯係和社會(hui) 多方麵的物質需求,是通過市場交換活動實現的。現代經濟學的邏輯起點是分工。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政治經濟學作為(wei) 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工場手工業(ye) 時期才產(chan) 生的,它隻是從(cong) 工場手工業(ye) 分工的觀點來考察社會(hui) 分工,把社會(hui) 分工看成是用同量勞動生產(chan) 更多商品,從(cong) 而使商品便宜和加速資本積累的手段”。西方古典經濟學則從(cong) 分工和市場擴張的角度,探討勞動生產(chan) 率的提高和國民財富的生產(chan) 和增長。由於(yu) 自然經濟受“人的依賴關(guan) 係”之曆史局限,中國古代經濟思想中的分工還停留在士、農(nong) 、工、商的群體(ti) 分工,並未深入到各個(ge) 行業(ye) 內(nei) 部(即資本主義(yi) 工場手工業(ye) 範疇的分工),分工也主要與(yu) 市場交易,而非與(yu) 提高勞動生產(chan) 率相聯係。但中國古代思想家關(guan) 於(yu) 分工和市場的論述,是世界古代經濟思想史在東(dong) 方的一個(ge) 理論高峰,也為(wei) 後世市場經濟思想的發展創新提供了有價(jia) 值的思想資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體(ti) 製改革的一個(ge) 理論突破,就是將市場經濟與(yu) 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發展、與(yu) 社會(hui) 分工及商品經濟發展相聯係,將市場經濟作為(wei) 一種經濟體(ti) 製和經濟運行機製,作為(wei) 基本經濟製度範疇體(ti) 係的一個(ge) 重要組成,進而形成包含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理論、社會(hui) 主義(yi) 改革開放理論、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理論等在內(nei) 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為(wei) 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奠定理論基礎。1992年,黨(dang) 的十四大明確將我國經濟體(ti) 製改革的目標確定為(wei) 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黨(dang) 的十五大進一步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經濟,就是在社會(hui) 主義(yi) 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chan) 力。這一經濟體(ti) 製改革目標的確立,首先體(ti) 現在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等同於(yu) 社會(hui) 基本製度範疇的思想束縛,認識到計劃和市場都是調節經濟的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hui) 基本製度的本質區別。縱觀20世紀後期的中國經濟體(ti) 製改革,從(cong) “計劃經濟為(wei) 主,市場調節為(wei) 輔”到“計劃經濟與(yu) 市場調節相結合”再到“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清晰地顯示出一條以市場為(wei) 取向的經濟體(ti) 製改革軌跡。
另一方麵,中國古代經濟思想還認識到,市場是以等價(jia) 交易為(wei) 法則的社會(hui) 經濟關(guan) 係,是社會(hui) 經濟活動和經濟利益的調節機製。經濟運行和調節機製在根本上是一種利益激勵和約束機製,經濟運行機製必然與(yu) 人們(men) 的經濟利益追求直接關(guan) 聯。市場機製及價(jia) 值規律通過對市場主體(ti) 特殊經濟利益的激勵和約束來調節其經濟行為(wei) ,進而調節社會(hui) 經濟運行。中國古代經濟思想推崇市場自動調節供求關(guan) 係、協調經濟利益、規範經濟運行的功能,特別是關(guan) 於(yu) 通過市場機製調節經濟活動和經濟運行的精彩論述,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在我國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亦有呼應之處。
我國對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建設,起初強調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黨(dang) 的十四大、十五大),黨(dang) 的十六屆三中全會(hui) 強調更大程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dang) 的十七大提出要在深化改革的實踐中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黨(dang) 的十八大提出全麵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隨後,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明確提出,經濟體(ti) 製改革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guan) 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jue) 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黨(dang) 的十九大則提出加快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經濟體(ti) 製改革必須以完善產(chan) 權製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wei) 重點,實現產(chan) 權有效激勵、價(jia) 格反應靈活、競爭(zheng) 公平有序、企業(ye) 優(you) 勝劣汰。黨(dang) 的十九屆三中全會(hui) 從(cong) 轉變政府職能的角度,明確要求堅決(jue) 破除製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jue) 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ti) 製機製弊端。可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建立與(yu) 完善同基本經濟製度改革密切相關(guan) 。我國當前強調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jue) 定性作用”,側(ce) 重於(yu) 產(chan) 權有效激勵和要素自由流動,著力解決(jue) 市場體(ti) 係不完善、政府幹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則旨在彌補市場失靈缺陷,發揮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優(you) 越性,發揮黨(dang) 和國家的積極作用,維護市場秩序,保持經濟穩定。總體(ti) 來看,社會(hui) 化生產(chan) 的核心問題是資源配置,資源配置效率影響著經濟活動與(yu) 經濟運行效率,決(jue) 定了經濟發展的質量和社會(hui) 民生的福祉。正是在這一標準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既符合市場經濟體(ti) 製的一般特征,又符合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發展的要求,生動體(ti) 現了“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核心要義(yi) 。
(作者係上海財經大學自由貿易區研究院院長、教授)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