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人物

文章

陳雲怎樣學哲學用哲學

發稿時間:2020-07-18 13:46:34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金衝(chong) 及

  為(wei) 什麽(me) 在同樣或相似的環境中,各人的成就和貢獻有大有小甚至有成有敗?為(wei) 什麽(me) 陳雲(yun) 能夠創造這麽(me) 多常人難以企及的光輝業(ye) 績?一個(ge) 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他極端重視學哲學,要求人們(men) 把學哲學放在生活和工作中異常突出的地位。他的女兒(er) 回憶道:“爸爸在江西工廠‘蹲點’的時候跟我講:毛主席之所以能夠領導我們(men) 把中國革命搞成功,其中一個(ge) 特別重要的原因,也是毛主席非常高明的地方,就是他用哲學思想培養(yang) 了一代人。”“每當他講到毛主席在延安要他學哲學的時候,我就看到他兩(liang) 眼放光,非常激動。”

  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yi) 哲學智慧滋養(yang)

  陳雲(yun) 重視學哲學,從(cong) 來不是把它當成書(shu) 齋中那種脫離實際的空談,而是出於(yu) 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發展的現實需要,力求掌握正確的思想方法,作為(wei) 引導行動的指針。

  他多次強調:要把我們(men) 的黨(dang) 和國家領導好,最要緊的,是領導幹部的思想方法。學習(xi) 理論,“首先要學習(xi) 哲學,學習(xi) 正確觀察問題的思想方法。如果對辯證唯物主義(yi) 一竅不通,就總是要犯錯誤。”“學習(xi) 哲學,可以使人開竅。學好哲學,終身受用。”他認為(wei) 這不隻是個(ge) 人的問題:“全國人民把希望寄托於(yu) 我們(men) 黨(dang) 的身上,我們(men) 有這樣的責任,不能搞壞,搞壞了不是一個(ge) 人、幾個(ge) 人的事,而是關(guan) 係全國人民的得失。”

  陳雲(yun) 談學哲學重要性談得最多的有兩(liang) 個(ge) 時期,一個(ge) 是延安時期特別是延安整風中,另一個(ge) 是改革開放時期,都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麵對重大曆史性變化的時期。為(wei) 了適應這種變化,並且在變化中跨出重大的新步子,首先需要從(cong) 端正思想路線入手,使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處在這種時期,更需要把學哲學的問題提到異常突出的地位。

  延安整風的基本問題是整頓三風,其中主要是反對主觀主義(yi) ,也就是從(cong) 思想路線的高度來總結黨(dang) 以往犯“左”傾(qing) 錯誤的根源。陳雲(yun) 幾年後在《怎樣才能少犯錯誤》的報告中講道:“我們(men) 怎樣才能少犯錯誤,或者不犯大的錯誤呢?在延安的時候,我曾以為(wei) 自己過去犯錯誤是由於(yu) 經驗少。毛主席對我說,你不是經驗少,是思想方法不對頭。他要我學點哲學。過了一段時間,毛主席還是對我說犯錯誤是思想方法問題。他以張國燾的經驗並不少為(wei) 例加以說明。第三次毛主席同我談這個(ge) 問題,他仍然說犯錯誤是思想方法問題。後來,我把毛主席從(cong) 井岡(gang) 山到延安寫(xie) 的東(dong) 西都找來看,研究他處理問題的方法。同時再次考慮,錯誤到底是從(cong) 哪裏來的?我得出一條結論,是由於(yu) 主觀對客觀事物認識上的偏差。凡是錯誤的結果都是由行動的錯誤造成的,而行動的錯誤是從(cong) 認識的錯誤來的。認識支配行動,行動是認識的結果。”他後來和鄧小平說過這段經曆,鄧小平十分讚同,說:“延安整風,反對主觀主義(yi) 、宗派主義(yi) 和黨(dang) 八股,就是從(cong) 根本上而不是從(cong) 枝節上解決(jue) 問題。”

  改革開放時期,麵對新的形勢和大量出現的陌生問題,更要求主觀認識能符合迅速變化的客觀實際,這是很不容易的。陳雲(yun) 和許多老同誌又正要退下來,對缺乏足夠經驗的年輕領導幹部抱著很殷切的期望。於(yu) 是,他再次著重強調學哲學的極端重要性。

  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後,中共中央著手起草《關(guan) 於(yu) 建國以來黨(dang) 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jue) 議》,以統一全黨(dang) 的思想。陳雲(yun) 向鄧小平“建議中央提倡學習(xi) ,主要是學習(xi)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重點是學習(xi) 毛澤東(dong) 同誌的哲學著作”。兩(liang) 天後,鄧小平向《決(jue) 議》起草組談了陳雲(yun) 的意見,並且說:我們(men) 的幹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學,很需要從(cong) 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陳雲(yun) 也對起草組負責人說:“在黨(dang) 內(nei) ,在幹部中,在青年中,提倡學哲學,有根本的意義(yi) 。”“隻有掌握馬克思主義(yi) 哲學,思想上、工作上才能真正提高。”

  把主要精力用在把握實事求是這個(ge) 精髓上

  陳雲(yun) 提倡學哲學,最看重的是什麽(me) ?是實事求是,是要使主觀認識符合十分複雜的、並且在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當然,馬克思主義(yi) 哲學是一個(ge) 嚴(yan) 整的理論體(ti) 係,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決(jue) 不能簡單化庸俗化地去對待它,那樣不可能真正懂得和運用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前麵所說陳雲(yun) 學習(xi) 哲學時付出的那種艱苦努力,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但必須把最主要的精力用在把握它的精髓上,那就是實事求是,使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陳雲(yun) 常說的“不唯上,不唯書(shu) ,隻唯實”,就是這個(ge) 意思。

  他回憶道:“在延安的時候,我曾經仔細研究過毛主席起草的文件、電報。當我全部讀了毛主席起草的文件、電報之後,感到裏麵貫穿著一個(ge) 基本指導思想,就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就得堅持一切從(cong) 實際出發,“隻唯實”。在作決(jue) 策、采取行動時,必須先進行切實而周密的調查研究,把各方麵的事實真正弄清楚,經過分析,找出解決(jue) 問題的辦法,才能做到對症下藥。陳雲(yun) 把它看作做好工作的先決(jue) 條件。他說:“領導機關(guan) 製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作調查研究工作,最後討論作決(jue) 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就夠了。”“難者在弄清情況,不在決(jue) 定政策。”這是他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的秘訣所在。

  為(wei) 什麽(me) 陳雲(yun) 領導經濟工作能取得那麽(me) 大的成功?為(wei) 什麽(me) 其他人視為(wei) 畏途的許多“老大難”問題,在他手中常能得到成功解決(jue) ?為(wei) 什麽(me) 他說的話和做的事總是那樣實在並且切中要害?原因就在於(yu) 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正確的,他的決(jue) 策是根據對實際情況的科學分析作出的。而那些習(xi) 慣於(yu) 拍腦袋決(jue) 策、拍胸脯保證、最後拍屁股走人的幹部,同他的做法截然不同。對此,他語重心長地叮囑:“有的同誌天天忙於(yu) 決(jue) 定這個(ge) ,決(jue) 定那個(ge) ,很少調查研究實際情況,這種工作方法必須改變。”

  掌握交換、比較、反複這個(ge) 辯證法

  從(cong) 實際出發,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客觀事物是複雜的,常常包含相互矛盾的多個(ge) 側(ce) 麵,並且不斷發生變化,不是一眼都能看清楚的。人們(men) 對事物的認識,通常需要經過一個(ge) 在實踐中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過程,決(jue) 不能把走馬觀花時獲得的一點粗枝大葉的印象、甚至一些道聽途說的話當作客觀實際的全部,而且還自以為(wei) 是,那樣沒有不跌跤的。

  人們(men) 常說陳雲(yun) 處事“穩”和“細”,這確是他的特點。他曾說過:“我們(men) 犯錯誤,就是因為(wei) 不根據客觀事實辦事。但犯錯誤的人,並不都是沒有一點事實根據的,而是把片麵當成了全麵。”為(wei) 了減少和避免認識客觀事物的片麵性,陳雲(yun) 提出了“交換、比較、反複”三種方法。交換,就是互相交換意見。兩(liang) 人各看到一麵,都是片麵的。如果交換一下意見,就會(hui) 得到全麵的符合實際的認識。比較,是對各種不同意見進行多方麵的比較,不僅(jin) 要看到正麵,還要看到反麵;不僅(jin) 要聽正麵的意見,也要聽反麵的意見,這樣才能使判斷更正確。反複,就是決(jue) 定問題不要太匆忙,要留一個(ge) 反複考慮的時間,對關(guan) 係重大的問題尤其應當這樣。他說:“不唯上,不唯書(shu) ,隻唯實”是唯物論,“交換、比較、反複”是辯證法,合起來就是唯物辯證法。

  陳雲(yun) 對重要問題的判斷和決(jue) 策,從(cong) 不簡單地照抄套用那些現成的方案,而是敢於(yu) 進行創造性的探索。這種探索總是慎之又慎,力求做到最切合實際狀況。他在拿定主意以前,會(hui) 請別人補充情況或提出各種分析看法,然後他把方方麵麵的情況綜合起來再思索,把思索出來的東(dong) 西講給別人聽,征求意見,直到修改滿意為(wei) 止。一旦把事情弄清了、看準了,就下最大的決(jue) 心,頂住各種壓力,堅持貫徹到底,做出結果來。

  可以看一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953年,陳雲(yun) 如何處理異常棘手的糧食統購統銷問題,作為(wei) 例子。那時候,糧食供銷在全國範圍內(nei) 出現緊張,不法私商的投機活動又十分猖獗,糧價(jia) 上漲,全國刮起一股搶購糧食之風,人心開始浮動。負責財政經濟工作的陳雲(yun) 說:“我現在是挑著一擔‘炸藥’,前麵是‘黑色炸藥’,後麵是‘黃色炸藥’。如果搞不到糧食,整個(ge) 市場就要波動;如果采取征購的辦法,農(nong) 民又可能反對。兩(liang) 個(ge) 中間要選擇一個(ge) ,都是危險家夥(huo) 。”怎麽(me) 辦?他廣泛聽取意見後,考慮了八種處理辦法,如隻配不征、隻征不配、原封不動、統購統銷等,慎重地比較每一種辦法有什麽(me) 利、有什麽(me) 弊,最後得出結論:根據現有情況,處理辦法隻能是在農(nong) 村實行征購、在城市實行定量配給,合稱為(wei) “統購統銷”。為(wei) 了照顧農(nong) 民的利益,在征購數量和牌價(jia) 等方麵都作了恰當的規定。事實證明,在物資十分缺乏、經常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為(wei) 了保障居民能得到起碼的生活必需品,這是當時唯一可行的辦法,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正是根據自己一生成功和遭受挫折的切身經驗,這位老人在晚年一再叮囑後人:“學馬克思主義(yi) 哲學,是思想上的基本建設。”1989年9月,他又寫(xie) 信給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hui) 常委說:“我最近考慮一個(ge) 問題,就是應該組織中顧委常委和在京委員學習(xi) 和研究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其目的有二:一是我們(men) 這些老同誌有豐(feng) 富經驗,但需要進一步提高理論水平;二是帶動新幹部乃至全黨(dang) 同誌都來學習(xi) 哲學。”可見,他始終念念不忘地囑咐後來者(包括“新幹部乃至全黨(dang) 同誌”)都來學習(xi)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認為(wei) 這是“思想上的基本建設”。這些囑咐對於(yu) 今天的黨(dang) 員幹部來說,無疑是要牢牢記住的。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