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知明而行無過 ”
發稿時間:2020-04-20 11:54:21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東(dong) 方朔
核心閱讀
荀子雖然主張人的本性是惡的,但是,他對一個(ge) 人能夠成為(wei) 有道德的君子乃至聖人充滿了信心。他堅持“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一個(ge) 人隻要廣博地學習(xi) 禮義(yi) ,且能夠以禮義(yi) 反省修身,則可以達到“知明而行無過”,最終成為(wei) 有道德的人。
在中國思想史上,荀子無疑是一位影響深遠的學者,即便在世界範圍內(nei) ,荀子也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今就先秦儒學而論,孔子以仁發明斯道,其言渾無罅隙,圓融懇切;孟子張言性善,其思廉睿剛勁,圭角崢嶸;荀子則隆禮重法,其論文理密察,氣命周到。有學者認為(wei) ,孔孟荀三人事實上成為(wei) 儒家的一祖二宗。
然而,不可否認,荀子與(yu) 孟子思想的最大差別是以“性惡論”作為(wei) 其重要標識的,並且荀子的一套政治主張和道德學說也正是以“人之性惡”作為(wei) 其理論前提和出發點建構起來的。在荀子看來,人類生來就具有好利、疾惡、好聲色的本性,若順此本性的自然發展而不加節製,便必然會(hui) 產(chan) 生爭(zheng) 奪、殘疾,所謂“從(cong) 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yu) 爭(zheng) 奪,合於(yu) 犯分亂(luan) 理,而歸於(yu) 暴”。也正因為(wei) 如此,在荀子的思想中,如何經由學習(xi) 、修身以轉化自己的本性,便成了他思想中最為(wei) 重要,也是最為(wei) 精彩的一部分。他的這些思想,集中體(ti) 現在《荀子》一書(shu) 中的《勸學》《榮辱》《性惡》《儒效》等篇章。
(一)
荀子雖然主張人的本性是惡的,但是,他對一個(ge) 人能夠成為(wei) 有道德的君子乃至聖人充滿了信心,他一再表示:“途之人可以為(wei) 禹”“塗之人百姓,積善而全盡,謂之聖人”“今使塗之人伏術為(wei) 學,專(zhuan) 心一誌,思索孰察,加日縣久,積善而不息,則通於(yu) 神明,參於(yu) 天地矣。故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矣”。
那麽(me) ,一個(ge) 本性上自私自利的人,為(wei) 什麽(me) 以及怎麽(me) 樣才會(hui) 作出合符道德的行為(wei) 來?我們(men) 通過什麽(me) 方法才能讓唯利之見的小人成為(wei) 謙謙君子?這就涉及荀子所說的對“性”的轉化了。荀子肯定,“性也者,吾所不能為(wei) 也,然而可化也”。“化性”當然不是從(cong) 本質上改變人的本性,而是改變人的本性的表現方式,使其合符禮義(yi) 道德的要求。荀子舉(ju) 了一個(ge) 例子來說明這個(ge) 道理,說一個(ge) 人肚子餓了,按其本性,他會(hui) 見東(dong) 西就吃以滿足自己的欲望,甚至不惜使用各種有違道德和法律的手段來達到目的。但什麽(me) 是善呢?就是一個(ge) 人雖然餓了,但是,看到有老人、長輩在而不敢擅自先吃,而表現出辭讓的行為(wei) 來,這就是道德。荀子認為(wei) ,這種道德是人在後天經由修養(yang) 教化後作出來的,孝子之道、禮義(yi) 文理是任何人“可學而能”“可事而成”的結果,這就是他所說的“偽(wei) ”,所謂“今人之性惡,其善者偽(wei) 也”。人的本性是傾(qing) 向於(yu) 自利的,而這種自利經由後天人為(wei) 的“偽(wei) ”可以變成“善”。
一個(ge) 人的道德行為(wei) 為(wei) 什麽(me) 可以通過後天人為(wei) 的“偽(wei) ”而做成?荀子認為(wei) ,我們(men) 每個(ge) 人其實先天都具有一種既能知道德且能行道德的能力,這種能力荀子稱之為(wei) “質、具”;而心又是人的各種感官欲望的主宰。在荀子看來,人的欲望本性來自天生,但欲望的滿足又要受到心的製約,比如在四顧無人的情況下,一塊不屬於(yu) 自己的手表究竟該不該占為(wei) 己有?人的心裏總會(hui) 有矛盾的想法,所以荀子說,“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求者從(cong) 所可,受乎心也”。而心要作出合符禮義(yi) 道德的行為(wei) 來,就必須去認識“道”並依循“道”去行動,這個(ge) “道”可以說是道德的最高標準,所以說“心不可以不知道”,“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能守道以禁非道”。
(二)
然而,“心”怎樣才能做到“知道”“守道”且“禁非道”?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學”,所以荀子特別注重“學”的作用,《勸學》篇開頭一句就明確指出“學不可以已”,在荀子看來,“學”是“化性”的非常重要的手段,甚至是人之所以成為(wei) 人的一個(ge) 重要標誌。荀子認定人皆可為(wei) 堯禹、為(wei) 桀蹠、為(wei) 工匠、為(wei) 農(nong) 賈,並認為(wei) “為(wei) 堯禹則常安榮,為(wei) 桀蹠則常危辱;為(wei) 堯禹則常愉佚,為(wei) 工匠農(nong) 賈則常煩勞”,然而,人為(wei) 什麽(me) 會(hui) 去做危辱煩勞的事而很少去做那種榮耀悅逸的事呢?原因就在於(yu) “陋也”。什麽(me) 是“陋”?就是少見、淺陋,就是“不積”禮義(yi) 、“不學”禮義(yi) 。為(wei) 此,荀子盛言博學的意義(yi) ,在荀子看來,首先,“學”是改變人們(men) 愚陋無知的唯一途徑,荀子說:“我欲賤而貴,愚而智,貧而富,可乎?曰:其唯學乎。”意思是說,隻有通過學習(xi) ,才能使一個(ge) 人由貧賤變為(wei) 高貴,由愚昧變成明智,由貧窮變成富裕。能夠踐行所學的人,就可稱為(wei) 士人;能夠勤奮努力的人,就是君子;能夠學而精通的人,就是聖人。除了學,沒有人可以阻止一個(ge) 人上進。荀子進一步認為(wei) ,“鄉(xiang) 也混然塗之人也,俄而並乎堯禹,豈不賤而貴矣哉!鄉(xiang) 也效門室之辨,混然曾不能決(jue) 也,俄而原仁義(yi) ,分是非,圓回天下於(yu) 掌上,而辯黑白,豈不愚而知矣哉!鄉(xiang) 也胥靡之人,俄而治天下之大器舉(ju) 在此,豈不貧而富矣哉!”對應於(yu) 貴賤、愚智、貧富之間的轉換,荀子連用三個(ge) “俄而”以見“學”的功效。通過“學”,可以迅速改變一個(ge) 人的生存狀況。這種對“學”的重視,在儒學史上,尚無有出其右者。其次,“學”不僅(jin) 是一種理論指導和“知”的功夫實踐,而且還是一種製度安排,荀子說:“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於(yu) 禮義(yi) ,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於(yu) 禮義(yi) ,則歸之卿相士大夫。”此處,“屬”謂因積學而歸屬;“為(wei) ”謂因積學以增進。最後,“學”還是人禽之別的一個(ge) 重要標準,荀子說:“學至乎沒而後止也……為(wei) 之人也,舍之禽獸(shou) 也。”當年孟子言人禽之別在人有“四端”,荀子代之於(yu) 人有義(yi) 、辨、群、分;今荀子又言積學之“學”為(wei) 人禽之界端,一個(ge) 人從(cong) 生到死一刻都離不開“學”,否則就會(hui) 與(yu) 禽獸(shou) 無別,即便是聖人也是如此,“堯學於(yu) 君疇,舜學於(yu) 務成昭,禹學於(yu) 西王國”。
荀子將“學”的內(nei) 容約之於(yu) “禮”,認為(wei) “學至乎禮而止”,而“禮”的內(nei) 容則包羅萬(wan) 象。荀子特別強調了“學”的步驟、目的和方法。就步驟言,以誦讀經書(shu) 為(wei) 初階,以研讀禮法為(wei) 終極;就目的言,以修身為(wei) 士為(wei) 初始,次為(wei) 君子,終為(wei) 聖人;就方法言,荀子強調“學”在專(zhuan) 心勤勉,要一心一意,“鍥而不舍”;要累積不止,積小流以成江海。與(yu) 此同時,荀子主張君子之學要“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ti) ,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wei) 法則”。也就是說耳朵要聽得進,心中要記得住,舉(ju) 手投足都有威儀(yi) ,日常行動合符道德,以至一言一行都足以為(wei) 人楷模。另一方麵,荀子還特別強調賢師、益友的啟導,認為(wei)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學莫便乎近其人”,“其人”即是賢師,這是強調師的作用以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廣而言之,荀子特別注重後天環境對人的影響,在荀子看來,君子和小人在先天條件上是一樣的,之所以有的人成為(wei) 堯舜,有的人成為(wei) 桀蹠,原因在於(yu) 其後天所處、所習(xi) 的環境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同所致。
(三)
除了強調“學”外,荀子還特別突出“修”的重要。“修”當然也可以是“學”的一部分,或反過來也一樣,但在荀子,無論是“學”還是“修”,都是以仁、禮為(wei) 核心。荀子認為(wei) ,“堯、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於(yu) 變故,成乎修為(wei) ,待盡而後備者也”。作為(wei) 聖人,堯禹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不斷修身的結果。荀子講修身內(nei) 容甚廣,這裏主要說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養(yang) 心之道,荀子說:“君子養(yang) 心莫善於(yu) 誠……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yi) 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xing) ,謂之天德。”心是能辨是非、知善惡的靈明,而仁義(yi) 是人生的正道,一個(ge) 人能誠心守此正道,便可以德化天地。另一是治氣養(yang) 心之術,荀子說:“治氣養(yang) 心之術: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知慮漸深,則一之以易良;勇膽猛戾,則輔之以道順;齊給便利,則節之以動止;狹隘褊小,則廓之以廣大;卑濕、重遲、貪利,則抗之以高誌;庸眾(zhong) 駑散,則劫之以師友;怠慢僄棄,則照之以禍災;愚款端愨,則合之以禮樂(le) ,通之以思索。凡治氣養(yang) 心之術,莫徑由禮,莫要得師,莫神一好。”所謂“氣”,是心對外物產(chan) 生的感應,如遇可喜之事而生喜氣,遇貪欲之事而生邪氣,遇義(yi) 憤之事而生勇氣等等。善之氣當加培養(yang) ,而邪之氣則需悉加調治,為(wei) 此,荀子言之甚詳。依荀子,若能以禮養(yang) 氣則心不受外物之侵擾,所謂心平氣和,清明廣大,正是此理,由此看來,養(yang) 氣即是養(yang) 心。一個(ge) 人能治氣養(yang) 心,則可在行為(wei) 上時刻以禮義(yi) 為(wei) 準繩。
總之,荀子雖主人之性惡,但他堅持“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一個(ge) 人隻要廣博地學習(xi) 禮義(yi) ,且能夠以禮義(yi) 反省修身,則可以達到“知明而行無過”,最終成為(wei) 有道德的人。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