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方領導發言

文章

吳德峰:長沙市用“改革錦囊”為高質量發展賦能
—— ——在全麵踐行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暨“徐州實踐”研討會上的發言

發稿時間:2019-07-17 16:31:02   來源:开云kaiyun  

  編者按:2019年7月13日,由中國經濟體(ti) 製改革雜誌社與(yu) 中共徐州市委、市人民政府聯合舉(ju) 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 推動新時代改革再出發——全麵踐行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暨‘徐州實踐’高層研討會(hui) ”在江蘇省徐州市召開。本文為(wei) 長沙市委改革辦常務副主任吳德峰的經驗交流介紹。


長沙市委改革辦常務副主任 吳德峰 

  總書(shu) 記說,“當今世界正在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未來十年將是世界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關(guan) 鍵十年”。基於(yu) 這樣的重大判斷,彭森主任對新時代改革再出發作了深刻詮釋,我們(men) 聽了深受教益。昨天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聯想到今天的改革,推進高質量發展,也可說是一場非勝不可的戰役。就像當年的淮海戰役一樣,要決(jue) 戰決(jue) 勝、敢於(yu) 勝利,不能打無準備之仗,所以首先要搞清楚,我們(men) 主攻目標在哪裏?主力部隊從(cong) 哪來?作戰方案怎麽(me) 定?還有,未來的戰略部署是什麽(me) ?各地都有錦囊妙計,互為(wei) 鏡鑒。長沙也有這樣幾個(ge) 為(wei) 高質量發展賦能的“改革錦囊”。

  第一,強智能——產(chan) 業(ye) 智能化+智能產(chan) 業(ye) 化

  這幾年,長沙圍繞智能製造領域的技術、產(chan) 業(ye) 、信息、理論、教育等,加大對內(nei) 對外的全方位交流合作,連續舉(ju) 辦了中國(長沙)智能製造大會(hui) 、中國(長沙)國際智能製造博覽會(hui) 暨裝備製造業(ye) 博覽會(hui) 、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hui) 、互聯網嶽麓峰會(hui) 等活動,從(cong) 中可以看出我們(men) 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重點。我們(men) 的目標指向是,立誌把長沙建成國家智能製造中心。報告兩(liang) 組數據,長沙規工企業(ye) 2919家,其中智能製造企業(ye) 464家,2018年獲批全國智能製造試點示範企業(ye) 和項目27個(ge) ,數量排省會(hui) 第一;2018年,全市引進投資2億(yi) 元以上的製造業(ye) 項目178個(ge) ,每兩(liang) 天一個(ge) 。

  為(wei) 什麽(me) 市委市政府要把智能製造作為(wei) 主攻方向?憑什麽(me) 長沙能成為(wei) 智能製造“國字號”最多的省會(hui) 城市?其實,和本次會(hui) 議的東(dong) 道主徐州一樣,長沙曾經也是工程機械一業(ye) 獨大。市委市政府從(cong) 長沙的現實和潛力出發,聚焦智能製造這個(ge) 動能轉換的風口、窗口、突破口,聚力改革攻堅,書(shu) 記、市長親(qin) 自點題具體(ti) 改革事項,親(qin) 自抓智能製造產(chan) 業(ye) 鏈建設。在智能製造主戰場,著手“產(chan) 業(ye) 智能化、智能產(chan) 業(ye) 化”雙線作戰、互動並進:

  一手抓增量,“智能產(chan) 業(ye) 化”,向“四座山頭”發起衝(chong) 鋒:智能裝備,智能汽車,智能終端,信息安全及自主可控(“三智一自主”)。大、新、小各舉(ju) 一例。

  大製造:長沙鐵建重工的盾構機,外號“地下航母”,占有國內(nei) 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

  新應用:國家智能網聯汽車(長沙)測試區,國內(nei) 場景類型最多(228個(ge) )、測試道路裏程最長、研發辦公配套最齊全。是全國首個(ge) 集越野道路測試區、高速公路測試區、鄉(xiang) 村道路測試區、城市道路測試區等為(wei) 一體(ti) 的測試區,其中雙向高速測試環境及無人機測試跑道為(wei) 國內(nei) 獨有,實現了5G網絡全覆蓋,已900餘(yu) 場次測試服務,

  小企業(ye) :長沙天儀(yi) 研究院,成立剛剛三年,能把衛星造得比私人小轎車還便宜(重量降到最低10公斤,造價(jia) 降到最低10萬(wan) 元,已成功完成7次太空任務,今年將有5-6次發射任務,共計發射約20顆小衛星),說不定以後大家都有機會(hui) 用上私家衛星。

  一手抓存量,“產(chan) 業(ye) 智能化”,推動七個(ge) 傳(chuan) 統支柱產(chan) 業(ye) 集團軍(jun) “渡江作戰”,進軍(jun) 產(chan) 業(ye) 智能化。也舉(ju) 三個(ge) 例子:

  中聯重科的塔機智能工廠,有工程機械12條自動化生產(chan) 線、1萬(wan) 多個(ge) 傳(chuan) 感器、100多台工業(ye) 機器人,平均每10分鍾產(chan) 出1節標準節,每110分鍾下線一台塔機。

  三一重工長沙產(chan) 業(ye) 園的18號廠房,擁有8條柔性裝配線,在傳(chuan) 統生產(chan) 模式下,一條生產(chan) 線隻能生產(chan) 一個(ge) 規格的產(chan) 品,而這些柔性生產(chan) 線可以實現69種產(chan) 品混裝柔性生產(chan) ,被稱為(wei) “最聰明”的工廠。

  瀏陽煙花製造業(ye) ,瀏陽是全球最大的煙花爆竹生產(chan) 貿易基地,2018年開始建立“煙花爆竹機器人研發創新公共服務平台和生產(chan) 中心”,將成為(wei) 世界上最先進的煙花智能裝備生產(chan) 基地和安全智能煙花生產(chan) 基地。

  第二,聚賢能——發展的人才+人才的發展

  轉換經濟動能,先要聚賢增能。高質量發展是大戰役,需要多軍(jun) 種聯合作戰。圍繞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長沙實施了人才新政22條為(wei) 統領的係列改革舉(ju) 措,致力於(yu) 打造四支人才部隊,“海陸空”+“預備役”(海軍(jun) 部隊,著眼開放型經濟發展,引進一批海外專(zhuan) 家和留學歸國人才。陸軍(jun) 部隊,針對優(you) 勢主導產(chan) 業(ye) 和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需求,引進一批緊缺急需的骨幹型人才;圍繞建設國家智能製造中心,引進和培育一批藍領工匠。空軍(jun) 部隊,針對長沙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需要,引進培育一批高層次的領軍(jun) 型人才。預備役部隊,著眼培育未來之星,引進和留住一大批大學生。)新政實施兩(liang) 年,我市引進培育四類人才20多萬(wan) 人,其中,柔性引進5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海外高端人才184名,吸納外國專(zhuan) 家、海歸人才近兩(liang) 萬(wan) 名;全市人才總量140餘(yu) 萬(wan) 。

  針對高層次人才,長沙從(cong) 改革人才認定機製入手,建立了可操作的人才分類評價(jia) 認定機製,按照四個(ge) 類別(A類國際頂尖人才、B類國家級領軍(jun) 人才、C類省市級領軍(jun) 人才、D類高級人才),分批認定高層次人才701名;建立了領導幹部直接聯係服務高層次人才製度;建立人才服務清單製度,嚴(yan) 格兌(dui) 現9項補貼政策,提供11個(ge) 方麵的優(you) 惠服務,將長沙蟬聯十一年“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榮譽感,轉化為(wei) 人才真真切切的獲得感。

  改革的重要目的是讓人才起步有跑道、起跳有平台、起飛有空間。舉(ju) 幾個(ge) 例子:

  軍(jun) 民融合產(chan) 業(ye) ,長沙有產(chan) 值千億(yi) 元量級的軍(jun) 民融合產(chan) 業(ye) ,有國防科大這樣的搖籃,借此次軍(jun) 改之機分兩(liang) 批次評審認定76名軍(jun) 民融合高層次人才,占認定的四個(ge) 類別高層次人才的10%以上。

  移動互聯網,業(ye) 內(nei) 統計有近三分之一的互聯網精英是湘籍的。緊盯這一資源,專(zhuan) 門出台移動互聯網產(chan) 業(ye) 的政策和措施,重點發展移動互聯網,吸引移動互聯網人才不斷集聚、企業(ye) 相繼落子。去年長沙互聯網產(chan) 業(ye) 營收達到900億(yi) 元,成為(wei) 繼北、上、深、杭後的移動互聯網“第五城”。

  再以嶽麓山大學科技城為(wei) 例,是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眾(zhong) 多大學的集聚區,將是未來長沙乃至湖南智能製造產(chan) 學研協同一體(ti) 發展的核心引擎。(長沙有58所高校院所、60名兩(liang) 院院士、60萬(wan) 名大學生、120多個(ge) 國家級技術創新平台)。

  對人才製度的改革,應該既符合發展的邏輯,又滿足人性的需求!如果僅(jin) 僅(jin) 停留在“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wei) 君開”的一時熱情,是不夠的。考量人才製度改革應該有四個(ge) 價(jia) 值階梯(即發展的人才、人才的發展、人才的未來、未來的人才),四個(ge) 階梯,缺一不可;對應不同的階梯,人才也將獲得不同層麵的獲得感。

  第一級階梯,圍繞“發展的人才”而改革,從(cong) 我們(men) 的發展所需招賢納士,就是要讓人才有更多的融入感和存在感;

  第二級階梯,圍繞“人才的發展”而改革,滿足人才本身的事業(ye) 發展需求,提供“陽光、土壤和水”,就是要讓人才有更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第三級階梯,圍繞“人才的未來”而改革,就是要有一些特別特定的政策解決(jue) 他們(men) 的後顧之憂、長遠之需,包括子女的教育、發展等等,就是要讓人才有更真切的幸福感和優(you) 越感;

  第四級階梯,圍繞“未來的人才”而改革,特別是要多考慮我們(men) 的教育能不能培養(yang) 出未來的人才,我們(men) 的產(chan) 業(ye) 、政策、法治、居家環境能不能吸引未來的人才,從(cong) 教育改革入手、從(cong) 人才梯隊著力、從(cong) 創新創業(ye) 環境切入,未雨綢繆、提前布局,讓人才有更強烈的認同感和期待感。

  我們(men) 可以把人才製度的改革想象成一道虛擬的納賢之門,大門兩(liang) 側(ce) 不妨貼上這麽(me) 一副對聯,上聯是“請進發展的人才”,下聯是“助推人才的發展”,橫批是“聚賢增能”。 改革最忌單向思維,總是需要同時擁有多種視角:經常要推開門窗,看看外麵的多彩世界;有時要行舟江心,看到兩(liang) 岸的異樣風景;總是要站在明天,看清今天的歧路縱橫。

  第三,蓄勢能——今天的增長點+明天的競爭(zheng) 力

  立足發展的階段性,高質量發展重在轉換動能;著眼發展的持續性,高質量發展要在積蓄勢能。今天的會(hui) 上,徐州的周鐵根書(shu) 記反複強調一個(ge) 重要的觀點,“經濟的增長不等於(yu) 經濟的發展”。以改革的邏輯逆向推導,我們(men) 也可以說,經濟的發展應該包含經濟的有效增長,關(guan) 鍵是賦予發展以“可持續的勢能”。

  一是產(chan) 業(ye) 勢能。高度重視產(chan) 業(ye) 的集聚效應,長沙圍繞22條產(chan) 業(ye) 鏈,用改革的思維和手段做強做實價(jia) 值鏈、創新鏈、人才鏈。同時,通過產(chan) 業(ye) 聯盟、技術聯盟、產(chan) 銷對接會(hui) 等載體(ti) ,把產(chan) 業(ye) 鏈相關(guan) 企業(ye) 緊密聯合,形成了長沙智能製造服務企業(ye) 聯合會(hui) 、工業(ye) 互聯網協會(hui) 等行業(ye) 協會(hui) /聯盟,有效促進行業(ye) 資源共享、抱團發展。

  二是創新勢能。更加注重引導建設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創新平台(長沙智能製造研究總院、新材料研究院、機器人研究院、北鬥產(chan) 業(ye) 安全技術研究院、增材製造(3D打印)工業(ye) 技術研究院、智能駕駛研究院、軍(jun) 民融合促進中心、航天中南先進光機電技術創新中心)。更加注重知識產(chan) 權保護,建設國家知識產(chan) 權強市,成立中國(長沙)知識產(chan) 權保護中心,成立專(zhuan) 門的知識產(chan) 權法庭,麵向智能製造領域開展專(zhuan) 利快速審查、快速確權、快速維權。更加注重激發全社會(hui) 的創新活力,全市高新技術企業(ye) 突破2300家,萬(wan) 人有效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29.6件,居中部省會(hui) 城市之首;全市智能製造科技創新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技術發明獎1項,湖南省科技進步獎43項、技術發明獎6項。長沙位列“中國十大創新城市”。

  三是環境勢能。將優(you) 化營商環境體(ti) 製機製改革列入市委市政府重點攻堅改革事項,全市合力開展“營商環境優(you) 化年”活動,成立優(you) 化營商環境辦公室,在2019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高峰論壇暨《中國城市營商環境投資評估報告》發布會(hui) 上,榮獲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杆城市。

  四是戰略勢能。麵向未來進行戰略性的預判、預期、預設、預備,實施“五六七”總體(ti) 布局。

  “五”即聚焦“五大新經濟形態”(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共享經濟);

  “六”即強化“六大技術”攻關(guan)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新能源技術、功能材料技術、信息終端技術、生物基因技術、視頻技術);

  “七”即打造“七大應用場景”(智能網聯汽車、工業(ye) 互聯網、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移動支付、分享經濟、區塊鏈)。這些應用場景大多還處於(yu) 探索階段,有些已經形成了比較優(you) 勢。

  兩(liang) 個(ge) 例子。一個(ge) 是移動支付,努力建設移動支付第三城(中移電子商務的企業(ye) 總部在長沙,短短數月,和包支付長沙活躍用戶已超300萬(wan) ,相當於(yu) 支付寶在杭州、微信在深圳);另一個(ge) 是發展工業(ye) 4.0,我到“博世長沙”馬達生產(chan) 車間調研,看到兩(liang) 條生產(chan) 線對比鮮明,一條是藍領工人的繁忙景象,一邊是機器手臂和高智能生產(chan) 線的高效協作(傳(chuan) 統線9名工人,12.5秒生產(chan) 一台馬達;工業(ye) 4.0線2名工人、5個(ge) 機器人,7.5秒下線一台馬達),讓我們(men) 對未來的製造業(ye) 充滿期待。

  第四,增效能——改革的量變+發展的質變

  改革是發展的最大變量,改革的自變量如何導出發展的高質量?這就需要不斷提高改革的綜合效能。

  一是長效的體(ti) 製優(you) 化。持續推進園區體(ti) 製機製的重塑、優(you) 化,通過向全市13個(ge) 省級以上工業(ye) 園區同步下放投資建設項目審批權限89項,進一步擴大園區自主權,推動“園區事園內(nei) 辦”。突出對園區製造業(ye) 進行重新定位,形成特色化、差異化的產(chan) 業(ye) 布局。建立省、市兩(liang) 級聯動協同機製,共同打造“兩(liang) 山”(嶽麓山大學科技城、馬欄山視頻文創產(chan) 業(ye) 園)“四穀”(湘江智穀、高新麓穀、中國V穀、種業(ye) 矽穀),為(wei) 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新動能的培育、發展提供更加優(you) 質的“試驗田”。

  二是時效的政策組合。聚力智能製造發展的階段性、長效性和持續性,強調政策設計的係統性、耦合性、延續性,協同推動智能製造在各個(ge) 層麵拓展、往各個(ge) 領域深耕、向各個(ge) 方麵滲透。包括:市級層麵的分塊統籌政策(“工業(ye) 30條”“人才新政22條”“科技創新1+4”“開放型經濟2+4”“知識產(chan) 權保護12條”);專(zhuan) 項領域的分步推進政策(2015年:率先全國發布《長沙智能製造三年(2015—2018年)行動計劃》,2017年:《建設國家智能製造中心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2018年:《支持工業(ye) 企業(ye) 智能化技術改造的若幹政策》);細分領域的分線落地政策(新材料、工業(ye) 機器人、北鬥、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方麵)。

  三是高效的平台支撐。一批共性技術研發平台,擁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7家、重點(工程)實驗室22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27家、重點(工程)實驗室228家、企業(ye) 技術中心144家;一批創新協同平台,以長沙新材料研究院、長沙機器人研究院、智能駕駛研究院為(wei) 代表;一批眾(zhong) 創空間,以長沙智能製造研究總院“2025智造工場”“三一眾(zhong) 智新城”“58眾(zhong) 創”等為(wei) 代表。

  四是特效的資金引導。把握市場化的改革方向,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市產(chan) 業(ye) 投資基金發起設立8支與(yu) 智能製造產(chan) 業(ye) 相關(guan) 的子基金,總規模39.1億(yi) 元;設立智能製造發展專(zhuan) 項扶持資金,建立每年10%的增長機製;開展首台套認定獎勵,試點企業(ye) 采購本市開發的工業(ye) 軟件和生產(chan) 的智能裝備進行智能化技術改造且有明顯質效提升;創新金融幫扶企業(ye) 發展新模式,各金融機構向1266家幫扶企業(ye) 融資授信324.84億(yi) 元,實現貸款投放180.18億(yi) 元。

  最後,切換一個(ge) 角度,從(cong) 改革本身看改革,可以更好地強化“變”的思維。借助三個(ge) 比喻,說說我的工作體(ti) 會(hui) 。

  一是“變電站”思維。變電站承擔著電力係統中接受傳(chuan) 輸、控製電流、調整電壓、分配電能的功能。开云kaiyun官方係統也有類似的職責,要像變電站那樣,對“改革電力”做好統籌傳(chuan) 導、調節適配、保障落實。改革的能量如何分配、適配、調配?如何強化全過程、高效率、可核實的改革落實機製?這要求我們(men) 對中央改革精神精準傳(chuan) 導,對各項改革任務合理分解,對具體(ti) 改革方案分類適配,對多方改革資源科學統籌,對整體(ti) 改革進展有效調度,對潛在改革壓力適時紓解。

  二是“變速箱”思維。改革永遠在路上,但改革的快與(yu) 穩不是簡單的速度問題,複雜的地形、未知的路況、長途的挑戰,需要強化一種“變速箱”思維。高速公路上當然應該快進疾行,但爬坡過坎務必謹慎駕駛,根據地形、路況、荷載,實時、嫻熟地做好檔位和油門、速度之間的調整配合。有的改革進入無人區試驗、探索,也要允許試錯,允許換擋、退擋,不能一腳油門踩到底、一條道跑到黑。改革路上的變速調擋,是為(wei) 了更好地前進。

  三是“變形金剛”思維。改革的各項舉(ju) 措不能是一堆雜亂(luan) 無關(guan) 的機械零件,而應該成為(wei) 有鋼鐵生命力的高能個(ge) 體(ti) ;改革的諸多部門不能是一群單打獨鬥的散兵遊勇,而應該成為(wei) “目標一致”“命令一致”的作戰集體(ti) ;改革的突施方案不能因為(wei)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掣肘內(nei) 耗,而應該成為(wei) “激勵相容”的有機整體(ti) 。地方的改革係統就如變形金剛一樣,應具備足夠強大的行動力、應變力、組織力、意誌力,從(cong) 容應對改革麵臨(lin) 的各種複雜性、艱巨性、不確定性。這樣,就可以不斷強化改革的整體(ti) 性、係統性、協同性,強化改革的自變量,實現發展的高質量。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