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

文章

疫情當前,中小微企業對策要分期考量

發稿時間:2022-04-19 13:23:07   來源:澎湃新聞網   作者:劉俏 光華管理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很多學者討論時把新冠病毒疫情和2003年的非典(SARS)對經濟的影響做對比,我認為(wei) 這裏麵有很多差異性。在過去17年時間裏,中國經濟增長的邏輯已經改變,在這種背景下看這次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簡單的類比本身可能是在回答錯誤的問題。

  我們(men) 需要找到正確的問題,這次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真正的影響在什麽(me) 地方?我認為(wei) 討論總體(ti) 經濟影響的意義(yi) 遠不如討論結構性影響的意義(yi) 大。

  新冠疫情和非典對中國經濟影響的差異性

  過去中國的經濟增長邏輯是投資拉動,現在開始朝消費驅動、效率驅動、高質量發展轉型,產(chan) 業(ye) 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另外,事件發生的時間點不同,這次發生在春節期間,非典發生在春節之後。

  相較於(yu) 2003年,2019年第三產(chan) 業(ye) 占的比重已經到了GDP比重的54%左右,貢獻了GDP增長的將近60%,第三產(chan) 業(ye) 已經變成整個(ge) 中國經濟主要的支柱以及增長動能的所在。

  與(yu) 非典時期相比,這次疫情對整個(ge) 服務領域的影響是最大、最直接的。這段時間相對農(nong) 林漁牧所屬的第一產(chan) 業(ye) 來說,對交通運輸、倉(cang) 儲(chu) 、郵政、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娛樂(le) 、出行這樣一些需要線下進行的服務項目影響非常大,而這些行業(ye) 加在一起對GDP的占比達到了36%左右。

  如果疫情的控製不是這麽(me) 順利,除了服務業(ye) 之外,可能會(hui) 影響到節後的返工返崗甚至返學,對製造業(ye) 、建築業(ye) 所屬的第二產(chan) 業(ye) 的影響也會(hui) 逐漸呈現出來,進出口方麵也會(hui) 受到影響。

  此外,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消費、投資、進出口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03年,消費貢獻了35.4%的經濟增長,當時的經濟增長速度是10%,其中消費供給了3.6個(ge) 百分點。但是到2019年,消費已經貢獻了57.8%的經濟增長。

  消費已經成為(wei) 中國經濟重要推動力,短期看,疫情對消費衝(chong) 擊很大。表格信息來自劉俏課程ppt

  新冠疫情中,中小微企業(ye) 需要得到幫助

  我的基本判斷是,現在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本身是一個(ge) 內(nei) 生變量。

  如此判斷有兩(liang) 個(ge) 原因:第一,影響的程度取決(jue) 於(yu) 疫情的控製情況。在現階段,其對消費、對第三產(chan) 業(ye) 影響比較大,並將可能蔓延到第二產(chan) 業(ye) 中的製造業(ye) 、房地產(chan) 和其他一些行業(ye) 。第二,這也取決(jue) 於(yu) 我們(men) 怎麽(me) 去應對疫情所帶來的影響,如果我們(men) 能夠識別主要在什麽(me) 領域影響比較大,並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就可能會(hui) 把這個(ge) 影響降下來。

  目前看來,我認為(wei) 疫情的影響主要體(ti) 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第一是對中小微企業(ye) 的影響,第二是對就業(ye) 的影響。事實上這兩(liang) 個(ge) 影響是合二為(wei) 一的。因為(wei) 占據中國民營經濟大部的中小微企業(ye) 貢獻了50%的稅收、60%的GDP、70%的創新、80%以上的就業(ye) 、90%以上的新增企業(ye) 和新增就業(ye) 。

  在過去一段時間,中國中小微企業(ye) 的生存環境和營商環境尚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根據銀保監會(hui) 的統計,2018年各類人民幣貸款中,給民營企業(ye) 的貸款餘(yu) 額隻有25.8%。同時,中小微企業(ye) 承擔的資金成本也比較高。信托產(chan) 品的客戶多為(wei) 從(cong) 一般金融、中介機構得不到資金支持的企業(ye) ,跟中長期貸款利率比較,其利率要高很多。這些客戶多為(wei) 中小微企業(ye) 。由此可見,大量中小微企業(ye) 所麵臨(lin) 的資金環境其實要比同樣的大企業(ye) 或者國有企業(ye) 要困難一些。

  正常情況下,我們(men) 的營商環境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而這次疫情是一個(ge) 外部的衝(chong) 擊,對中小微企業(ye) 來說挑戰就更大了。

  清華大學朱武祥教授團隊最近對995家民營企業(ye) (其中絕大部分是中小微企業(ye) )做了問卷調查,及時把中小微企業(ye) 麵臨(lin) 的問題以一種非常尖銳的方式呈現了出來。

  首先是現金的情況非常緊張。大概85%以上的中小微企業(ye) 現金流隻夠維持3個(ge) 月,其中將近三分之一的企業(ye) 隻能維持1個(ge) 月,另外三分之一隻能維持2個(ge) 月。

  其次,現在中小微企業(ye) 的營收下行壓力特別大。簡單地估測,將近58%的企業(ye) 2020年的銷售收入會(hui) 因疫情下滑超過20%以上。企業(ye) 維持運營,支出壓力很大,這其中包括了包括員工的工資和“五險一金”等。

  最後,調研也發現,很多企業(ye) 在應對新冠病毒疫情帶來的衝(chong) 擊時,缺乏很好的應對手段,多采用減員、降薪和停產(chan) 歇業(ye) 等方式。

  短期內(nei) 企業(ye) 怎麽(me) “活下去”?

  結合前麵的分析,我認為(wei) 幫扶中小微企業(ye) ,需要區分短期對策和長期對策。

  短期看,有一個(ge) 基本原則,即在防控疫情作為(wei) 首要目標的前提下,盡快恢複經濟和市場的活動,不能讓經濟長時期處於(yu) 這種休克階段。這兩(liang) 個(ge) 目標不能對立,要盡可能地把一些適合恢複的經濟活動、市場活動恢複起來。

  在這個(ge) 過程中,地方政府在出台政策時需避免過度幹預,不要增加企業(ye) 的運營成本。我們(men) 現在強調要尊重市場規則,逐漸恢複市場的活動,從(cong) 而提升市場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和韌性,這本身也是國家綜合治理能力不斷提升的一個(ge) 重要標誌。

  具體(ti) 來說,我對中小微企業(ye) 有這樣一些建議。企業(ye) 現在的首要問題是現金流比較短缺,現金流是企業(ye) 的營業(ye) 利潤、投資,因此,企業(ye) 在經營、財務、資本層麵可以做一些事情。

  在經營層麵,企業(ye) 需要盡可能地增加營收、增加銷售收入,可以考慮在線銷售或者其他一些創新的方式,在防控疫情的同時想方設法增加收入。同時用極限化的方式降低成本,合理化投入節奏。

  在財務層麵上,企業(ye) 需要盡可能尋求降息、增加貸款,或者把債(zhai) 務展期、延期。這樣一些方式可以緩解流動性的風險,避免企業(ye) 倒閉。

  另外,這次新冠病毒疫情是很大的一次性外部衝(chong) 擊,正常的生產(chan) 經濟活動秩序被打斷,政府在政策層麵上有很多空間可以施展,企業(ye) 也應該積極地去尋求這方麵的一些支持。企業(ye) 要密切關(guan) 注,多看《新聞聯播》,多了解地方政府的新政策。

  最後一點,在這樣的特殊情況下,企業(ye) 應該與(yu) 其利益相關(guan) 方盡量溝通協調。包括員工、上下遊、融資方和出資方,當然也包括客戶、顧客、地方政府等,盡量尋求諒解,找到一種共生共利的安排。

  政府如何幫助企業(ye) “活下去”?

  這次疫情中,政府對市場的回應比較敏銳,最近我們(men) 看到很多地方政府陸續出台了大量政策,政策著力點其實跟幫助中小微企業(ye) 渡過難關(guan) 是有關(guan) 聯的。比如在稅收方麵減免稅費,甚至幫助企業(ye) 采取合理的方法降低經營成本。

  這說明中國經濟的增長邏輯在發生變化的同時,我們(men) 的公共治理體(ti) 係也在發生變化。以前分析中國經濟增長時經常說地方政府是“GDP競賽”,但是這次疫情中,我們(men) 發現地方政府之間的對比更像公共治理的比賽。媒體(ti) 、企業(ye) 、老百姓在討論的時候會(hui) 看哪個(ge) 地方政府反應及時,在防控疫情和防止經濟下行方麵,能夠出台更有效的政策。

  這種從(cong) “GDP競賽”向“公共治理能力競賽”的轉變,體(ti) 現出新發展理念開始影響地方政府的行為(wei) 模式。這是一種好現象,但是我們(men) 也必須要考慮執行的效果。這種“比拚”比較的不僅(jin) 是地方政府支持企業(ye) 發展的意願,還要看效果。

  中長期企業(ye) 應對策略:要從(cong) 需求端考慮轉型

  從(cong) 中長期看,這次疫情如果有任何正麵的意義(yi) ,那就是促使我們(men) 去思考,中小微企業(ye) 在未來應該怎麽(me) 轉型。

  中國的企業(ye) 非常脆弱,生產(chan) 模式和產(chan) 品比較單一,在創新方麵比較不足,經營理念也有很多短板。從(cong) 這個(ge) 角度講,企業(ye) 需要多加思考未來怎樣提升研發在整個(ge) 銷售收入占的比例,實現轉型。

  我認為(wei) ,中國企業(ye) 要實現成功的轉型,增強自身對市場的不確定性或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增強韌性,在未來需要了解來自需求端的變化。

  隨著中國經濟增長邏輯的變化,中國的產(chan) 業(ye) 結構、產(chan) 業(ye) 總量和需求端會(hui) 發生很多變化。

  舉(ju) 幾個(ge) 例子,現在中國的居民消費率大概占GDP的38%、39%,在2035年有望提升到58%,而且消費中服務消費占的比重將會(hui) 從(cong) 目前的大概50%(2018年是40.2%)增加到美國或是日本現在的水平,即60%以上。因此,未來的消費可能絕大部分並不用於(yu) 購買(mai) 商品,而是用在購買(mai) 服務。

  同時,未來中國人口紅利消失,但還有質量紅利。我們(men) 統計了一下,中國到2035年有接近6個(ge) 億(yi) 的“90後”,這個(ge) 群體(ti) 將近一半人完成了高等教育,這意味著到2035年整個(ge) 中國會(hui) 有將近3億(yi) 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人口。全世界任何一個(ge) 國家、任何一個(ge) 經濟體(ti) ,在任何一個(ge) 曆史階段,從(cong) 來沒有過這麽(me) 多絕對數量的完成高等教育的勞動力人口。這個(ge) 群體(ti) 的消費偏好、消費理念以及他們(men) 為(wei) 未來中國企業(ye) 的轉型、中國經濟的升級、創新提供的人力資本,都會(hui) 讓企業(ye) 麵臨(lin) 的情況與(yu) 現在有很大區別。

  未來的機會(hui) 有很多,比如這次病毒疫情,就為(wei) 醫療大健康行業(ye) 帶來很大的發展機會(hui) 。現在中國的醫療大健康行業(ye) 占比大概隻有GDP的6.3%。這個(ge) 比例在美國是18%,在歐洲國家、歐盟平均是10%。這就意味著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這個(ge) 領域會(hui) 有很大的發展。

  在2035年,如果醫療大健康行業(ye) 在中國GDP占比達到10%,即實現歐盟的平均水平,那就意味著,按照現在2018年、2019年的價(jia) 格不變,中國的醫療大健康行業(ye) 價(jia) 值附加可能會(hui) 達到21萬(wan) 億(yi) 人民幣。這樣的體(ti) 量會(hui) 帶來多少機會(hui) ?

  中小微企業(ye) 如何敏銳把握這些來自需求端的變化,改變商業(ye) 模式、改變和創新自身的慣性思維方式,都是在做中長期發展規劃時要考慮的。

  (文章整理自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光華思想力公開課”第二講《這一次為(wei) 什麽(me) 不同?——從(cong) 中國經濟增長邏輯的變化看新冠病毒疫情對中小微企業(ye) 和資本市場影響》。)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