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俄羅斯是怎樣改革社保製度的

發稿時間:2013-12-10 00:00:00  

  實行一係列改革後,俄羅斯居民生活水平有明顯提高。

  養(yang) 老保障製度改革

  經濟體(ti) 製轉型以來,俄羅斯養(yang) 老保障製度按照三個(ge) 方向進行了改革:一是逐步放棄國家包攬一切的做法,實現社會(hui) 保障的資金來源多元化;二是在處理社會(hui) 公平的與(yu) 效率的相互關(guan) 係問題上,重點由過去的公平而忽視效率轉向效率兼顧公平;三是不斷提高了養(yang) 老金水平。

  1997年前,在這一領域改革的主要內(nei) 容有:第一,在俄羅斯除了實行自願投保養(yang) 老外,所有公民與(yu) 企業(ye) 事業(ye) 單位均必須參加強製性養(yang) 老保險,其基金來源與(yu) 國家預算脫鉤,建立專(zhuan) 門的俄聯邦預算外自治養(yang) 老基金,基金來自聯邦與(yu) 各聯邦主體(ti) 預算撥款、投保單位和個(ge) 人三方麵。雇主按工資總額31.6%繳納,雇員按工資收入5%繳納,企業(ye) 與(yu) 職工的繳納一般占該基金總額的90%以上。第二,領取養(yang) 老金的條件與(yu) 蘇聯時期一樣,男年滿60歲工齡不少於(yu) 25年,女年滿55歲工齡不少於(yu) 20年。

  由於(yu) 通脹率高並且變動大,原來那種長期不變的計算發放養(yang) 老金的辦法就難以適應變化了的情況,往往不能抑製由於(yu) 通脹所引起的養(yang) 老金實際水平的下降,從(cong) 而使養(yang) 老金領取者最低生活水平得不到保證。因此,從(cong) 1992年起對養(yang) 老金實行指數化。指數化主要根據市場價(jia) 格的變動、在職職工的平均工資數額和養(yang) 老金領取者原有工資與(yu) 優(you) 撫金水平來計算。1997年9月,俄羅斯通過了《關(guan) 於(yu) 計算和增加養(yang) 老金的程序法》,規定從(cong) 1998年2月1日起,養(yang) 老金的計算不再以價(jia) 格的增長為(wei) 依據,而以全國的月平均工資的提高水平為(wei) 根據,同時規定采用個(ge) 體(ti) 係數來完善養(yang) 老金。

  1997年,俄羅斯還參照世界銀行提出的“三支柱”模式,對養(yang) 老金保障製度進行了重大改革。第一支柱是社會(hui) 養(yang) 老保險,它僅(jin) 限於(yu) 為(wei) 無力繳納養(yang) 老保險費的特困人群提供幫助,由政府財政出資;第二支柱是強製養(yang) 老保險,這是“三支柱”中最重要的部分,其資金來源由企業(ye) 和職工的繳費和基金收益,2001年通過開征統一社會(hui) 稅形成。該稅是把原來的養(yang) 老基金、社會(hui) 保險基金、強製醫療保險基金的合並到一起,統一社會(hui) 稅按工資總額的35.6%征收。開征統一社會(hui) 稅後就取代了此前實行的向國家預算外基金繳納保險費的製度。第三支柱是補充養(yang) 老保險,是一種自願養(yang) 老保險,由雇主自願建立,所有職工均可自願參加,采用基金製的個(ge) 人賬戶管理方式,使職工在得到基本生活保障之外可自行通過購買(mai) 補充養(yang) 老保險靈活調整退休後的收入。俄羅斯自願養(yang) 老保險的人數很少,隻有1%的勞動年齡居民參加了這種保險。原因在於(yu) 總的來說,大多數居民收入水平較低,無力承擔額外的保險支出;其次,養(yang) 老保險基金投資收益率往往低於(yu) 其它投資的回報率;另外,俄羅斯的非國有金融機構信譽差,廣大居民對其缺乏信任。

  俄羅斯在養(yang) 老保障製度方麵雖進行了多次改革,但仍與(yu) 國際標準存在較大差距。另外,在麵臨(lin) 人口持續老齡化趨勢壓力的同時國家負擔日益加重,使養(yang) 老保障體(ti) 係赤字運行,靠財政補貼難以維係。

  針對上述情況,俄羅斯決(jue) 定從(cong) 2010年1月1日起,對養(yang) 老保障製度進行新的改革,其實質是向保險原則過渡,即公民所享受的養(yang) 老金權利和養(yang) 老金額度直接取決(jue) 於(yu) 每個(ge) 人向國家養(yang) 老基金的保險繳費,目的是使養(yang) 老金收入由依靠稅收收入向依靠保險收入轉變。

  總的來說,俄在經濟轉型過程中重視養(yang) 老保障製度的改革,並不斷提高了養(yang) 老金水平,2000-2007年這8年間養(yang) 老金增加了1.5倍。2012年全俄月均養(yang) 老金為(wei) 9800盧布。

  俄羅斯養(yang) 老保障製度也還存在不少問題,最為(wei) 突出的首先是盡管俄政府采取諸如提高養(yang) 老保險費率等政策來減輕國家負擔,但國家財政仍麵臨(lin) 巨大壓力。2007年俄羅斯聯邦政府用於(yu) 養(yang) 老保障的轉移支付占GDP的比重為(wei) 1.5%,到2010年占GDP的比重提高到5.2%,整個(ge) 養(yang) 老金支出約占GDP的9%。俄從(cong) 2005年養(yang) 老基金開始出現赤字,數額為(wei) 870億(yi) 盧布,準備通過提高退休年齡等措施來緩解赤字,計劃到2015年之後男性公民退休年齡由60歲提高到65歲,女性公民由55歲提高到60歲。

  其次,在相當一個(ge) 時期內(nei) 難以解決(jue) 一方麵養(yang) 老基金占GDP的比重日益提高,另一方麵平均退休金占平均工資的比率不高的矛盾。結果是使國家財政壓力增大,同時退休人員還因養(yang) 老金低對政府不滿。為(wei) 此,俄政府甚至承諾退休金從(cong) 2015年起將至少提高45%。

  由於(yu) 俄人口老化與(yu) 不斷減少,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的老年人將從(cong) 2010年的36人上升到2031年的53人,撫養(yang) 負擔率將提高47.2%。這不僅(jin) 對如何發展俄養(yang) 老保障製度是一個(ge) 重大問題,亦是俄經濟與(yu) 社會(hui) 發展麵臨(lin) 的一大挑戰。

  醫療保險製度改革

  俄羅斯向市場經濟轉型後,原來的醫療製度與(yu) 整個(ge) 經濟體(ti) 製的市場化已不相適應,這些都要求俄羅斯政府改革醫療製度,建立與(yu) 市場化相適應的現代醫療保險製度。為(wei) 此,實施的主要政策有:一是由國家財政撥款製度轉為(wei) 社會(hui) 保險製度;二是由國家財政負擔的免費醫療製度轉為(wei) 由國家與(yu) 居民共同負擔的醫療製度。

  1991年6月28目俄羅斯通過了《俄羅斯聯邦公民醫療保險法》,為(wei) 俄羅斯醫療製度改革奠定了法律基礎。該法律規定:所有俄羅斯境內(nei) 的常住居民均須參與(yu) 強製醫療保險,保險費由國家及企業(ye) 共同承擔。有工作的居民,由其所在單位按工資收入的一定比例繳納強製醫療保險,沒有工作的居民由國家預算支付強製醫療保險;強製和自願醫療保險繳費是俄羅斯醫療保障體(ti) 係的主要資金來源;在強製醫療保險範圍內(nei) 由政府提供免費醫療服務,其數量和條件依據聯邦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批準的強製醫療保險基本綱要執行;改變醫療保險給付標準,國家為(wei) 居民提供的醫療保障撥款不再以個(ge) 人工資為(wei) 標準,而改按其繳納的醫療保險費用,采用多繳多付、少繳少得的原則;除強製醫療保險外,設立自願醫療保險,保費由企業(ye) 和個(ge) 人共同負擔,在居民享受免費之外的醫療服務時,由非國有保險公司承擔其費用。

  1993年4月和1996年又分別通過了《關(guan) 於(yu) 建立聯邦和地方強製醫療保險基金的規定》和《俄羅斯聯邦公民強製性醫療保險法》,目的是為(wei) 推進強製醫療保障製度的建立。俄根據上述法律文件,進一步采取了一些具體(ti) 改革醫療保障製度。

  建立了強製醫療保險基金,分為(wei) 為(wei) 聯邦強製醫療保險基金和地區強製醫療保險基金。強製醫療保險基金的主要資金來源有:(1)雇主繳納的強製醫療保險費,費率為(wei) 工資基金總額的3.6%,其中0.2%納入聯邦強製醫療保險基金,3.4%納入地區強製醫療保險基金;(2)用於(yu) 完成國家級強製醫療保險計劃的聯邦預算撥款;(3)法人和自然人的自願繳款;(4)基金閑置資金的經營所得,基金所得免征所得稅。在上述資金來源中,最主要的資金來源為(wei) 保險繳費,占強製醫療保險基金總收入的90%以上。(自童偉(wei) 等著:《2012年俄羅斯財經研究報告》,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37頁)

  成立了醫療保險公司。公司是不受政府衛生醫療部門管理的獨立經營主體(ti) ,可承包各類醫療保險業(ye) 務。企業(ye) 和國家管理機關(guan) 作為(wei) 投保人同保險公司簽訂合同,被保險人在保險公司指定的醫療服務機構就醫,保險公司為(wei) 被保險人支付醫療費用。醫療保險公司可代表受保人的利益對醫療機構所提供的醫療服務質量進行檢查和監督,必要時對醫療單位提出索賠和罰款製裁。

  在葉利欽執政期間,形成了新的醫療保險製度框架,但由於(yu) 這一時期出現了嚴(yan) 重的經濟轉型危機,市場混亂(luan) ,各種法律難以執行,因此有關(guan) 醫療製度改革的法規與(yu) 政策並沒有得到很好落實。由於(yu) 資金短缺國家對衛生醫療的撥款大大減少,不少人求醫遭到困難。

  普京執政後,十分關(guan) 注俄羅斯的衛生醫療事業(ye) 。他在2005年提出,醫療是國家優(you) 先發展計劃四大領域之一(其它三項為(wei) 教育、住宅和農(nong) 業(ye) ),並親(qin) 自擔任為(wei) 此而專(zhuan) 門成立的國家優(you) 先發展計劃委員會(hui) 的主席。“健康”國家優(you) 秀發展計劃當年開始實施,該年的支出就高達787億(yi) 盧布。普京提出實施“健康”國家優(you) 先發展計劃的另一個(ge) 重要目標是提高俄羅斯人的壽命。1994年俄人平均壽命為(wei) 57歲,1999年提高到60歲,2012年為(wei) 68歲。盡管人平均壽命在提高,但仍在世界上處於(yu) 低水平,這是俄羅斯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普京在2008年提出,到2020年要讓俄羅斯人的平均壽命提高到75歲。因此,提高衛生醫療服務水平是一項十分迫切的任務。

  為(wei) 了醫療保險製度與(yu) 市場化和現代化相適應,2010年11月29日通過了俄聯邦《關(guan) 於(yu) 部分修訂俄羅斯聯邦強製醫療保險法》法律。主要內(nei) 容有三:(1)給予被保險人有自主選擇醫療保險公司的權利,這是以前被保險人沒有的權利;(2)擴大強製醫療保險給付範圍。強製醫療保險體(ti) 係目前給醫療機構的保險給付範圍僅(jin) 包括薪金、工資、支出成本、藥品和食物等5個(ge) 方麵。自2013年起,醫療機構中除用於(yu) 基本建設、維修和購買(mai) 10萬(wan) 盧布以上設備的支出外,其他所有支出全部由強製醫療保險體(ti) 係承擔;(3)取消私人醫療機構進入強製醫療保險體(ti) 係的限製。這次改革,使俄羅斯強製醫療保險更便於(yu) 廣大居民就醫。

  但目前,俄羅斯衛生醫療體(ti) 係仍存在不少問題:資金不足仍未很好解決(jue) ,強製性醫療保險體(ti) 係至2012年初資金缺口約為(wei) 1000億(yi) 盧布;醫療服務水平低,工作效率不高。造成這一情況除醫療設備較落後外,與(yu) 醫務人員收入低也有關(guan) ,2007年西方國家醫生的收入是社會(hui) 平均工資的2~3倍,而2007年俄羅斯醫生收入僅(jin) 是社會(hui) 平均工資的65%,這必然影響醫務人員提高業(ye) 務水平的積極性。俄這幾年來一直在著力提高醫務人員的收入水平。與(yu) 全國一樣,俄醫療領域的腐也十分嚴(yan) 重,送“紅包”現象十分普遍。

  由於(yu) 存在上述問題,在俄羅斯特別像莫斯科那樣的大城市,出現了不少私人醫院,一些收入較高的患者會(hui) 選擇去私人診所就醫。

  住房製度改革

  蘇聯時期住房一直處於(yu) 十分緊張的狀態,改善進展緩慢,盡管在客觀上有戰爭(zheng) 破壞與(yu) 俄國留下很差的住房條件的原因,但從(cong) 根本上來說是由蘇聯的住房製度造成的。與(yu) 傳(chuan) 統的計劃經濟體(ti) 製相適應,蘇聯的住房製度具有福利性質,主要特點是,由國家大包大攬,大多數公民的住房主要由國家負責建造和無償(chang) 分配給與(yu) ,實行低租金與(yu) 高補貼政策。

  蘇聯上述住房製度的弊端十分明顯:一是國家承擔沉重的財政負擔。長期來,國家用於(yu) 國民經濟的基建投資中,住房建設投資要占15%-18%,僅(jin) 次於(yu) 工業(ye) 、農(nong) 業(ye) 投資。二是極低的房租無法彌補住房折舊與(yu) 保養(yang) 維修,要靠國家大量補貼解決(jue) 。據莫斯科市的材料,向居民收取的房租、水電費、暖氣費與(yu) 天然氣費,隻能彌補實際費用的1%-2%,甚至連維持收費單位的經費開支都不夠。三是助長了人們(men) 對國家的依賴心理,削弱了多渠道建房的積極性。四是在分配住房的過程中,很難按統一規定分配住房,往往領導人利用權力多占住房。據俄國家建委負責人1993年年底發表談話說,俄當時仍有1700萬(wan) 人的住房麵積低於(yu) 5平方米,約有1100萬(wan) 戶幾家合住一套住宅,約有200萬(wan) 戶住舊房危房,約有950萬(wan) 在排隊等房,全俄缺4000萬(wan) 套住房,排隊等房的隊伍越來越長,平均等房期限長達20年之久。(見俄《文學報》1993年12月29日)

  在上述情況下,俄羅斯在經濟體(ti) 製轉型過程中,必須對住房製度進行根本性改革。改革的政策一是實行公有住房私有化,即以無償(chang) 方式把房產(chan) 權交給居民;二是改變原來主要靠國家建房並無償(chang) 提供居民使用的住房製度,即國家不再分配住房,實行多渠道籌資建房,並鼓勵公民個(ge) 人建房與(yu) 購房;三是提高房租,使其接近住房實際價(jia) 值,以克服原來的低房租的平均主義(yi) ;四是盡快建立與(yu) 發展房地產(chan) 市場,使其與(yu) 國企大規模私有化和整個(ge) 經濟向市場經濟體(ti) 製轉型相適應。

  俄住房私有化是根據自願、無償(chang) 與(yu) 一次性三原則進行的。自願原則就是公民根據自己的意願參與(yu) 住房私有化,使公有住房歸己所有;無償(chang) 原則即所有公民均可按規定的標準無償(chang) 獲得已住房屋的所有權。無償(chang) 轉為(wei) 公民所有的住房按俄羅斯人均住房麵積確定,不得少於(yu) 每人18平方米,特殊條件下,可按住房性能再向每戶提供9平方米,超標部分按一次性或分期付款方式解決(jue) 。一次性原則即公民可按私有化方式一次性獲得歸己所有的住房。

  在推行住房私有化的同時,俄采取各種政策措施鼓勵公民建房與(yu) 買(mai) 房,如提供建房買(mai) 房信貸。俄還通過發放住房券以吸引居民手中資金投資建房。住房券是具有保值作用的有價(jia) 證券,持有者可用來分期購買(mai) 住房。另外,俄對自有資金和專(zhuan) 項貸款建房、買(mai) 房的公民,其個(ge) 人存入住宅專(zhuan) 項儲(chu) 蓄賬戶的可以免征個(ge) 人所得稅。

  逐步提高居民住房公用事業(ye) 的繳費比例,從(cong) 2005年起由居民100%負擔,如該項費用在居民家庭總收入中的比例超過20%的,國家可給與(yu) 相應補貼。這一措施既有利於(yu) 減輕地方財政壓力,又可以使住房公用設施的維修得到資金保證。

  住房製度的改革使私人住房量大大增加,到2001年私人住房占存量住房的63%,公房占37%,而改革前的1989年67%的住房為(wei) 公房,33%為(wei) 私房。住房製度改革促進了住房建設的發展,人均住房麵積從(cong) 1992年的16.8平方米提高到2011年的22.8平方米。

  目前住房方麵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住房私有化後,可提供無償(chang) 分配或以優(you) 惠價(jia) 出售的房源大大減少,從(cong) 而使無房戶增加,產(chan) 生這一問題還與(yu) 房價(jia) 大幅度上漲有密切的關(guan) 係。隨著住房私有化改革的進行,俄羅斯房地產(chan) 走入市場,房價(jia) 也隨之上漲。根據俄羅斯報紙公布的俄各主要城市2011年10月房價(jia) 排行榜,其中前三名城市的城市名單如下:莫斯科5902美元/平方米(套內(nei) 麵積)、聖彼得堡2895美元/平方米、葉卡捷琳堡1985美元/平方米。在莫斯科市黃金地段的高檔住房,每平方米近1萬(wan) 美元,有的甚至高達5萬(wan) 美元。而2011年1~5月莫斯科市人平均月工資為(wei) 1465美元,其中金融領域從(cong) 業(ye) 人員月工資為(wei) 3500美元。2011年,全俄月均最低生活費的標準為(wei) 6369盧布,約213美元。隨著房價(jia) 上漲,租房也很貴,根據俄羅斯聯邦“房產(chan) 世界”協會(hui) 2011年10月20日公布的對24個(ge) 主要城市租房價(jia) 格的調查,莫斯科市一居室的平均月房租為(wei) 1000美元、兩(liang) 居室為(wei) 1723美元、三居室為(wei) 3502美元。

  普京在2012年2月13日在《共青團真理報》發表的題為(wei) 《構建公正-俄羅斯的社會(hui) 政策》總統競選一文中指出:目前俄隻有1/4的公民有能力建設或購買(mai) 新住房。俄政府將通過多種途徑解決(jue) 民眾(zhong) 住房問題。他認為(wei) ,隨著各種措施的實施,2020年前可以讓60%的家庭獲得新住房,2030前可以徹底解決(jue) 該問題。

  在俄住房製度改革過程中,另一個(ge) 問題是房地產(chan) 行業(ye) 存在壟斷,市場存在價(jia) 格操控。俄羅斯聯邦總檢察長柴卡聲明說:“鑒於(yu) 聯手操控價(jia) 格的做法可能存在,已經委托聯邦反壟斷局組織一項調查,以判斷房地產(chan) 開發商在為(wei) 房產(chan) 定價(jia) 時是否遵守反壟斷法的規定。”這一問題普京在2004年的總統國情谘文中就強調指出,為(wei) 了使房地產(chan) 市場規範化,必須打破建築市場的壟斷,俄公民不應當為(wei) 建築業(ye) 由於(yu) 行政障礙造成的代價(jia) 付錢,也不應支付建築商的超額利潤。

  當今俄羅斯居民生活狀況

  由於(yu) 實行一係列提高居民生活福利政策,俄羅斯居民生活水平有明顯提高。普京在2012年競選總統發表的文章中說:“發展經濟首先是人、就業(ye) 、收入和新的機會(hui) 。與(yu) 20世紀90年代相比,貧困人口減少了3/5。大城市中有勞動能力的人口找不到工作或幾個(ge) 月拿不到工資的停滯時代已經過去。”(普京:《俄羅斯在努力--我們(men) 要麵對的挑戰》,[俄]《消息報》,2012年1月16日)

  2012年俄月均實際工資為(wei) 26690盧布;全俄月均養(yang) 老金為(wei) 9800盧布;人均住房麵積為(wei) 22.8平方米;失業(ye) 率為(wei) 5.3%(430萬(wan) 人);實行全民基本免費醫療服務,手術免費,住院免費,治療免費,唯一不免的隻有藥費。不管你是不是俄羅斯人,隻要在俄羅斯境內(nei) 的任何人得了病,都免費給你治療。實行11年義(yi) 務教育和部分免費高等教育。在公立大學中的公費大學生比例不得低於(yu) 40%。實際上,公費大學生的比例約為(wei) 50%;2012年月均最低生活水平線為(wei) 6511盧布,約為(wei) 217美元;2011年每100戶家庭擁有電視機164台、電冰箱121台、洗衣機99台、轎車48輛。總的來說,俄羅斯百姓分享到了經濟增長的成果。

  普京執政以來,之所以更多地關(guan) 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問題,首先是由於(yu) 總結了葉利欽執政時期的經驗,深知要使社會(hui) 穩定,必須得到人民的廣泛支持,堅持推行不斷提高俄羅斯人民生活水平的政策。在葉利欽執政時期,由於(yu) 俄羅斯經濟狀況的惡化,導致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使國家基本上不能保證滿足人民對教育、衛生保鍵和文化等方麵的要求。這些因素是社會(hui) 改革得不到支持的一個(ge) 重要原因。

  另外,工資、養(yang) 老金等大幅度提高是提高居民購買(mai) 力的基礎,從(cong) 而才能擴大內(nei) 需。這幾年來,擴大內(nei) 需已成為(wei) 俄羅斯經濟增長的一個(ge) 因素。

  盡管普京執政後,在分配領域采取和一係列政策措施,並把重點放在改善低收入群體(ti) ,也取得了積極效果,但至今,在俄羅斯分配領域中尚存在一些問題。最為(wei) 突出的是由於(yu) 存在壟斷、腐敗,貧困居民收入的增長落後於(yu) 富人收入的增長趨勢並沒有克服而是繼續強化。根據俄官方的統計,2001-2005年俄居民實際收入每年增長9%-12%,累計增長60%,但分配結果是明顯朝著有利於(yu) 富人傾(qing) 斜。10%最富有的居民實際收入增長123%,而10%最貧困的居民實際收入增長隻有富人的50%。這導致的一個(ge) 嚴(yan) 重後果是居民的收入差距越來越拉大,1999年10%最富裕與(yu) 最貧困的居民收入之間的差距為(wei) 14倍,2003年為(wei) 14.5倍,2004年為(wei) 15.2倍,2005年為(wei) 14.8倍,2006年為(wei) 15.1,2011年為(wei) 16.1倍。普京談及此問題時指出:“最富有的和最貧困的群體(ti) 間差距縮短得太慢……過分的分化則不公正,會(hui) 造成社會(hui) 緊張。”■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