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人物

文章

曹操治水

發稿時間:2021-02-20 14:43:58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牛誌奇

       東(dong) 漢末年,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yi) 征討四方,統一了中國北方,開始實行政治、經濟、社會(hui) 改革的一係列措施。這期間曹操大舉(ju) 軍(jun) 事屯田,得以在人民流離失所的動蕩時期,集合起有限的人力和物力開鑿運河,興(xing) 建灌溉工程,使經濟得以恢複,社會(hui) 得以穩定。曹魏時期大興(xing) 水利,為(wei) 隋唐大運河奠基,也是開創了後來海河、黃河、淮河流域諸多灌溉工程的先河,不僅(jin) 對曆史影響深遠,更是中國水利史的重要篇章。 

  開挖運渠,為(wei) 南北運河奠基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是為(wei) 三國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dong) 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立東(dong) 行的漢獻帝於(yu) 許昌,開始“奉天子以令不臣”。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曹操大敗袁紹,為(wei) 掃除袁紹在河北的勢力,建安八年,曹操向袁紹之子袁尚、袁譚固守的鄴城發動進攻,這期間曹操開白溝,興(xing) 建了溝通黃河和海河的第一條區間運河。《三國誌·武帝紀》載:“九年春正月,濟河,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曹操“遏淇水入白溝”的具體(ti) 做法是,在淇水口(今淇縣東(dong) 西衛賢鎮東(dong) 一裏)作堰橫攔淇水,引淇水東(dong) 流入白溝,使漕船由黃河登岸後陸運數十裏後轉白溝,水運至鄴。《水經注·淇水》對白溝的描述更為(wei) 詳細:“漢建安九年,魏武王於(yu) 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東(dong) 入白溝以通漕運,故時人號其處為(wei) 枋頭。是以盧諶《征艱賦》曰:後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者也。”從(cong) 《水經注·淇水》的記載中可以看到,曹操的白溝運口工程設施相當完善。《征艱賦》的“洪枋巨堰”和“深渠高堤”可見工程規模浩大,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安七子”王粲在《從(cong) 軍(jun) 行》描寫(xie) 了白溝通運的情景:“朝發鄴都橋,暮濟白馬津。逍遙河堤上,左右望我軍(jun) 。連舫逾萬(wan) 艘,帶甲千萬(wan) 人。”從(cong) 中可以領略兩(liang) 千年前舳艫千裏、大軍(jun) 浩蕩的宏大場景。這一水利工程為(wei) 曹操打通了向華北運送軍(jun) 隊、糧草的水路,使得曹操很快就奪取鄴城,為(wei) 後來控製和統一北方打下了基礎。 
  袁紹病亡後,其子袁尚、袁熙投奔居今冀東(dong) 、遼寧一帶的烏(wu) 桓族,希望借助外族的力量奪回冀州,以圖再起,縱容烏(wu) 桓的騎兵多次深入幽州腹地進行掠奪,據《三國誌·武帝紀》:“三郡烏(wu) 丸承天下亂(luan) ,破幽州,略有漢民合十餘(yu) 萬(wan) 戶。”烏(wu) 桓不斷騷擾曹操的北部邊境,曹操為(wei) 徹底消滅袁氏殘餘(yu) 勢力,解決(jue) 三郡烏(wu) 桓(烏(wu) 丸)之患,平定北方局勢,曹操決(jue) 心北征烏(wu) 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曹操於(yu) 建安十一年,動用大批民眾(zhong) 開鑿了平虜、泉州兩(liang) 渠。《三國誌·武帝紀》中:“公將征之,鑿渠,自呼沲入泒水,名平虜渠。又從(cong) 泃河口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平虜、泉州兩(liang) 渠溝通了海河南係,糧草充足,使得曹操在軍(jun) 事上迅速取得主動權,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就大破烏(wu) 桓,取得北征之戰的全勝。征伐烏(wu) 桓的勝利,奠定了曹操次年揮戈南下的基礎,以實現他統一中國的願望。也正是在曹操得勝回師,途經碣石山時,寫(xie) 下了充滿宏偉(wei) 抱負和浪漫主義(yi) 情懷的不朽詩篇《觀滄海》。
  曹操修複了黃河和淮河之間的運河。據《三國誌·武帝紀》:“(曹操)遂至浚儀(yi) ,治睢陽渠。”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修浚儀(yi) (今開封市)睢陽渠,這應該是從(cong) 浚儀(yi) 到睢陽(今商丘市南)的汴渠的一段,汴渠連接黃河與(yu) 淮河,漕運可以由淮入泗,到彭城(今徐州)後可轉入汴渠,西通黃河,這樣將黃河與(yu) 淮河水係連通起來。
  曹操擊敗袁紹占領鄴城後,將統治中心從(cong) 許昌轉移到鄴城。《水經注·濁漳水》這樣描述:“長安為(wei) 漢之所居、洛陽為(wei) 西京之遺跡、鄴為(wei) 王業(ye) 之本基。”所以,曹操非常重視鄴城的營建,進行了大規模營建工程,其中為(wei) 改善鄴城通向外界的交通,曹操下令開鑿一條西起漳水東(dong) 至白溝的運河,以補充白溝的水量,打通了鄴城通向白溝,乃至北上的水上運道。據《三國誌·武帝紀》記載:“九月,作金虎台,鑿渠引漳水入白溝以通河。”這個(ge) 渠在《三國誌》中沒有說明是什麽(me) 渠,但從(cong) 《水經注·濁漳水》中可以得到印證為(wei) “利漕渠”,記載:“漢獻帝建安十八年,魏太祖鑿渠,引漳水東(dong) 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利漕渠連通了漳水和白溝,由此,鄴都水運可由漳水經利漕渠入白溝。曹魏時期還修建了白馬渠,將漳水與(yu) 滹沱河連通,修建的魯口渠將滹沱河與(yu) 泒水連通,再北上與(yu) 前文所說的平虜渠、泉州渠以及新渠連通。這是一個(ge) 規模宏大、通江達海的水係連通工程,以鄴城為(wei) 中心,北上可以至海河、灤河各水係並直達大海,南可以通過黃河抵達江淮各地,鄴城也因此成為(wei) 黃河下遊大平原上的南北水運交通的樞紐,得到了繁榮和發展。西晉左思所作《魏都賦》,描寫(xie) 鄴城的景象不禁讓人感受到鄴城的繁華與(yu) 巍峨:“層甍反宇,飛簷拂雲(yun) ,圖以丹青,色以輕素。當其全盛之時,去鄴六七十裏,遠望苕亭,巍若仙居”。
  在黃河與(yu) 海河、黃河與(yu) 淮河、淮河與(yu) 長江各水係之間的運河工程多從(cong) 三國時期開始,以白溝和汴渠為(wei) 骨幹,曹魏時期初步形成了溝通江、淮、黃、海四大水係的運河體(ti) 係。這些運渠,有的是軍(jun) 事進軍(jun) 的需要,如白溝、平虜、泉州渠,有的兼有灌溉效益,如廣漕渠、利漕渠、白馬渠等。三國時期運渠的開鑿無論是從(cong) 規模上,還是從(cong) 成效上,都是空前規模的。曹魏時期運渠的開鑿,用於(yu) 發展漕運,對維係曹魏政權的統治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更是為(wei) 隋唐南北大運河的溝通奠定了基礎。
  
  大舉(ju) 軍(jun) 事屯田,發展水利,奠定千年根基
  
  東(dong) 漢末年數十年的軍(jun) 閥混戰,土地荒蕪、民不聊生。據《三國誌·武帝紀》記載:興(xing) 平元年(公元194年)“是歲穀一斛五十餘(yu) 萬(wan) 錢,人相食,……”曹操在《蒿裏行》中寫(xie) 道“白骨露於(yu) 野,千裏無雞鳴”。曹操為(wei) 有效地解決(jue) 糧食問題,恢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采納棗祗等人的建議,推行屯田製度。屯田製祗源於(yu) 西漢,至曹魏時期得以發展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製度。《三國誌·武帝紀》記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是歲,用棗祗、韓浩等議,始興(xing) 屯田。”這是曹操開始實施屯田措施之始,在裴鬆之注《三國誌》中有比較詳細的描述:“《魏書(shu) 》:公曰:‘夫定國之術,在於(yu) 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nong) 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穀百萬(wan) 斛。於(yu) 是州郡例置田官。”從(cong) 中可以看出曹操列舉(ju) 了秦人發展農(nong) 業(ye) 和漢朝實施屯田的做法,對屯田高度重視,這樣才能“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 
  曹操推行屯田製,集中了人力和物力,有了大興(xing) 水利的條件,曹魏時期水利工程建設呈現出大發展的局麵。《三國誌·夏侯惇傳(chuan) 》:“惇乃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三國誌·武帝紀》記載曹操在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置揚州郡縣長吏,開芍陂屯田。”芍陂是由春秋時楚相孫叔敖主持修建的我國最早蓄水灌溉水利工程,位於(yu) 今安徽壽縣南,是利用地形,將流下來的溪水匯集於(yu) 低窪的芍陂之中,修建五個(ge) 水門,以石質閘門控製水量,“水漲則開門以疏之,水消則閉門以蓄之”,不僅(jin) 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澇成災。曹操為(wei) 了南征伐吳的需要,在淮河流域大規模屯田,修複了廢棄多年的芍陂,據《三國誌·劉馥傳(chuan) 》記載,劉馥在建安五年任揚州刺史時,“廣屯田,興(xing) 治芍陂及茹陂、七門、吳塘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畜”。此後尚書(shu) 郎鄧艾也大修芍陂,更有成效,在芍陂附近修建大小陂塘50餘(yu) 處,大大增加了芍陂的蓄水能力和灌溉麵積。鄧艾還開廣漕渠,由汴引水到潁水各陂塘,既可以蓄水灌溉,又可以通漕運。曹操和他的後繼者持續開發芍陂和兩(liang) 淮地區的灌溉工程,對這個(ge) 地區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大為(wei) 促進,東(dong) 晉人稱這個(ge) 地區“龍泉之陂,良疇萬(wan) 頃”。持續不斷地修建陂塘,擴大了屯田規模,大興(xing) 了水利,使得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得以恢複與(yu) 發展,“數年中所在積粟,倉(cang) 廩皆滿”。使這一地區“農(nong) 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為(wei) 曹魏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實現了曹操“強兵足食”“克平天下”的夙願。這一地區的很多水利工程多是曹魏時期重建或創始的,如芍陂,又名“安豐(feng) 塘”,至唐代芍陂仍“陂徑百裏,灌田萬(wan) 頃”,是唐王朝的重要糧食基地。元代芍陂支撐淮南屯田,為(wei) 全國主要屯區之一。明代自明樂(le) 十二年始對芍陂進行了擴建。清乾隆十四年對芍陂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今天,芍陂是淠史杭灌區的調節水庫,仍在發揮巨大的作用。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