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初心和使命是什麽
發稿時間:2019-07-30 15:12:56 來源:財新網 作者:高尚全
63年前,還是20多歲小夥(huo) 子的我在《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企業(ye) 要有一定自治權》的調研報告,從(cong) 此與(yu) 改革深深結了情緣。如今,我已是到了90高齡的老人,但我仍堅持上班,思考改革,不時為(wei) 改革發聲,為(wei) 改革鼓與(yu) 呼,與(yu) 改革同呼吸共命運。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回首70年,我感到特別自豪的是,我見證了建國70年來的偉(wei) 大變遷,目睹了祖國建設的偉(wei) 大成就。1949年建國時,中國工農(nong) 業(ye) 總產(chan) 值隻有466億(yi) 元,年人均國民收入隻有69.29元。70年後的今天,中國GDP已超過90萬(wan) 億(yi) 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2.8萬(wan) 元。更重要的是,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已從(cong) 建國初期的吃不飽發展到全麵小康並大步向現代化邁進的新階段。
我親(qin) 身參與(yu) 了這70年偉(wei) 大曆史變遷中最關(guan) 鍵的改革環節。在國家的發展已經到了全麵小康並即將邁入實現現代化的征程之際,中央提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思想教育主題。這個(ge) 主題切入改革的場景,自然就得出“不忘改革初心,牢記改革使命”的命題,那麽(me) ,改革的初心是什麽(me) ?改革的使命是什麽(me) ?
我的理解是,初心需要回答“改革的目的是為(wei) 了什麽(me) ”,用大白話說,改革就是為(wei) 了使老百姓過好日子,要實現共同富裕。改革的使命是什麽(me) ?使命就是要建立有活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
一、不忘改革初心
建國以來,經過艱難探索,我們(men) 逐步明確了改革的目的到底是什麽(me) 。
改革開放之前,因為(wei) 眾(zhong) 所周知的原因,中國的經濟沒有發展起來,人民生活困苦。全國職工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裏幾乎沒漲過工資。在農(nong) 村方麵,以安徽農(nong) 村為(wei) 例,全省28萬(wan) 多個(ge) 生產(chan) 隊,隻有10%的生產(chan) 隊能維持溫飽,67%的生產(chan) 隊人均年收入低於(yu) 60元,40元以下的約占25%,很多農(nong) 戶家裏真是家徒四壁。
1978年鄧小平在北方考察調查時說:“外國人議論中國人究竟能夠忍耐多久,我們(men) 要注意這個(ge) 話。我們(men) 要想一想,我們(men) 給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們(men) 太窮了,太落後了,老實說對不起人民。”“社會(hui) 主義(yi) 要表現出它的優(you) 越性,哪能像現在這樣,搞了20多年還這麽(me) 窮,那要社會(hui) 主義(yi) 幹什麽(me) ?”正是因為(wei) 有了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初心,才有了改革開放、調整生產(chan) 關(guan) 係的決(jue) 心。小平同誌非常明確地指出:“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1978年5月開展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從(cong) 思想理論上否定了“兩(liang) 個(ge) 凡是”,號召人們(men) 徹底打破思想枷鎖,把實踐作為(wei) 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打破了教條式的理論禁錮,恢複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yi) 思想路線,成為(wei) 開辟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奠基石。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基礎上,1978年12月,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拋棄了“以階級鬥爭(zheng) 為(wei) 綱”,把黨(dang) 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之後,中國農(nong) 業(ye) 就連續豐(feng) 收,農(nong) 民的生活迅速得以改善,實踐成果對改革開放做出了最好的回應。農(nong) 村經濟的迅速好轉,農(nong) 民生活的改善,一方麵使得對工業(ye) 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迫切需要城市工業(ye) 生產(chan) 也同步改革;另一方麵,城市居民對提高生產(chan) 力、改善生活水平的願望也越來越迫切。1984年出台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經濟體(ti) 製改革的決(jue) 定》提出:“改革的進行,隻應該促進而絕不能損害社會(hui) 的安定、生產(chan) 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國家財力的增強。社會(hui) 主義(yi) 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就是要使社會(hui) 財富越來越多地湧現出來,不斷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社會(hui) 主義(yi) 要消滅貧窮,不能把貧窮當作社會(hui) 主義(yi) 。”
二、牢記改革使命
70年來中國所取得的建設成就,是經過通過艱苦努力才取得的。中國經濟從(cong) 一窮二白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這70年之中的後40年,汲取了前30年的經驗教訓,對社會(hui) 主義(yi) 的目的領悟不斷加深,驗證了馬克思主義(yi) 否定之否定的認識規律,最終通過改革開放,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現代化道路。
過去從(cong) 本本主義(yi) 出發,認為(wei) 要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就要消滅私有製,但沒有想到消滅私有製的結果是越消滅老百姓越貧困,甚至以為(wei) 貧窮就是社會(hui) 主義(yi) 。在這個(ge) 過程中,社會(hui) 主義(yi) 的目的到底是什麽(me) ,卻不去多想。這70年來我們(men) 經過長期探索,領悟到社會(hui) 主義(yi) 的目的就是為(wei) 了人民,為(wei) 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為(wei) 了讓人民富起來,以達到共同富裕。70年來積累的重要事實和經驗表明,為(wei) 了達到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的,靠消滅私有製這種手段是行不通的。改革開放伊始,中共中央就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40年來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建設有活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是我們(men) 實現改革初心的必由之路,使我們(men) 必須牢牢把握的改革使命。
建立和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改革使命本身是通過改革開放的實踐一步步確立的。這一改革的使命是從(cong) 實踐得來的認識,又將指導我們(men) 的實踐。這一點從(cong) 市場的作用上得到充分的體(ti) 現。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會(hui) 主義(yi) 商品經濟,其內(nei) 涵是計劃調節與(yu) 市場調節相結合,在描述運行機製時談到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ye) 。20世紀90年代初,改革一度出現了回潮,小平同誌的南方談話使改革回到了正確的航向。小平同誌明確提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資本主義(yi) 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資本主義(yi) 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yu) 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主義(yi) 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十四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市場在國家調控下發揮基礎性作用”,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的五大支柱。十六屆三中全會(hui) 確立了“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這一表述。黨(dang) 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廣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通過了《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jue) 定》(下稱《決(jue) 定》)這一影響深遠的文件。《決(jue) 定》曆史性地提出,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jue) 定性作用。
在當前的工作中,牢記改革使命的突出重點是要構建市場機製有效、微觀主體(ti) 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ti) 製。要構建這樣的經濟體(ti) 製,又不僅(jin) 僅(jin) 完全在於(yu) 經濟體(ti) 製,必須要有與(yu) 現代市場經濟體(ti) 製相配套的立法司法體(ti) 製、行政執法和督查機製以及輿論監督機製,否則就容易出現“一放就亂(luan) 、一亂(luan) 就管、一管就死,一死再放”的惡性循環。許多工作中出現的“一刀切”現象,實際就是這種死循環的突出表現。古人說,治大國如烹小鮮,要完成改革使命,就必須從(cong) 改革的初心出發,有效遏製權力,既防止缺位、又避免錯位和越位,盡量確保市場在一個(ge) 可預期的穩定環境中發揮決(jue) 定性作用。
三、結語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首次提出以人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把十幾億(yi) 人民的幸福作為(wei) 我們(men) 生產(chan) 的目的和歸屬。我們(men) 要不斷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ge) 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這種需求是動態的,今天是這樣,明天則可能產(chan) 生更高層次的需求。我們(men) 將長期處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的初級階段,初級階段是幾代人、十幾代人、幾十代人的事。因此,那些認為(wei) 馬上就要消滅私有製、過渡到共產(chan) 主義(yi) 的言論是極其荒謬的。
牢記初心和使命,不是要去牢記從(cong) 方法上怎樣消滅私有製,這不是目的。如果是單一的公有製,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嗎?滿足不了,所以,多種所有製長期並存、共同發展是長期的基本經濟製度,我們(men) 必須堅持下去,不要動不動就消滅私有製。我們(men) 不是消滅過嗎?越消滅越貧困,這不是我們(men) 的目的,所以我們(men) 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目的就是這個(ge) ——使人民過好日子。隻有政府過緊日子,人民才能過好日子。所以我覺得,70年來我們(men) 最重要的探索就是進一步明確了這個(ge) 目的。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