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人物

文章

毛澤東為什麽能提出“實事求是”

發稿時間:2020-03-09 12:15:02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曹應旺

  隻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定的任務;隻有遠見卓識,才能不失前進的方向——

  “實事求是”納入我們(men) 黨(dang) 的思想路線,是毛澤東(dong) 對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一大貢獻。毛澤東(dong) 為(wei) 什麽(me) 能提出“實事求是”?從(cong) 已經出版的毛澤東(dong) 著作中尋找“實事求是”一詞,最早見於(yu) 1938年10月14日,毛澤東(dong) 在六屆六中全會(hui) 上的報告中指出:“共產(chan) 黨(dang) 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範,又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模範。因為(wei) 隻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定的任務;隻有遠見卓識,才能不失前進的方向。”六屆六中全會(hui) 批判王明錯誤路線、明確肯定毛澤東(dong) 領袖地位,“是決(jue) 定中國之命運的。”在這樣的會(hui) 議上提出實事求是,意義(yi) 十分重大。

  這之後,1940年1月,在毛澤東(dong) 重要的政治代表作《新民主主義(yi) 論》中,毛澤東(dong) 探討中國向何處去、怎樣引導中華民族得到解放之路時指出:“科學的態度是‘實事求是’,‘自以為(wei) 是’和‘好為(wei) 人師’那樣狂妄的態度是決(jue) 不能解決(jue) 問題的。”1941年5月19日,毛澤東(dong) 在延安幹部會(hui) 上作《改造我們(men) 的學習(xi) 》的報告時,第一次解答了什麽(me) 是“實事求是”。這之後,實事求是成為(wei) 毛澤東(dong) 經常談的一個(ge) 概念,也成為(wei) 黨(dang) 的會(hui) 議和文件經常提出的一個(ge) 要求。

  雖然,實事求是的概念是毛澤東(dong) 在六屆六中全會(hui) 上提出來,在《改造我們(men) 的學習(xi) 》中解答的,但這之前形成實事求是的若幹元素,伴隨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長的腳步一直在積累和成長之中,毛澤東(dong) 是其突出代表。毛澤東(dong) 能在六屆六中全會(hui) 上提出實事求是,與(yu) 此前積累和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四個(ge) 方麵的基礎密切相關(guan) 。

  為(wei) 民基礎:“吃飯問題最大”表達為(wei) 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初心

  “為(wei) 人民服務”和“實事求是”,是毛澤東(dong) 留在中國人民心中相互聯係又指向不同的兩(liang) 大根本觀念,是毛澤東(dong) 思想的兩(liang) 個(ge) 主要的基礎性成分。“為(wei) 人民服務”是講一切工作的目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毛澤東(dong) 所有號召和所有題詞中,排在第一位的最有影響力的讓中國人民刻骨銘心的是“為(wei) 人民服務”。“實事求是”是講一切工作的思想方法、一切工作所應遵循的思想路線。毛澤東(dong) 所有號召和所有題詞中,僅(jin) 次於(yu) “為(wei) 人民服務”的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人所共知的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是由“為(wei) 人民服務”的根本目的、根本立場決(jue) 定的,又是實現“為(wei) 人民服務”的根本要求、根本途徑。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是為(wei) 人民謀利益、依靠人民奮鬥的黨(dang) 。1919年,毛澤東(dong) 在《湘江評論》創刊宣言中寫(xie) 道:“世界什麽(me) 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什麽(me) 力量最強?民眾(zhong) 聯合的力量最強。”這已表達了為(wei) 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初心。為(wei) 什麽(me) 要革命?1925年冬,毛澤東(dong) 回答:“為(wei) 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wei) 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wei) 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這已表明“人民”二字在毛澤東(dong) 心中有比天大、比地重的分量。在建立井岡(gang) 山和贛南閩西農(nong) 村根據地的武裝鬥爭(zheng) 中,毛澤東(dong) 堅信人民的力量是勝利的保證:有了“更加眾(zhong) 誌成城”,才有了“報道敵軍(jun) 宵遁”;有了“枯木朽株齊努力”,才有了“橫掃千軍(jun) 如卷席”。

  在中央革命根據地,毛澤東(dong) 寫(xie) 的《關(guan) 心群眾(zhong) 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從(cong) 根本上看是闡明為(wei) 人民服務和實事求是的關(guan) 係。關(guan) 心群眾(zhong) 生活,就是毛澤東(dong) 在延安提出的為(wei) 人民服務的思想先河。毛澤東(dong) 指出:“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麽(me) ?是群眾(zhong) ,是千百萬(wan) 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zhong) 。”“革命戰爭(zheng) 是群眾(zhong) 的戰爭(zheng) ,隻有動員群眾(zhong) 才能進行戰爭(zheng) ,隻有依靠群眾(zhong) 才能進行戰爭(zheng) 。”正因為(wei) 如此,“我們(men) 對於(yu) 廣大群眾(zhong) 的切身利益問題,群眾(zhong) 的生活問題,就一點也不能疏忽,一點也不能看輕。”注意工作方法,就是毛澤東(dong) 在延安提出的實事求是的思想先河。毛澤東(dong) 指出:“組織革命戰爭(zheng) ,改良群眾(zhong) 生活,這是我們(men) 的兩(liang) 大任務。在這裏,工作方法的問題,就嚴(yan) 重地擺在我們(men) 的麵前。我們(men) 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jue) 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men) 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jue) 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一個(ge) 揣著為(wei) 民之心的人,才會(hui) 有實事求是的堅定性和迫切性。一個(ge) 不知道依靠人民,不知道人民群眾(zhong) 是真正的銅牆鐵壁,不知道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的人,就不可能知道要做到實事求是必須充分發揚民主。有了對關(guan) 心群眾(zhong) 生活與(yu) 注意工作方法之間關(guan) 係的深刻認識,具有為(wei) 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堅定的立場,這是後來毛澤東(dong) 能提出“實事求是”的為(wei) 民基礎。

  實踐基礎:“向實際情況作調查”“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

  毛澤東(dong) 總結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以來領導中國革命成功和挫折的經驗教訓,逐漸積累起不能從(cong) 本本出發、隻能從(cong) 實際出發的認識。起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受共產(chan) 國際的影響,從(cong) 共產(chan) 國際的本本出發,模仿蘇聯走以城市為(wei) 中心的道路,一次次地遭受挫折。毛澤東(dong) 在中國革命實踐中逐步認識到,中國是農(nong) 民國家,農(nong) 民占全國人口的80%;農(nong) 村是敵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城市是敵人力量集中的地方;中國革命必須發動農(nong) 民走農(nong) 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毛澤東(dong) 認為(wei) 中國革命隻能從(cong) 這樣的中國實際出發,才能搞成功。1930年5月,毛澤東(dong) 寫(xie) 的《反對本本主義(yi) 》,就是號召大家調查研究,把中國的實際情況搞清楚。他指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馬克思主義(yi) 的‘本本’是要學習(xi) 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men) 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yi) 。怎樣糾正這種本本主義(yi) ?隻有向實際情況作調查。”“中國革命鬥爭(zheng) 的勝利要靠中國同誌了解中國情況。”可是,毛澤東(dong) 的這些正確認識,在中共中央的領導權掌握在圍著共產(chan) 國際轉的領導人手裏時,難以成為(wei) 全黨(dang) 的共識。這個(ge) 問題是經過遵義(yi) 會(hui) 議到延安逐步解決(jue) 的。毛澤東(dong) 從(cong) 井岡(gang) 山到贛南閩西農(nong) 村根據地的鬥爭(zheng) ,為(wei) 形成“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奠定了實踐基礎。

  理論基礎:逐漸積累“具體(ti) 問題具體(ti) 分析”的理論素養(yang)

  毛澤東(dong) 研讀馬列著作,思考當時中國革命麵臨(lin) 的問題,逐漸積累起“具體(ti) 問題具體(ti) 分析”“實踐第一”的理論素養(yang) 。毛澤東(dong) 領導井岡(gang) 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zheng) 時,曾被一些吃過洋麵包、到過蘇聯的人譏笑“山溝裏出不了馬克思主義(yi) ”。在開辟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打漳州時,毛澤東(dong) 得到一批馬列著作。後來他被排擠出紅軍(jun) 的領導崗位,卻利用賦閑紮紮實實地讀了兩(liang) 年書(shu) 。毛澤東(dong) 說:“後來寫(xie) 成的《矛盾論》《實踐論》,就是在這兩(liang) 年讀馬列著作中形成的。”

  從(cong) 《中國革命戰爭(zheng) 的戰略問題》《矛盾論》《實踐論》來看,此時毛澤東(dong) 已嫻熟地掌握了馬克思列寧主義(yi) 的哲學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有兩(liang) 點:其一,是在《中國革命戰爭(zheng) 的戰略問題》和《矛盾論》中都引述和強調的,“馬克思主義(yi) 的最本質的東(dong) 西,馬克思主義(yi) 的活的靈魂,就在於(yu) 具體(ti) 地分析具體(ti) 的情況。”這使毛澤東(dong) 形成了研究問題和解決(jue) 問題應該著眼其特點和著眼其發展,嫻熟地掌握了重視事物的特殊性和正確處理特殊性與(yu) 普遍性關(guan) 係的方法。其二,是在《實踐論》中引述和強調的,“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這使毛澤東(dong) 形成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的目的、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標準的認識論,嫻熟地掌握了正確處理主觀與(yu) 客觀、認識與(yu) 實踐關(guan) 係的方法。毛澤東(dong) 經過長征到陝北,在研讀馬列著作的基礎上,從(cong) 中國革命的實際出發,通過《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yi) 的策略》,論述了黨(dang) 的政治路線;通過《中國革命戰爭(zheng) 的戰略問題》,論述了黨(dang) 的軍(jun) 事路線;通過《矛盾論》《實踐論》,論述了黨(dang) 的思想路線。這些為(wei) 不久之後確立以“實事求是”為(wei) 名稱的思想路線奠定了理論基礎。

  文化基礎:不要看輕“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

  毛澤東(dong) 在革命過程中逐漸看清了“言必稱希臘”的危害,認識到馬克思列寧主義(yi) 必須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相融合,才能讓中國人聽得懂,才能發揮實際效力。毛澤東(dong) 深厚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功底,使其在這種融合中發揮著領頭作用。毛澤東(dong) 在《反對本本主義(yi) 》中提出“學個(ge) 孔夫子的‘每事問’”,是講像孔子那樣“每事問”,調查研究,搞清情況,才能從(cong) 實際出發。他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yi) 的策略》中用孟子的“春秋無義(yi) 戰”,來說明“於(yu) 今帝國主義(yi) 則更加無義(yi) 戰,隻有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階級有義(yi) 戰”,闡明了中華民族反對日本帝國主義(yi) 戰爭(zheng) 的正義(yi) 性。毛澤東(dong) 的《實踐論》有個(ge) 副標題:“論認識和實踐——知和行的關(guan) 係”。這個(ge) 知和行的關(guan) 係,是從(cong) 孔夫子到孫中山的中國思想家們(men) 一直討論的問題。毛澤東(dong) 在《中國革命戰爭(zheng) 的戰略問題》和《矛盾論》中兩(liang) 次引用孫武“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話,並強調:“我們(men) 不要看輕這句話。”他既看到了這句話中存在著“認識客觀實際中的發展規律,並按照這些規律去決(jue) 定自己行動”的認識論意義(yi) ,也看到了這句話中包含著掌握對立統一規律的辯證法意義(yi) 。這些為(wei) 能用中國字、中國話表達出馬克思主義(yi) 內(nei) 容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奠定了普通黨(dang) 員和普通老百姓都能理解的中國文化基礎。

  毛澤東(dong) 對中國革命的實踐,對馬克思主義(yi) 的掌握,對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革命具體(ti) 實際相結合的研究,是形成實事求是思想方法、思想路線的根本原因。這個(ge) “實事求是”有著特殊的時代的理論內(nei) 容,與(yu) 中國曆史上在《漢書(shu) 》中就已存在的“實事求是”的名詞有著本質的不同。然而,這兩(liang) 個(ge) “實事求是”在普遍性上又有著相通之處,都包含著從(cong) 實際出發、按規律做事的一般性原則。將馬克思主義(yi) 的思想方法、思想路線,用中國曆史上已有的實事求是的名詞表達出來,它就有了鮮活的、為(wei) 中國普通黨(dang) 員和老百姓所喜聞樂(le) 見的民族形式。這個(ge) 意義(yi) 絕不能低估。正是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要重視開展對“實事求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淵源的研究。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