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人物

文章

房玄齡:忠誠勤勉 富於謀略

發稿時間:2019-12-27 13:48:03   來源:天津日報    作者:伍玉成

  房玄齡是唐太宗時的高級智囊,極善謀劃,人品又好,在相位十五年,功績卓著,是“貞觀之治”的重要人物,是曆史上有名的賢相。

  聰穎孝順 博學多聞

  房玄齡(579-648年),名喬(qiao) ,字玄齡,齊州臨(lin) 淄(今山東(dong) 淄博)人。他出生於(yu) 官僚家庭,曾祖、祖父均為(wei) 官員,父親(qin) 房彥謙是著名的學者,在隋朝曾擔任過司隸刺史,為(wei) 官清廉,口碑很好。良好的家風給了房玄齡以深刻的影響。房玄齡自幼聰慧,加上勤奮好學,因而博學多才。他能詩能文,還寫(xie) 得一手好字,草書(shu) 、隸書(shu) 都很有名。

  隋文帝中期,天下一統,人們(men) 都認為(wei) 隋朝的政權將會(hui) 久長,而未成年的房玄齡卻不這麽(me) 看。有一次,他私下對父親(qin) 說:“當今的皇帝並沒有什麽(me) 功德,隻是憑借著後周親(qin) 戚的身份奪了權,做了皇帝。如今又濫殺百姓,根本沒有為(wei) 後世子孫作長遠的謀劃。他的子弟也都爭(zheng) 著做不該做的事。現在看著太平無事,我看它的覆亡也會(hui) 是很快的。”一席話使他的父親(qin) 大為(wei) 吃驚,連忙囑咐他:“千萬(wan) 不要亂(luan) 說!”可見房玄齡雖然年齡不大,眼光卻很敏銳。

  房玄齡很孝順。繼母患病時,他延醫診治,每當醫生來家時,他都哭泣著垂手侍立。繼母過世後,他傷(shang) 心到不能進食,以致骨瘦如柴。父親(qin) 病重時,久臥病榻,綿延十個(ge) 多月,房玄齡寢不安席,親(qin) 奉湯藥,並在膳食上用盡心思。老父去世後,他悲痛欲絕,一連五天,水米未進。他的孝行,令周圍的人十分感動。

  大業(ye) 十三年(617)五月, 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從(cong) 晉陽起兵,他揮師長安,一路征伐,十一月就占領了長安。緊接著李淵擁立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為(wei) 皇帝,改元義(yi) 寧,並自封為(wei) 大丞相,進爵為(wei) 唐王,而把在江都的楊廣尊為(wei) 太上皇。

  不久,楊廣被部下所殺,於(yu) 是李淵便於(yu) 義(yi) 寧二年(618)五月,廢黜楊侑,自立為(wei) 帝,定國號為(wei) 唐,這就是曆史上的唐高祖。此時的李淵麵臨(lin) 著很多的對手:既有隋末的剩餘(yu) 力量,也有各地的起義(yi) 軍(jun) ,還有地方的割據勢力。這使得他不得不東(dong) 征西討,去統一天下。

  輔佐秦王 盡心竭力

  當李淵起兵反隋之時,房玄齡正擔任隋朝的隰城(今山西汾陽)尉,麵對當時的局勢,房玄齡分析認為(wei) 各路起義(yi) 軍(jun) 中,唯有李淵的隊伍最得人心,最有希望,於(yu) 是毅然地放棄隋朝的官職,投奔李唐。當李淵派李世民率兵攻到渭北之時,房玄齡便立即去軍(jun) 營求見。兩(liang) 人一見,相談甚歡,相見恨晚。李世民便讓他代理渭北道行軍(jun) 記室參軍(jun) ,這相當於(yu) 今天的機要秘書(shu) 。從(cong) 此,房玄齡就為(wei) 秦王李世民出謀劃策,常常跟隨著秦王出征。

  房玄齡很敬重李世民,覺得自己遇到了知己。為(wei) 報秦王的知遇之恩,他用盡自己的全部心力籌劃軍(jun) 政事務。每消滅一方割據勢力,平定一個(ge) 地方,軍(jun) 中的人總是爭(zheng) 著去尋找珍寶古玩或值錢的財物,房玄齡卻不這樣,他總是去尋求傑出的人才,將富有謀略和驍勇善戰的人安置到秦王的幕府之中,很好地團結他們(men) ,共同為(wei) 秦王效力。

  李世民在擊敗了王世充之後,房玄齡見張亮 “倜儻(tang) 有智謀”, 就向李世民推薦,任他為(wei) 秦王府車騎將軍(jun) 。像才思敏捷的薛收,有“王陵、周勃節,可倚大事”的李大亮,以及有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等人,都是經房玄齡發現並舉(ju) 薦的。這些人得到了重用,後來都位至卿相,很好地發揮了才能。

  房玄齡很看重杜如晦,覺得他幹事果斷堅決(jue) 。有一次當李世民將幕府中的人員陸續調到外地去任職時,房玄齡就急忙去見李世民,對他說:“王府中的英俊之士被調出了不少,別人我都不覺得可惜。唯獨杜如晦不同,您若要經營四方,取得天下,非此人不可。”

  這樣杜如晦就得到了重用,成為(wei) 了李世民智囊團中的核心人物。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杜如晦在判斷大事上很有見地,房玄齡和他配合得極為(wei) 默契,所以有“房謀杜斷”的典故,成為(wei) 官場上一段流傳(chuan) 不絕的佳話。

  房玄齡不僅(jin) 參與(yu) 軍(jun) 政大事的謀劃,而且還負責管理文牘,許多文件都由他起草。他文思敏捷,文辭優(you) 美,史書(shu) 上說:“在秦府十餘(yu) 年,常典管記,每軍(jun) 事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瞻,初無草稿。”李淵對他也很讚賞,曾經對侍臣說:“這個(ge) 人了解機宜,足堪重任。每當替我兒(er) (指李世民)陳說事務,很了解他的心理,即使千裏之外,就好像麵對麵說話一樣。”

  重要關(guan) 頭 安定社稷

  李淵的幾個(ge) 兒(er) 子各有才能,但其中秦王李世民戰功最大。其父太原起兵時,他態度最堅決(jue) ,在以後的征戰中,也是他出征最多。他有勇有謀,果敢善戰。不僅(jin) 如此,他還善於(yu) 網羅人才,手下擁有一批能臣猛將。文有房玄齡、杜如晦等,武有尉遲敬德、秦叔寶等。這些人都與(yu) 他關(guan) 係密切,忠誠效力。

  李建成是嫡長子,因而被封為(wei) 太子。他多是留守長安,征戰很少,他和齊王李元吉雖也有戰功,但無論是功勞,還是威信,兩(liang) 人都遠不及李世民。看著弟弟李世民實力越來越強,李建成心生妒忌,感到這是對自己地位的威脅,於(yu) 是就開始提防。他先是招募了兩(liang) 千人組織了自己的衛隊,又聯合齊王李元吉,一起排擠李世民。雙方的矛盾在潛滋暗長,很快就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雙方都想除掉對方。

  麵對這緊張形勢,房玄齡對比部郎中長孫無忌說:“仇恨形成了,想調和已不可能。一旦大禍發生,不但秦王府會(hui) 不可收拾,就連社稷的存亡都會(hui) 成為(wei) 問題。我們(men) 不如勸說秦王采取當年周公平定管叔、蔡叔類似的行動,以安定皇室和國家。”長孫無忌很同意房玄齡的看法。

  李世民找房玄齡商議如何解決(jue) 與(yu) 太子的矛盾時,房玄齡極力勸秦王要先發製人,並推薦杜如晦來協助辦理。

  太子李建成也深知房玄齡和杜如晦是很有謀略的人才,於(yu) 是就向李淵進讒言,說他們(men) 留在秦王府中對朝廷不利。唐高祖為(wei) 此發怒,詔令將房、杜二人逐出秦王府。

  沒過多久,齊王李元吉與(yu) 太子李建成就開始迫害李世民。幾次出手,險致李世民喪(sang) 命。在這危急時刻,李世民的心腹都勸他趕快動手,不可猶豫。李世民見大家這樣齊心,又如此堅決(jue) ,便派長孫無忌秘密去找房玄齡等人趕回來商議。房玄齡和杜如晦便化裝成道士進入秦王府。在這重大事變的前夕,房玄齡參與(yu) 了密謀決(jue) 策,一場生死大決(jue) 戰即將開始。

  決(jue) 戰的前一天,李世民向李淵告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狀,李淵決(jue) 定第二天讓三個(ge) 兒(er) 子進宮來聽他的質詢,以核實情況。而太子與(yu) 齊王覺得父親(qin) 對自己有好感,準備麵見父親(qin) ,再做解釋。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清晨,李世民帶著長孫無忌和猛將尉遲敬德等一些勇敢精銳的人埋伏在玄武門內(nei) 。這玄武門是宮城的北門,是官員上朝的必經之地,李建成與(yu) 李元吉也得經過這裏去見父皇。而玄武門本來是由傾(qing) 向太子的精兵把守的,對李建成來說是安全的,隻是沒料到玄武門的禁衛總領常何,早已被李世民收買(mai) 。

  李建成與(yu) 李元吉不知有伏兵,於(yu) 是讓警衛人員留下後,便一同騎著馬進了玄武門,待走到臨(lin) 湖殿時,感到有些異樣,便掉轉馬頭往回走。就在這時,李世民帶領伏兵從(cong) 後麵喊殺而出。一看這情形,兩(liang) 人知道中了埋伏。李元吉便急忙向李世民射了三支箭,可是一支也沒有射中。李世民也向李建成放出一箭,一箭即中,太子立即斃命。李世民在追趕李元吉的過程中,因坐騎被樹絆住,跌下馬來。李元吉正要殺死李世民時,尉遲敬德趕到了,用箭射死了李元吉。

  太子的屬下得知消息,急忙趕來救援,雙方在玄武門外展開激戰。正在雙方鏖戰之時,尉遲敬德雙手提著太子和齊王的頭顱來示眾(zhong) 。太子的屬下一看大勢已去,隻好怏怏散去。

  李世民射殺兄和弟以後,立即派尉遲敬德去向高祖李淵報告,並參與(yu) 高祖的警衛工作。接著李世民去見父親(qin) ,陳述事情的經過。高祖李淵已無可奈何。三天之後,李淵立李世民為(wei) 皇太子,並下詔:“自今軍(jun) 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jue) ,然後聞奏。”過了不到兩(liang) 個(ge) 月,在八月初九,李世民登基為(wei) 帝,這就是唐太宗。唐高宗李淵被尊為(wei) 太上皇。這就是曆史上的“玄武門之變”。

  兢兢業(ye) 業(ye) 勤於(yu) 政事

  李世民即位以後,召集文武百官,論功行賞。房玄齡、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杜如晦、侯君集五人獲一等功,房玄齡排在首位。麵對這麽(me) 隆重的封賞,房玄齡極為(wei) 不安。他一再表明自己的貢獻不多,不能排在第一,可是唐太宗並不應允。他稱讚房玄齡,說他無論決(jue) 策能力、行政能力,還是自身的品德,都符合第一的條件,並任命他為(wei) 中書(shu) 令。

  貞觀三年(629),房玄齡又被進封為(wei) 尚書(shu) 省左仆射,行宰相之職,加封為(wei) 魏國公。盡管此時房玄齡位高權重,但他絲(si) 毫沒有懈怠,依然兢兢業(ye) 業(ye) ,小心謹慎。

  一天,唐太宗與(yu) 大臣討論高級官員世襲的問題,打算封房玄齡為(wei) 宋州刺史和梁國公。這宋州剌史並非實職,隻是一種可以世襲的爵位,這是皇帝對老臣的特別賞賜,為(wei) 的是讓高官的子弟能世襲官爵。房玄齡更加不安,他上奏道:“臣已擔任宰相,現在又封為(wei) 宋州刺史,子弟過早就享有爵位,臣以為(wei) 不妥,請允許我請辭。”

  唐太宗接受了房玄齡的意見,隻封他為(wei) 梁國公。房玄齡的做法產(chan) 生了很好的影響,大臣們(men) 紛紛仿效,辭去世襲的爵位。看到這情形,唐太宗讚歎說:“大臣們(men) 能這樣做,都是房玄齡的功勞啊!”

  貞觀十三年,房玄齡又被封為(wei) 太子少師,給未來的皇帝當老師,地位是很高的。當他第一次去見太子,皇太子要向他下拜時,房玄齡慌忙地躲到一邊。他這種謙虛謹慎的作風,令唐太宗非常滿意。

  為(wei) 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房玄齡在李世民即位不久,就提出了整頓吏治的問題。他努力貫徹唐太宗“量才授職,務省官員”的主張,這不僅(jin) 提高了朝廷的辦事效率,同時也節省了國家開支,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房玄齡還很重視典製律令。唐朝天下初定,法律製度很不完備。他就秉持寬厚平和的風格,簡化律令,除去隋朝的苛法酷刑,反響也很好。

  貞觀十六年,房玄齡覺得自己已經當了十五年的宰相,兒(er) 子娶了公主,女兒(er) 成了王妃,自己權位太重,顯貴太過,便多次要辭掉相位,然而唐太宗不允許。沒過多久,又進封房玄齡為(wei) 司空,仍總攬朝政。房玄齡又堅決(jue) 請辭。唐太宗便派人對他說:“辭讓,固然是一種美德。但是國家長久以來都依靠您,如果失去了像您這樣的賢相,朕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般。您身體(ti) 並未衰老,就不要再推讓了。”話說到這種地步,房玄齡也就隻好作罷。

  貞觀十八年,李世民親(qin) 征高麗(li) ,命房玄齡留守京城。詔令說:“公當蕭何之任,朕無西顧之憂矣!”把房玄齡比作漢初時的蕭何。房玄齡也不負眾(zhong) 望,凡糧草軍(jun) 械、軍(jun) 隊的調遣都安排妥當,並多次上書(shu) 提醒唐太宗不要輕敵。

  貞觀二十二年,房玄齡病重,在病榻之上,他對兒(er) 子們(men) 說:“如今天下太平,隻是陛下東(dong) 征高麗(li) 不停,這是我擔憂的。皇上態度堅決(jue) ,群臣莫敢犯顏。我要是知而不言,就會(hui) 含恨而死。”於(yu) 是他抱病寫(xie) 上奏章,請唐太宗以天下百姓為(wei) 重,停止東(dong) 征高麗(li) 。唐太宗讀罷奏章,非常感動。他對房玄齡兒(er) 媳高陽公主說:“這人生命垂危,還在憂慮國事,真是太難得了!”

  在房玄齡病危之時,唐太宗不僅(jin) 派皇太子去慰問,還親(qin) 自探視,與(yu) 房玄齡握手訣別,君臣兩(liang) 人悲痛不已。

  七月廿四日,房玄齡病逝,享年七十歲。唐太宗悲痛異常,為(wei) 之廢朝三日,贈太尉,諡曰文昭,陪葬在昭陵。

  房玄齡的一生,可以說遇到了明主,得到了唐太宗的充分信任;而他自己會(hui) 識人,又能團結人,身處顯位,卻從(cong) 不居功自傲,始終謙虛謹慎,勤勤懇懇,兢兢業(ye) 業(ye) 。《新唐書(shu) 》中有一段對他的評價(jia) ,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玄齡執掌國政的時候,早起晚睡,恭勤自強,一心為(wei) 公,盡心竭力。不願使一物失所。他沒有嫉妒人之心,聞人有善,如己有之。他還熟悉吏治,而以文雅加以修飾,審議法令規定,總是以寬平為(wei) 原則。他從(cong) 不用自己的長處去要求他人,用人不求全責備,即使地位低下的,也都能讓人盡其所能。有時候因事受責,就一定叩頭謝罪,他謹慎畏懼得就像無地自容一樣。”這評價(jia) 非常中肯,也把房玄齡的優(you) 點全都概括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