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絮語

文章

我國高考製度的百年探索與基本規律

發稿時間:2021-06-28 14:13:02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作者:尹達

       19217月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以來,探索、改革、發展與(yu) 創新是我國高考製度延傳(chuan) 變遷的永恒主題,更是為(wei) 了滿足一定曆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需要的必然舉(ju) 措。從(cong) 總體(ti) 而言,我國高考製度的百年變遷經曆了探索期(19211949年)、初創期(19501965年)、掙紮期(19661976年)、突圍期(19771984年)、重建期(19851998年)、調整期(19992009年)、發展期(20102016年)和創新期(2017年至今)八個(ge) 發展階段,主要表現在報考資格、高考形式、考試內(nei) 容、招生方式、招生機製等方麵的變化。我國這一百年的高考製度改革不僅(jin) 是社會(hui) 變遷博弈的焦點,更是麵臨(lin) 複雜艱巨形勢實現創新發展的結果,蘊含著其發展的客觀規律。

  第一,報考資格曆經“特定招生—嚴(yan) 格限製—全麵放開”的變化。高考報名資格的限定,不但決(jue) 定了高校招收生源的對象群體(ti) ,更決(jue) 定了高等教育選擇權的合理分配,從(cong) 根本上反映出黨(dang) 要培養(yang) 哪些人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蘇區、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的高校入學資格主要來自工農(nong) 出身的指戰員、軍(jun) 政幹部,以服務於(yu) 革命戰爭(zheng) 和階級鬥爭(zheng) 的需要;新中國成立初,國家需要和生源數量是研製高考報名資格的兩(liang) 大要件;伴隨著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的召開,個(ge) 體(ti) 終身發展需要也成為(wei) 研製高考報名資格的重要因素,從(cong) 高中畢業(ye) 生中直接招考學生,雖然競爭(zheng) 激烈,但形成了公平公正、早出人才的局麵。大學入學條件取消年齡與(yu) 婚否限製,實現“全麵放開”,具有重大的曆史價(jia) 值與(yu) 現實意義(yi) 。事實證明,高考報名取消年齡與(yu) 婚否限製和開放異地高考等舉(ju) 措,有助於(yu) 落實以人為(wei) 本原則,促進人人成才的需要,讓人們(men) 了解求知沒有年齡限製和城鄉(xiang) 差異;讓大齡青年重燃希望之火,促進教育機會(hui) 平等,人人都能夠借助高考改變命運,從(cong) 而有利於(yu) 盡快構建全麵終身學習(xi) 型社會(hui) 。

  第二,高考形式呈現“推薦招生—全國統考—分類考試”的趨勢。大學報考資格在很大程度上決(jue) 定了高考的形式。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蘇區、邊區和解放區主要采取推薦招生的方式,並對高校招生進行調控與(yu) 指導,旨在培養(yang) 大批軍(jun) 政青年幹部。新中國成立後,在黨(dang) 的領導下對高校招考製度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造與(yu) 創新。在高考形式上,實現了由各大行政區聯合招生到全國統一招生的偉(wei) 大轉變,並進行了諸如春季高考、單獨招生、分省命題、分類考試等一係列的實踐與(yu) 探索。推行高考製度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ge) 明智的選擇,取消高考製度雖然也算是一大“創新”,但取消高考不是消除應試教育、減輕學業(ye) 壓力的最佳選擇,而分省命題、單獨考試、注冊(ce) 入學、春季高考等高考變體(ti) 的試點與(yu) 實驗,為(wei) 高考分類考試積累了很多經驗,現今的高職院校分類考試正在極大地促進普職教育結構性調整與(yu) 改革,意義(yi) 重大。

  第三,高考內(nei) 容具有“全麵考察—文理分科—自選科目”的特征。一百年來,我國高考內(nei) 容經曆了從(cong) 重視政治考察到側(ce) 重文化考核的過程,這是由從(cong) 培養(yang) 黨(dang) 政革命幹部到培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人才的轉變決(jue) 定的。特別是自1954年確定“文理分科”考試到目前實現“自選科目”的轉變,一方麵體(ti) 現在高考文理分科的規定性,另一方麵體(ti) 現在高考科目的變化,但從(cong) 知識檢測到能力考查才是高考內(nei) 容變化的本真內(nei) 涵。高考取消文理分科、減少高考科目、減輕考生負擔、突出能力和素質的考查一直都是高考內(nei) 容改革的努力方向,但這又是矛盾的。原因在於(yu) ,一是高考取消文理分科意味著高考科目包括文科與(yu) 理科,這勢必加重考生負擔,也違背學生的個(ge) 性差異;二是減少高考科目意味著高考文理分科,高考文理不分科很難減少高考科目;三是僅(jin) 靠高考根本無法全麵考察學生的各項能力和素質;四是高考的“指揮棒”功能導致普通高中向高考妥協的現實,普通高中很難掙脫應試教育牢籠,很難真正減輕考生負擔。因此,今後還要加大高考內(nei) 容改革的相關(guan) 研究,進一步探索高考科目與(yu) 學業(ye) 水平考試科目的平衡支點。

  第四,招生方式實現“命令選派—統一招生—多元錄取”的轉變。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中央蘇區、陝甘寧邊區、抗日根據地的大學招生主要采用命令選派的方式,這是由當時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現實條件所決(jue) 定的。例如,工農(nong) 紅軍(jun) 郝西史大學作為(wei) 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的最高學府,招生主要以命令的形式從(cong) 各根據地抽調高級幹部,各根據地再對所選派的高級幹部進行全麵考察。可以說,新中國成立之前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本身就是一部為(wei) 了解放全國人民的革命史,尤其從(cong) 紅旗插上井岡(gang) 山之日起,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就在革命根據地開啟了發展高等教育、培養(yang) 高級幹部的卓有成效的探索。新中國成立後,全國統一招生長期以來都占據主導地位,並構建了全國統一錄取機製,逐步形成了以全國統一招生為(wei) 主、自主招生為(wei) 輔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考招生製度,而高考招生方式由統一招生到多元錄取的轉變,本質上體(ti) 現了國家主義(yi) 向高校本位、考生本位立場的轉變,為(wei) 高校招生的科學化與(yu) 現代化做出了很多創新之舉(ju) ,如高校單獨招生、保送招生、推薦入學、定向招生、協作計劃招生以及自主招生等。當前,我國的“多元錄取”機製尚待完善,原因在於(yu) 高校自主招生的權力不充分,還無法掙脫“全國統考”的限定。伴隨著“強基計劃”的實施,高校自主招生完成了階段性使命,但“多元錄取”仍然是今後高考招生方式的重要努力方向。

  第五,招生機製顯現“黨(dang) 委領導—政府調控—高校自主”的態勢。高考招生機製深受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毛澤東(dong) 指出,蘇維埃文化建設的中心任務是“厲行全部的義(yi) 務教育,是發展廣泛的社會(hui) 教育,是努力掃除文盲,是創造大批領導鬥爭(zheng) 的高級幹部”。這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因而必須牢牢掌握教育的領導權。新中國成立後所形成的全國統一招生體(ti) 製,實現了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對“高考”所寄予的公平、科學與(yu) 效率的願望。當前,擴大高校自主權、推行招考分離方式、實現高考的社會(hui) 化等也一直都在進行中,因而招生機製從(cong) 總體(ti) 上表現出從(cong) 國家控製到高校自主的發展態勢。我國高考政策設計者一直都在以高考製度改革來引導基礎教育健康發展,以有利於(yu) 高校選拔人才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這在本質上反映了黨(dang) 和國家對高校招生權限的“下移”與(yu) 高校招生權力的“回歸”,但高校自主招生之路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優(you) 化基層實踐。實踐證明,堅持和完善黨(dang) 的領導,充分發揮黨(dang) 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不僅(jin) 是進一步完善高校招生機製的重要保證,更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高考製度的必然選擇。

  總之,我國高考製度的百年探索,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都有所創新與(yu) 突破,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而堅持黨(dang) 的領導是我國高考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證,更是我國百年高考改革的基本規律。同時,對我國高考製度百年改革的探討,使我們(men) 清晰地認識到,我國高考製度改革的最大經驗是必須堅持高考、不斷完善高考,而最大教訓是否定高考、取消高考;給我們(men) 的最大啟示是,今後還要積極推進高考社會(hui) 化,加強專(zhuan) 業(ye) 化建設,逐步實現高校與(yu) 考生之間直接的雙向自主選擇,為(wei) 促進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質量提升、學生的個(ge) 性發展提供科學公正的高考製度保障。

 

  (本文係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高考綜合改革循證實踐路徑研究”(DHA190379)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