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如何科學確定增長速度目標

發稿時間:2014-05-29 00:00:00  

  如何科學確定增長速度目標,對於(yu) 一個(ge) 國家的經濟發展而言,意義(yi) 重大。當下,把經濟增長速度預期目標的製定建立在正確理解、判斷和測算潛在增長率的基礎上是十分重要的,應該堅持並逐步規範化和科學化

  在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年度計劃和五年規劃的製定中,GDP的年度增長率或年均增長率是作為(wei) 一項預期目標提出的。一般來說,確定增長率目標可以有3種理念和方法。第一種是經驗式的方法,即根據過去多年和近年的情況,以及預計的當年國內(nei) 外經濟形勢走向而做出判斷,是一種趨勢外推法。這種方法的進一步延伸或精細化,產(chan) 生了第二種方法,即利用宏觀經濟計量模型,把過去的數據和可能發生的情況輸入模型中進行模擬,得出對預測年份增長率的判斷。這兩(liang) 種方法主要考慮短期需求的製約,所依據的一個(ge) 共同理念是,在現實約束的條件下,經濟增長速度越快越好,即著眼於(yu) 超越預測目標。第三種方法是根據對潛在增長率的測算確定計劃年份的增長速度,遵循的理念則是使實際增長率與(yu) 潛在增長能力相適應。由於(yu) 潛在增長率是由一定時期的生產(chan) 要素供給能力和生產(chan) 率提高速度所決(jue) 定的,所以,按照潛在增長能力確定增長速度預期目標,就意味著它更是一個(ge) 平衡、協調和可持續的增長速度,而不需要追求超越這個(ge) 目標。並且,由於(yu) 潛在增長率在一定時期是相對穩定的,但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而變化,因此,這種測算可以從(cong) 供給方反映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趨勢。例如,以勞動力短缺和工資上漲為(wei) 表征的劉易斯轉折點,以及以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人口撫養(yang) 比提高為(wei) 標誌的人口紅利消失,都可以反映在潛在增長率的下降趨勢中。

  在2012年之前,我國預期的經濟增長目標,更多的是依據第一種和第二種方法製定的。雖然確定的增長速度並不太高,但是,終究還是希望增長速度越快越好。應該說,在當時的情況下,這種做法也是合理的。因為(wei) 直到“十二五”期間開始之前,我國潛在增長率仍然穩定地處於(yu) 較高水平,可以也應該實現較高的實際增長速度。“奧肯定律”表明,實際增長速度低於(yu) 潛在增長率的部分,對應著一定幅度的周期性失業(ye) ,因此,在潛在增長率仍然較高的時期,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是必要的。

  從(cong) “十二五”時期開始,由於(yu) 15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數量每年都在減少,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我國潛在增長率大幅度下降。測算表明,“十二五”時期的潛在增長率為(wei) 年均7.6%,“十三五”時期則會(hui) 進一步下降為(wei) 6.2%。因此,與(yu) 此相適應的實際增長速度就是合適的。2012年和2013年我國增長率預期目標都是7.5%,分別實現了7.7%的增長速度,與(yu) 潛在增長率是相符的,因此也沒有出現嚴(yan) 重的就業(ye) 問題。實際上,過去兩(liang) 年我們(men) 沒有尋求高於(yu) 預期目標的增長速度,沒有采取短期刺激政策,減少了政府對直接經濟活動的過度幹預,緩解了產(chan) 能過剩的進一步加劇,避免了經濟泡沫的形成,為(wei) 改革創造了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因此,把經濟增長速度預期目標的製定建立在正確理解、判斷和測算潛在增長率的基礎上是十分重要的,應該堅持並逐步規範化和科學化。

  在認識和實際測算潛在增長率的問題上,目前存在著一個(ge) 必須澄清的誤區。潛在增長率反映的是一個(ge) 經濟體(ti) 由供給方因素所決(jue) 定的中長期增長能力,與(yu) 短期的需求變化沒有關(guan) 係。勞動力供給、儲(chu) 蓄率和全要素生產(chan) 率是影響潛在增長率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決(jue) 定了經濟增長合理的速度區間。而出口、投資和居民消費等需求因素,隻決(jue) 定一個(ge) 經濟體(ti) 是否能夠在合理的速度區間運行,但不能改變這個(ge) 區間。換句話說,需求方因素可以幹擾實際增長率,使其高於(yu) 或者低於(yu) 潛在增長率,產(chan) 生實際增長率與(yu) 潛在增長率之間的差別,即所謂的“增長率缺口”,但不能改變潛在增長率。

  所以,在潛在增長率既定的情況下,如果出現需求不足可能導致經濟增長在其以下水平運行的危險時,運用宏觀經濟政策手段管理需求是必要的,而用刺激出口、投資和消費需求的政策,試圖把實際增長率拉高到潛在增長率之上,則是不可取並且十分危險的做法。日本在1990年失去人口紅利之後,其主流認識是需求不足導致增長乏力,所以多年實施帶有刺激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並且把這種政策傾(qing) 向體(ti) 現在產(chan) 業(ye) 政策和區域政策之中,造成泡沫經濟、僵屍企業(ye) 和僵屍銀行,生產(chan) 率提高速度緩慢,導致其“失去的二十年”。所謂的“安倍經濟學”,由於(yu) 沒有擺脫這個(ge) 政策誤區,拉動需求的政策箭頭可以在一時得以落實,但改變潛在增長率的改革措施遲遲不能到位,所以終究挽救不了日本經濟。

  用刺激需求的手段試圖超越潛在增長率固然不可取,從(cong) 供給的角度入手提高潛在增長率卻是可行的,而且是勢在必行的選擇。在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部署的主要領域改革任務完成之前,仍然存在著諸多製度性障礙,製約著勞動力供給潛力的挖掘、投資效率的改進和全要素生產(chan) 率的提高。通過推進改革拆除這些製度障礙,可以立竿見影地提高潛在增長率,收獲改革紅利。例如,我們(men) 的測算表明,如果在2011年至2020年期間,每年把勞動參與(yu) 率提高一個(ge) 百分點,可以把潛在增長率提高0.88個(ge) 百分點,如果每年全要素生產(chan) 率增長速度提高一個(ge) 百分點,可以把潛在增長率提高0.99個(ge) 百分點。而通過生育政策調整把總和生育率提高到接近1.8的水平,則可以在2030年之後顯示效果,潛在增長率可以提高大約10%至15%。

  基於(yu) 對未來潛在增長率的靜態估算,即“十二五”時期平均7.6%和“十三五”時期平均6.2%,以及對改革推進逐漸釋放出紅利的動態預期,綜合考慮,我們(men) 認為(wei) 在“十二五”後兩(liang) 年把GDP年度增長率預期目標定在7.5%是合適的,而從(cong) “十三五”時期開始應有所降低,平均可確定在7%的水平上。按照正確的定義(yi) 和更權威的數據,進一步精確估算潛在增長率仍有必要。在此基礎上確定的增長速度預期目標,既不應作為(wei) 下限而追求超越,也不作為(wei) 上限而容忍更低水平,以防止超過時形成通貨膨脹預期,或者達不到時造成周期性失業(ye) 的情形發生。▇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