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逆全球化下的破局與展望
發稿時間:2020-11-25 14:21:11 來源:澎湃新聞網 作者:張宇
2020年11月15日,越南河內(nei) ,一隻等待了八年的靴子終於(yu) 落地。
在第四次區域全麵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領導人會(hui) 議上,東(dong) 盟十國以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ya) 和新西蘭(lan) 15個(ge) 國家正式簽署區域全麵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RCEP),由此也標誌著在經曆了長達8年的漫長談判之後,一個(ge) 縱貫南北半球兩(liang) 個(ge) 大洲,覆蓋全球22億(yi) 人口,經濟總量和貿易規模占到全球近30%的全球最大自貿協定正式達成。
一、中國為(wei) 什麽(me) 需要RCEP
作為(wei) 我國近年來簽署的最大規模的自由貿易協定,RECP無疑是我國對外開放曆史上的又一座裏程碑。尤其是在全球經濟因疫情飽受衝(chong) 擊,全球化前景日趨晦暗的背景下,相對於(yu) 以往的各類雙邊與(yu) 多邊自由貿易協定,逆勢而出的RECP對於(yu) 中國也具有了更為(wei) 特別的意義(yi) 。
首先,RCEP是對衝(chong) 逆全球化風潮的重要舉(ju) 措。
縱觀世界百年風雲(yun) ,通過工業(ye) 革命和殖民活動建立起先發優(you) 勢的發達國家,曾經從(cong) 自身利益出發,極力推行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策略,並借此建立起以發達國家為(wei) 核心,發展中國家為(wei) 外圍的國際分工體(ti) 係。而當時間來到2008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卻使得這一看似無可動搖的經濟格局出現了巨大的裂隙。在全球經濟,特別是以歐美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發達經濟體(ti) 陷入衰退之際,伴隨著國民財富大幅縮水,就業(ye) 壓力驟增,發達國家正在逐漸喪(sang) 失維持原有的國際分工體(ti) 係的能力,而且長期以來的全球化戰略也造成了這些國家國內(nei) 利益分配的不公和社會(hui) 階層的割裂,從(cong) 而在本國累積了愈發明顯的反對全球化的思潮。
在反思了全球化體(ti) 係下金融產(chan) 業(ye) 膨脹和產(chan) 業(ye) 空心化所造成的負麵影響的情況下,以美國為(wei) 代表的發達國家,紛紛從(cong) 此前奉如圭臬的自由主義(yi) 和多邊主義(yi) ,轉向了以自我利益為(wei) 中心的單邊主義(yi) ,試圖通過各類優(you) 惠政策推動製造業(ye) 的回流,以重塑其在製造業(ye) 領域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原本呈現蓬勃之勢的全球化浪潮,也由此戛然而止。
“彼之砒霜,吾之良藥”,盡管以美國為(wei) 首的發達國家的眼中,全球化從(cong) 以前視若珍寶的“小甜甜”淪為(wei) 惹人厭憎的“牛夫人”,但從(cong) 我國自身的視角來看,中國作為(wei) 全球化和多邊貿易體(ti) 製事實上的受益者卻是一個(ge) 不爭(zheng) 的事實。這也使得中國在當前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yi) 盛行的風潮當中,堅定地站到了維護多邊貿易體(ti) 製和開放性世界的立場。
不過,由於(yu) 各國經濟條件和利益的差距巨大,以WTO為(wei) 代表的多邊貿易體(ti) 製事實上已經舉(ju) 步維艱並日漸式微,在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齊首轉向單邊主義(yi) 的情況下,全球化的旗幟還能夠飄揚多久,我國還能否繼續從(cong) 前擁抱全球化的幸福時光,也成為(wei) 壓在人們(men) 心頭的一個(ge) 沉重的問號。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wei) 全球最大區域性自由貿易安排,RCEP的落地不啻為(wei) 萬(wan) 馬齊喑之下的一縷暗夜微光,成為(wei) 我國堅守全球化陣地、穩定經濟發展外部環境的一個(ge) 重要的陣地。
其次,RCEP是破局TPP(CPTPP)挑戰的突破口。
在後金融危機時期,隨著美國經濟實力的衰退和中國經濟的強勢崛起,新全球經濟格局中的中美博弈也日漸凸顯。在這一過程中,亞(ya) 太地區逐漸成為(wei) 了這場棋局中的“棋眼”——美國與(yu) 亞(ya) 太地區在經濟體(ti) 製、政治體(ti) 製方麵具有更大的相似性,且可以通過政治和軍(jun) 事途徑施加更強有力的影響,如果能夠借此實現對亞(ya) 太地區經濟的整合,不僅(jin) 可以為(wei) 美國提供廣闊的市場和產(chan) 業(ye) 鏈的布局空間,而且也可以實現對中國經濟方麵的封鎖,倒逼中國產(chan) 業(ye) 向外轉移,從(cong) 而從(cong) 根本上化解中國目前在供應鏈體(ti) 係方麵的優(you) 勢,遏製中國未來發展的步伐。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15年,美國主導下的“跨太平洋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橫空出世,使一個(ge) 原本隻有智利、新西蘭(lan) 、新加坡和文萊組成的小型開放協議,一躍成為(wei) 聯通美亞(ya) 、經濟總量占全球近40%的超大型自由貿易組織。同時,在美國主導下,TPP在遏製中國的主旨下設計了很多中國無法接受的原則,令TPP成為(wei) 中國“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
麵臨(lin) 被排斥在全球近四成的經貿活動之外的危局,TPP也成了中國自參與(yu) 全球化以來遭遇的最大一場危機。盡管美國在特朗普上台之後隨即退出了TPP(TPP最終改組為(wei) CPTPP)從(cong) 而使中國“虛驚一場”,但由此凸顯的美國亞(ya) 太戰略對中國的威脅仍然值得警惕。特別是在美國政府換屆,民主黨(dang) 極大概率重執權柄的情況下,重拾奧巴馬時期的亞(ya) 太戰略甚至重返TPP,也存在事實上的可能。
在這樣的壓力之下,搶在美國政局明朗之前落實RCEP無疑是一著破局的先手:由於(yu) RCEP涵蓋了絕大多數TPP(CPTPP)成員,該協議的達成和簽署無疑可以極大地幫助我們(men) 在破局美國亞(ya) 太戰略和對華戰略圍堵過程中搶占先機,同時也在最大程度上削弱了TPP存在的價(jia) 值,降低了各國重回美國為(wei) 核心的TPP的意願。
再次,RCEP是構建東(dong) 亞(ya) 自由貿易體(ti) 製的迂回戰略。
在逆全球化的浪潮中,以WTO為(wei) 代表的多邊框架之所以受阻,一個(ge) 重要原因在於(yu) 無法有效地協調如此眾(zhong) 多且發展差異巨大的經濟體(ti) 的利益。相對而言,小規模的區域性自由貿易組織,則可依靠成員國之間更小的經濟差距、更緊密的區域聯係以及更低的談判難度,成為(wei) 目前全球自由貿易格局的主流。由此我們(men) 也可以發現,目前全球基本上形成了以歐盟為(wei) 核心的歐洲一體(ti) 化和以NAFTA為(wei) 核心的美洲一體(ti) 化這兩(liang) 大自由貿易圈。
遺憾的是,作為(wei) 全球經濟體(ti) 量最大的亞(ya) 洲,卻一直缺乏類似的自由貿易框架和一體(ti) 化方略。特別是在亞(ya) 洲範圍內(nei) ,經濟體(ti) 量最大、經濟發展程度最高的中、日、韓三國,擁有更強的經濟互補性,經濟發展程度也更為(wei) 接近,原本應該形成相對穩固的自由貿易體(ti) 係。盡管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和推進,早在2013年前後便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但由於(yu) 種種外部因素的幹擾,中日韓自由貿易談判一波三折,迄今也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RCEP的誕生,則無疑填補了亞(ya) 洲特別是東(dong) 亞(ya) 地區經濟一體(ti) 化框架的空白。而且,由東(dong) 盟牽頭運作的RCEP,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日韓三國直接商談自由貿易安排的敏感性,破除了外部因素的排斥和幹擾,從(cong) 而為(wei) 變相實現中日韓三方的自由貿易協定提供了一個(ge) 迂回的戰略,並為(wei) 未來三國之間建立更緊密的經貿聯係,甚至達成更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最後,RCEP可以為(wei) 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提供相對穩固的基本盤。
一般認為(wei) ,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順利融入全球分工體(ti) 係,主要歸功於(yu) 我國廉價(jia) 的勞動力優(you) 勢。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另一個(ge) 潛藏的優(you) 勢,即中國從(cong) 計劃經濟脫胎而來的完備工業(ye) 體(ti) 係,卻往往為(wei) 世人所忽略。但恰恰正是由於(yu) 這一優(you) 勢的存在,中國才能夠在全球化浪潮淘洗之下得以生存,並最終逆襲成為(wei) 全球經濟主導力量之一。特別是在目前我國人口紅利不斷衰退的趨勢下,高效完備的產(chan) 業(ye) 鏈係統已經成為(wei) 維持中國對製造業(ye) 的區位吸引力,並確保中國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的主要支撐。
然而,這一優(you) 勢在近年來也麵臨(lin) 著比較嚴(yan) 峻的挑戰。目前我國經濟正處於(yu) 轉型升級的關(guan) 鍵時期,產(chan) 業(ye) 發展也麵臨(lin) 著“後有追兵,前有堵截”的雙重阻礙。一方麵,勞動力成本優(you) 勢的不斷流失,使我國傳(chuan) 統的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麵臨(lin) 外遷的壓力;另一方麵,受研發能力以及國外的技術封鎖等方麵的限製,向高端製造業(ye) 的攀升也存在諸多的困難和不確定性。
在這樣的境遇之下,如果不能牢固掌握產(chan) 業(ye) 鏈的控製能力,則極可能導致中國目前賴以生存的供應鏈體(ti) 係出現崩塌,甚至陷入產(chan) 業(ye) 空心化的僵局。因此,如何能夠在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過程中保持供應鏈的優(you) 勢,是關(guan) 乎我國經濟發展的關(guan) 鍵。
而在這一點上,RECP的落地無疑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一個(ge) 有利的機遇。借助RECP所帶來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程度提高,中國企業(ye) 可以在不喪(sang) 失產(chan) 業(ye) 主導權的情況下將生產(chan) 活動布局到更具成本優(you) 勢的地區,相比於(yu) 被動性的產(chan) 業(ye) 流失,能夠在最大限度內(nei) 保持供應鏈優(you) 勢的穩定持續。同時,借助於(yu) 區域內(nei) 貿易自由化的貿易創造效應以及龐大的外部市場,國內(nei) 企業(ye) 也可以獲得更穩定的發展空間,成為(wei) 未來支撐國內(nei) 產(chan) 業(ye) 結構轉型與(yu) 發展的基礎性力量。
二、RCEP與(yu) CPTPP:優(you) 勢與(yu) 劣勢
作為(wei) 目前亞(ya) 太地區所存在的兩(liang) 大自由貿易協定,RCEP與(yu) CPTPP達成日期較為(wei) 接近,且在覆蓋範圍方麵多有重疊,且在二者的背後麵臨(lin) 著中美“二選一”的抉擇。Wilson (2015) 曾經敏銳地指出,亞(ya) 太區域經濟一體(ti) 化主要沿著TPP和RCEP兩(liang) 條路徑發展。那麽(me) ,二者之間究竟孰優(you) 孰劣?RCEP又是否擁有能夠抗衡CPTPP的能力也就成為(wei) 了令人關(guan) 注的一個(ge) 焦點問題。
對比2019年生效的CPTPP,RCEP無疑在很多方麵有著自己的優(you) 勢:
首先,在大國參與(yu) 程度方麵,CPTPP要遜於(yu) RECP。
在美國退出TPP之後,改組而來的CPTPP中僅(jin) 剩餘(yu) 日本一個(ge) 有影響力的大型經濟體(ti) ,而在亞(ya) 太地區的經貿活動占據重要比重的中、美、韓均缺席。然而縱觀作為(wei) CPTPP以及RECP成員的主要亞(ya) 太經濟體(ti) ,對於(yu) 美、中等國的貿易和投資依存度較高,美國是其中8個(ge) 國家的前三大出口夥(huo) 伴國,且是6個(ge) CPTPP成員國的首要外資來源國和5個(ge) 國家的首要投資目的國;中國在其中10個(ge) 國家位居出口前三位。在這種高依存度的情況下,美、中等大國的缺席,使得CPTPP很難在內(nei) 部建立完整的價(jia) 值鏈閉環,成員國的生產(chan) 和貿易仍嚴(yan) 重依賴區外的中間品供應和外部市場,其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效應相對有限。相對而言,在RCEP體(ti) 係中,除美國之外的中日韓均已進入,相對於(yu) CPTPP顯然具有更強的內(nei) 在凝聚力。
其次,從(cong) 地理格局與(yu) 經濟發展慣性來看,RCEP較之CPTPP更具穩定性。
亞(ya) 太地區經濟一體(ti) 化進程,麵臨(lin) 著經濟依賴性增強和自貿區戰略競爭(zheng) 的矛盾 (Wesley,2015)。CPTPP盡管試圖打造一個(ge) 環太平洋的經濟圈,但由於(yu) 原有區域經濟格局的慣性,這一集團目前仍然存在著美洲和亞(ya) 太地區的割裂——以加、墨為(wei) 代表的美洲國家與(yu) 美國經貿聯係密切,而對CPTPP本身依賴較大的國家則主要集中在東(dong) 南亞(ya) 和大洋洲。這意味著,CPTPP在實際運行中可能仍無法擺脫原有的區域經濟慣性,從(cong) 而存在著天然性的割裂傾(qing) 向。特別是在失去了進入美國市場這一主要誘因後,各國的重心開始重新回歸到本區域的經濟圈當中,這種搖擺的態度可能是造成CPTPP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與(yu) 之相對,RCEP本身以地理範圍臨(lin) 近且極具曆史淵源的亞(ya) 太國家為(wei) 核心,各國之間原本具有著悠久的經貿交往曆史和緊密的貿易與(yu) 投資聯係,更有助於(yu) 保持RECP框架的穩定。
再次,在產(chan) 業(ye) 鏈體(ti) 係構建與(yu) 融合能力方麵,RCEP本身也較CPTPP更具優(you) 勢。
在CPTPP框架下,盡管存在著諸如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作為(wei) 支撐,但其總體(ti) 的工業(ye) 化水平和製造能力仍然存在著明顯的不足。
而對比CPTPP,RCEP的一個(ge) 更為(wei) 重要的優(you) 勢,在於(yu) 在全球工業(ye) 體(ti) 係中所占據的絕對優(you) 勢地位。RCEP中的中、日、韓三國,目前位居全球製造業(ye) 的第1、3、5位,其中僅(jin) 中國一國製造業(ye) 占全球中的比重就達到了28.57%,全部RCEP成員國的製造業(ye) 產(chan) 值更是占到了全球的50%。尤為(wei) 重要的是,RCEP內(nei) 各成員國在製造業(ye) 發展方麵存在著極大的互補優(you) 勢——日本的金融、資金和技術優(you) 勢,中韓的中高端製造業(ye) 、新興(xing) 數字產(chan) 業(ye) 以及全產(chan) 業(ye) 鏈優(you) 勢、東(dong) 南亞(ya) 地區的勞動力優(you) 勢以及大洋洲地區的資源優(you) 勢,可以匯聚全球最完整的製造業(ye) 門類,並覆蓋了從(cong) 高端到低端的全產(chan) 業(ye) 鏈範疇,進而在RCEP內(nei) 部就能夠形成有效的產(chan) 業(ye) 鏈閉環。
然而,相較於(yu) CPTPP這一“全球最高水平”的自貿協定,RCEP本身也存在著一些弱勢和不足。
一方麵,CPTPP中除日本之外,其餘(yu) 國家在經濟規模與(yu) 發展水平上的差異要更小,而RCEP體(ti) 係中,國家之間在經濟規模、經濟結構以及發展水平上的差異會(hui) 更為(wei) 凸顯。盡管這有助於(yu) 發揮各經濟體(ti) 之間的互補性,但也帶來了各國之間經濟利益和發展訴求的分化,並導致在協調各國之間的利益,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方麵,要麵臨(lin) 較之CPTPP更大的困難。
另一方麵,CPTPP中的主導力量相對單一,在美國退出後更是僅(jin) 存日本一個(ge) 有足夠經濟影響和產(chan) 業(ye) 帶動能力的經濟體(ti) ,因此在CPTPP中各國的政策協調也會(hui) 相對容易。而反觀RCEP,在容納了中、日、韓三個(ge) 具有較強經濟影響力的國家之後,可能會(hui)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群龍無首”的格局,進而影響RCEP的整體(ti) 協調和進一步的發展。
而正是在上述兩(liang) 方麵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RCEP與(yu) CPTPP的一個(ge) 最大的區別:CPTPP主要通過成員國的主權讓渡形成統一的製度體(ti) 係,並以此重塑國際經濟活動的規則,因此其條款不僅(jin) 涉及傳(chuan) 統的貿易與(yu) 投資自由化,而且涵蓋了諸如競爭(zheng) 中立、知識產(chan) 權、勞工權益、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麵的議題;相對而言,RCEP更類似於(yu) 傳(chuan) 統的自由貿易協定,旨在通過弱化各類阻礙商品和要素流動的壁壘來增進各國之間的經貿聯係,因此在開放協議的廣度和深度方麵與(yu) CPTPP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三、RCEP:開始而非結束
RCEP的達成,標誌著東(dong) 亞(ya) 乃至亞(ya) 太地區的經濟一體(ti) 化邁出了曆史性的一步,對於(yu) 消減逆全球化浪潮的不利影響,特別是在疫情衝(chong) 擊之下幫助成員國盡快實現經濟的“止血”和重振,無疑是一個(ge) 重要的突破。
當然,就其發展本身而言,協議的簽訂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開始而遠非結束,無論是RCEP本身還是我國國內(nei) 的政策,可能都需要針對RCEP的實施,而不斷做出新的改革和調整。
就RCEP本身而言,首先,盡管已經經過了各國領導人的簽字,但從(cong) 程序來看,仍然需要各國的國會(hui) 審查與(yu) 批準,因此在理論上仍然存在一定的變數。
其次,為(wei) 照顧成員國的產(chan) 業(ye) 利益,RCEP在較為(wei) 關(guan) 鍵的關(guan) 稅減免方麵安排了較長的過渡期,協議總體(ti) 效果的顯現仍需時日。
此外,為(wei) 了兼顧東(dong) 盟地區的經濟發展差異,RCEP在政策設計上總體(ti) 遵循漸進靈活的原則,在協議條款方麵保留了很大的預留空間,相較於(yu) 短期影響,政策的長期戰略意義(yi) 可能更為(wei) 明顯。
而從(cong) 未來製約RCEP發展的主要障礙來看,RCEP可能會(hui) 麵臨(lin) 兩(liang) 個(ge) 方麵的考驗:
一是美國大選後可能會(hui) 重新回到多邊體(ti) 製當中,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返TPP的可能,並依靠CPTPP更深層次的開放規則製造“製度窪地”,對RCEP形成衝(chong) 擊;
二是RCEP如何在內(nei) 部建立有效的利益協調與(yu) 平衡機製,確保各成員國可以平等地分享開放帶來的利益,以此作為(wei) 實現更高層次開放的基礎,避免重蹈WTO多邊框架中因發達經濟體(ti) 和發展中經濟體(ti) 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而陷入困局的覆轍。
從(cong) 中國國內(nei) 來看,RCEP作為(wei) 國內(nei) 和國際雙循環中的重要引擎總體(ti) 上會(hui) 有助於(yu) 促進經濟的增長,並為(wei) 結構升級帶來空間,但也存在兩(liang) 個(ge) 值得未雨綢繆的問題:
一是在RCEP的建立的貿易與(yu) 投資自由化框架下,中國低端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可能會(hui) 進一步加速向東(dong) 南亞(ya) 地區轉移,從(cong) 而引發一定的產(chan) 業(ye) 空心化風險並對就業(ye) 形成某種程度的衝(chong) 擊。為(wei) 此,可考慮鼓勵本國企業(ye) 通過對外投資和產(chan) 業(ye) 外包等方式,對已經喪(sang) 失區位優(you) 勢的產(chan) 業(ye) 進行主動對外轉移,以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對產(chan) 業(ye) 鏈的掌控能力,避免被動的產(chan) 業(ye) 流失帶來的產(chan) 業(ye) 鏈配套體(ti) 係崩塌;同時,完善社會(hui) 保障體(ti) 製以及推動更高層次的職業(ye) 技術教育等,化解可能帶來的摩擦性失業(ye) ,推動產(chan) 業(ye) 的順利轉型升級。
二是因開放程度的擴大帶來的國內(nei) 不同部門、不同地區之間的利益分化,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hui) 階層割裂風險。這實際上是世界範圍內(nei) 擴大開放所麵臨(lin) 的一個(ge) 共性的問題,也是目前全球化遇阻的一個(ge) 重要誘因。因此在擴大開放的過程中,應當始終注意建立和完善國內(nei) 的利益轉移機製,通過完善地方與(yu) 中央之間的權責關(guan) 係,提高區域間轉移支付的能力,建立跨部門的利益協調與(yu) 共享機製以及完善對受損群體(ti) 的社會(hui) 保障等方麵化解可能產(chan) 生的矛盾,實現對外開放利益在全國層麵的普惠和共享。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