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領導、專(zhuan) 家演講

文章

盧中原:以製度創新激發經濟內生動力

發稿時間:2019-09-24 16:33:31   來源:开云kaiyun  

  編者按:2019年9月21日,由中國經濟體(ti) 製改革研究會(hui)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hui) 指導,由中國經濟體(ti) 製改革雜誌社、中共淄博市委聯合主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推動改革再出發——信息化推動製度創新暨‘淄博實踐’現場會(hui) ”在山東(dong) 省淄博市淄川區召開。本文根據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盧中原的演講內(nei) 容整理,已經本人審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盧中原 


  圍繞製度創新激發經濟內(nei) 生動力,我從(cong) 經濟形勢變化的角度談幾點個(ge) 人研究的心得。當前的經濟增長內(nei) 生動力應該說在不斷增強,但是遠遠不適應新的形勢變化。

  第一,目前的經濟爬坡過坎依然艱巨,下行壓力依然巨大。除了短期的市場波動和貿易摩擦等影響,更重要的是因為(wei) 經濟增長的供給麵要素發生根本性變化,形成中長期的下行壓力。簡單說,決(jue) 定中長期經濟增長有三大供給麵要素,即勞動力增長、資本增長、生產(chan) 率提高。我們(men) 現在麵臨(lin) 的局麵是什麽(me) ?是勞動力增長為(wei) 負,資本增長放慢,而生產(chan) 率提高比較緩慢,也不夠穩定。人口學界曾預測我國大概在2016年出現勞動力零增長,但是2012年,我國適齡勞動力絕對減少315萬(wan) ,這意味著勞動力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提前幾年成為(wei) 負數。資本增長是什麽(me) 情況?比如儲(chu) 蓄率,隨著老齡人口增加,雖然儲(chu) 蓄總量還在擴大,但是儲(chu) 蓄率增長是放慢的,因為(wei) 我們(men) 60歲和65歲老齡人口當年的工資和獎金,以及由它引起的儲(chu) 蓄增長是放慢的。這兩(liang) 個(ge) 要素發生根本的變化,一個(ge) 是負增長,一個(ge) 放慢增長,第三個(ge) 要素是生產(chan) 率的提高,這些年也在波動中放慢。如果沒有全要素生產(chan) 率的較快提高把經濟增長速度托起來,中國經濟增長不長期下行才怪。我們(men) 中國雖然可以通過宏觀調控把經濟增長速度托高於(yu) 一時,但終歸托不久,因為(wei) 決(jue) 定中長期經濟增長的供給麵要素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需要我們(men) 更多地著眼於(yu) 激發經濟內(nei) 生動力,提升全要素生產(chan) 率,才能維持必要的中高速經濟增長。這個(ge) 道理還需要多講,講透才好,這樣有助於(yu) 地方基層領導打消恐慌和消極等待情緒,有助於(yu) 人們(men) 做好爬坡過坎的堅韌努力。

  第二,也要肯定轉型升級成效可嘉。在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已經放慢的情況下,新興(xing) 結構、新興(xing) 業(ye) 態、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貢獻越來越高。根據國家統計局計算,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經濟“三新”占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16.4%,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轉型升級的成效。

  我們(men) 看不同經濟先行指標反映的經濟形勢,八月份官方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連續4個(ge) 月下行到49.1%,即下行到50%為(wei) 界的榮枯線以下。相比之下,以中小企業(ye) 、民營企業(ye) 為(wei) 主要成分的財新PMI卻上升到50.4%,而這一指數曾長期在50%以下。這說明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ye) 的景氣度回升。這個(ge) 指標領先於(yu) 經濟運行兩(liang) 到三個(ge) 月出現變化,預示著未來我國民營經濟和新興(xing) 經濟形態活力比以前增強,因而這是一個(ge) 具有前瞻性的重要先行指標。另外,雖然製造業(ye) PMI掉到50%以下,非製造業(ye) PMI卻仍然在53%以上,說明近期拉動經濟增長的動能主要是建築業(ye) 和服務業(ye) 。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的貢獻已連續多年達到了60-70%,遠遠超過投資和出口的貢獻。服務業(ye) 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已多年執牛耳,其新增就業(ye) 和增加值對總就業(ye) 和經濟增長的貢獻都超過了第二產(chan) 業(ye) ,這是非常了不起的變化,可以說我們(men) 中國的經濟結構正在發生“靜悄悄的革命”。我們(men) 不必太擔憂經濟增長速的度放慢,而更要看到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動能的深刻變化,方向都是正確的。例如,現代經濟體(ti) 的三大產(chan) 業(ye) 構成,其比重變化的排序應該是三、二、一,而我國長期是二、三、一,從(cong) 發達經濟體(ti) 的發展史看,三、二、一的排序通常從(cong) 二、三、一的排序演化而來,也就是說,第三產(chan) 業(ye) 的發達要以第二產(chan) 業(ye) 的充分發展作為(wei) 堅實基礎。經過長期努力,我們(men) 中國已經形成了現代經濟體(ti) 的產(chan) 業(ye) 結構,這也為(wei) 經濟動能的變化提供了可持續的產(chan) 業(ye) 結構支撐。

  第三,外部環境多變趨緊。除了美國發起的貿易摩擦等負麵影響,最新的動態是歐盟又開始對中國發難。最近歐盟出了一本460多頁的報告,曆數中國經濟發生了種種扭曲,並且聲稱這些扭曲還很嚴(yan) 重。歐盟過去在經濟上跟中國爭(zheng) 鬥的焦點是市場經濟地位,按照WTO協議,2015年11月份過渡期結束,市場經濟地位自然應該給中國。但歐美不講誠信,不講國際規則,到期後仍然出爾反爾。現在它們(men) 又變換手法,尋找攻擊中國的新焦點,實際上反映了西方根深蒂固的霸權思維。麵對多變趨緊的外部環境,我的觀點是,我國擁有的戰略腹地和市場規模如此巨大,產(chan) 業(ye) 鏈條和產(chan) 業(ye) 生態相當完整,回旋餘(yu) 地不比歐美小。這種情況下,我們(men) 一方麵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另外一方麵也要理直氣壯地講我們(men) 的改革方向是對的,成效是顯著的,中國將來發展的前景是光明可期的。

  第四,我們(men) 現在內(nei) 部潛力亟待深挖。深挖內(nei) 部潛力,既包括努力挖掘巨大的國內(nei) 市場需求,更包括努力提高供給麵的要素使用效率,也就是下力氣激發經濟內(nei) 生動力。所謂內(nei) 生和外生動力,應該是來源於(yu) 西方經濟學、計量經濟學關(guan) 於(yu) 內(nei) 生和外生變量的專(zhuan) 業(ye) 術語。通俗地說,不依賴外部生產(chan) 要素的追加投入,主要依靠生產(chan) 要素效率的提升而產(chan) 生的經濟動力,我們(men) 就叫它內(nei) 生的增長動力。前麵所說轉型升級成效可嘉,很重要的表現就是市場化的新經濟、新產(chan) 業(ye) 和新業(ye) 態發展壯大起來,通過加快製度變革和技術創新生成新的經濟動能,這都屬於(yu) 應對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生增長動力。

  雖然中國經濟增長未來會(hui) 逐步放慢,但我們(men) 可以通過加快製度變革,促進動力變革,提升全要素增長率,實現可持續的中高速經濟增長。隻有這樣,我們(men) 才能完成十九大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奮鬥目標。根據我的粗略測算,到2035年中國經濟增長可能放慢到5.5%甚至5%,如果全要素生產(chan) 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能夠穩步提高,從(cong) 現在的40%多上升到50%以上,到2035年中國人均GDP可望達到14000美元左右,躍過世界銀行劃分的發達國家人均12000美元的低門檻,也就是基本實現現代化。再經過15年的奮鬥,同樣要努力保持全要素生產(chan) 率的穩步提高,到本世紀中葉,我們(men) 人均GDP可望達到20000美元,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

  在經濟增長外生動力逐步弱化的情況下,更需要通過製度創新激發內(nei) 生動力。隨著適齡勞動力不斷減少、資本增長也在放慢,推動經濟增長不可能再依靠增加勞動力和資本的投入這樣的外生因素,而越來越要靠全要素生產(chan) 率的提高,主要包括資本使用效率提高,勞動力素質提高,技術創新,結構優(you) 化,管理改進,組織和流程再造等,這一切都直接或間接地涉及製度變革。我們(men) 的製度創新可能在提升全要素生產(chan) 率的每個(ge) 環節上都起到刺激和保障作用,從(cong) 而激發出旺盛的經濟內(nei) 生活力。

  第五,充分利用宏觀層麵的改革空間,積極創造和積累微觀層麵的改革紅利。現在我國的改革已經深入到各個(ge) 領域,黨(dang) 中央提出建立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又使改革的實踐遠遠超出經濟體(ti) 製。經濟內(nei) 生動力是製度創新的結果,又是創造財富的源泉,一切改革再出發,老百姓幸福感、獲得感的兌(dui) 現,都需要經濟內(nei) 生動力不斷增強。以製度創新激發經濟內(nei) 生動力,應當圍繞能夠促進新舊動能轉換、轉型升級、技術創新、結構優(you) 化來增加製度供給。

  製度供給有兩(liang) 個(ge) 層麵,一個(ge) 是國家或宏觀層麵的製度供給,地方做不了主,需要全國人大授權、省人大授權,授權給市人大。淄博在這方麵做得很好,市人大製定了推進改革的運行規則,使改革能夠避免人去政廢,保持延續性。淄博這個(ge) 做法值得推廣。現在改革要依法推進,但是,法律沒有修改怎麽(me) 往前推進改革?這迫切需要積極探索。我們(men) 強調依法行政,法不授權皆為(wei) 禁止,這樣的約束對政府公權力是非常必要的。對於(yu) 依法推進改革,則應該把關(guan) 於(yu) 改革的立法權放給地方,向地方授權,允許改革先行先試以及失誤免責,否則誰敢去突破?在國家層麵,需要及時修改法律來保障一些重要的改革能夠推進,比如土地管理製度改革,稅製體(ti) 係改革等等。宏觀層麵的製度變革為(wei) 开云kaiyun官方指出方向和遵循,擴大先行先試的空間,同時,通過向地方立法授權,為(wei) 地方發揮改革主動性、創造新鮮經驗、提高改革有效性創造穩定的法製條件。

  另一個(ge) 是微觀層麵的製度變革和供給。我個(ge) 人覺得,地方和企業(ye) 應當抓住國家給的改革空間,自己去積極創造和積累改革紅利。如果都坐等國家給我們(men) 具體(ti) 政策,那就被動、落後了。淄博實踐遠遠超越了等、靠、要,他們(men) 提出來自己創造的改革經驗應當可推廣可複製,這就很好,否則隻在淄博適用,在別的地方不適用,就沒有多大意義(yi) 了。微觀改革自己突破,創造改革紅利,把它積累起來,然後上升為(wei) 國家的法律,在全國可複製,這是微觀層麵的製度創新對宏觀層麵製度創新的貢獻。微觀層麵的製度創新和供給,還要澄清許多錯誤理念,思想還要進一步解放。前不久民營經濟麵臨(lin) 不少奇談怪論,例如,消滅私有製、民營經濟離場論、新一輪公私合營等等,嚴(yan) 重影響了民營經濟的預期和判斷。我們(men) 要堅定不移地落實黨(dang) 中央反複強調的“兩(liang) 個(ge) 毫不動搖”的大政方針,破除這些思想束縛,以所有製中立、競爭(zheng) 中性原則來指導、推進市場化的改革和製度建設。微觀層麵的製度創新和供給,需要我們(men) 各類企業(ye) 、民營經濟、地方政府,還有學界共同推動。我們(men) 講的全要素生產(chan) 力提升,許多領域和環節都涉及企業(ye) 的技術創新、結構優(you) 化、管理改進、流程再造、勞動者素質提高,微觀層麵的內(nei) 生潛力還很大。

  製度創新激發內(nei) 生增長動力,按照上述簡單的分析框架,就是指在宏觀層麵和微觀層麵為(wei) 提升全要素生產(chan) 率提供製度保障。既然地方和企業(ye) 主要是在微觀層麵,我們(men) 就應該抓住國家給予地方和企業(ye) 的改革空間,積極去創造和積累改革紅利。大家注意,創造和積累是主動的行為(wei) ,絕對不是等待恩賜的被動行為(wei) 。一位中央領導早就說過,我們(men) 所有的改革和惠民政策決(jue) 不是恩賜,這些權利都是老百姓原本就應該有的,是千千萬(wan) 萬(wan) 市場主體(ti) 爭(zheng) 取來的。製度供給不是單單坐等中央給我們(men) 政策,我們(men) 自己一定要去主動創造和積累,上下形成合力,才能為(wei) 內(nei) 生增長動力提供可靠的製度保障,創造源源不斷的新製度紅利。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