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前,暢銷書作家是怎麽“打擊盜版”的?
發稿時間:2020-07-31 15:26: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任思雨
在四百年前,有一位理念超前的“奇人”:他是知名暢銷書(shu) 作家、是出版社老板、是編劇兼導演、戲劇理論家、美食家、園林家、養(yang) 生達人……
他寫(xie) 下的《笠翁對韻》是兒(er) 童熟悉對仗、用韻、組織詞語的啟蒙讀物;《閑情偶寄》被林語堂稱作“中國人生活藝術的袖珍指南”;他支持出版的《芥子園畫譜》被齊白石等畫家視為(wei) 經典教材,流傳(chuan) 至今。
更有趣的是,他還是古代率先向盜版開戰的文人,四百年前,他用實際行動堅決(jue) 捍衛自己的著作權,誓要與(yu) 盜印者“決(jue) 一死戰”。他是誰?他又是怎麽(me) 做的?
一個(ge) 暢銷書(shu) 作家的誕生
1611年,李漁出生,同很多天才的開頭一樣,他從(cong) 小就聰慧無比,四書(shu) 五經過目不忘、十來歲便能賦詩作文、下筆千言。
24歲那年,李漁考中了秀才,但4年以後,他再赴杭州參加鄉(xiang) 試卻不幸落第,複讀了兩(liang) 年再考還是不中,想到在而立之年一事無成,他就傷(shang) 心不已。
就在他埋頭複習(xi) 考試的那幾年,明朝已經在風雨飄搖之中,李漁感到仕途抱負實現無果,於(yu) 是便決(jue) 定放棄,選擇在隱居在浙江蘭(lan) 溪夏李村等待,後來,他又舉(ju) 家搬到省城杭州,做了一名“杭漂”,而他轟轟烈烈的後半生,此刻才剛剛開始:
明清時期,戲曲藝術極為(wei) 發達,人們(men) 熱愛看戲,戲樓戲班也對劇本有著大量的需求,李漁瞅準了這個(ge) 機會(hui) ,便打算“賣賦以糊其口”,也就是俗話說的“賣文為(wei) 生”,成了一位“自由撰稿人”。
在中國古代有很多文采斐然的大家,但很少有人真正完全靠著寫(xie) 作維持生計,李漁敢做,而且他真的是把自由撰稿人做到頂尖兒(er) 的代表。
李漁從(cong) 小熟讀經典、精通音律,又思想敏銳、敢說敢做,寫(xie) 起戲自然是來得心應手,在旺盛的創作精力下,他先後寫(xie) 出《憐香伴》《風箏誤》《意中緣》《玉搔頭》等戲劇,往往十幾天就能寫(xie) 出一部。他的作品新奇有趣、富有娛樂(le) 性,即便寫(xie) 男女談情說愛,故事也比其他人精彩許多。
李漁的作品被當時的許多文人所不齒,認為(wei) 不能登入大雅之堂,但在市場上,他的書(shu) 往往一經問世就被搶購一空,甚至寫(xie) 到一半就被拿去拍,被當時的戲劇界推為(wei) “所製詞曲,為(wei) 本朝(清朝)第一”。直到今天,許多劇目還以多種形式反複上演。
在國內(nei) 火爆的同時,李漁作品也早早走出了國門,日本學者青木正兒(er) 就曾在《中國近世戲曲史》中提道:“德川時代之人,苟言及中國戲曲,無不立舉(ju) 湖上笠翁者。”
打擊盜版:“誓當決(jue) 一死戰”
隨著戲劇和小說作品的火爆,李漁的“湖上笠翁”逐漸成了家喻戶曉的名字,但盜版的煩惱也隨之而來。
一些盜印者是守著李漁的新書(shu) 一到,便自己在家裏大量翻印、銷往市場;還有一些不良書(shu) 商更甚,趁李漁沒有更新時便找來許多無名書(shu) 稿,直接冒充“湖上笠翁”的名字擺上書(shu) 攤。
辛辛苦苦寫(xie) 書(shu) 養(yang) 活一個(ge) 大家庭的李漁,自然不甘心被他人竊取勞動成果,他四處奔走,與(yu) 人打官司,清初,朝廷管理蘇州、鬆江兩(liang) 府的機構稱蘇鬆道,他通過關(guan) 係找到蘇鬆道台孫丕承那裏告狀,終於(yu) 查處了一起嚴(yan) 重盜版事件。
那時,金陵城的盜版現象猖獗,李漁便決(jue) 心搬到金陵,他在那裏建立了一個(ge) 自己的書(shu) 屋,名為(wei) “芥子園”,決(jue) 定“自產(chan) 自銷”——自己寫(xie) 書(shu) 、自己刻書(shu) 出版、自己賣書(shu) ,最大程度地減少盜版給自己帶來的損失。
他給每本書(shu) 都印上自己精心設計雕刻的“芥子園”印章商標,作為(wei) 李漁正版新作的標記。
除了打官司、印商標,李漁還在自己的書(shu) 裏嚴(yan) 詞警告不法書(shu) 商:自己的書(shu) 嚴(yan) 禁盜版翻印,如果仍有人“或照式刊行,或增減一二,或稍變其形”,就是“以他人之功冒為(wei) 己有,食其利而抹煞其名者,此即中山狼之流亞(ya) 也”。
可以說,李漁是最早有版權意識的古代文人之一,他非常堅決(jue) 地捍衛自己的著作權:“至於(yu) 倚富恃強,翻刻‘湖上笠翁’之書(shu) 者,六合以內(nei) 不知凡幾,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當決(jue) 一死戰,布告當事。”
愛玩會(hui) 玩的生活家
沒想到的是,本意在金陵城打擊盜版的李漁,又開始了一段輝煌的文化產(chan) 業(ye) :
在芥子園書(shu) 鋪,他不斷精進印刷技術,除了印刷自己的作品,還重新審定編輯了很多名著,如“明代四大奇書(shu) ”:《三國演義(yi) 》、《水滸全傳(chuan) 》、《西遊記》、《金瓶梅》。
他還根據讀者需求推出一係列插圖本、袖珍本,後來“芥子園”書(shu) 鋪屢經轉手,但由李漁開創的傳(chuan) 統一直保持著,讓芥子園成為(wei) 清朝出版業(ye) 的著名品牌,沿襲二百多年。
由芥子園書(shu) 鋪出品的最知名圖書(shu) ,還要數《芥子園畫譜》。許多成名的藝術家都是從(cong) 此入門,齊白石曾在自述中說,自己二十歲跟著師傅做活時發現了這本畫譜,“好像是撿到了一件寶貝”,他借來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畫了半年,最後釘了16本。
多才多藝的李漁,除了身兼作家、商人、編劇,還是個(ge) “導演”,是個(ge) 愛玩會(hui) 玩的生活家。
李漁向來對戲劇情有獨鍾,而且對戲劇理論相當有見解,他經常擔任教習(xi) 和導演,自導自編了很多精彩劇目。
56歲那年,李漁應朋友之邀出門遠遊,先後於(yu) 山西臨(lin) 汾、甘肅蘭(lan) 州幸獲貴人相贈的喬(qiao) 、王二姬。二姬頗具戲劇天賦,李漁如獲至寶,他當起編劇、導演、經紀人,組織家庭戲班開展“全國巡回演唱會(hui) ”,“全國九州,曆其六七”,每到一處,都會(hui) 受到當地名流的熱烈歡迎。
在李漁六十歲那年,《閑情偶寄》問世,這是一部關(guan) 於(yu) 戲曲藝術以及生活美學的作品,內(nei) 容涵蓋園林設計、室內(nei) 裝飾、梳妝粉黛、烹調藝術、居室器玩、如何消愁解悶、如何養(yang) 生、防治疾病等方方麵麵……
《閑情偶寄》以“生活”為(wei) 主題,李漁把日常生活中的閑情瑣碎搬進書(shu) 本,對一草一木皆有感情,作家林語堂說,這本書(shu) 是“中國人生活藝術的袖珍指南”。
在風雨飄搖的年代,李漁仍存有最天真的童趣,他在《笠翁對韻》中用美好的韻律寫(xie) 下了世間萬(wan) 物:“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蒙蒙……”
可惜的是,就在李漁的事業(ye) 正紅火之時,一場變故發生了,公元1672、1673年,他心愛的喬(qiao) 、王二姬因病先後辭世,李漁傷(shang) 心欲絕,寫(xie) 下《斷腸詩二十首哭亡姬喬(qiao) 氏》《重過江州,悼亡姬,呈江念鞠太守》《喬(qiao) 複生王再來二姬合傳(chuan) 》哭悼,此後,李氏家班再不複往日輝煌。
公元1680年正月十三,古稀之年的李漁於(yu) 貧病中逝世。後世對他的評價(jia) 有多種樣貌,但大家都必須得承認,這位瀟灑又有才的奇人,為(wei) 中國的文化事業(ye) 留下了燦爛的一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