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的初心與中國人民“富起來”
發稿時間:2020-06-01 14:25:01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石仲泉
1926年鄧小平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時根據學校黨(dang) 組織要求寫(xie) 了一份自傳(chuan) 。自傳(chuan) 包含4個(ge) 方麵內(nei) 容,在第四部分“來俄的誌願”中,鄧小平寫(xie) 道:“我能留俄一天,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務使自己對於(yu) 共產(chan) 主義(yi) 有一個(ge) 相當的認識。”“尤其是要來受鐵的紀律的訓練,共產(chan) 主義(yi) 的洗禮,把我的思想行動都成為(wei) 一貫的共產(chan) 主義(yi) 化。”“我來莫的時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堅決(jue) 的把我的身子交給我們(men) 的黨(dang) ,交給本階級。從(cong) 此以後,我願意絕對的受黨(dang) 的訓練,聽黨(dang) 的指揮,始終為(wei) 無產(chan) 階級的利益而爭(zheng) 鬥!”
鄧小平的一生三落三起,極富傳(chuan) 奇。他曾深情地說過,“我是中國人民的兒(er) 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正因為(wei) 他有這種深情的愛,在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已經是年過75歲的老人了,仍然充滿純潔的“童心”。他說:出來工作,可以有兩(liang) 種態度,一個(ge) 是做官,一個(ge) 是做點工作。我想,誰叫我當共產(chan) 黨(dang) 人呢?既然當了,就不能有私心雜念。這是我一種交心的話。鄧小平這個(ge) 交心的話——純潔的“童心”,就是改革開放時他的初心。
要了解改革開放時鄧小平的初心,不妨看看他入黨(dang) 時的“初心”。他16歲就到法國勤工儉(jian) 學,1923年加入旅歐中國共產(chan) 主義(yi) 青年團,1924年轉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黨(dang) 員(時年20歲)。1926年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xi) ,他在給黨(dang) 組織的自傳(chuan) 中寫(xie) 道:把我的思想行動都成為(wei) 一貫的共產(chan) 主義(yi) 化。堅決(jue) 的把我的身子交給我們(men) 的黨(dang) ,交給本階級。從(cong) 此以後,他就為(wei) 共產(chan) 主義(yi) 事業(ye) 奮鬥了一生。為(wei) 了祖國的繁榮和富強,為(wei) 了人民的安康和幸福,他要率領全黨(dang) 撥亂(luan) 反正,進行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wei) 大革命。
鄧小平為(wei) 什麽(me) 非常執著地要撥亂(luan) 反正和改革開放呢?因為(wei) 那個(ge) 時候由於(yu) 內(nei) 外各種原因,中國人民太窮了!他動情地說過:我們(men) 幹革命幾十年,搞社會(hui) 主義(yi) 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資隻有四五十元、農(nong) 村的大多數地區仍處於(yu) 貧困狀態。這叫什麽(me) 社會(hui) 主義(yi) 優(you) 越性呢?“經濟長期處於(yu) 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hui) 主義(yi) 。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hui) 主義(yi) 。”他批判“四人幫”的“寧要貧窮的社會(hui) 主義(yi) 、也不要富裕的資本主義(yi) ”荒謬言論,指出:貧窮不是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主義(yi) 要消滅貧窮。我們(men) 不要資本主義(yi) ,也不要貧窮的社會(hui) 主義(yi) ,我們(men) 要發達的、生產(chan) 力發展的、使國家富強的社會(hui) 主義(yi) 。
怎樣擺脫貧窮,建設發達的、生產(chan) 力發展的、使國家富強的社會(hui) 主義(yi) 呢?這就是鄧小平在黨(dang) 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所講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hui) 主義(yi) 。這是他對我們(men) 黨(dang) 和國家曆史發展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對於(yu) 如何使中國富起來,回過頭來反思,最重要的有四點: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始終不動搖;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使其體(ti) 製機製愈益健全和完善;堅持經濟社會(hui) 協調發展,不斷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等各種關(guan) 係;堅持獨立自主外交方針和在國際風雲(yun) 變幻的嚴(yan) 峻形勢下中國在世界上的自處之道。
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始終不動搖
提出我國處在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是以鄧小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在我國社會(hui) 性質和社會(hui) 發展階段這個(ge) 根本問題上作出的正確決(jue) 斷。鄧小平指出:我們(men) 黨(dang) 從(cong) 我國的國情出發,確認在生產(chan) 力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yu) 發達國家的條件下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必須先解決(jue) 工業(ye) 化、經濟的社會(hui) 化、市場化、現代化的任務,時間至少在百年以上。這是不可逾越的相當長的曆史階段。基於(yu) 這個(ge) 認識,我們(men) 黨(dang) 製定了在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一個(ge) 中心、兩(liang) 個(ge) 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此後,鄧小平不斷強調這條基本路線不能改變。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隻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hui) 相信你,擁護你。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黨(dang) 的基本路線是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我們(men) 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作為(wei) 興(xing) 國之要、把四項基本原則作為(wei) 立國之本、把改革開放作為(wei) 強國之路,不能有絲(si) 毫動搖。不能不說,鄧小平首先明確並始終堅持的黨(dang) 在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富起來的根本原因。
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使其體(ti) 製機製愈益健全和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理論成就,就是挑戰了社會(hui) 主義(yi) 搞市場經濟的不可能,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yi) 。我國從(cong) 當年經濟發展總量相當落後的窘迫狀況一躍而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得益於(yu) 發展了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這首先應歸功於(yu) 鄧小平。他沒有被社會(hui) 主義(yi) 隻能實行計劃經濟的緊箍咒束縛住,從(cong) 1979年開始一直在思考這個(ge) 問題。他不斷指出:社會(hui) 主義(yi) 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社會(hui) 主義(yi) 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隻要對生產(chan) 力發展有好處,就可以利用。它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服務,就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1992年南方談話是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的定海神針。
根據鄧小平對社會(hui) 主義(yi) 和市場經濟關(guan) 係的多次談話精神,特別是南方談話精神,黨(dang) 的十四大確立我國經濟體(ti) 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十四屆三中全會(hui) 通過的《關(guan) 於(yu) 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若幹問題的決(jue) 定》,勾畫出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基本框架。此後曆次黨(dang) 代會(hui) 不斷健全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的體(ti) 製和機製,堅持和完善公有製為(wei) 主體(ti) 、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我們(men) 黨(dang) 充分發揮黨(dang) 的領導和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優(you) 勢,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改革方向,2015年我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2020年,將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貧困地區人口全部脫貧,我國就從(cong) 根本上實現從(cong) 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wei) 大飛躍!
堅持經濟社會(hui) 協調發展,不斷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等各種關(guan) 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迅速。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顯現出來。原有的矛盾解決(jue) 了,新的矛盾又出現,這是社會(hui) 曆史發展的正常現象。
1993年9月,鄧小平指出: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十二億(yi) 人口怎樣實現富裕,富裕起來以後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比解決(jue) 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在發展問題上,他還說,“要紮紮實實,講求效益,穩步協調地發展。”此後,圍繞這些問題,我們(men) 黨(dang) 強調經濟社會(hui) 的科學發展,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這個(ge) 總攬全局的關(guan) 係及其他各方麵關(guan) 係,避免了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大起大落、畸輕畸重、顧此失彼、舍本逐末,經濟社會(hui) 發展總體(ti) 上又好又快,2010年的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超過日本,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
堅持獨立自主外交方針和在國際風雲(yun) 變幻的嚴(yan) 峻形勢下中國在世界上的自處之道
國家要發展,人民要富裕,除了內(nei) 部因素外,還要有安邦睦世的外部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繼續奉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把為(wei)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爭(zheng) 取較長時期的和平環境作為(wei) 首要任務。
鄧小平提出和平與(yu) 發展是當代世界兩(liang) 大主題,中國執行改革開放政策,爭(zheng) 取50年到70年時間發展起來。這個(ge) 戰略思想是我國處理國際事務的基本指針。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後,出現了罕見的國際風雲(yun) 急劇變幻。麵對東(dong) 歐劇變、蘇聯解體(ti) ,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嚴(yan) 厲製裁的緊要關(guan) 頭,鄧小平高瞻遠矚地提出了一套指導我國在世界上如何應對國際風雲(yun) 的自處之道: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yang) 晦、善於(yu) 守拙、決(jue) 不當頭、有所作為(wei) 等對外關(guan) 係指導方針。
此後,黨(dang) 中央遵循這個(ge) 方針,妥善應對了若幹一觸即發的危機,化險為(wei) 夷,為(wei) 我國和平發展贏得了時間。這是我國為(wei) 能夠從(cong) 站起來走向富起來營造的重要外部環境。有一種聲音對此說三道四,是不了解曆史發展全局。我們(men) 不能以今日國力之強盛來否定當年處理對外關(guan) 係的一些重要決(jue) 策。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沒有當年的忍辱負重,就很難為(wei) 此後繼續快速發展、走向富起來、強起來贏得時間。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