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人物

文章

蘇東坡詩文的民生主題

發稿時間:2020-07-10 14:41:32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劉金祥

  民本思想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主流觀念之一,惜民重民敬民愛民是中國古代文人的重要價(jia) 值追求。出身於(yu) 平民之家的蘇東(dong) 坡,早在青年時期就確立了為(wei) 民請命的民本情懷,並在其起伏漂泊的宦海生涯中始終不墜濟世誌向。

  一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科考。年僅(jin) 21歲的蘇東(dong) 坡隨父親(qin) 蘇洵穿劍閣越秦嶺,曆時2個(ge) 多月趕赴京城參加殿試,在388名舉(ju) 人中脫穎而出,以第二名的成績榮登進士榜。正當要做官時,老家眉山蘇府傳(chuan) 來噩耗,母親(qin) 程氏病逝。蘇東(dong) 坡遵循古製回眉山為(wei) 母守孝期間,在《策別訓兵旅二》中寫(xie) 到,“民者,天下之本;而財者,民之所以生也”,愛民、惠民、敬民的思想此時已深深熔鑄在蘇軾的思想深處。

  守喪(sang) 期滿,蘇東(dong) 坡再次從(cong) 眉山出發。初入官場的蘇東(dong) 坡先後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殿中丞等,事業(ye) 可謂風生水起。當王安石急切峻厲地推行新政時,年輕氣盛的蘇東(dong) 坡縱筆寫(xie) 下了著名的《上神宗皇帝萬(wan) 言書(shu) 》,以犀利觀點和懇切言辭陳述自己的政治哲學和改革主張,並鄭重告誡和勸諭神宗皇帝:君之為(wei) 君,非由神權所受,而是得自黎民百姓的擁戴。為(wei) 了實現“視民如視其身”的夙願,蘇東(dong) 坡寫(xie) 了大量文章和奏書(shu) 表達民本思想、闡發民本主張。在屢屢上書(shu) 無果的情況下,蘇東(dong) 坡又以創作詩詞來表現百姓疾苦、反映黎民訴求。

  “寧為(wei) 民碎、不為(wei) 官全”的蘇東(dong) 坡遭到王安石彈劾和宋神宗罷黜,他上書(shu) 皇帝請調外任於(yu) 杭州、徐州,以避開朝中不休的爭(zheng) 端和俗務瑣事,實現扶危濟困的抱負。蘇東(dong) 坡攜家帶眷離開京城,先後趕赴杭州等地任職。自此,蘇東(dong) 坡在地方躬行其在科考策論中所提出的政治理想:“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並在讓利百姓、惠澤民眾(zhong) 上卓有建樹。這期間,他也寫(xie) 下了眾(zhong) 多傳(chuan) 承後世的炫美篇章。

  二

  在杭州,蘇東(dong) 坡不僅(jin) 疏浚運河淤泥、建設輸水管道、修築西湖堤壩,而且寫(xie) 就了《飲湖上初晴後雨》等著名詩篇。在密州,蘇東(dong) 坡在抗旱滅蝗、抓捕盜賊、厲行法度的同時,還創作了《蝶戀花·密州上元》等膾炙人口的垂世佳作;在徐州,蘇東(dong) 坡既抗洪護城、開倉(cang) 放糧、救濟災民,又書(shu) 寫(xie) 了《放鶴亭記》《登雲(yun) 龍山》《九日黃樓作》等經久傳(chuan) 頌的名篇;在揚州,蘇東(dong) 坡不但重開漕運、廢除花會(hui) 、減免稅賦,而且寫(xie) 下了《西江月·平山堂》《江城子·墨雲(yun) 拖雨過西樓》等傳(chuan) 世經典。蘇東(dong) 坡擔任地方官員期間,恪守官德、以民為(wei) 重、順乎民意、為(wei) 民爭(zheng) 利,勸耕促織、減役豐(feng) 財,在改善民生上建功立業(ye) 。

  元豐(feng) 元年(1078年),徐州發生嚴(yan) 重幹旱,身為(wei) 太守的蘇東(dong) 坡曾往郊外石潭祈雨。天降甘霖後,他又率官衙人員到城東(dong) 感謝上蒼,途經村野看望鄉(xiang) 民時為(wei) 老翁揮筆“道逢醉叟臥黃昏”,為(wei) 村姑潑墨“旋抹紅妝看使君”。蘇軾不辭辛勞、風塵仆仆,連續走訪多個(ge) 村莊,連棗花落在衣服上的“簌簌”之聲都聽得真真切切。正是因為(wei) 蘇東(dong) 坡的體(ti) 察民生,才寫(xie) 出了“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村綠暗晚藏烏(wu) ”細膩的詩句,描繪出“老幼扶攜收麥社,烏(wu) 鳶翔舞賽神村”的逼真情狀。

  三

  元豐(feng) 二年(1079年)十二月,蘇東(dong) 坡被人以文字獄構陷,在死而複生般的脫險後,他被授黃州團練副使,帶著家人,冒著漫天風雪,向著偏僻的黃州小城蹣跚而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荒寒淒寂的黃州並未銷蝕蘇東(dong) 坡的濟世情懷,在讀書(shu) 和禪修之餘(yu) ,蘇東(dong) 坡經常向田野農(nong) 夫、湖邊漁翁、市井商販谘詢請教,甚至親(qin) 自攀援峭壁、遍嚐百草、采擷中藥、治病療傷(shang) 。與(yu) 唐代孤傲的大詩人李白不同,蘇東(dong) 坡雖然也特立獨行,但“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田園乞兒(er) ”,既與(yu) 諸多賢達儒雅之士頻繁交往,又和眾(zhong) 多底層百姓一同勞作。黃庭堅、秦觀、米芾、王鞏、司馬光、張方平等患難與(yu) 共的資深老友前來探望,為(wei) 蘇東(dong) 坡孤寂的生活注入了溫馨;與(yu) 天真樸實的黃州百姓的親(qin) 密接觸,更使蘇東(dong) 坡的心情得以寬慰。

  黃州給予蘇東(dong) 坡的精神生活是富足的,但提供的物質條件的確太簡陋了。在蘇東(dong) 坡和家人的生計難以維持之時,性情耿直的友人馬正卿在黃州城東(dong) 請得荒地數十畝(mu) ,供其解決(jue) 衣食溫飽。蘇東(dong) 坡遂援引白居易詩詞取名為(wei) “東(dong) 坡”,自號“東(dong) 坡居士”並體(ti) 驗“墾辟之勞”。蘇東(dong) 坡一名自此不脛而走,民間至今流傳(chuan) 的“東(dong) 坡帽”“東(dong) 坡履”“東(dong) 坡肉”“東(dong) 坡餅”等,也為(wei) 蘇東(dong) 坡平添了諸多佳話。黃州四年,是蘇東(dong) 坡人生蛻變的重要節點,他的民本情懷也獲得了一次升華。

  四

  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夏,一個(ge) 風急雨驟的日子,時年63歲的蘇東(dong) 坡以“瓊州別駕”的虛銜,被貶謫到林木蔭鬱、荒遠蕭瑟的儋州,遙遙萬(wan) 裏寄寓“蠻貊之邦”,攜幼子蘇過於(yu) 海角天涯度此殘生。在海南,蘇東(dong) 坡曆盡磨難不辱其誌,度盡劫波不墜節操,守住了樂(le) 觀、持重、樸拙、豁達的自我。

  蘇東(dong) 坡為(wei) 海南百姓指鑿雙泉、開壇講學、傳(chuan) 道授業(ye) ,在半開化的荒島燃起了中原文明的炬火。據當地史誌記載:“宋蘇文公之謫儋耳,講學時道,教化日興(xing) ,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

  海南是蘇東(dong) 坡羈旅生涯的終點,也是他宦海飄搖最遙遠的一站,海南百姓的淳樸、熱情和仁厚,使得蘇東(dong) 坡感受到遠離親(qin) 人故土後的溫情和歸屬。蘇東(dong) 坡是物質生活的匱乏者,卻是精神生活的富有者,無論是宦海浮沉還是羈旅漂泊,蘇東(dong) 坡一直與(yu) 詩詞書(shu) 畫相依為(wei) 伴,既體(ti) 驗“詩能窮人”的尷尬處境,也感受“詩窮而工”的奇異經曆。盡管在海南身體(ti) 不適、生活窘迫,萬(wan) 丈豪情也隻剩下一襟晚照,但蘇東(dong) 坡依舊把生活打點得活色生香,僅(jin) 在儋州就寫(xie) 下130多首詩詞,絕大部分關(guan) 涉民生。

  五

  靜觀起落的蘇東(dong) 坡,把磨難幻化為(wei) 滄海一笑,將輾轉流離聚變為(wei) 長歌短賦,一生共為(wei) 後世留下了2400多篇華章,“道德文章千秋頌,才華氣節百代尊”。《定風波》和《念奴嬌》是蘇東(dong) 坡極具代表性的兩(liang) 首詞作,前者婉約平暢,作者將人生的沉鬱憂憤轉化為(wei) 內(nei) 心的寬厚通達,將命運的孤苦悲愴轉化為(wei) 對塵世的隨遇而安;後者豪放恣肆,當作者與(yu) 三國周郎隔空對話時,一任“大江東(dong) 去,浪淘盡”。

  民本思想一直是蘇東(dong) 坡作品的重要主題。蘇東(dong) 坡很多詩詞文章都述及民生、論及民心、談及民瘼。《許州西湖》的“潁川七不登,野氣長蒼莽。誰知萬(wan) 裏客,湖上獨長想”,體(ti) 現了蘇東(dong) 坡心係貧窮百姓、希冀與(yu) 民同樂(le) 的真誠願望;《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子由韻二首》中,“下馬作雪詩,滿地鞭箠痕。佇(zhu) 立望原野,悲歌為(wei) 黎元。道逢射獵子,遙指狐兔奔”,蘊積著蘇東(dong) 坡對貧富不均的強烈憤慨和對貧苦農(nong) 民的深切同情。

  作為(wei) 有宋一代著名畫家書(shu) 法家,蘇東(dong) 坡居“宋四家”之首,其繪畫書(shu) 法題材和意蘊也大都與(yu) 鄉(xiang) 土民間密切相關(guan) ,特別是綽約閑適、淡泊簡遠的《黃州寒食帖》《人來得書(shu) 帖》《洞庭春色賦》《竹石圖》等傳(chuan) 世珍品,大都取材於(yu) 鄉(xiang) 土意象和鄉(xiang) 野風光。其作品的藝術生命力深植於(yu) 農(nong) 耕社會(hui) 和農(nong) 業(ye) 文明,其心魂的素雅潔淨、神魄的舒緩從(cong) 容,行走鄉(xiang) 間、固守本心的親(qin) 和溫情躍然紙上。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