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hui)

文章

法德日國際學生教育投入的比較與思考

發稿時間:2019-07-30 15:15:21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哈巍 陳東(dong) 陽(分別係北大教育學院副院長、博士研究生)

  法國 負擔留學生學費成本的三分之二

  法國是2001-2018年國際留學生第四大目的地國。2018年,外國學生占法國高等教育整體(ti) 人數的12.5%,約32.4萬(wan) 。其中,來自非洲地區的學生最多,占留法留學生總數的46%。此外,中國是第二大來法留學國,占留法學生總人數的9%。

  赴法學習(xi) 的外國學生主要從(cong) 以下幾個(ge) 方麵享受法國政府提供的財政資助:

  一是學費減免政策。法國公立教育實施免費製度,公立教育機構的各項培訓費主要由法國政府承擔,國際留學生和本國學生一樣享有該權利,僅(jin) 收取135歐—400歐/年的注冊(ce) 費,但是法國政府在其培養(yang) 過程中投入的經費則達到6000歐-15000歐/年。

  二是獎、助學金政策。法國政府每年向留學生提供約22000個(ge) 獎學金名額。其中80%的獎學金在法國使館和外國合作協議框架下發放,包括:埃菲爾獎學金、馬約爾獎學金等,這些獎學金項目種類繁多,互為(wei) 補充。除此之外,有的大區級地方政府從(cong) 自身的國際發展戰略出發,也設立了自己的特色獎學金項目。

  在獎學金政策之外,基於(yu) 來源國和社會(hui) 情況等因素,部分外國學生還可與(yu) 本土學生享受同等待遇,申請由法國高等教育科研與(yu) 創新部發放的助學金,其內(nei) 容包括:旅費、生活費用以及針對博士生的經濟資助等。(資助標準如表1)

  三是社會(hui) 福利政策。法國社會(hui) 各類針對學生的福利、住房補貼以及交通優(you) 惠,均強調公平性,因而在法留學生可以享受和本土學生一樣的社會(hui) 福利,包括住宿補助、交通補助、醫療保險等。

  那麽(me) ,法國政府每年在留學生教育所投入的公共財政資源能達到多大規模呢?法國高等教育署2014年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2013-2014學年度,法國政府資助外國留學生的費用可能超過了31.08億(yi) 歐元。其中,高等教育預算28億(yi) 歐元,獎學金預算5.5億(yi) 歐元,其他可能的援助2.1億(yi) 歐元。

  2019年法國的留學生政策出現了新的變動:政府計劃大幅提高非歐盟國家外國留學生的大學注冊(ce) 費用,但在實施新收費政策的同時,法國高等教育部長維達爾也表示,法國政府將把獎學金的數量增加三倍,並且國家仍將繼續負擔留學生學費成本的三分之二。在此基礎上,法國政府還計劃在2019年追加投入1000萬(wan) 歐元,用於(yu) 支持在高等教育機構中開展留學生接待的等級評定工作。

  德國 公立大學基本不收學費

  德國近年來赴德留學生處於(yu) 穩步增長的態勢,2018年赴德留學生總數達到37.5萬(wan) 人,占高等教育整體(ti) 人數的13%。除西歐地區以外,東(dong) 亞(ya) 地區、北非地區是赴德留學生的主要生源地。

  根據留學德國官網的介紹,35.3%潛在的留學生選擇德國是出於(yu) 德國高等教育的免學費政策,在各項影響留學選擇的因素中排名靠前。據此也可以看出德國政府為(wei) 吸引國際留學生下了不少功夫:

  一是生均培養(yang) 成本。與(yu) 收取高昂學費的英美等國相比,德國高等教育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之一在於(yu) 免學費。除了極少數私立高校和藝術類高校之外,德國公立大學基本上不收學費。2005年,德國部分聯邦州的高校一度向處於(yu) 本科和碩士階段的學生(包括本國、歐盟成員國和非歐盟國家)收取每學期最高500歐的學費。但這一政策在社會(hui) 各界的反對下被迫取消。在德留學生的學費目前主要由納稅人負擔。2017/2018學年度,巴登-符騰堡州重新開始對非歐盟國家的留學生征收每學期1500歐的學費。以這一收費標準為(wei) 依據,我們(men) 可以測算出德國政府當年所負擔的留學生學費成本約為(wei) 10.77億(yi) 歐元(2017年在德留學生共358895人)。

  這僅(jin) 僅(jin) 隻是生均學費成本,如果算上其他生均支出,德國政府所負擔的留學生生均培養(yang) 成本勢必遠超這一數字。德國科隆經濟研究所根據聯邦統計局年度資料測算的結果顯示:2014年,德國財政為(wei) 每個(ge) 學生平均支出約為(wei) 7700歐元(包括教學和服務費用)。按照這一標準,2014年全年德國政府投入在留學生方麵的生均支出總額約為(wei) 23.2億(yi) 歐元。

  二是獎、助學金政策。德國大學通常不設獎學金,主要由德意誌學術交流中心等組織和各類基金會(hui) 提供。德國的獎學金種類繁多,申請的難度也相對較高:根據DAAD網站獎學金數據庫的介紹,目前有超過200項獎學金項目供外國學生選擇。

  總體(ti) 來看,德國公共財政每年在留學教育方麵的支出至少應在23.2億(yi) 歐元以上。這也是其深受國際留學生青睞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 國際留學教育投入高

  日本是2001-2018年國際留學生第六大目的地國。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的數據,2017年度赴日外國留學生總人數約22.4萬(wan) ,外國學生占日本高等教育整體(ti) 人數從(cong) 2014年的5.3%增加到7.8%。從(cong) 區域分布來看,赴日留學生以亞(ya) 洲地區的學生居多,占赴日留學生總數的89.4%。其中,中國是最大的赴日留學派遣國,約占留日學生總人數的38.4%。

  日本政府為(wei) 吸引國際留學生所投入的公共財政主要包括:

  一是生均預算支出。根據現有資料,在日留學生與(yu) 本土學生的學費政策基本一致,並且部分留學生還可以申請學費減免,學費減免與(yu) 後續的獎學金資助互不影響。據此可以推測外國學生享受與(yu) 本土學生同等額度的生均預算支出。根據UNESCO2016年的數據,日本高等教育的生均投入約為(wei) 8700美元,由此估算出當年赴日留學生(共計203133名)所耗費的財政總預算約為(wei) 17.6億(yi) 美元,約合2073億(yi) 日元(按2016年末日元/美元匯率計算)。

  二是獎學金政策。在中央層麵,2016學年度日本文部科學省給予外國留學生的資助額度為(wei) 179.7億(yi) 日元。以“國費留學生”項目為(wei) 例,文部科學省每年向留學生提供的“國費留學生”約為(wei) 9400人。資助範圍覆蓋了從(cong) 研究留學生、教員研修留學生、大學本科留學生、日語日本文化研修留學生、高等專(zhuan) 門學校留學生到專(zhuan) 修學校留學生六大類型。資助金額則從(cong) 11.7萬(wan) 日元到14.8萬(wan) 日元不等。而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公開資料,2018年日本大學生的畢業(ye) 起薪約為(wei) 20.6萬(wan) 日元,扣除稅收等項後實際可支配收入約為(wei) 16萬(wan) 日元。兩(liang) 相比較,“國費留學生”的資助金額實屬不低。

  在文部科學省之外,日本外務省、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等外交部門也對部分外國學生提供獎學金,包括:年輕行政人員長期培養(yang) 支援項目(JDS);利用日元貸款資助赴日留學的政府開發援助(ODA)獎學金項目等。公開的資料顯示,2017年,JICA與(yu) 各東(dong) 道國政府所簽訂的JDS獎學項目協議書(shu) 承諾資助金額總計達13.4億(yi) 日元。此外,自2013年第五屆東(dong) 京非洲發展國際會(hui) 議以來,日本政府正積極開展“非洲青年精英人才教育計劃(ABE Initiative)”,以加強對非洲青年赴日碩士研究生的留學支持力度。

  在地方政府層麵,日本的各都道府縣等也從(cong) 自身的國際合作戰略出發,設立相應特色獎學金項目,不過支持的專(zhuan) 業(ye) 和額度相對較小。整體(ti) 來看,僅(jin) 就獎學金項目而言,日本政府每年所投入的財政總額將在193億(yi) 日元以上。

  綜上,2016年全年日本政府在國際留學教育所投入的財政規模至少在2266億(yi) 日元以上,處於(yu) 一個(ge) 較高的水平。

  小結

  基於(yu) 上述案例,在留學教育領域投入適當的公共財政資源在國際上極為(wei) 普遍,不應簡單地隻從(cong) 經濟角度去看待這一問題。特別是我國的來華留學教育從(cong) 其誕生伊始就帶有服務國家外交戰略和推動教育對外開放的目的,不應單純地著眼於(yu) 經濟屬性,而忽視其背後長遠的社會(hui) 效益。當然,發展來華留學教育也要注意量力而言,在堅定不移地支持教育對外開放事業(ye) 的同時,也要不斷提高財政資源的使用效率。筆者建議從(cong) 以下幾方麵入手:

  第一,發揮留學生獎學金項目的政策導向作用。通過設立反映不同社會(hui) 收益的多種類、足夠數量的獎學金,引導來華留學生教育主動迎合和適應國內(nei) 外社會(hui) 經濟發展需求,撬動國際人才資源紅利。例如:通過向“一帶一路”國家定向增加獎助學金名額,吸引更多相關(guan) 國家的優(you) 秀人才來華學習(xi) ,為(wei) “一帶一路”建設積蓄人才、夯實民意基礎。再比如針對一些基礎學科、技術創新學科、前沿交叉學科設立專(zhuan) 項獎學金,有助於(yu) 吸引傑出人才來華,帶動國家創新驅動型經濟發展。

  第二,提高篩選標準,健全獎助體(ti) 係。我們(men) 需要重新建立起一套針對留學生的培養(yang) 考核體(ti) 係,並將考核結果與(yu) 獎助體(ti) 係相掛鉤,從(cong) 而激勵來華留學生全力投入學業(ye) ,保證來華留學教育的資源投入真正做到“人、財、物”各盡其用。另一方麵,高校也可以適當設立相應的教學研究輔助崗位,一是鼓勵來華留學生參與(yu) 到校園建設與(yu) 管理服務中,二是有助於(yu) 發揮其跨文化背景優(you) 勢,為(wei) 高校國際化建設提供思路,三是幫助來華留學生緩解經濟壓力增加收入來源,同時也有利於(yu) 來華留學生積極主動地適應在華學習(xi) 生活。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籌資渠道,積極吸納來自企業(ye) 、社會(hui) 團體(ti) 等不同渠道的社會(hui) 資金,在財政投入之外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對於(yu) 許多發達國家來說,留學生的獎學金資助正在逐漸轉由各類企業(ye) 和社會(hui) 組織提供。以日本為(wei) 例,赴日留學生中“國費留學生”占受資助學生的比例已逐漸減少,獎學金的提供主體(ti) 更多地來自於(yu) 各私人部門和非政府組織。其中比較知名的就包括Rotary米山紀念獎學會(hui) 獎學金,據留日友人介紹,不少受資助的留學生每月都能獲得超過20萬(wan) 日元的資助,其待遇遠超文部科學省的“國費留學生”。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