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領導、專(zhuan) 家演講

文章

孔涇源:信息化推動地方基層治理現代化

發稿時間:2019-09-29 10:11:20   來源:开云kaiyun  

  編者按:2019年9月21日,由中國經濟體(ti) 製改革研究會(hui)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hui) 指導,由中國經濟體(ti) 製改革雜誌社、中共淄博市委聯合主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推動改革再出發——信息化推動製度創新暨‘淄博實踐’現場會(hui) ”在山東(dong) 省淄博市淄川區召開。本文為(wei)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hui) 理事長、國家發改委原經濟體(ti) 製綜合改革司原司長孔涇源的演講整理內(nei) 容。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hui) 理事長、國家發改委原經濟體(ti) 製綜合改革司司長 孔涇源 


  信息化與(yu) 經濟社會(hui) 生活的深度融合,是當今時代的特征性現象。今天會(hui) 議的主題是信息化推動製度創新及其淄博實踐,我從(cong) 技術、經濟和社會(hui) 層麵簡要地談一談信息化與(yu) 治理現代化問題。

  信息化與(yu) 工業(ye) 化的深度融合,催生著第四次工業(ye) 革命。德國稱工業(ye) 4.0,美國是工業(ye) 互聯網,以及萬(wan) 物互聯與(yu) 人工智能發展,代表著當今工業(ye) 革命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中國是一個(ge) 發展中國家,已經或正在經曆著人類發展的所有階段,即從(cong) 機械化、電氣化到自動化、智能化的四次工業(ye) 革命的各個(ge) 發展階段。從(cong) 工業(ye) 革命的發展曆史看,技術進步首先是把我們(men) 手腳和肢體(ti) 解放出來,使我們(men) 能夠多動腦子做一些智力開發和創新創造。發展到今天或者說第四次工業(ye) 革命,它所替代的不僅(jin) 是我們(men) 手腳肢體(ti) 問題,而且部分地實現了對我們(men) 腦力及智能的替代。有前瞻和遠見的曆史學家甚至懷疑人工智能發展會(hui) 構成對“智人”本身的威脅或排斥。“阿爾法狗”對圍棋大師的技藝、心理乃至尊嚴(yan) 的挑戰是眾(zhong) 所周知的。從(cong) 技術層麵看,創新體(ti) 係與(yu) 能力能否適應以信息化發展為(wei) 標誌的新的工業(ye) 革命帶來的深刻變化及其趨勢,關(guan) 乎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與(yu) 前途。

  再講講信息化對經濟生活的影響。一個(ge) 經濟體(ti) 發展得好和不好,影響因素千頭萬(wan) 緒,但最關(guan) 鍵的無外乎產(chan) 權清晰與(yu) 否、交易成本高低和信息充分程度,當然其間包括廣義(yi) 的製度性市場公共品的供給及其優(you) 劣狀況。

  信息革命首先極大地改善了信息對稱狀況,市場信息由傳(chuan) 統的個(ge) 體(ti) 信息占有差異、局域不對稱集中向泛在提供、全域全息采集和精準歸集與(yu) 披露轉變,進而影響著人類經濟生活的全部活動和人類經濟活動的全部結果,信息對稱狀況和信息成本變化重塑了經濟運行的基礎性機製和經濟體(ti) 製的結構與(yu) 效率。其次,信息革命改變了價(jia) 格形成機製。市場商務活動由過去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交易博弈或價(jia) 格形成上的“納什均衡”向同業(ye) 線上線下參與(yu) 、市場充分競爭(zheng) 轉變,購買(mai) 者由曾經的貨比三家,到今天在網絡平台上貨比三十家、三百家,商品價(jia) 格有可能擠壓到最低水平,或性價(jia) 比提高到最優(you) 水平。第三,信息革命改變了資源配置方式,投資者由過去的有限理性決(jue) 策、企業(ye) 科層指令運行向在線比較選擇、線上線下互融優(you) 化、投資成本與(yu) 收益充分比較權衡轉變,大大提高了投資便利程度和資源配置效率。第四,信息革命革新了商務組織形式,由曆史上的基於(yu) 生產(chan) 成本與(yu) 交易費用權衡機製的資源要素企業(ye) 一體(ti) 化配置或者社會(hui) 專(zhuan) 業(ye) 化分工,轉向基於(yu) 物聯網體(ti) 係、交易成本明晰約束、外部性最大限度地內(nei) 部化,實現全社會(hui) 乃至全球的產(chan) 業(ye) 鏈與(yu) 價(jia) 值鏈整合鏈接,甚至人力資源配置也出現了全球化趨勢。最後,信息革命還極大地推動了經濟體(ti) 製機製創新,經濟活動由過度管製抑製,向技術、模式、業(ye) 態、服務、製度等全麵創新轉變,最典型的例證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緩解了金融抑製、打破了金融壟斷、提供了支付便捷、節約了運營成本、滿足了長尾服務等。

  信息化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以及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則是一個(ge) 比較複雜的問題。限於(yu) 知識能力和專(zhuan) 業(ye) 水平,或許我們(men) 解釋不清楚什麽(me) 叫做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但如同鄧小平先生講貧窮和落後不是社會(hui) 主義(yi) 一樣,人治肯定不是、法製也不簡單地是現代治理體(ti) 係。我們(men) 經常講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顯然不是人治社會(hui) 。更進一步說,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最重要的製度公共品,是法治基礎上的民主或民主基礎上的法治製度。在民主與(yu) 法治社會(hui) 建設的關(guan) 係或順序上,漸進而成的市場經濟體(ti) 多以民主發展促成法治建設,後發式、轉軌型新興(xing) 市場國家則往往通過製度模仿或移植,先發展市場經濟、建立法規體(ti) 係進而漸進式地推進民主政治建設。至於(yu) 專(zhuan) 製、威權以致嚴(yan) 刑峻法盛行而民主不彰以及無法可依、有法不依的“民主”亂(luan) 象也並非罕見。當然,更糟糕的是既無民主也無法治的衰敗社會(hui) 。因此,作為(wei) 市場公共品的民主法治製度建設不可避免地帶有各自的國情特性。經過幾十年改革開放,我國基本建立起了社會(hui) 主義(yi) 法製體(ti) 係,在這個(ge) 基礎上推動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需要處理好民主與(yu) 法治的關(guan) 係,或者說要在法製基礎上漸進式地推進民主政治製度建設,最終實現民主與(yu) 法治的統一。信息化發展為(wei) 之提供了技術條件和漸進路徑。

  第一,信息化改變了大眾(zhong) 訴求及表達方式,即由傳(chuan) 統的體(ti) 製集中代言、層級篩選過濾、官媒擇時發布向多元直接表達、平行全息披露和自媒實時傳(chuan) 播轉變。這裏沒有講民主政治的大道理,但信息化和訴求表達方式變革達成了民意集中和民主治理的效果。這一經驗其實可以擴展。如為(wei) 了刺激內(nei) 需進行舊房改造、加裝電梯,因一樓二樓的阻力,在很多地方推不下去,完全可以通過信息交流、群眾(zhong) 共治,改變官民之間的對立,以民主壓力實現基層有效治理。

  第二,信息化推動公共服務及社會(hui) 管理由政府層級自上而下、行政單向指令向管理者與(yu) 民眾(zhong) 間雙向互動、多方參與(yu) 和協商共治轉變。淄博市通過信息采集、全麵掌握社情民意、創新社會(hui) 矛盾多元調解方式等即是例證。kaiyun官方地址雖然走過了幾十年的路程,但舊體(ti) 製的“老樹枯藤昏鴉”現象比比皆是,市場新製的矛盾也開始顯現出來。有效緩解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包括正確處理好勞資關(guan) 係、黨(dang) 群關(guan) 係、官民關(guan) 係等,既是政府的責任,也需要從(cong) 基層做起、推動社會(hui) 共治性共同行動。

  第三,信息化改變了基層治理與(yu) 行為(wei) 規製,由政府權責機構職能監管向全社會(hui) 共同行動、“區塊鏈”“網格化”協同治理轉變,包括改革和完善基層黨(dang) 組織建設。如淄博市淄川區的“黨(dang) 建地圖”就是把信息化結合於(yu) 基層治理的創新實踐和鮮活經驗。以互聯網+實現開放式的黨(dang) 組織生活,促進黨(dang) 內(nei) 民主和自我管理。其中的網絡平台實現無縫鏈接、“個(ge) 性菜單”滿足多元需求、全程記錄打牢紅色印記等,既規範、約束黨(dang) 員行為(wei) ,又體(ti) 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既是工人階級、也是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第四,信息化錘煉了全新的治理體(ti) 係與(yu) 治理能力,使基層社會(hui) 由等級服從(cong) 型向自由與(yu) 約束、自治與(yu) 規製、民主與(yu) 法治、私權與(yu) 公權、個(ge) 人利益與(yu) 公共利益、黨(dang) 內(nei) 民主與(yu) 社會(hui) 民主等諸多與(yu) 民主法治社會(hui) 建設有關(guan) 的實踐訓練、習(xi) 慣養(yang) 成和經驗積累轉變。如同農(nong) 村改革推動中國經濟改革那樣,信息化基礎上的基層改革、草根經驗,推動民主與(yu) 法治相統一的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建設,漸進式地建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法治製度。當然,從(cong) 基層治理現代化趨勢、願景,到“全麵深化改革”中的民主與(yu) 法治的度成型,不僅(jin) 可能路途崎嶇遙遠、需要逐步形成社會(hui) 共識和製度變革擔當機製,而且需要精準細密的“治理體(ti) 係”和行之有效的治理能力以及相應的變革次序、節奏與(yu) 風險管控能力。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