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

文章

經濟大變局中的國有企業改革

發稿時間:2021-01-18 14:16:01   來源:新浪專(zhuan) 欄·意見領袖   作者:白津夫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指出:人類先後經曆了農(nong) 業(ye) 革命、工業(ye) 革命和信息革命,每一次產(chan) 業(ye) 技術革命,都給人類的生產(chan) 生活帶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信息革命開啟了全新數字時代,推動數字革命蓬勃興(xing) 起。“數字革命對世界的貢獻類似於(yu) 工業(ye) 革命時期自動化機器所做的事情”(參見:《商業(ye) 新模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之路》),推動經濟發生格局性變化,企業(ye) 形態發生深刻變革,並推動“全球競爭(zheng) 格局重塑”。

  因此,要從(cong) 大的視野格局、新的戰略方位,來認識國有企業(ye) 改革麵臨(lin) 的新形勢,用數字化理念重新定義(yi) 企業(ye) 改革、重建改革邏輯。

  一、企業(ye) 形態發生深刻變革

  (一)從(cong) 工業(ye) 化思維轉向數字化思維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加快推進工業(ye) 時代向數字時代轉型,要求我們(men) 必須從(cong) 工業(ye) 化思維的禁錮中解放出來,用數字思維深化對產(chan) 業(ye) 數字化的理解和企業(ye) 模式創新的認知。

  從(cong) 產(chan) 業(ye) 發展層麵看:工業(ye) 化思維以個(ge) 體(ti) 競爭(zheng) 為(wei) 原則,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以創造“更多、更快、更經濟”的產(chan) 品為(wei) 目標,以大規模生產(chan) 為(wei) 特征,奉行產(chan) 出至上、市場為(wei) 王。

  數字化思維突出互聯共享為(wei) 原則,以客戶需求為(wei) 導向,以提供“更快、更好、更便宜”的服務為(wei) 目標,以小規模定製為(wei) 特點,奉行質量第一,效益至上。

  核心體(ti) 現的是由“生產(chan) 導向”到“客戶導向”,工業(ye) 時代的競爭(zheng) 是規模最大化的競爭(zheng) ,企業(ye) 通過大規模生產(chan) 、大規模銷售,從(cong) 而形成市場競爭(zheng) 優(you) 勢。與(yu) 之相適應的是企業(ye) 規模越來越大,以保持競爭(zheng) 的絕對優(you) 勢。

  而數字時代是通過開放合作實現效益最大化,企業(ye) 通過貼近客戶、理解需求,實行小規模定製、精益化製作,形成供需合理匹配,從(cong) 而實現效率最大化,實現包括消費者在內(nei) 的各自效益最優(you) 化。美國學者帕拉格·康納在《超級版圖:全球供應鏈、超級城市與(yu) 新商業(ye) 文明的崛起》一書(shu) 中指出:科斯等經濟學家致力於(yu) 確定最佳規模,以求降低交易成本。但今天的網絡結構能夠充分利用日益無障礙的連接優(you) 勢,在公司規模無須同步增長的情況下實現業(ye) 績擴張。

  這方麵實踐已經走在前麵,大量湧現的互聯網企業(ye) 、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經濟業(ye) 態,之所以能夠快速高效成長,很重要一點就是堅持數字化邏輯。

  (二)企業(ye) 組織從(cong) 層級化結構到網絡化結構

  這是數字時代企業(ye) 組織形態變化的大趨勢。正如凱文·凱利指出的:傳(chuan) 統企業(ye) 的科層製組織結構,已不適應數字時代企業(ye) 跨界融合、市場驅動、信息交互、業(ye) 務協同的要求,去中心化、平台化、無邊界是企業(ye) 組織變革的重要趨向。所有的產(chan) 業(ye) 都在向分散式結構靠攏,未來這個(ge) 趨勢會(hui) 持續發展。

  在數字創新時代,企業(ye) 由過去一個(ge) 個(ge) 相對封閉的獨立組織變成通過各種信息和合作關(guan) 係聯結的網絡和生態,並且逐步形成跨界的各類產(chan) 業(ye) 共同體(ti) ,在共同體(ti) 內(nei) 每個(ge) 企業(ye) 都是其中的平等成員。同時,創新的快速迭代要求企業(ye) 組織變得更加靈活,不同部門和個(ge) 人之間能實現快速結合、快速調整。這些都要求數字創新時代的企業(ye) 重構新的組織模式。

  阿裏研究院把數字時代的企業(ye) 組織形態稱之為(wei) 數字經濟體(ti) ,這一超大規模經濟組織。認為(wei) 現代經濟正在從(cong) “公司”向“數字經濟體(ti) ”演化。數字經濟體(ti) 就是眾(zhong) 多商業(ye) 模式的集合體(ti) ,是超大規模協作組織方式。

  對此,有學者指出:以無邊界、自組織為(wei) 特征的企業(ye) 組織形態,是數字時代企業(ye) 組織變革的大趨勢。這其中無邊界是變革的邏輯基點,表現為(wei) 通過信息技術,以各種經濟聯接為(wei) 紐帶進行組織形態優(you) 化,基於(yu) 新型分工協作進行跨企業(ye) 邊界的資源整合,構建集聚各方優(you) 勢、激發人的創造活力的無邊界組織。使企業(ye) 組織形態呈現組織功能單元虛擬化、組織要素分散化、組織形式彈性化和網絡化,企業(ye) 與(yu) 企業(ye) 之間,企業(ye) 與(yu) 消費者之間邊界模糊化。

  同樣,以自組織為(wei) 特征的價(jia) 值網絡是企業(ye) 組織形態的重要發展方向,網狀自組織是扁平化組織的進一步深化,突破了組織結構的有形界限,推動高度集中的決(jue) 策中心組織轉變為(wei) 分散的多中心決(jue) 策組織,有利於(yu) 內(nei) 部分工合作,也有利於(yu) 整合外部資源。

  (三)“傳(chuan) 統供應鏈轉型價(jia) 值鏈”

  我們(men) 已經進入“供應鏈世界”,何謂“供應鏈世界”?這就是康納先生所講的:“任何需求都會(hui) 有相應的供給,任何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獲得實物或虛擬供給”,這種狀態就是“供應鏈世界”。供應鏈世界最有意義(yi) 的就是傳(chuan) 統供應鏈轉型價(jia) 值鏈。

  首先,提高價(jia) 值性。簡單地說,“供應鏈是各種交易組成的體(ti) 係”,是將產(chan) 品和服務從(cong) 生產(chan) 方轉移到涉及消費者的組織、人、技術活動、信息和資源係統。而“全球價(jia) 值鏈更加側(ce) 重表達生產(chan) 附加值的過程”。在供應鏈重構世界格局的大背景下,企業(ye) 商業(ye) 模式變革,除了要參與(yu) 構建供應鏈體(ti) 係之外,還要提升供應鏈的內(nei) 涵,注重供應鏈價(jia) 值實現,也就是更加注重價(jia) 值鏈的構建。

  其次,建設數字供應鏈。數字時代促進從(cong) 傳(chuan) 統供應鏈向價(jia) 值鏈轉型的關(guan) 鍵是要建設數字供應鏈,康納在《超級版圖》書(shu) 中設專(zhuan) 章論述“數字供應鏈”。通過數據業(ye) 務化、業(ye) 務數據化,構建線上線下、全流程、一體(ti) 化的供應鏈體(ti) 係。促進在地理互聯、經濟互聯、數字互聯上深度參與(yu) 全球資源、資本、人才和其他有價(jia) 值的資產(chan) 流,構築“無邊界”合作共同體(ti) 。阿裏、eBay等國內(nei) 外電商企業(ye) ,其跨境電商業(ye) 務遍布全球各個(ge) 國家,形成龐大的“數字供應鏈”,在提供有價(jia) 值服務的同時,也不斷提升全球價(jia) 值鏈。“數字流動越是超越實體(ti) 流動,互聯互通就越能惠及人人”。

  再次,共同創造價(jia) 值。基於(yu) 互聯網的“傳(chuan) 統供應鏈轉型價(jia) 值鏈”,其核心路徑是“供應商將變為(wei) 整個(ge) 生產(chan) 過程價(jia) 值創造的合作者”。一方麵,要使供應鏈全流程加入價(jia) 值創造;另一方麵,要促進產(chan) 業(ye) 鏈與(yu) 供應鏈融合發展,共同推升價(jia) 值鏈。

  最後,建設數字自貿區。通過電子服務平台,將貿易便利數字化,形成線上線下融合、全流程無縫對接,數據驅動、平台支撐、高效協同響應的經濟生態係統,打造價(jia) 值鏈的實現載體(ti) 。

  (四)從(cong) 中心化向平台化轉變

  平台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組織方式,也是產(chan) 業(ye) 組織的重大創新。

  第一,從(cong) 過去的生產(chan) 中心、銷售中心模式,轉變為(wei) 線上線下一體(ti) 化的平台體(ti) 係,以客戶需求為(wei) 導向,實現聯程設計、協同製造、聯動市場。比如,海爾的互聯工廠。

  第二,推進工業(ye) 互聯網平台建設,促進基於(yu) 數據的跨區域、分布式生產(chan) 、運營,提升全產(chan) 業(ye) 鏈資源要素配置效率。搭建工業(ye) 雲(yun) 平台,強化技術軟件化雲(yun) 服務。

  推進製造技術軟件化提升,並根據技術需求進行軟件化創新。把知識技能、核心技術係統集成、封裝為(wei) 軟件包,使技術軟件化,應用平台化,工程模塊化。用軟件定義(yi) 工業(ye) 流程,推動流程再造、體(ti) 係創新,全麵提升製造業(ye) 的競爭(zheng) 力。

  第三,促進創新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精準對接。加快科研成果從(cong) 樣品到產(chan) 品再到商品的轉化。

  1.創新定製化,讓用戶參與(yu) 產(chan) 品設計開發,把消費者的創意轉變為(wei) 設計產(chan) 品;

  2.大企業(ye) 內(nei) 部創新(如海爾的崗位創新);

  3.建立研發眾(zhong) 包、開放創新交互、在線設計等平台。

  (五)從(cong) 集聚型總部經濟轉向平台型總部經濟

  總部經濟因工業(ye) 化而生,因全球化而興(xing) ,是經濟現代化的重要路徑。目前,總部經濟的極化效應仍然突出,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仍很明顯。

  第一,總部經濟的漸變。通常意義(yi) 上的總部經濟,是指在特定優(you) 勢區域,企業(ye) 總部集群布局,帶動生產(chan) 製造基地建設和關(guan) 聯產(chan) 業(ye) 發展,形成區域經濟的增長極。總部經濟更多呈現的是商務園區、中心商務區(CBD),具有產(chan) 業(ye) 物理空間集聚、關(guan) 聯要素集成的特征,是工業(ye) 時代的標誌性經濟現象。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和信息技術的滲透,產(chan) 業(ye) 集群的地理、環節界限正在淡化,產(chan) 業(ye) 集群逐漸升級為(wei) 平台生態,產(chan) 業(ye) 合作方式更加共享、開放,以物理空間集聚為(wei) 特征的總部經濟正麵臨(lin) 新的挑戰。從(cong) 歐美國家的老工業(ye) 區從(cong) 鏽帶向智帶轉型的過程中,可以發現伴隨著這些產(chan) 業(ye) 集聚區的智能轉型,也透視了總部經濟的漸變。創新集群和新的產(chan) 業(ye) 集聚形態,正在替代過去的產(chan) 業(ye) 集聚形式,這些創新集群型園區突出創新性、功能性特點,形成智力共享生態係統。吸引優(you) 質生產(chan) 要素集中集聚,將高度競爭(zheng) 的企業(ye) 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ge) 網絡,“一種全新的製造業(ye) 形態正在美國興(xing) 起”[1]。由此重新定義(yi) 產(chan) 業(ye) 集群,也將重新定義(yi) 總部經濟。

  第二,平台型總部經濟興(xing) 起。隨著互聯網廣泛應用和平台經濟的湧現,平台型總部經濟應運而生。平台型總部經濟以其特有的優(you) 勢放大極化效應,並且正在重塑產(chan) 業(ye) 邊界、重構空間格局、再造產(chan) 業(ye) 生態。

  第三,平台型總部經濟特點。平台型總部經濟區別於(yu) 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總部經濟,工業(ye) 時代的總部經濟基本上遵循的是線性的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價(jia) 值鏈組織方式和流程,瞄準產(chan) 業(ye) 鏈條的銜接和渠道組合。而平台型總部經濟是依托“雲(yun) 網端”新基礎設施,創造全新商業(ye) 環境,它“超越了傳(chuan) 統的渠道組合”,平台、消費者、服務商構成網狀協作,著力做大“朋友圈”,做好價(jia) 值的“加法”,形成產(chan) 業(ye) 鏈各環節互聯互通、線上線下融合、資源與(yu) 要素協同的經濟形態。平台一般由一家或幾家公司構成(平台領導者),是整個(ge) 生態係統的基礎,為(wei) 消費者、商家提供信息、交易、物流等基礎設施。大量的消費者和服務商是平台經濟的主體(ti) ,通過平台進行連接,完成信息交換、需求匹配、資金收付、貨物交付等經濟活動。體(ti) 係內(nei) 的企業(ye) 能夠互相影響、協同治理、相互合作,共同實現價(jia) 值最大化。供應商和消費者的距離大大縮短,溝通成本降低,支撐了大規模協作的形成和“共生關(guan) 係”的建立。

  (六)從(cong) 集團化向產(chan) 業(ye) 生態圈轉變

  依托“雲(yun) 網端”新基礎設施,創造全新商業(ye) 環境,平台、消費者、服務商構成網狀協作,形成開放、共享、普惠的在線經濟生態係統。

  第一,推動企業(ye) 從(cong) 過去的“空間集聚”向“功能集群”轉變,即依托核心企業(ye) ,形成優(you) 勢互補、特色突出、功能集聚的產(chan) 業(ye) 生態圈。其中核心企業(ye) 是技術轉化的承擔者、製造創新的先行者、產(chan) 業(ye) 集群的引領者。

  第二,從(cong) 產(chan) 能合作向產(chan) 業(ye) 鏈合作延伸,形成產(chan) 業(ye) 鏈互補鏈接、上下遊融合發展的產(chan) 業(ye) 共同體(ti) ,以共創、相互賦能、共享的合作模式實現產(chan) 業(ye) 形態升維。其特點是以需求為(wei) 導向、反向供應鏈的產(chan) 業(ye) 組織方式,更多注重數據驅動、實時鏈接、智能配對和利益共享。

  第三,從(cong) 自成體(ti) 係向融合發展轉型:

  (1)生產(chan) 服務一體(ti) 化,服務製造化和製造服務化,到2020年服務占比將達到58%;

  (2)產(chan) 業(ye) 間跨界融合和基於(yu) 互聯網的多業(ye) 態融合。

  第四,“把智能製造作為(wei) 主攻方向”,做大做強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建立智能經濟體(ti) 係,智慧環保、智慧物流、智慧裝備、智慧服務。智能產(chan) 業(ye) 是數字經濟的集中體(ti) 現,因為(wei) “大數據帶來人工智能”。

  二、重新定義(yi) 企業(ye) 改革

  國有企業(ye) 改革不可能遊離於(yu) 全球大變局之外,必須融入大變革當中,順應時代變革的大勢,把握轉型發展的大局,用創新思維、數字邏輯重新定義(yi) 企業(ye) 改革。國有企業(ye) 不僅(jin) 要做大做強,還要做新。大而不強不行,大而不新更不行。

  在時代變革的大背景下,在數字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中,重新認識國有企業(ye) 改革,有許多值得研究探討的問題,需要做更深層次的思考。

  (一)當前國有企業(ye) 改革觀察與(yu) 思考

  第一,企業(ye) 改革是資本化取向而不是數字化取向。國資監管從(cong) 管企業(ye) 、管資產(chan) 到管資本,資產(chan) 資本化拓寬了國有資本授權經營新路徑。國有企業(ye) 以“混”促“改”,推動國有資本與(yu) 非公有資本等混合所有製改革,使各種所有製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提高資本增值能力。這些改革是建立在資本化基礎上的。

  在數字化大趨勢下,國有企業(ye) 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通過網絡協同、數據智能,重組流程、賦能組織,推動業(ye) 務創新和管理變革,數字化打開了企業(ye) 的邊界,重建企業(ye) 互利合作關(guan) 係,形成基於(yu) 數字的改革架構和組織體(ti) 係。國有企業(ye) 改革如何在資本化與(yu) 數字化深度融合中實現新突破?這對於(yu) 國有企業(ye) 改革是一個(ge) 新的路徑選擇。

  第二,企業(ye) 改革追求的目標是“公司化”而不是“平台化”。企業(ye) 改革資本化取向要求公司化為(wei) 目標選擇,因為(wei) 公司是資本化的載體(ti) ,國有企業(ye) 改革以公司製為(wei) 目標,這是國企改革的重大進步。但是,應當看到,公司製度是工業(ye) 時代最典型的製度模式。而在數字時代,企業(ye) 架構以平台化為(wei) 特征,以“平台+生態”為(wei) 標誌。兩(liang) 者的差別是企業(ye) 組織從(cong) 有層級、有邊界,到去中心、無邊界。因此,新時代國有企業(ye) 改革如何融合公司化和平台化優(you) 勢,重建改革秩序,放大改革效應,這是不能回避的問題。

  第三,改革邏輯仍是“競爭(zheng) 邏輯”而非“共生邏輯”。工業(ye) 時代是建立在競爭(zheng) 基礎上的,企業(ye) 通行的邏輯就是“競爭(zheng) 邏輯”,一切以競爭(zheng) 最大化為(wei) 原則。而數字時代是以開放、共享、互惠為(wei) 原則的,企業(ye) 相互合作、相互依存建立在“共生邏輯”基礎上,這已成為(wei) 新興(xing) 企業(ye) 成長的基本遵循。國有企業(ye) 要依此構建新的改革邏輯,我認為(wei) 這對於(yu) 破解改革難題、走出企業(ye) 改革困擾具有現實意義(yi) 。

  (二)數字資源成為(wei) 戰略資源,對於(yu) 企業(ye) 資源優(you) 勢需要重新評估,特別是國有企業(ye) 的資源壟斷優(you) 勢需要重新界定

  凱文·凱利指出:物體(ti) 會(hui) 從(cong) 本身固有的狀態變成流動的狀態,甚至變成流動的數據。不管你處於(yu) 什麽(me) 行業(ye) ,都和數據相關(guan) 。數據需要關(guan) 聯起來,需要流動起來,否則它就是無效的。隨著資源數字化我們(men) 對資產(chan) 形態也需要重新認識,特別是在資產(chan) 整合中,如何判定資源資產(chan) 優(you) 勢、資產(chan) 增值和流失等,都要有做更深入的研究。在數字資源方麵,國有企業(ye) 並非占有絕對資源優(you) 勢,相反一些平台企業(ye) 擁有巨大的數據資源優(you) 勢,在企業(ye) 間進行戰略合作時也存在如何評估資源權重的問題。

  (三)發展共享經濟讓使用成為(wei) 重要,這需要重新認識所有權和使用權

  從(cong) 實踐層麵看,共享模式淡化所有權而放大使用權,或者說共享是使用權的共享,所有權被虛置。隨著共享經濟深入發展,所有權可能更加存在於(yu) 理論意義(yi) 上。

  凱文·凱利在講到未來趨勢時,專(zhuan) 門強調“使用”會(hui) 變得越來越重要。擁有物品的性質將轉變為(wei) :你不是擁有,而是使用這個(ge) 物品。比如Uber優(you) 步,讓你覺得不擁有車也可以使用車的服務,Facebook網站也沒有實體(ti) ,阿裏巴巴也沒有實體(ti) ,沒有庫存。這些公司雖然售賣產(chan) 品,但它們(men) 並不擁有自己售賣的產(chan) 品。產(chan) 品從(cong) 客戶來,消費者扮演生產(chan) 者,這造成一個(ge) 結果就是:使用權比所有權更加重要。凱文·凱利預測:共享在過去20年已經有所發展了,但在這個(ge) 領域,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那麽(me) ,共享效應的進一步放大,會(hui) 帶來更深層意義(yi) 的結果是什麽(me) ?會(hui) 如何破解改革中的所有權困惑?值得認真加以研究。

  (四)平台經濟發展將深化聯通功能、放大公平效應

  企業(ye) 無論規模多大在平台上隻是平等成員,公平原則是平台準則,每個(ge) 成員分享機會(hui) 、共有權利。搞任何特殊都是對平台規則的破壞。這意味著國有企業(ye) 的特殊壟斷優(you) 勢將被弱化,特別是隨著工業(ye) 雲(yun) 平台的建立,工業(ye) APP上線,所有企業(ye) 都可以自由地下載所需的軟件程序,優(you) 勢的轉換將改變企業(ye) 行為(wei) 。這對國有企業(ye) 將是一個(ge) 全新考驗。

  (五)“在線”使場景革命真實發生,聯結更為(wei) 便利

  從(cong) PC互聯到移動互聯再到智能互聯(萬(wan) 物互聯),標誌人類已經進入“在線社會(hui) ”:實時在線、全程連接、全域覆蓋,使線上線下真正融為(wei) 一體(ti) ,將全麵提升平台經濟的功能和水平,給經濟社會(hui) 帶來深刻變革。傳(chuan) 統計算技術把物理的離線世界變成數字化的離線世界,互聯網技術把離線變成在線,給人類社會(hui) 帶來的變化不亞(ya) 於(yu) 人類第一次使用火[2]。加上5G技術的應用,場景革命將真實發生,終端和場景將更為(wei) 豐(feng) 富,最終形成萬(wan) 物互聯的全新生態。推動產(chan) 業(ye) 全流程變革,強化基於(yu) 在線平台的互動合作,為(wei) 國有企業(ye) 改革拓展新空間。國有企業(ye) 準備好了嗎?

  三、東(dong) 北國有企業(ye) 改革的思考

  (一)必須認清東(dong) 北國企特殊經濟背景和生成機理

  表現為(wei) “三個(ge) 固化”:一是資源固化了產(chan) 業(ye) ,依托資源優(you) 勢形成產(chan) 業(ye) 優(you) 勢。二是產(chan) 業(ye) 固化了市場,資源型產(chan) 業(ye) 的特殊性,使其市場化受到一定製約。三是市場固化成為(wei) 格局,形成特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wei) 模式。

  1.產(chan) 業(ye) 的特性和發展的慣性,既降低了人力資源使用的門檻,弱化了創新的動力支撐,導致創新活力不足,創新型人才集聚度低,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成長滯後。

  2.十年東(dong) 北振興(xing) 取得積極成果,但由於(yu) 側(ce) 重點是裝備製造業(ye) ,許多麵臨(lin) 轉型,其結果是長板更長了、短板更短了,傳(chuan) 統增長點仍占較大比重,而新增長點明顯不足。

  3.加上“熟人社會(hui) ”效應製約市場經濟發展,市場規則和法治建設往往被各種關(guan) 係所替代,體(ti) 製成本過高,營商環境亟待改善。

  (二)實施國有企業(ye) 數字化戰略

  有兩(liang) 條路徑:一是反應型數字化,主要還是複製一種數字化戰略以應對競爭(zheng) 對手的數字化成功;二是變革型數字化,著力改變商業(ye) 模式、用戶體(ti) 驗和運營流程,更加體(ti) 現客戶的參與(yu) 互動,這才是企業(ye) 數字化轉型成功的標誌。國企要主動變革,通過數字化再創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造就企業(ye) 新文明。

  1.推動產(chan) 業(ye) 數字化。對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數字化改造,推動體(ti) 係重構、流程再造,形成新的數字化場景。

  2.推進數字產(chan) 業(ye) 化。構建以數據為(wei) 關(guan) 鍵要素的數字經濟,培育大數據新產(chan) 品、新服務、新業(ye) 態,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3.以工業(ye) 數字化為(wei) 重點,加快工業(ye) 雲(yun) 平台建設。實現技術軟件化、軟件平台化、應用模塊化。

  (三)打造數字園區,構建開放載體(ti) ,提高整合產(chan) 業(ye) 技術資源的能力

  強化平台支撐,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實現個(ge) 性定製、聯程設計、協同製造、延伸服務。形成優(you) 勢互補、特色突出、功能集聚的產(chan) 業(ye) 生態體(ti) 係。麵向東(dong) 北亞(ya) 深化開放合作,加強創新互動和產(chan) 業(ye) 融合,放大合作效應,實現共同利益最大化。

  1.要整體(ti) 規劃設計、全麵優(you) 化布局、係統改造提升。要對園區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監測和運營維護的全過程使用數字化手段進行管理,形成平台、孵化器、核心企業(ye) 一體(ti) 的開放空間,使得園區整體(ti) 數據可以從(cong) 多個(ge) 層麵進行分析。

  2.要技術方案與(yu) 商業(ye) 模式相匹配。因為(wei) 數字化實質上是技術經濟化過程,“任何用信息連接人與(yu) 人、機器與(yu) 機器或人與(yu) 機器的技術都是數字化的”,這是一個(ge) “商業(ye) 概念”而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新興(xing) 技術概念”[3]。數字園區建設不能為(wei) 數字而數字,必須堅持市場化原則,要實現技術優(you) 勢最大化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統一。

  3.服務“數字一帶一路”建設,園區也要“走出去”。結合特色產(chan) 業(ye) 優(you) 勢,與(yu) 境內(nei) 外優(you) 勢大企業(ye) 聯合共建“境外合作園區”“離岸創新園區”,搭建開放式跨境合作平台,促進遠程研發、離岸孵化、協同發展。

  數字化大潮勢不可擋,必將引領新時代、開辟新紀元。這要求我們(men) 必須跟上時代變革的步伐,主動融入數字化大潮當中。“必須在曆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參考文獻:

  [1](美)安東(dong) 尼•範•阿格塔米爾,(美)弗雷德·巴克著,徐一洲譯.智能轉型:從(cong) 鏽帶到智帶的經濟奇跡[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王堅著.在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

  [3](美)賈森·艾博年,(美)布萊恩·曼寧著,邵真譯.商業(ye) 新模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之路[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