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學子如何慶祝自己的畢業季?
發稿時間:2021-07-06 09:48:03 來源:人民論壇網
一、古代學子的畢業(ye) 標準
在科舉(ju) 製度出現之前,古代學子們(men) 並沒有明確的畢業(ye) 期限。夏商時期的學校製度無史料可考,西周“官學”——國學的學製,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有記載,當時的學生八歲進入“小學”學習(xi) “六藝”,十五歲入“大學”,培育道德素養(yang) 、學習(xi) “修齊治平”之道。至於(yu) 學子們(men) 何時畢業(ye) ,《近思錄》中說:“古之士者,自十五入學,至四十方仕,中間自有二十五年學,又無利可趨,則所誌可知。”這些學子們(men) 需經過長達25年的學習(xi) 生涯,直到四十歲才能踏入仕途,但這並不意味著25年就是固定的畢業(ye) 期限,因為(wei) 並非所有“大學”學子都能夠步入仕途,相當一部分沒有入仕的學子,即使學習(xi) 的時間足夠,也不能算是“畢業(ye) ”。
西漢武帝時,在都城設立“太學”作為(wei) 國家最高教育機構,立“五經博士”為(wei) 教官,教授學生儒家經典。“太學”的學生來源主要有二:一是由太常進行選拔,《漢書(shu) ·儒林傳(chuan) 》載:“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儀(yi) 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二是各郡縣地方高級官員推薦,“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xiang) 裏,出入不悖所聞者,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yu) 計偕,詣太常,得受業(ye) 如弟子”。這些學子經薦舉(ju) 進入太學後,每年參加固定的考試,成績優(you) 異者即可取得做官的資格,“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為(wei) 郎中,太常籍奏”,從(cong) 而順利“畢業(ye) ”。結合西周官學與(yu) 漢代太學不難看出,科舉(ju) 製度出現以前,在政府官學學習(xi) 的學子們(men) 不論年齡長幼,亦不論學習(xi) 時間長短,從(cong) 學校畢業(ye) 的唯一標準就是入仕為(wei) 官。
隋唐以降,隨著科舉(ju) 製度興(xing) 起,中國傳(chuan) 統教育製度也在逐步完善。唐代有六大官學,皆隸屬於(yu) 國子監,對所招收的學生有年齡規定:“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針對學習(xi) 不同儒家經典的學子,官學也規定了不同的修習(xi) 年限,如果學生沒有在規定年限內(nei) 完成學業(ye) ,將被除名。對於(yu) 在官學或地方私學就讀的廣大學子來說,科舉(ju) 是他們(men) 進入官場的必由之路。此時,他們(men) 畢業(ye) 的標準由“入仕”轉為(wei) “及第”,而每一屆科舉(ju) 考試也就成為(wei) 了這些學子們(men) 的“畢業(ye) 考試”。
宋承唐製,在唐代科舉(ju) 的基礎上增設殿試一級,學子們(men) 隻有通過殿試才能真正稱之為(wei) 畢業(ye) 。明清時期,基本延續了這個(ge) 標準,而又有其時代特點。此時,考中進士仍是學子“畢業(ye) ”的正途,但因國子監監生的地位提高,學子們(men) 即使沒有考中進士,隻要進入國子監繼續讀書(shu) 並通過考核,也能夠取得做官的資格。清代還開設博學鴻詞、孝廉方正等製科,作為(wei) 選拔“非常之才”的不定期、非常規考試。但不變的是,學子們(men) 的畢業(ye) 標準仍是入朝為(wei) 官。
二、古代學子的畢業(ye) 禮什麽(me) 樣?
中國古代,隨著科舉(ju) 製度的成熟及其重要性日益突出,科舉(ju) 中式、入朝為(wei) 官,成為(wei) 學子們(men) 的畢業(ye) 標準。對於(yu) 古代學子而言,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這才算真正“畢業(ye) ”,是登科學子人生之大事,從(cong) 學子到學校、官府都視之為(wei) 舉(ju) 足輕重的大事而歡慶。那麽(me) 古代學子的畢業(ye) 禮都包含著哪些慶祝活動呢?自隋唐時期科舉(ju) 製度創設以來,至明清時期,鄉(xiang) 試、會(hui) 試、殿試三級考試製度逐步成型,中國古代學子們(men) 的畢業(ye) 禮也就圍繞著這些重要節點展開。
序曲:為(wei) 舉(ju) 人而設的“鹿鳴宴”。自隋唐到明清,按照科舉(ju) 體(ti) 製,中國古代學子們(men) 通過解試(即鄉(xiang) 試)成為(wei) 舉(ju) 人,並於(yu) 次年赴京參加省試(明清時稱為(wei) 會(hui) 試)。在解試放榜後,地方官員便會(hui) 為(wei) 這些舉(ju) 子們(men) 舉(ju) 行盛大的“鹿鳴宴”,慶賀他們(men) 通過解試,同時也預祝他們(men) 能夠在接下來的省試中“高中”。“鹿鳴宴”是脫胎於(yu) 周代“鄉(xiang) 飲酒禮”的一種宴會(hui) 形式,這類宴會(hui) 多演奏《詩經·鹿鳴》以助興(xing) ,“鹿鳴宴”之名由此而來。比起傳(chuan) 統的、並不十分規範的“鄉(xiang) 飲酒禮”,“鹿鳴宴”增加了《詩經》的演奏環節,更具文化品位和“敬老”“尊賢”的文化功能。不過,規模不小的“鹿鳴宴”隻是古代學子畢業(ye) 禮的序曲,重頭戲要到會(hui) 試結束後的放榜之日才拉開帷幕。
正禮:從(cong) 謝恩、拜謁禮到朝謝、“簪花”。古代進士的“正禮”,近似於(yu) 今天的畢業(ye) 典禮,有一個(ge) 曆史演變的過程。唐代,在會(hui) 試放榜後,新科進士要結隊拜謝會(hui) 試主考官以感謝其拔擢之恩。五代人王定保編纂的《唐摭言》記載了初始的唐代學子們(men) 謝恩的情形,是一個(ge) 頗為(wei) 複雜的拜謝流程:首先,由新科狀元帶領及第的進士們(men) 前往禮部列隊而立,報上姓名,等待謝恩。接著,狀元在主事的引導下與(yu) 主司(即主考官)互相行禮並致謝辭,隨後學子們(men) 依次向主司行拜謝禮。三日後,再行一次拜謝禮,這次主司可以和進士們(men) 交談,並一一指出他對進士們(men) 的引薦之處,進士們(men) 則對其提攜表達感謝之情。新科進士們(men) 等到皇帝的敕命下來,就要前往中書(shu) 省,完成拜見宰相的儀(yi) 式——過堂。麵見宰相的流程與(yu) 拜謝主考官類似,仍由狀元致辭感謝宰相的栽培,隨後狀元以下的進士們(men) 一一報上姓名並致謝意。
宋代,殿試正式成為(wei) 科舉(ju) 建製。學子們(men) 在會(hui) 試之後還要經過殿試才能正式成為(wei) 進士。為(wei) 了防止結黨(dang) 營私,宋代明令禁止新科進士向主考官和宰相謝恩,所有進士及第者均為(wei) “天子門生”,此前流行的“謝恩”“過堂”等禮儀(yi) 也都變為(wei) 由新科狀元率領及第進士上謝恩表,朝謝皇帝。元明清三代基本延續了這一禮儀(yi) 。明清兩(liang) 代又在進士中選取優(you) 良者點庶吉士,進入翰林院學習(xi) 。清代,新科進士們(men) 先行朝謝,之後前往國子監拜謁祭酒和司業(ye) ,國子監祭酒和司業(ye) 則在“彝倫(lun) 堂”為(wei) 這些新科進士們(men) 舉(ju) 行“簪花”儀(yi) 式,可視為(wei) 清代學子的畢業(ye) 典禮。這與(yu) 今天大學畢業(ye) 生在畢業(ye) 典禮上授予學位時的“撥穗”儀(yi) 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盛宴:種類繁多的宴會(hui) 禮。在正式、嚴(yan) 肅、繁瑣的正禮之外,新登科的學子們(men) 還會(hui) 參加同年進士之間的名目繁多的各種“畢業(ye) ”宴集。一是曲江宴。它是一種泛稱,唐代有相當多的宴會(hui) 均在曲江岸邊舉(ju) 辦,各地均有曲江亭,進士們(men) 就在亭中舉(ju) 行宴會(hui) ,其中又以“聞喜宴”和“關(guan) 宴”最為(wei) 出名。聞喜宴,是學子們(men) 在聽聞及第的喜訊後,所舉(ju) 辦的慶賀宴會(hui) 。唐代,聞喜宴主要是及第進士們(men) 的私下聚餐,屬於(yu) 民間性質的宴會(hui) 。但到了五代時期,朝廷開始出資舉(ju) 辦聞喜宴。宋代延續了朝廷出資辦聞喜宴並予新科進士錢財賞賜的做法。“關(guan) 宴”則是新科進士在參加最後的“關(guan) 試”後舉(ju) 辦的宴會(hui) ,也是同年登科的學子之間的告別宴會(hui) ,蘊含各奔前程的離別之意,故亦稱“離宴”,這與(yu) 現代的畢業(ye) 宴會(hui) 有相同之處。
二是瓊林宴。宋代出現的“瓊林宴”,是專(zhuan) 為(wei) 新科進士們(men) 舉(ju) 辦的宴會(hui) ,從(cong) “聞喜宴”演變而來。與(yu) 唐代聞喜宴不同的是,“瓊林宴”的規格更高,是皇帝親(qin) 自參與(yu) 的“國宴”,因賜宴在著名的“瓊林苑”而得名。在“瓊林宴”上,新科進士們(men) 會(hui) 將各自的籍貫、三代等情況記錄下來,形成類似今日簡曆一樣的檔案進行保存。明清時期,多將“瓊林宴”稱之為(wei) “恩榮宴”,其儀(yi) 式內(nei) 容基本不變,“瓊林宴”的形式得以傳(chuan) 承下來。
三是鷹揚宴與(yu) 會(hui) 武宴。武舉(ju) 鄉(xiang) 試發榜後,會(hui) 舉(ju) 辦與(yu) “鹿鳴宴”對應的“鷹揚宴”;武舉(ju) 殿試發榜後,則會(hui) 為(wei) 新科武進士舉(ju) 辦“會(hui) 武宴”。“鷹揚宴”的得名,出自《詩經·大雅》“維師尚父,時維鷹揚”,稱頌薑太公在牧野戰場上威武善戰,如雄鷹展翅,“鷹揚宴”以此為(wei) 名,來勉勵新科武舉(ju) 人們(men) 。清代還設立“重宴鷹揚”製度,規定武舉(ju) 人中舉(ju) 滿六十年,再逢武舉(ju) 鄉(xiang) 試,準與(yu) 新科武舉(ju) 人一同赴鷹揚宴。朝廷賞給花紅表裏,賜以武銜,以表彰武將們(men) 常年戍守邊疆的功績。“會(hui) 武宴”是專(zhuan) 為(wei) 武進士所設,一般在武舉(ju) 殿試發榜後舉(ju) 行。《吾學錄》中記載:“《通禮》武殿試傳(chuan) 臚後,燕有事各官暨諸進士於(yu) 兵部,曰會(hui) 武燕。既入席,和聲署升歌兔罝之章,餘(yu) 儀(yi) 與(yu) 榮恩燕同。”“會(hui) 武宴”上,武進士們(men) 一齊詠唱《周南·兔罝》這首格調雄壯而奔放的詩篇,抒發報國之情。“會(hui) 武宴”的規模、氣派遠超“鷹揚宴”,其宏大場麵可與(yu) “瓊林宴”媲美。
暢遊:遠足與(yu) 踏青。除去宴會(hui) ,新科進士們(men) 結伴遊覽京城名勝也是畢業(ye) 禮中不可或缺的內(nei) 容。唐代,進士放榜多在春季,因此及第的進士們(men) 多選擇在長安附近踏青。他們(men) 通過當時專(zhuan) 門辦理這類事務的民間組織——“進士團”安排出遊活動,最常見的去處就是長安周邊的曲江,遊覽之餘(yu) 還可在曲江之濱舉(ju) 行宴會(hui) 。唐代的進士還偏愛遊覽長安郊外的慈恩寺大雁塔,進行“雁塔題名”。在雁塔之下,同年的新科進士們(men) 推舉(ju) 擅長題字者進行題名,如果題名者日後成為(wei) 朝中高官,就需要用朱筆將其重寫(xie) 一遍,以示尊榮。此外,唐代的進士們(men) 在曲江宴後,又會(hui) “移飲於(yu) 杏園,行探花之舉(ju) 。”所謂探花,就是在同科進士中選擇年紀較輕者作為(wei) “兩(liang) 街探花使”,騎馬采摘曲江附近或長安各大園林的名花。宋代一度延續了“探花”活動,但神宗熙寧年間還是以“以厚風俗”的理由廢止了宴席“探花”的傳(chuan) 統。
三、學子畢業(ye) 禮:曆史、現在與(yu) 未來
古代畢業(ye) 禮重拜謁師長,體(ti) 現了中國尊師重道的傳(chuan) 統美德。這一傳(chuan) 統延續到今日的畢業(ye) 典禮上,仍保留了畢業(ye) 生向教師“獻花”、舉(ju) 辦“謝師宴”等諸多“謝師”的傳(chuan) 統,學子們(men) 對師長表示衷心的感謝,師生互道未來珍重,展現良好、和諧的師生關(guan) 係。古代學子畢業(ye) 暢遊的傳(chuan) 統也沿承了下來,正所謂“讀萬(wan) 卷書(shu) 、行萬(wan) 裏路”,作為(wei) 今天畢業(ye) 活動重要組成的畢業(ye) 旅行,對學子開闊眼界、體(ti) 驗多樣文化具有積極作用。
當然,我們(men) 也要正視古代畢業(ye) 標準和畢業(ye) 禮中存在的弊端。古代學子對皇帝的朝謝、對師長的拜謁,流程極其繁瑣複雜,這是中國古代禮製以禮儀(yi) 定人之等差的表現,入朝為(wei) 官、進士及第者不僅(jin) 可得隆重表彰、享受盛大的畢業(ye) 禮,更可獲得政治地位,保持世襲門第,形成利益團體(ti) 、階層固化,桎梏學子視科舉(ju) 為(wei) 一切,扭曲學子的人格,產(chan) 生“範進中舉(ju) ”一類鬧劇、悲劇。而且,古代學子畢業(ye) 禮中的各類宴集講究排場,極盡奢華,也影響到今天畢業(ye) 宴會(hui) 的鋪張浪費,都是不可取的。總而言之,從(cong) 古到今,學子畢業(ye) 禮雖有變化,但畢業(ye) 生對師長的感激、對人生未來的憧憬之情傳(chuan) 承至今。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