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人物

文章

袁隆平的夢想:有朝一日,坐在稻子下乘涼

發稿時間:2021-08-19 12:52:36   來源:國家人文曆史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這是中國科技評獎委員會(hui) 的評價(jia) 。他看上去更像一個(ge) 地道的湖南農(nong) 民。這是農(nong) 民朋友的讚譽。他常說,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試驗田的路上。人們(men) 看到的袁老,總是挽著褲腿下稻田的形象,無論播種季還是收獲季。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國勳章。但即便是在獲得國家最高榮譽的當天,袁老還下地查看第三代雜交水稻製種情況,拿著水稻說:花開得好好。成就與(yu) 尊榮的背後,恰是腳踏實地的奮鬥、敢為(wei) 人先的創新、鞠躬盡瘁的堅守。

和許多人想象中不同,皮膚黝黑的袁隆平並非農(nong) 民出身。父親(qin) 袁興(xing) 烈是東(dong) 南大學的畢業(ye) 生,曾在國民政府任職,母親(qin) 是教會(hui) 學校的高材生,說一口極為(wei) 流利的英語。1930年,袁隆平出生於(yu) 北平的協和醫院,父親(qin) 便為(wei) 其取名隆平 成年之前,袁隆平跟著家人顛沛流離,從(cong) 北平到天津,從(cong) 江西到湖北,從(cong) 重慶到南京。幼年不知愁滋味的他,活潑又調皮。看到祖母的水煙袋咕咕冒氣,好奇地吸上一口,嗆到說不出話來。祖母撞見了,狠狠敲了他的腦袋。兄弟姐妹裏,數他最貪玩,在重慶讀書(shu) 的時候,一次遇到空襲警報拉響,就跑到嘉陵江去遊泳。正巧被父親(qin) 拿望遠鏡看見,回家又是一頓好打。

那時他讀書(shu) ,也全憑興(xing) 趣來。喜歡的就認真,不喜歡的就敷衍。有一次上數理課,老師講到負負得正,袁隆平就懵了,問老師:為(wei) 什麽(me) 負負得正?老師說:你不用管那麽(me) 多,你把公式記下來就行了。袁隆平覺得,就這麽(me) 傻記,太沒道理了,頓時對數學失去了興(xing) 趣。 有趣的是,多年以後,他和數學家吳文俊同時拿到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袁隆平對吳文俊提起此事,吳文俊笑道:正是因為(wei) 好奇,我想把道理弄明白,所以才研究數學。他哈哈大笑:還是你厲害,迎難而上,我弄不懂就放棄啦!” 抗戰期間,從(cong) 一個(ge) 城市到另一個(ge) 城市,年少的袁隆平雖不識生計之苦,玩兒(er) 心很大,可每每看到頭頂日本人的飛機,看到沿路舉(ju) 家逃難、麵色如菜的中國人,看到饑餓、災荒和滿目瘡痍的國土,他的內(nei) 心深處總會(hui) 泛起一陣陣痛楚。 多年以後,回想起逃難路上見到的血肉模糊的屍體(ti) ,他的心還會(hui) 為(wei) 之一緊。與(yu) 此同時,年少的他也明白了弱肉強食的道理。 “一個(ge) 民族要想不受屈辱,除了強大別無選擇。

說起學農(nong) ,全然是一個(ge) 美麗(li) 的誤會(hui) 。小學一年級時,老師帶著全班同學去遊覽一個(ge) 資本家的園藝場,水果滿園,桃李芬芳,五顏六色的鮮花鋪滿小路,成串兒(er) 亮晶晶的葡萄掛在藤上。在袁隆平眼裏,這簡直就是個(ge) 童話世界。
    後來,他看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隻見葡萄就掛在窗外,卓別林伸手就摘來吃,渴了,叫一頭奶牛到門前,馬上就能喝新鮮的。當時袁隆平覺得,學農(nong) 真是太幸福了。 直到真正了解了農(nong) 民的辛苦,才發覺完全不是那麽(me) 回事兒(er) :我天性自由散漫,向往的全是田園美、農(nong) 藝美,一看到那個(ge) 資本家的園藝場那麽(me) 漂亮,就以為(wei) 以後能在裏麵工作,真正學了農(nong) ,才知道種地是多麽(me) 艱辛。” 讀中學時,袁隆平確實是夠自由、散漫的。被子不認真疊,早操也不愛出。喜歡的科目考90,不喜歡的就考601947年,湖北省舉(ju) 行全省體(ti) 育運動會(hui) ,他興(xing) 衝(chong) 衝(chong) 地跑去報名。老師一看:你個(ge) 子太小了,回去吧!人家隊伍都選好了,結果出發前,他課也不上,偷偷混進隊伍。到了賽場,老師笑著說:既然來了,那你就去吧。沒想到這一去,他就在預賽中拿了100米和400米兩(liang) 個(ge) 第一,最後摘下兩(liang) 枚銀牌。

報考大學時,袁隆平想起了幼年向往的田園,對父母說:我要學農(nong) 。母親(qin) 聽了,嚇一跳:傻孩子,學農(nong) 多苦啊,你以為(wei) 好玩兒(er) 呢?可袁隆平死活要學,擺出大道理:吃飯可是天下第一大事,不學農(nong) ,人類怎麽(me) 生存?” 最後,父親(qin) 尊重了他的選擇。 進學校,參觀了真正的農(nong) 場,看到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ong) 民,惡劣的耕種環境,袁隆平才意識到田園之美純屬臆想。好在那個(ge) 年紀的他,正懷雄心壯誌,眼看到農(nong) 民生存之苦,便暗下決(jue) 心,立誌為(wei) 這個(ge) 國家的農(nong) 民做點事。 

袁隆平學的是遺傳(chuan) 育種。一有時間,他就跑去圖書(shu) 館,閱讀大量的中外農(nong) 業(ye) 雜誌。在廣泛的閱讀中,他接觸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的遺傳(chuan) 學觀點。每每遇到不太懂的部分,就去找老師請教。當時他還未意識到,正是這一次次的登門拜訪,為(wei) 他日後的成就,打下的堅實的基礎。

畢業(ye) 後,袁隆平被分配到安江農(nong) 校任教。農(nong) 校地處偏遠,他臨(lin) 走前,領導就告訴他:同學,那裏比較偏僻,一盞孤燈照終身,你可要做好思想準備。
到了安江一看,其實沒有想象得那麽(me) 差。遠離城市,山清水秀,不染塵埃,學校外還有江水流過,正好可以遊泳。到安江前,袁隆平用一個(ge) 月的工資買(mai) 了一把小提琴。為(wei) 的就是能給自己製造一點快樂(le) 和趣味。 沒想到,1960年,大饑荒來了。困難時期,大家吃飯用雙蒸法。把米飯蒸兩(liang) 次,還放蘇打,二兩(liang) 米飯蒸出一大碗來。可吃到肚子裏,根本頂不住。袁隆平一生都忘不掉饑餓帶來的痛苦和恐懼:剛剛吃完飯,肚子又餓了,一天到晚就想吃飯。有時候用糠來替代,越吃越餓。根本吃不飽,雙腳鬆軟無力。冬天到了晚上,睡覺烤火把腳烤熱了以後,放到被窩裏麵,又是冰涼的,到第二天早上起來還是冰涼的。沒飯吃身體(ti) 就沒有能量。那個(ge) 日子真的很難受。” 這次饑荒,讓袁隆平立下了一個(ge) 遠大的、終身的誌向:一定要解決(jue) 中國人的糧食安全問題。

早在那之前,袁隆平就做過一些研究。那時,大家普遍采用的是蘇聯李森科的無性雜交,說白了就是嫁接。袁隆平把西紅柿嫁接到馬鈴薯身上,第一年,大獲成功,土裏挖出馬鈴薯,莖上收獲西紅柿。到了第二年,把收獲的種子種到地上,當然長不出新物種。但就在1957年,袁隆平在《參考消息》上看到一則報道:DNA雙螺旋結構遺傳(chuan) 密碼獲得諾貝爾獎。 他馬上想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的遺傳(chuan) 學。 意識到這才是真正的科學後,他自費去往北京,找到一位遺傳(chuan) 學專(zhuan) 家,請教了國外遺傳(chuan) 學的發展近況。這讓他意識到用遺傳(chuan) 學理論搞育種實驗是可行的。最開始,他想研究紅薯,結果老鄉(xiang) 告訴他:誰天天吃那個(ge) ,那是稻米的添頭,吃了也頂不住餓,吃飯還是要吃大米。” 袁隆平覺得言之有理,待在農(nong) 科院的圖書(shu) 館裏,看了一大堆外文資料和學報。這才知道,美國、墨西哥等國家的雜交高粱、雜交玉米早已開始生產(chan) ,隻有水稻的雜交技術還沒有突破。 行,那就專(zhuan) 攻水稻。

19617月的一天,袁隆平到農(nong) 校的試驗田選種。無意間,他發現了一株鶴立雞群的稻株。穗大,顆粒飽滿。袁隆平隨手挑了一穗,竟有230粒之多!袁隆平心想,如果能將這一株保存下來育種,那豈不是可以增產(chan) 無數糧食?次年春天,他將種子播下,結果大失所望,一眼望去,高的高,矮的矮,沒有一株像最早的那株稻子一樣長勢好。失望而歸後,袁隆平反複琢磨其中的奧妙,研究了那一片試驗田的稻株比例,最終得出一個(ge) 結論:水稻是有雜交優(you) 勢的,那株鶴立雞群的稻子,就是天然的雜交水稻。既然天然雜交稻有這樣的生長優(you) 勢,那麽(me) 人工雜交稻,一定可以大量增產(chan) 。 袁隆平眼見那株天然稻,便對理論提出了質疑。他拜訪專(zhuan) 家,翻找資料,最終確定這種生長優(you) 勢是可以被人工利用的。而要想利用這一優(you) 勢,首先是找到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

1964年的夏天,袁隆平開始了漫長的尋稻之旅。每天吃了早飯,他就下田,帶兩(liang) 個(ge) 水壺、兩(liang) 個(ge) 饅頭,一直找到下午4點才肯回家。上麵太陽曬,下麵水裏泡,吃得又差,很快就患上了腸胃病。即便如此,他還是沒放棄尋找。這種找,可謂大海撈針,要用5倍放大鏡,對著稻株一株一株地看。理論上找到的概率,是五萬(wan) 分之一。有時找到胃痛,身體(ti) 抽搐,袁隆平還在堅持。 半個(ge) 月的苦戰,近14萬(wan) 棵稻株的觀察,找到第一株時,袁隆平堅定了自己的信念。連續兩(liang) 年,在觀察了幾十萬(wan) 株水稻後,他和學生、妻子終於(yu) 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水稻。培育成功雄性不育係後,19662月,在中國科學院的院刊《科學通報》上,袁隆平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論述水稻雜交的基礎。

文革期間,袁隆平因為(wei) 其論文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他的關(guan) 於(yu) 水稻雜交的研究並未受到影響。袁隆平成立了研究小組。雄性不育係反複培植後,700株秧苗進入安江試驗田。袁隆平每天都盼著整個(ge) 團隊的汗水凝成果實,可誰也沒想到,1968518日的夜裏,突然發生了人為(wei) 毀苗事件。一場大雨後,袁隆平怕秧苗受損,第二天一早就去了試驗田,結果到場一看,所有秧苗都被拔掉了! 就在絕望之際,袁隆平發現一口水井裏有5棵浮起的秧苗,立馬縱身跳下,將它們(men) 打撈起來。 要是沒有這5棵僅(jin) 剩的秧苗,袁隆平和所有工作人員4年的心血都將毀於(yu) 一旦。時至今日,到底是誰毀掉了秧苗,仍舊是個(ge) 懸案。 後來,袁隆平的學生接受采訪說:我覺得應該是業(ye) 內(nei) 的人幹的,他是連根拔起毀掉的,手法非常高明,一點機會(hui) 也不想留給他。

1968年,袁隆平帶著兩(liang) 個(ge) 學生輾轉南北,從(cong) 河北到海南,整整7個(ge) 春節未曾回家,開始了極為(wei) 耗時的育種試驗。然而,無論他們(men) 多麽(me) 努力,花費了多麽(me) 巨大的心血,試驗結果總是不如意。 袁隆平意識到,雜交試驗的材料都是栽培稻,親(qin) 緣關(guan) 係太近,遺傳(chuan) 特質會(hui) 下降,應該換用野生稻。最終,在海南,他們(men) 找到了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係野稻。袁隆平將其命名為(wei) 野稗 它成為(wei) 了所有雜交稻的母本。 1973年,經過不斷的配種,袁隆平和他帶領的團隊終於(yu) 栽培出了一批長勢喜人的雜交稻。可收稻子那天,大家傻眼了。整批雜交稻,稻穀沒多少,稻草倒是長得很高。 袁隆平卻不慌不忙:表麵上,我們(men) 失敗了,但本質上,我們(men) 卻是成功的。長稻穀還是稻草,隻是技術問題,至少目前可以證明,雜交優(you) 勢完全可以實現,所以我們(men) 不該放棄。” 

一段話字字鏗鏘有力,研究項目得以繼續下去。對袁隆平而言,有困難,那是理所當然的,天底下哪有那麽(me) 容易成功的事。他不多說什麽(me) ,也不管外界質疑,繼續埋頭配種。一年後,新種子證明了所有的努力沒有白費,雜交優(you) 勢果然轉移到稻穀上。每畝(mu) 地產(chan) 量都增加了50-100公斤。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國第一個(ge) 強優(you) 勢組合南優(you) 2。兩(liang) 季水稻產(chan) 量都比常規水稻增產(chan) 30%以上。隨後,他又設計了新的栽培模式和趕花粉的辦法,將種子產(chan) 量提升將近8倍。 1976年,全國大麵積試種雜交水稻,208萬(wan) 畝(mu) 雜交水稻,增產(chan) 幅度全部在20%以上。雜交稻麵積由此急速推廣,到1988年,全國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種雜交稻。10年間,全國累計種植由袁隆平培育出的雜交水稻麵積達10.5億(yi) 畝(mu) ,為(wei) 我國水稻增產(chan) 增收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袁隆平因此獲得了我國第一個(ge) 特等發明獎。

攻克三係雜交後,他又研究出兩(liang) 係雜交,一年又一年紮在田野裏,將水稻的畝(mu) 產(chan) 從(cong) 600公斤,提到7009001000…遠遠地將其他國家甩在了身後。 在他的啟發下,全國各地出現了更多優(you) 良的雜交水稻。根據國際水稻研究所的數據,中國的水稻田裏,有58%的水稻是雜交水稻,這個(ge) 比例在美國是40%,在東(dong) 南亞(ya) 的幾個(ge) 國家平均約為(wei) 8%。也難怪有人說,袁隆平用雜交水稻技術,多養(yang) 活了近兩(liang) 個(ge) 億(yi) 的人口。 有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世界糧食獎和以色列的沃爾夫獎也頒發到他手中。23個(ge) 國際大獎,無數的科研頭銜,聲譽漸隆,越來越多的稱讚都匯集到他的名下。袁隆平卻說:在雜交水稻方麵,我是做了一些工作,但最終的成果,是廣大科技人員和基層民眾(zhong) 一起努力得來的,功勞不能隻歸功我一個(ge) 人。我隻是為(wei) 中國人吃飯做了一點貢獻,別的讚譽,我不能接受。
  
早年在《麵對麵》節目裏,記者問他:到底是什麽(me) 動力讓您這樣不斷攻克難關(guan) ,一次次提高了產(chan) 量,您不覺得累嗎?
   
袁隆平道:追求事業(ye) 就是樂(le) 在苦中,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是很苦的,整天在太陽底下曬、在泥田中踩。因為(wei) 有希望,會(hui) 出好品種,所以樂(le) 在苦中。如果沒有希望,盲無目的,就不會(hui) 有樂(le) 趣。” 袁隆平的希望,就是他的禾下乘涼夢:稻子有高粱那麽(me) 高,稻穗有一尺多,兩(liang) 尺長,籽粒,花生米那麽(me) 大,可以坐在稻子下乘涼。他說除非看不見了,走不動了,否則會(hui) 一直幹下去。
對他而言,下田勞作是頭等大事。有一次,一個(ge) 欄目為(wei) 他拍了個(ge) 非常棒的紀錄片。記者上門采訪時,問他的觀感如何。袁隆平抽了口煙,淡淡地說:我沒看,也不是太想看,看那個(ge) 太耗費時間,我大部分時間要到田裏去。

作為(wei) 國寶級的人物,袁隆平身上卻從(cong) 沒什麽(me) 架子。2016年,他獲得首屆呂誌和獎-世界文明獎,致感謝詞念到第二頁時,紙張卡住了,翻不過去,袁隆平就嘟囔了一句麻煩死了。這句話經話筒放大,所有人都被他的真性情逗笑了。 呂誌和獎獎金高達1700多萬(wan) 元,袁隆平全部拿去支持農(nong) 業(ye) 發展。事後,有西方媒體(ti) 考證,他領獎時穿的西服,不過500塊錢。這都是他穿的比較貴的衣服。他下田時穿的Polo衫,45塊錢,腳上好一點的鞋,也不過200塊。 2001年,袁隆平被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理學博士。平時穿著極隨便,他就沒帶領帶,為(wei) 了出席正規場合,他就和同行的人上街買(mai) 領帶。同伴都勸他買(mai) 條好的,他嫌貴,不肯買(mai) ,拉著同伴到地攤上去,買(mai) 了條20元港幣的領帶。

出生在饑荒年代的湖南農(nong) 民曹宏球,種起雜交水稻後,發家致富。出於(yu) 對袁隆平的感激和敬重,非要為(wei) 他塑一尊漢白玉塑像。他給袁隆平寫(xie) 了一封信,希望能拿到他的照片。
袁隆平便在回信中說:你的這份情我領了,但為(wei) 人民為(wei) 國家做一點貢獻是應該的。至於(yu) 塑像,我實在受不起你們(men) 的這份厚愛。希望你尊重我的意見,恕我不能給你寄照片。

天天跟水稻打交道,但在袁隆平的世界裏,水稻也不是唯一。排球、遊泳、小提琴,多年以來一直是袁隆平最愛的三件事。 人無趣,不成活。排球和遊泳,是袁隆平強身健體(ti) 的最好途徑。70多歲時,他在田裏走起路來,比年輕人都要快。至於(yu) 小提琴,則用來陶冶身心。
    2017年,袁隆平的水稻長勢喜人,再次創下了產(chan) 量紀錄。他說:以前生活水平差,我們(men) 追求的是高產(chan) 高產(chan) 再高產(chan) ,現在糧食越來越多,我們(men) 不但要把產(chan) 量提上去,質量也要做得越來越好。別人問他打算何時退休。袁隆平微微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2021522日,袁老永遠離開了我們(men) 。公號人民日報評論在懷念文章中寫(xie) 到:袁隆平常說自己有兩(liang) 個(ge) 夢想,一是禾下乘涼夢,一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如今,水稻高產(chan) 的夢想變成現實,雜交水稻也在印度、越南、菲律賓、美國、巴西等國家大麵積種植。為(wei) 了實現夢想,袁老和科學家們(men) 一直在努力,從(cong) 未停止探索的步伐。
袁隆平去世後,人們(men) 紛紛悲傷(shang) 悼念,有網友感歎:我中午把飯乖乖吃光光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