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國策下的環衛服務管理升級
發稿時間:2019-11-06 09:58:31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常紀文
距離習(xi) 總書(shu) 記在上海囑托垃圾分類已經過去一年,各地的垃圾分類工作正陸續開展,不少城市在實踐中收獲了豐(feng) 碩成果,也有一些地區有了新的困惑與(yu) 思考。11月4日,在2019(第二屆)環衛一體(ti) 化高峰論壇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yu) 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常紀文向與(yu) 會(hui) 嘉賓分享了他對垃圾分類國策下環衛服務管理升級的思考。
本文根據嘉賓發言內(nei) 容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垃圾分類收集處理的理論與(yu) 實踐
一直以來,不斷有人質疑我國垃圾分類是否開展得太早,老百姓還沒有形成意識。我認為(wei) ,我國的垃圾分類部署符合國情,並與(yu) 發達國家普遍開展垃圾分類的時間窗口基本一致,可以往下推。國外很多地方有垃圾分類立法,我國也有不少地區如深圳,已經開展了相關(guan) 立法。時機正好,但是要保持必要的曆史耐心。
習(xi) 總書(shu) 記說垃圾分類是一個(ge) 新時尚,新時尚是一種文明習(xi) 慣,所以垃圾分類不宜做得太豪華,豪華的做派這與(yu) 垃圾分類的宗旨是相違背的。實際上,垃圾分類是一個(ge) 習(xi) 慣,有錢的地方可以搞,沒錢的地方可以搞。一些不同類型的地區也取得了不同的成就:如湖南省國家機關(guan) 的垃圾分類;上海市在每個(ge) 垃圾分類投放點設指導員,點後麵建小房子,房裏有很多垃圾桶,分類到位;在上海,曾經有人反映扔垃圾時破袋環節容易把手弄髒,後來改進了做法,直接將垃圾袋裏的垃圾倒進去,再將垃圾袋扔在旁邊專(zhuan) 門的桶裏;有人反映隻能早晚兩(liang) 個(ge) 時間節點扔垃圾,很不方便,後來一些地方就改成了24小時有投放點可扔的模式。
垃圾分類既解決(jue) 環境汙染這一自然問題,也解決(jue) 社會(hui) 文明這一社會(hui) 性問題,因此不能脫離中國的自然和社會(hui) 國情來設計管理和運行的模式即體(ti) 製、製度和機製,更不能言必學發達國家甚至囫圇吞棗地照搬國外的垃圾分類模式。西方的東(dong) 西要學,但是不能照搬。比如我國解決(jue) 霧霾汙染問題,同樣不是依照西方經驗,而是用中國模式在推進。中國的垃圾分類,和霧霾治理一樣,很多東(dong) 西要實現本土化。垃圾分類為(wei) 什麽(me) 總書(shu) 記有信心呢?因為(wei) 社會(hui) 製度具有優(you) 越性,包括基層黨(dang) 委和政府,居委會(hui) 、村黨(dang) 支部等,一級管一級,有組織保障。
在進程方麵,我認為(wei) 垃圾分類需要5-10年,需要結合中國的國情,先易後難。對於(yu) 國家機關(guan) 、學校、醫院,可以率先開展;窮的地方和富的地方也可以用不同的分類辦法。如很多村幹部,對於(yu) 配垃圾桶很高興(xing) ,但是對於(yu) 監督分類沒有積極性,對於(yu) 這一類的就要引入考核。在村鎮級別,東(dong) 部地區、大中城市的郊區村,可以早日開展;中部地區的部分農(nong) 村可以隨之跟上;西部地區的農(nong) 村,可以緩一緩,但必須按中央部署推進。
錢從(cong) 何來?政府財政僅(jin) 能支持一些樣板,要全麵推開很難;想讓老百姓掏錢,同樣困難。我的家鄉(xiang) 交垃圾費已經五年了,每人每年20塊錢,,但杯水車薪,不足的由政府來補貼。在一些地區,捐款也成為(wei) 了重要經濟來源,如在湖南寧鄉(xiang) 陳家橋村村民捐了兩(liang) 千萬(wan) ,政府給了一些,將村裏的環境整治得非常好。此外,還有一些地方為(wei) 了節約經費,將專(zhuan) 用垃圾運輸車改成了上午收一類、下午收另外一類,這些思路可供參考。
如何管理?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都需要。包括很多地方開展每月評獎、每年評獎,給予物資獎勵,貼上笑臉牆,還有告誡、評比等多重手段。農(nong) 村是熟人社會(hui) ,因而在村鎮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中,尤其需要通過各種獎勵手段提升效率。
怎麽(me) 收費?完全靠垃圾分類收費來解決(jue) 暫時是不可行的。目前,僅(jin) 看垃圾分類這一個(ge) 環節,是虧(kui) 本的買(mai) 賣。但或許可以把垃圾分類看成社區治理的一個(ge) 組成部分,考慮把垃圾分類和別的東(dong) 西捆綁在一起。如在上海,一家企業(ye) 以前將一個(ge) 小區的垃圾分類服務和一些家政服務捆綁,包括給孤寡老人買(mai) 菜買(mai) 麵等,這些事項能夠帶來一定利潤空間。
垃圾分類工作如何統籌規劃?
一是規劃和製度建設宜先行,設計要科學。在規劃方麵,要將垃圾分類納入“無廢城市”建設的格局中予以統籌考慮;其次,在製度方麵,需要在製定垃圾分類推進方案的同時,製定或者修改國家層麵的法律法規和地方層麵的法規規章;在農(nong) 村麵積大的城市,農(nong) 村和城鎮垃圾分類應當分開管理,如市區和區縣城區的垃圾分類由城管委負責,農(nong) 村的垃圾分類應當由農(nong) 村和農(nong) 業(ye) 部門負責推動;對於(yu) 農(nong) 村垃圾分類,可以建立“門前三包”製度、垃圾分類按戶考評製度、垃圾處理收費製度、特殊困難戶收費減免製度等製度,有了製度的保障,垃圾分類和處置工作才能走得規範,也才能走得遠。
二是統籌好城市和農(nong) 村垃圾分類戰略和方式、要求。在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統籌發展的時代格局下,城鄉(xiang) 垃圾分類的管理方法、組織形式、激勵機製等應當有所差別。城如農(nong) 村單家獨院的居住方式,決(jue) 定了垃圾分類好發現、好獎懲;農(nong) 村總體(ti) 上是熟人社會(hui) ,城市基本上是陌生人社會(hui) ,農(nong) 戶村組管理的協作基礎強於(yu) 鬆散管理的城市居戶。在城市,從(cong) 單位類型來看,可以從(cong) 機關(guan) 、學校、醫院等公共機構先行啟動;從(cong) 區域來看,可以從(cong) 具備天然條件的胡同區和別墅區先行啟動。在積累一定的經驗、產(chan) 生一定的社會(hui) 影響後,再全麵推廣。
三是建立科學管理、部門協同和區域考核的體(ti) 製和機製。在農(nong) 村垃圾分類的治理體(ti) 製方麵,建議發揮政府引導、村黨(dang) 支部支持、村委組織協調、村民自治、鄉(xiang) 賢共治的作用;在城市垃圾分類的治理體(ti) 製方麵,建議理順商務部門、住建部門、環衛部門、民政部門在垃圾分類方麵的職責,整合廢品回收體(ti) 係、小區物業(ye) 回收體(ti) 係、環衛垃圾收集體(ti) 係、居委會(hui) 工作體(ti) 係和政策體(ti) 係,確保工作同心、同向、同行,形成城鎮垃圾分類管理的合力。
四是垃圾分類不能搞運動,急功近利,要考慮周到,穩中求進,久久為(wei) 功。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垃圾分類文明的轉型需要一到兩(liang) 代人的時間,要講究適當的推進方法,要方便人民群眾(zhong) 。可以借鑒上海的經驗,一個(ge) 社區可以增加一個(ge) 24小時都可以投放垃圾的設施。
五是開展不同垃圾的協同處置。如在內(nei) 蒙包頭,垃圾焚燒發電廠區內(nei) 還建設有一家餐廚垃圾處理廠,餐廚垃圾經過熱處理後進行厭氧發酵,產(chan) 生的沼氣用來發電,剩下的固體(ti) 殘渣用於(yu) 生產(chan) 黑水虻。垃圾的協同處置是最經濟和最高效的,各地可探索建設垃圾協同處置的設施。
六是開展特殊垃圾的資源化。包括園林綠化垃圾、建築垃圾、大件家具等特殊垃圾,已經成為(wei) 一些城市頭疼的問題,一些地方目前缺乏應對措施。這些在湖南長沙、江蘇蘇州、上海等地有著先行經驗,可供參考。
七是征收跨區域垃圾處理生態補償(chang) 費。垃圾填埋和焚燒之所以產(chan) 生鄰避效應,一個(ge) 重要的原因是垃圾收納地缺乏利益保護。為(wei) 此,上海、江蘇、浙江、湖南等地出台了征收跨區域垃圾處理生態補償(chang) 費製度,對於(yu) 將垃圾運送到本市其他區縣或者鄉(xiang) 鎮的,應當既繳納垃圾處理費,也得按照一定的標準向垃圾處理地繳納生態補償(chang) 費。建議對這項製度予以法製化,減少鄰避效應的發生。
垃圾分類要避免的幾個(ge) 誤區
為(wei) 了把城鎮垃圾分類工作做嚴(yan) 做實,防止方向走偏或者成效不佳,必須避免一些誤區,解決(jue) 一些問題,並糾正一些偏差。具體(ti) 來講,要注意以下幾個(ge) 方麵的問題。
要不得的宣傳(chuan)
一是不立足於(yu) 中國現實國情,盲目借鑒甚至照搬國外模式,垃圾分類有效性不足;二是試點示範樣板“盆景”多,設施建設過度智能化和形象化,難以複製和推廣;三是前端分類方法貪多求全,與(yu) 後端處理環節和能力脫節;四是大規模撤除社區和街頭的垃圾桶。五是輕易設置罰款並采用信用製裁機製。
垃圾分類要開展的法製建設
為(wei) 了適應新時代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生態文明需要,需要補足立法短板,創新和健全相關(guan) 的製度和機製。目前,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正在修訂《固體(ti) 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 “修訂草案”設立了第五章“生活垃圾汙染環境的防治”,對垃圾分類作出了一些基本規定,盡管不太係統,但是還是具有相當強的知指導意義(yi) 。
我國的垃圾分類需要統籌完善製度和標準。垃圾分類是一個(ge) 係統工作,無論是城市還是農(nong) 村,都可以建立門前三包、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全程減量、分類處理等方麵的製度。在政策和標準製定上,應當針對這些環節,設計完備的操作規範和保障政策,形成健全的規範體(ti) 係。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