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常紀文

文章

科學理解和實踐“兩山”理論的思考

發稿時間:2019-12-27 16:28:49   來源:中國環境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liang) 山”理論是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nei) 涵。為(wei) 了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各地區、各行業(ye) 和各領域都在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和方法,實現生態產(chan) 品的經濟價(jia) 值,形成了一些典型經驗和模式。

  筆者認為(wei) ,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應以科學理解和實踐“兩(liang) 山”理論為(wei) 前提。筆者在此提出關(guan) 於(yu) “兩(liang) 山”理論的粗淺理解和對實踐中一些具體(ti) 問題的看法。

  從(cong) 生態、經濟和社會(hui) 三方麵科學理解和實踐“兩(liang) 山”理論

  生態文明要求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從(cong) 生態方麵來看,綠水青山具有生態功能和資源供給潛力,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生活離不開,因而具有價(jia) 值重要性,堪比“金山銀山”。從(cong) 經濟和社會(hui) 方麵看,國家經濟落後不是生態文明,人民生活貧窮也不是生態文明,必須采取措施展現生態產(chan) 品的經濟價(jia) 值,讓綠水青山成為(wei) “金山銀山”。

  筆者調研發現,個(ge) 別地方領導認為(wei) ,不用大力發展GDP,把生態保護好了就行,因為(wei)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還有學者質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了,還需要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嗎?筆者認為(wei) ,這都是對“兩(liang) 山”理論的教條式理解。不能把“兩(liang) 山”理論膚淺地理解為(wei) 綠了青了就是金就是銀。各地、各行業(ye) 、各領域必須建立健全生態產(chan) 品的經濟價(jia) 值實現機製,增強內(nei) 部造血能力,將生態效益最大化地轉化為(wei) 長遠的經濟效益,用生態環境的自然孳息回報政府、企業(ye) 和社會(hui) 在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方麵巨大的投入。

  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指出,隻有恢複綠水青山,才能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hui) 上的講話中提出,要建立以產(chan) 業(ye) 生態化和生態產(chan) 業(ye) 化為(wei) 主體(ti) 的生態經濟體(ti) 係。這就統一了各方思想,目前綠水青山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在各地方、各行業(ye) 、各領域已經成為(wei) 自覺自願的生動實踐。

  從(cong) 國家大局層麵科學地理解和實踐“兩(liang) 山”理論

  目前,我國處於(yu) 生態文明建設的“窗口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jue) 曆史和現實生態環境問題的階段,到了通過生態修複將綠水青山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的階段。這是從(cong) 全局意義(yi) 上做出的判斷,但是區域能力並不均衡。一些地區沒有經濟和技術能力解決(jue) 本地的生態環境問題,必須通過區域統籌的方法予以解決(jue) 。

  一方麵,欠發達地區廣大綠了青了的區域特別是鄉(xiang) 村,交通不方便,工業(ye) 不發達,人才資源缺乏。大多屬於(yu) 被扶貧的縣域和鄉(xiang) 鎮,其近期缺乏將綠水青山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的能力。可以通過國家財政和科技支持,把這種能力的提升和脫貧攻堅、生態建設結合起來。有些地方相當比例的區域被劃入生態紅線,難以通過工業(ye) 化、城鎮化的措施將綠水青山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可以通過國家財政支持,提升其保護生態和發展綠色農(nong) 業(ye) 、生態旅遊業(ye) 、生態康養(yang) 業(ye) 的積極性。而國家財政對這些地方支持的經費主要來源於(yu) 發達地區提供的工業(ye) 經濟稅收與(yu) 城鎮化土地稅收。可以說,沒有工業(ye) 發達地區的充足財政保障,就沒有全國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生態的全麵和深入保護。

  從(cong) 另一方麵看,發達地區生態環境安全的總體(ti) 穩定、自然資源的持續供給,離不開欠發達地區生態安全和自然資源支持。比如,青海、內(nei) 蒙古、西藏等地的生態環境保護對穩定全國氣候具有重要作用,其提供的水資源對穩定長江和黃河中下遊發達地區的生態平衡起著關(guan) 鍵作用。因此,按照區域公平發展的原則及生態補償(chang) 和資源補償(chang) 理論,這些地區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理應獲得經濟發達地區或者資源輸入地區、生態受益地區的經濟支持。

  綠水青山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是全局意義(yi) 上的工作,一些地方和行業(ye) 在製定本地綠色發展規劃和政策時,還應當結合本地的主體(ti) 功能區定位,采取因地製宜的措施,不能搞“一刀切”。

  “兩(liang) 山”理論的科學理解和實踐離不開特定的曆史背景和條件

  從(cong) 曆史上分析,農(nong) 業(ye) 化時代的綠水青山是解決(jue) 溫飽的食源,工業(ye) 化時代的綠水青山是工業(ye) 生產(chan) 的資源,後工業(ye) 化時代的綠水青山是品質生活的組分。研究世界各國的曆史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或者類似觀念大都形成於(yu) 大規模工業(ye) 化的時期。這一時期環境問題相當尖銳且開始阻礙經濟進一步發展,人們(men) 改善生態環境的呼聲最為(wei) 強烈。這個(ge) 時期通稱為(wei) 經濟和社會(hui) 的轉型期。在轉型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有基礎、有條件得到社會(hui) 最廣泛的理解和支持。

  習(xi) 近平同誌2005年在工業(ye) 經濟相對發達的浙江提出“兩(liang) 山”理論之時,正是立足於(yu) 浙江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的現實和經濟社會(hui) 需要盡快轉型的曆史需求。黨(dang) 的十八大後,“兩(liang) 山”理論進一步成為(wei) 指導全國綠色發展的理論,主要也是因為(wei) 中國正整體(ti) 處於(yu) 轉型期,需要盡快開展轉型即產(chan) 業(ye) 結構深入調整和工業(ye) 全麵升級改造。

  任何理論的提出和實踐的探索都不能脫離發展階段。中國目前已經進入有能力、有條件解決(jue) 曆史積累和如今產(chan) 生的生態環境問題的階段,通過符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求的綠色發展模式,既發展經濟也保護生態環境正在成為(wei) 現實。可以說,“兩(liang) 山”理論的提出和實踐既符合中國發展實際,也切合國際生態環境保護與(yu) 綠色經濟發展的曆史規律。

  “兩(liang) 山”理論的科學理解和實踐離不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

  人類的生活要改善,必須開展經濟建設,開發利用綠水青山。但粗放工業(ye) 化、城鎮化中的資源開發、汙染排放導致區域性的生態環境問題,綠水青山慢慢地成為(wei) 一些地區的稀缺品。在人們(men) 對物質生活質量和生態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的轉型期,如果不啟動高質量的工業(ye) 化和城鎮化進程,工業(ye) 發達地區的綠水青山最終會(hui) 因工業(ye) 化和城鎮化的過度擴張而保不住,欠發達地區的綠水青山會(hui) 因資源開采和汙染轉嫁而保不住。所以,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層次理解,不僅(jin) 是說綠水青山如何重要,如何愛護綠水青山,而是在高質量工業(ye) 化和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的進程中將綠水青山變成生態要素和生產(chan) 要素,在嚴(yan) 格保護和高效開發利用綠水青山的同時,持久地保護好綠水青山。

  對比浙江等發達地區“美麗(li) 中國”建設的經驗與(yu) 西部地區綠色發展進程,可以發現如無優(you) 勢工業(ye) 的保障、特色綠色產(chan) 品或服務支撐、大中城市需求的拉動、城市投資者的資金支持及國家通過轉移支付開展的生態補償(chang) ,一些地區難以將綠水青山的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即經濟價(jia) 值,城市和鄉(xiang) 村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生態文明新局麵也難以全麵實現。

  在目前和今後的一段時間內(nei) ,各地須結合自身實際,加強快捷交通網絡建設,實施信息化設施全覆蓋,引導全民開展垃圾分類,推進工業(ye) 和生活汙水專(zhuan) 業(ye) 化處理。培育專(zhuan) 門人才,夯實綠色製造、生態旅遊、生態農(nong) 業(ye) 、綠色服務業(ye) 的基礎和優(you) 勢,尋找合適自己的多元化高質量發展的特色路徑。讓綠水青山的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有條件也有機會(hui) 實現自己的經濟價(jia) 值,讓綠水青山守得住,守得長久。反過來,守得長久的綠水青山會(hui) 反哺經濟和社會(hui) 的可持續發展,會(hui) 源源不斷地提供堅實的生態和物質基礎支撐。

  在各地各行業(ye) 各領域的生動實踐中不斷豐(feng) 富和發展“兩(liang) 山”理論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全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jue)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對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行了歸納總結。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切合中國的綠色發展實際和未來中華民族持續發展的需要。

  下一步,應當以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指引,在各區域、各行業(ye) 和各領域開展生動的保護優(you) 先、綠色發展實踐,相互學習(xi) 、參考、借鑒甚至相互趕超,夯實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堅守、理論豐(feng) 富和理論發展的現實基礎。

  對於(yu) 發達地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經驗,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可以結合各自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條件予以借鑒和參考。2019年3月,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印發浙江(麗(li) 水)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試點方案的通知》,總結了麗(li) 水市將綠水青山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的經驗,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設想。不僅(jin) 如此,浙江麗(li) 水和中西部一些地區的地市通過協商建立了協作關(guan) 係,這有利於(yu) 美麗(li) 中國建設的浙江經驗逐步複製到全國。

  目前,福建、江西、貴州等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以及廣東(dong) 、湖南、湖北、江蘇、四川等地開展的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改革探索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浙江等地經驗的基礎上,中辦和國辦於(yu) 2019年5月聯合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提出將海南省建設為(wei) 生態價(jia) 值實現機製試驗區,即探索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和發展能力,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產(chan) 業(ye) 化、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協同推進,努力把綠水青山所蘊含的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海南特色發展、優(you) 勢發展和互補發展的本土化探索,如果取得成功,將為(wei) 中西部地區通過自力更生增強自我造血能力、通過區域協作提升綠色發展的能力和條件,通過綠色發展長久地守護綠水青山提供路徑和方法啟迪。這些成果的取得,也進一步堅定各界全麵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信心和決(jue) 心。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