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人物

文章

毛澤東如何巧妙運用戰機

發稿時間:2019-08-07 14:07:45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夏洪波 馬紫晶

  戰機通常是指在一定時間內(nei) 有利於(yu) 己而不利於(yu) 敵的作戰態勢以及對這種態勢的認識、把握和利用。在長期戰爭(zheng) 實踐中,毛澤東(dong) 極為(wei) 重視戰機問題。通觀他的軍(jun) 事論著、作戰文電,其中蘊含著大量的戰機運用思想,這些思想為(wei) 我軍(jun) 戰勝強敵提供了科學的方法指南。深刻總結毛澤東(dong) 戰機運用思想的內(nei) 容體(ti) 係,對於(yu) 打贏未來戰爭(zheng) 仍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yi) 。

  避敵鋒芒,忍耐待機

  革命戰爭(zheng) 年代,我軍(jun) 力量比較弱小,既沒有條件與(yu) 敵人拚消耗,更沒有本錢與(yu) 敵人拚實力。每次作戰,敵人憑借人員數量多於(yu) 我軍(jun) ,武器裝備優(you) 於(yu) 我軍(jun) ,企圖尋找我軍(jun) 主力作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貿然與(yu) 強敵作戰無疑於(yu) 以己之短擊彼之長,而這恰恰是敵人所求之不得的。對此,毛澤東(dong) 將戰機問題作為(wei) 作戰籌劃的重要內(nei) 容,強調對待強敵要避其鋒芒,忍耐待機,在敵人氣勢正盛、戰鬥力較強的時候,先不要急於(yu) 與(yu) 之作戰,更不能與(yu) 之死打硬拚,耐心等候出現有利於(yu) 我的作戰機會(hui) ,一旦出現這種機會(hui) ,就果斷行動,堅決(jue) 攻擊,致敵死命。

  在長期戰爭(zheng) 實踐中,毛澤東(dong) 指導我軍(jun) 發起的很多戰役或戰鬥都深刻反映了避敵鋒芒、忍耐待機的思想。如1931年4月,國民黨(dang) 軍(jun) 出動20萬(wan) 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二次“圍剿”,紅軍(jun) 無論正麵應敵還是外線出擊,都難以保證作戰勝利。對此,毛澤東(dong) 要求紅軍(jun) 主力在東(dong) 固地區耐心隱蔽。苦等20多天後,終於(yu) 等到王金鈺部孤軍(jun) 冒進到我設伏地區,抓住這個(ge) 有利戰機,我軍(jun) 突然出擊,一舉(ju) 殲滅敵1個(ge) 師又1個(ge) 旅大部。再如1947年年初,國民黨(dang) 軍(jun) 對山東(dong) 戰場實施重點進攻,從(cong) 3月下旬到5月上旬,華東(dong) 野戰軍(jun) 實行高度機動回旋,力求調動敵人。但由於(yu) 敵人采取了集中兵力、密集靠攏、穩打穩紮、齊頭並進的戰法,因此始終未找到殲敵時機。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dong) 多次致電陳毅、粟裕:“要有極大忍耐心”,“不好打之時,避開敵方挑釁,忍耐待機,這是很對的。”華東(dong) 野戰軍(jun) 堅決(jue) 貫徹毛澤東(dong) 的指示,以極大的耐心和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luan) 的機動,在沂蒙山區與(yu) 國民黨(dang) 軍(jun) 重兵集團耍起了“龍燈”,最終調動了整編第74師孤軍(jun) 冒進。抓住這一有利戰機,華東(dong) 野戰軍(jun) 發起孟良崮戰役,一舉(ju) 將整編第74師殲滅。

  惑敵布勢,創造戰機

  兩(liang) 軍(jun) 交戰,戰機問題從(cong) 來不是無緣無故就有的,它是雙方指揮員進行謀略博弈的結果,離不開指揮員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創造。在指導我軍(jun) 作戰實踐中,毛澤東(dong) 強調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創造戰機,通過運用隱真示假、聲東(dong) 擊西等方法,誘惑敵人產(chan) 生錯覺,出現過失,從(cong) 而使我軍(jun) 在不利和被動的態勢中創造有利和主動的戰機。紅軍(jun) 巧渡金沙江就是毛澤東(dong) 惑敵布勢,創造戰機的經典戰例。在這次軍(jun) 事行動中,毛澤東(dong) 指導我軍(jun) 靈活變化作戰方向,調動和迷惑敵人,創造出多次有利戰機。先是派出一支部隊,擺出東(dong) 進湖南,與(yu) 紅二、紅六軍(jun) 團會(hui) 合的態勢,而主力則迅速向南移動,佯攻貴陽。當紅軍(jun) 逼近貴陽城時,正在貴陽督戰的蔣介石,急令雲(yun) 南軍(jun) 閥龍雲(yun) ,速調滇軍(jun) 來貴陽“保駕”。正當滇軍(jun) 匆忙離開雲(yun) 南向貴陽開進時,毛澤東(dong) 則指揮紅軍(jun) 舍貴陽西行,一舉(ju) 渡過北盤江,乘虛入滇。當敵向昆明集結之際,紅軍(jun) 主力兵分兩(liang) 路向祿勸方向的金沙江逼進,分別搶占了皎平渡和洪門渡等渡口,利用七天七夜時間渡過金沙江,最終徹底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從(cong) 根本上扭轉了戰略轉移的被動局麵。再如,抗日戰爭(zheng) 時期的大龍華殲滅戰,針對日軍(jun) 傲慢輕敵等特點,毛澤東(dong) 要求我軍(jun) 故意以戰鬥力不強的遊擊小分隊與(yu) 敵周旋,使敵掉以輕心,在敵人不防備時,對其發動突然襲擊。戰前晉察冀軍(jun) 區先派一個(ge) 遊擊支隊與(yu) 日軍(jun) 進行周旋,一麵抗擊,一麵後退,忽東(dong) 忽西,致敵驕躁麻痹。隨後抓住日軍(jun) 對我之周旋習(xi) 以為(wei) 常、疏於(yu) 戒備的有利時機,集中優(you) 勢兵力,突然向敵發起攻擊,打了一個(ge) 徹底的殲滅戰。這些戰例深刻表明,在不利態勢下,通過惑敵布勢,往往能夠欺騙敵人,陷敵於(yu) 判斷和行動錯誤的苦境。抓住這一有利戰機,我軍(jun) 就能對敵進行出其不意的攻擊,從(cong) 而奪取戰爭(zheng) 主動權。

  乘敵之隙,捕捉戰機

  戰場是一個(ge) 千變萬(wan) 化、充滿不確定性的領域。無論多麽(me) 強大的對手,由於(yu) 主客觀等多方麵原因,總會(hui) 不可避免地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這些失誤很可能導致行動上的錯誤,從(cong) 而讓對方找到可乘之機。對此,毛澤東(dong) 指出:“須知任何高明的敵軍(jun) 指揮員,在相當長時間中,要不發生一點過失,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men) 乘敵之隙的可能性,總是存在的。”他所說的乘敵之隙,實質上就是如何運用戰機的問題,即與(yu) 強敵作戰,要善於(yu) 發現敵人的間隙,這個(ge) 間隙就是戰機,捕捉並把握這一戰機,弱軍(jun) 戰勝強敵也就由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在具體(ti) 運用時,毛澤東(dong) 非常注重通過觀察敵軍(jun) 協同關(guan) 係的親(qin) 疏、兵力部署的多少等諸因素,發現其暴露的弱點,以此捕捉戰機,戰勝敵人。

  如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期間,麵對國民黨(dang) 軍(jun) 進攻勢頭旺盛、我軍(jun) 一時難以捕捉有利戰機的情況,毛澤東(dong) 與(yu) 朱德決(jue) 定率紅軍(jun) 主力撤至根據地中部的黃陂、小布一帶進行隱蔽。其間,公秉藩率軍(jun) 猛撲東(dong) 固,結果與(yu) 稍後到達的前敵總指揮張輝瓚在東(dong) 固誤打了數小時,導致雙方關(guan) 係緊張,矛盾激化。公部脫離張的指揮,張也不與(yu) 公聯係,僅(jin) 留一個(ge) 旅守東(dong) 固,自己率兩(liang) 個(ge) 旅向龍岡(gang) 冒進。毛澤東(dong) 及時捕捉敵人協同紊亂(luan) 導致張輝瓚孤軍(jun) 冒進的有利時機,指揮紅軍(jun) 在龍岡(gang) 附近設伏,取得了殲敵近萬(wan) 人並活捉張輝瓚的重大戰果。再如1947年3月19日,國民黨(dang) 胡宗南部隊侵占延安後,急於(yu) 尋找西北野戰軍(jun) 主力決(jue) 戰。毛澤東(dong) 根據這一情況為(wei) 西北野戰軍(jun) 製定了“蘑菇戰術”,先與(yu) 敵巧妙周旋,迫其疲乏,銳氣逐減,弱點暴露,然後尋機殲敵。西北野戰軍(jun) 認真貫徹這一思想,誘敵深入,適時抓住被拖得疲憊不堪、士氣低落的敵人,連續發起了青化砭、羊馬河及蟠龍鎮三個(ge) 戰役,並取得全勝,為(wei) 粉碎國民黨(dang) 對陝北的重點進攻奠定了基礎。

  先敵一步,搶奪戰機

  古往今來,兩(liang) 軍(jun) 作戰強調兵貴神速,誰能以最快的速度實施軍(jun) 事行動或完成戰略部署,誰就能夠搶占先機,占據主動。毛澤東(dong) 戰機運用思想的一個(ge) 重要內(nei) 容,就是善於(yu) 通過對敵我作戰態勢進行科學分析和判斷,抓住影響戰局發展的關(guan) 鍵環節,指導我軍(jun) 趕在敵人之前完成作戰部署,以此搶奪有利戰機,不斷將作戰引向勝利。這方麵的戰例很多,比較突出的有三例:一是八路軍(jun) 深入敵後。抗日戰爭(zheng) 初期,針對日軍(jun) 即將在山西實行大迂回,而後方兵力不足的情況,毛澤東(dong) 及時將原先確定的八路軍(jun) 主力在恒山一線展開戰略部署調整為(wei) 在山西四角展開戰略部署,這一舉(ju) 措為(wei) 八路軍(jun) 主力趕在日軍(jun) 控製其占領區之前,及時而大膽地深入敵後,迅速完成在華北的戰略展開發揮了關(guan) 鍵性作用。二是遼沈戰役殲滅廖耀湘西進兵團。在此次戰役中,針對廖耀湘可能經黑山、大虎山向營口撤退的企圖,毛澤東(dong) 命令東(dong) 北野戰軍(jun) 肖勁光、蕭華率領部隊,“兼程從(cong) 撫順以東(dong) 進至營口及其以西以北地區堵塞敵人退路”。東(dong) 北野戰軍(jun) 及時趕到營口,為(wei) 堵住廖耀湘兵團從(cong) 海上撤退後路、將其留在原地殲滅搶奪了有利戰機。三是平津戰役發起之前東(dong) 北野戰軍(jun) 提前入關(guan) 。當時,傅作義(yi) 判斷我軍(jun) 在華北地區的數量不占優(you) 勢,而東(dong) 北野戰軍(jun) 至少需三個(ge) 月至半年的休整才能入關(guan) 。據此,他將其嫡係部隊部署於(yu) 平綏路東(dong) 段和北平以西地區;將中央軍(jun) 配置於(yu) 北寧線平津唐段和北平以東(dong) 地區,形成了兼顧西退、南撤的戰略布局。針對傅作義(yi) 的戰略企圖,中央軍(jun) 委和毛澤東(dong) 製定了“抑留傅作義(yi) 集團於(yu) 華北來消滅”的總方針,命令東(dong) 北野戰軍(jun) 主力立即結束休整,取捷徑以最快速度入關(guan) 。當平津戰役打響之時,東(dong) 北野戰軍(jun) 主力已經入關(guan) 並先敵完成“隔而不圍”戰略部署,為(wei) 隔斷敵人海上南撤通路搶奪了有利戰機。■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