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十大新方向
發稿時間:2020-11-12 14:49:04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魏後凱
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三農(nong) ”工作進行了全麵安排部署,明確了今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與(yu) 改革的目標任務,是新時期我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的行動綱領。
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四個(ge) 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圍繞優(you) 先發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這一主題,從(cong) 提高農(nong) 業(ye) 質量效益和競爭(zheng) 力、實施鄉(xiang) 村建設行動、深化農(nong) 村改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四個(ge) 方麵,對“十四五”時期我國“三農(nong) ”工作進行了全麵安排部署,明確了今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與(yu) 改革的目標任務,是新時期我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的行動綱領。就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而言,《建議》主要有十大新的亮點。
一是明確把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為(wei) 核心主題。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實施3年多以來,目前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其製度框架和政策體(ti) 係基本形成,一些改革試點和重大行動計劃也在積極有序推進。隨著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目標任務的實現,“十四五”時期我國“三農(nong) ”工作的重點將從(cong) 脫貧攻堅轉移到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上來,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實施將從(cong) 前一階段的構建製度框架和政策體(ti) 係進入到全麵推進實施的新階段。在“十四五”乃至今後較長時期內(nei) ,全麵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將成為(wei) “三農(nong) ”工作的中心任務。所謂全麵推進、全麵實施,從(cong) 振興(xing) 領域看,就是要全麵推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人才振興(xing) 、文化振興(xing) 、生態振興(xing) 和組織振興(xing) ;從(cong) 地域層麵看,不論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都要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逐步把工作重點轉移到全麵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上來;從(cong) 政策層麵看,要全麵推進落實規劃政策和體(ti) 製機製創新,使之得到有效實施。
二是進一步完善了新型工農(nong) 城鄉(xiang) 關(guan) 係的表述。
最早在2012年11月,黨(dang) 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形成以工促農(nong) 、以城帶鄉(xiang) 、工農(nong) 互惠、城鄉(xiang) 一體(ti) 的新型工農(nong) 城鄉(xiang) 關(guan) 係”;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提出“加快形成工農(nong) 互促、城鄉(xiang) 互補、全麵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nong) 城鄉(xiang) 關(guan) 係”;而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又根據新階段、新情況,將“全麵融合”調整為(wei) “協調發展”,明確提出要“推動形成工農(nong) 互促、城鄉(xiang) 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nong) 城鄉(xiang) 關(guan) 係”。城市與(yu) 鄉(xiang) 村是一個(ge) 互補、互促、互利、互融的有機整體(ti) ,在工農(nong) 互促、城鄉(xiang) 互補的基礎上,促進城鄉(xiang) 協調發展、共同繁榮,打造共建共治、共生共享的城鄉(xiang) 發展共同體(ti) ,將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
三是從(cong) 國家層麵明確建設農(nong) 業(ye) 現代化示範區。
早在1954年,我國就提出了實現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任務。2017年,黨(dang) 的十九大又將農(nong) 業(ye) 現代化擴展到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為(wei) 推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進程,近年來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先後分三批認定了283個(ge) 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示範區。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又明確提出“建設農(nong) 業(ye) 現代化示範區”,並把它作為(wei) 提高農(nong) 業(ye) 質量效益和競爭(zheng) 力的重要舉(ju) 措。相對於(yu) 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示範區而言,農(nong) 業(ye) 現代化示範區的內(nei) 涵更加豐(feng) 富,所涉及的領域更為(wei) 廣泛,更加符合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新形勢的需要。當然,中國的現代化也離不開農(nong) 村的現代化。從(cong) 發展的眼光看,未來將農(nong) 業(ye) 現代化示範區進一步拓展為(wei)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示範區是十分必要的。
四是將開展糧食節約行動上升為(wei) 國家行動。確保糧食安全是重大國家戰略。長期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糧食生產(chan) 和穩定供應,糧食產(chan) 量自2012年以來連續8年穩定在6億(yi) 噸以上,但各個(ge) 環節尤其是餐飲環節的糧食浪費現象相當嚴(yan) 重,既加劇了糧食供需緊張,影響國家的糧食安全,還會(hui) 造成環境汙染。節約糧食是踐行新發展理念、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ju) 措。《建議》明確提出“開展糧食節約行動”,由此把節約糧食提升到國家行動高度。下一步還需要盡快製定實施糧食節約行動方案,明確行動的目標任務和具體(ti) 政策措施。
五是明確提出實施鄉(xiang) 村建設行動。
2018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了《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隨後,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了九大工程、三大行動和三大計劃,其中許多內(nei) 容涉及鄉(xiang) 村建設,包括農(nong) 村基礎設施建設重大工程、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農(nong) 村公共服務提升計劃等。《建議》整合各個(ge) 領域的鄉(xiang) 村建設,明確提出“實施鄉(xiang) 村建設行動”,內(nei) 容涉及縣城綜合服務、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鄉(xiang) 村基礎設施、農(nong) 房建設質量、農(nong) 村人居環境等方方麵麵,強調要把鄉(xiang) 村建設擺在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統籌推進鄉(xiang) 村各項建設,實行建管用有機結合,建立係統化、現代化、長效化的機製,將是全麵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條件。
六是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製。
縮小土地征收範圍,統籌推進農(nong) 村土地征收、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製度改革,建立城鄉(xiang) 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是深化土地管理製度改革的重要舉(ju) 措,更是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必然要求。2019年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明確征收農(nong) 民集體(ti) 所有的土地是為(wei) 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並規定了六種情形。《建議》進一步明確“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製”,將有利於(yu) 深入推進《土地管理法》的有效實施,調整優(you) 化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為(wei) 推動形成城鄉(xiang) 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創造條件。
七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
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以後,中央在一係列規劃和政策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做好脫貧攻堅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銜接,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ti) 係平穩轉型。隨著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即將實現,《建議》又明確提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從(cong) 脫貧攻堅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銜接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表明發展階段和目標任務的變化。一方麵,在“十四五”時期,盡管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實現,但仍需要設置一定的過渡期,繼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麵提高脫貧質量,增強脫貧的可持續性,防止返貧致貧;另一方麵,又要全麵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激發農(nong) 村發展的內(nei) 生活力。隻有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切實推動發展觀念轉變、減貧戰略轉型、工作體(ti) 係轉型、發展動力轉換和政府政策轉向,才能推動實現從(cong) 脫貧攻堅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轉型,形成農(nong) 民持續穩定增收減貧的長效機製。
八是建立農(nong) 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製。
現行標準下農(nong) 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jue) 區域性整體(ti) 貧困,這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底線任務。農(nong) 村地區同步全麵小康之後,雖然解決(jue) 了現有標準下的農(nong) 村絕對貧困問題,但仍然存在相對貧困或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需要建立減少相對貧困的長效機製。為(wei) 更好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共同發展,《建議》三次提到欠發達地區,明確提出要“建立農(nong) 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製,保持財政投入力度總體(ti) 穩定,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為(wei) 此,要根據相對貧困人口集聚以及地區發展能力和水平等因素,精準識別和劃定欠發達地區,製定實施欠發達地區扶持政策,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幫扶和支持力度。
九是從(cong) 扶貧資金管理轉向扶貧資金資產(chan) 管理。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高度重視農(nong) 村扶貧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財政扶貧資金,由此在全國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扶貧資產(chan) 。然而,在脫貧攻堅時期,各地大多把著重點放在扶貧資金管理和貧困戶脫貧增收上,而對扶貧資金投入後形成的扶貧資產(chan) 管理維護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扶貧資產(chan) 家底不清,管理和監督機製缺失,缺乏國家層麵的監管政策,是當前扶貧資產(chan) 管理存在的突出問題。《建議》明確提出“加強扶貧項目資金資產(chan) 管理和監督,推動特色產(chan) 業(ye) 可持續發展”,這意味著在“十四五”時期,需要把著重點由現行的扶貧資金管理轉移到扶貧資金資產(chan) 管理上來,全麵加強扶貧資產(chan) 的管理和監督。
十是明確集中支持一批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
由於(yu) 發展基礎薄弱,缺乏長效的富民產(chan) 業(ye) ,一些已脫貧的貧困縣尤其是深度貧困縣,產(chan) 業(ye) 支撐和內(nei) 生發展能力仍然明顯不足,嚴(yan) 重影響了脫貧質量和可持續性。為(wei)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麵提升脫貧質量,《建議》明確提出在西部地區脫貧縣中集中支持一批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增強其鞏固脫貧成果及內(nei) 生發展能力。要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幫扶,大力發展富民產(chan) 業(ye) ,促進這些重點幫扶縣不斷提升內(nei) 生發展能力。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