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人物

文章

郭守敬的守道與敬業

發稿時間:2020-09-04 13:52:58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崔慶

  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元朝政府頒布詔書(shu) ,官員年滿70歲可以退休,掌管太史院的昭文館大學士郭守敬時年已經73歲,申請退休卻不被批準,他還要為(wei) 朝廷效力10餘(yu) 年。郭守敬於(yu) 而立之年才正式參加水利工作,職業(ye) 生涯長達55年,但他的傳(chuan) 奇不止於(yu) 時間,更在於(yu) 執著精神,業(ye) 精於(yu) 敬,道守於(yu) 一,淡泊名利之間成就濟世惠民之功。

  學有所長

  郭守敬從(cong) 小深受家學熏陶,在祖父郭榮的教導下,好學不倦、刻苦鑽研,尤其表現出了對於(yu) 器械製造和工程設計的極大興(xing) 趣。有一次,郭榮的好友子聰和尚來訪,兩(liang) 人切磋學問,熱烈討論一種已經失傳(chuan) 的計時器“蓮花漏”。年僅(jin) 15歲的郭守敬在旁聆聽,根據兩(liang) 位長輩手中的拓片,開始鑽研“蓮花漏”結構並試圖仿製,子聰和尚深以為(wei) 奇,將他收入門下。子聰和尚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劉秉忠,不僅(jin) 是元朝的學術大神,也是深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的朝廷重臣。郭守敬在恩師的精心培養(yang) 下,有了更加廣闊的展示舞台,和張易、張文謙、王恂一起成為(wei) 邢州學派的代表人物。

  郭守敬精通水利,很早就嶄露頭角,21歲時修複了家鄉(xiang) 邢州城北的達活泉石橋,並疏浚了達活泉、野狐泉等河道。他勤於(yu) 思考,對待水利工作一絲(si) 不苟,盡可能實地勘探研究,對於(yu) 水文、地理、工程的精準把握,令人歎服。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朝廷討論鐵鐳竿渠工程。郭守敬認為(wei) 此地為(wei) 山區,大雨時水流匯集很快,建議幹渠寬度應在50步至70步之間,令人遺憾的是這個(ge) 方案沒被采納,實際施工中幹渠隻挖到原定寬度的2/3。第二年,大雨來臨(lin) ,水渠行洪不暢,造成了巨大損失,元成宗十分後悔沒聽取郭守敬的建議。“料事如神”來自於(yu) 精深的專(zhuan) 業(ye) 造詣和嚴(yan) 謹的科學精神,郭守敬終生對此孜孜以求。

  專(zhuan) 心謀事

  業(ye) 精於(yu) 敬,無論跨度有多大,真正的“勞模”對於(yu) 工作總是充滿了淳樸的敬意,每一個(ge) 崗位都是修煉自身、回報家國的入世之緣。郭守敬涉足的工作領域廣泛,不僅(jin) 僅(jin) 有水利還有天文,但無論幹哪一行,他都幹得十分出色。郭守敬年輕時主要從(cong) 事水利工作,35歲任都水少監,41歲任都水監。人過40不學藝,然而人至中年的郭守敬,職業(ye) 生涯卻發生了重大轉折。公元1275年,都水監並入工部,45歲的郭守敬任工部郎中,參與(yu) 編製《授時曆》,從(cong) 水利領域一下子跨界到了天文領域。郭守敬迅速適應了新崗位,數年苦功,到公元1280年,新曆告成,定名“授時曆”,郭守敬也正式就任太史令。“授時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準確的曆法,在中國沿用了300多年。

  郭守敬似乎“官運不佳”,41歲任都水監,到了61歲再次就任都水監,辛苦工作20年,雖然崗位多變,但是級別一直未變。在這期間,郭守敬完成了包括“授時曆”在內(nei) 的多項重大任務,作為(wei) 劉秉忠的愛徒,又深受朝廷信任,尤其是元世祖忽必烈也十分賞識他,若想謀取高官,“跑跑動動”應非難事。但是,郭守敬心裏好像隻有工作,在乎的是做事的機會(hui) ,毫不在意官有多大。

  無論在哪個(ge) 階段,郭守敬對於(yu) 自己的本職工作始終充滿了熱情。1291年,耳順之年的郭守敬向忽必烈上書(shu) ,不是“要官”,而是“要工作”,陳述水利十一事,建議開鑿通州、大都之間的運河。在旁人看來,這可能是“自找苦吃”,但是郭守敬考慮的是國家心髒地帶的糧草轉運大事。老驥伏櫪,誌在千裏,郭守敬滿懷工作豪情開始主持修建通惠河,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居然在短短不到3年的時間裏高質量地完成了這項艱巨任務。

  匠心永在

  道守於(yu) 一,有一則定,堅守原點,可以獲取平靜和動力。圓滿完成了舉(ju) 國關(guan) 注的通惠河工程後,郭守敬的人生達到了巔峰,技藝精純、臻於(yu) 化境,世間似乎已無難事,如果還有,那就是少年之夢“蓮花漏”。

  50年前,祖父與(yu) 恩師劉秉忠坐而論學,“蓮花漏”拓片深刻腦海,那是夢想起航的地方。俯仰之間,白駒過隙,雖已功成名就,蒼蒼老者依然激蕩心懷,他要用所學所思圓就縈繞心頭的少年之夢。公元1294年,在通惠河竣工僅(jin) 僅(jin) 一年之後,郭守敬成功研製出了大明殿燈漏,這是中國鍾表史上最為(wei) 著名的計時儀(yi) 器之一。《元史·天文誌》中描述大明殿燈漏巧奪天工,以水為(wei) 動力,有12個(ge) 木人可以自動報時,這在當時世界範圍內(nei) 可謂獨占鼇頭,這或許就是複活的“蓮花漏”。

  郭守敬的回歸之路不止於(yu) 兒(er) 時夢想,更加體(ti) 現在對工作品質的極致追求,年齡愈大愈加嚴(yan) 格地審視自己,還有哪裏做得不足。公元1311年,郭守敬81歲高齡,他想到了凝聚畢生心血的通惠河,檢視這條為(wei) 國服務近20年的“大動脈”是否還有疏漏之處。當年修建通惠河,24座水閘的閘門都為(wei) 木質,材質容易朽爛,郭守敬再次上書(shu) ,建議將通惠河所有閘門全部更換為(wei) 石質閘門,以為(wei) 長久之計,拳拳之心,情真意切。

  邢州學派的代表人物大都才德兼備,其中多人後來都身居高位,相比之下郭守敬的官位不顯。但郭守敬一生專(zhuan) 注本職工作,屢屢主動承擔艱巨任務,無不精益求精,反而成為(wei) 了邢州學派中最為(wei) 後人所知的代表。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