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宋曉梧

文章

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需處理好幾個關係

發稿時間:2019-07-17 14:32:46   來源:开云kaiyun   作者:宋曉梧

  2019年7月13日,由中國經濟體(ti) 製改革雜誌社與(yu) 中共徐州市委、市人民政府聯合舉(ju) 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 推動新時代改革再出發——全麵踐行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暨‘徐州實踐’高層研討會(hui) ”在江蘇省徐州市召開。本文為(wei) 原國務院振興(xing) 東(dong) 北辦副主任、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hui) 原理事長宋曉梧的主題演講內(nei) 容整理,已經本人審核。


原國務院振興(xing) 東(dong) 北辦副主任、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hui) 原理事長 宋曉梧 

  當年我曾從(cong) 事資源型城市轉型和老工業(ye) 基地振興(xing) 工作。那時我們(men) 麵臨(lin) 很多問題,有些問題在當時條件下確實比較難以解決(jue) 。現在在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理念指引下,徐州創造了很多經驗,解決(jue) 了我們(men) 當時難以解決(jue) 的一些問題。

  我們(men) 從(cong) 追求高速度轉向追求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是一個(ge) 曆史發展的過程。應當說,追求高速度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有一定的客觀需要。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人均GDP僅(jin) 僅(jin) 在200美元左右,物質財富十分缺乏,綜合國力確實較差。在一個(ge) 階段內(nei) ,提出翻兩(liang) 番的發展目標,集中力量把經濟搞上去,得到廣泛讚同。但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再過分單純追求GDP增長速度,把發展局限於(yu) 經濟增長就有問題了。

  十九大報告提出高質量增長,這個(ge) 重大發展理念的轉變符合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新階段,經濟學界是高度讚同的。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是高速度評價(jia) 指標很簡要,主要是GDP的增長,各地可以依次排名次,而高質量發展的評價(jia) 指標現在理論界還在研究商榷。可以把高質量增長指標分解為(wei) 多個(ge) 子體(ti) 係,如包括供給側(ce) 的高質量,需求側(ce) 的高質量,收入分配的高質量,生態環境的高質量,人民生活改善的高質量,等等。但這些指標不像GDP增長指標那樣簡單明晰。這些問題需要我們(men) 在高質量發展過程當中逐步摸索。現在我們(men) 已經不用單純的GDP增長指標來評價(jia) 整個(ge) 經濟增長態勢,更不用這一指標作為(wei) 評價(jia) 幹部能力的主要標準,這就是很大的進步。事實上,GDP指標誕生之初,自身就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它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成本高低、不能反映經濟成果的分配情況、也難以反映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等。由於(yu) 各地長期過分追求GDP增長,GDP指標的這些缺陷在實際工作中被放大了。

  我從(cong) 事資源型城市轉型工作時和退下來以後一直關(guan) 心這方麵的事情。我今天演講想強調的是,轉向高質量增長對於(yu) 資源型城市與(yu) 老工業(ye) 基地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yi) ,有助於(yu) 處理好在當初很難處理好的幾個(ge) 重大關(guan) 係。我談三方麵的關(guan) 係。

  第一、高質量發展理念有助於(yu) 處理好經濟增長與(yu) 改善民生的關(guan) 係。共產(chan) 黨(dang) 的立黨(dang) 之本是為(wei) 人民生活更美好,改善民生是我們(men) 旗幟上的標語。但是,由於(yu) 前階段過分重視GDP指標和對政績的短期考核,民生問題在實際工作中被擺放到次要地位,有時甚至被忽略。一些老工業(ye) 基地和資源枯竭地區,上項目主要考慮能夠增加多少GDP,而不是從(cong) 改善民生、從(cong) 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規劃。特別是在官員提拔有年齡考核期限的時候,這個(ge) 問題就顯得更加緊迫,對地方官員的約束性更強。一些地方領導說,創新、民生這些問題都不是短期內(nei) 能大幅度拉動GDP增長的,他在任期內(nei) 就想著能不能上兩(liang) 三個(ge) 大項目,使當地的GDP在省裏或全國上一個(ge) 台階,否則年齡一過,再努力也沒用了。

  現在轉到高質量發展、落實新發展理念,這個(ge) 問題就好解決(jue) 多了。民生特別需要關(guan) 切的是環境問題,包括呼吸的空氣,飲用的水。前幾年徐州市容也是髒亂(luan) 差,棚戶區改造就是從(cong) “住有所居”的民生基本問題著手的,對改變市容市貌也有很大作用。民生之本是什麽(me) ?是就業(ye) 。201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工作會(hui) 議對經濟工作提出了“六穩”要求,穩就業(ye) 居“六穩”之首。以前你問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ye) 城市能不能把就業(ye) 指標放在重要位置,會(hui) 很難,絕對是GDP增長指標放在第一位。現在我們(men) 從(cong) 確保民生、從(cong) 高質量發展角度就比較容易協調好經濟發展與(yu) 改善民生的關(guan) 係,上項目可以優(you) 先考慮拉動就業(ye) 的作用。

  我一向認為(wei) ,民生問題對於(yu) 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ye) 基地更加重要。計劃經濟時期是“先生產(chan) 後生活”、“先治坡後治窩”,在民生問題上,包括供水供電道路通訊等基礎設施,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ye) 基地欠賬更多。東(dong) 北很多老工業(ye) 基地與(yu) 資源枯竭型城市一個(ge) 階段GDP增長也很快,但民生改善與(yu) 全國比至今遠遠滯後。經濟社會(hui) 發展從(cong) 高速度轉向高質量,有利於(yu) 老工業(ye) 基地和資源型城市處理好民生和經濟增長的關(guan) 係。徐州抖落百年煤城的塵埃,披上“一城青山半城湖”的新衣,在這方麵給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ye) 基地樹立了一個(ge) 很好的榜樣。

  第二,高質量發展理念有利於(yu) 理順政府與(yu) 市場的關(guan) 係,這對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ye) 基地有特殊的意義(yi) 。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ye) 基地過去資源配置以政府為(wei) 主,以國有企業(ye) 為(wei) 主,民營企業(ye) 發展滯後,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相當弱,更談不上起決(jue) 定性作用,主要是黨(dang) 政工團齊動員,招商引資推動經濟發展。因此,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ye) 基地,怎麽(me) 搞好“放管服”,完善營商環境,真正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jue) 定性作用,相比其他城市或地方,是更加突出的問題。

  同時要看到,在老工業(ye) 基地和資源型城市,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這是我和一些經濟學者有些分歧的地方。我認為(wei) ,資源型城市的曆史欠賬是政府欠的賬,政府應該承擔起這方麵的責任。例如,大規模的采煤沉陷區治理能簡單推給市場能解決(jue) 嗎?德國魯爾地區,法國北加萊、蘭(lan) 斯等地的治理,政府也出台了特殊的金融、就業(ye) 和社保政策。再如煤矸石山、棚戶區的治理,政府的欠賬政府出麵償(chang) 還,這是責無旁貸的。如沉陷區的治理就需要政府主導,出台相關(guan) 政策,同時吸引社會(hui) 資金才能較快解決(jue) 。再如,棚戶區改造等問題政府不出麵,完全靠房地產(chan) 市場自行解決(jue) 也是很難的。

  資源型城市轉型、老工業(ye) 基地振興(xing) ,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jue) 定性作用,這是毫無疑問的。同時政府應該更好發揮自己的作用,不僅(jin) 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也有相應的責任。僅(jin) 舉(ju) 一個(ge) 例子,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ye) 地區職工養(yang) 老保險負擔很重,這個(ge) 問題就應當由中央政府統籌考慮。為(wei) 什麽(me) ?老工業(ye) 基地老職工多,不知道徐州情況怎麽(me) 樣,東(dong) 北一些地方負擔非常重。黑龍江現在1.26個(ge) 在職人員養(yang) 一個(ge) 退休人員,職工養(yang) 老保險入不敷出。這種情況下中央政府有責任盡快實現職工基本養(yang) 老全國統籌。徐州生產(chan) 10億(yi) 多噸煤都是徐州自己用了嗎?利潤都留在徐州了嗎?肯定不是,過去計劃調撥支持全國了。我多次建議中央在這方麵要承擔責任。事實上,對於(yu) 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央政府做出了很多努力,已經十多年給予資金轉移支付,對職工養(yang) 老金也給予了大量補助,承擔了一定的責任。問題是職工基本養(yang) 老保險全國統籌至今沒有到位,進展過於(yu) 遲緩。十九大報告提出盡快實現養(yang) 老保險全國統籌,目前邁出了第一步,建立中央調基金,但這遠遠不夠,還要進一步統一繳費率、統一繳費基數、統一經辦機構。此外,在全國統籌的基礎上才能科學合理地統籌劃撥國有資產(chan) 補充職工養(yang) 老保險基金。

  在新的發展理念指導下,以追求高質量發展為(wei) 目標,進一步推進老工業(ye) 基地振興(xing) 與(yu) 資源型城市轉型,有利於(yu) 政府和市場兩(liang) 方麵各司其責,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各司其責。

  第三,高質量發展理念有利於(yu) 理順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和新型產(chan) 業(ye) ,新舊動能轉換的關(guan) 係,這對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ye) 基地有重要意義(yi) 。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ye) 基地,多數產(chan) 業(ye) 結構偏重,往往“一業(ye) 獨大”。如何適應新階段高質量發展、創新發展的需要,與(yu) 其它地區相比,麵臨(lin) 更為(wei) 嚴(yan) 峻的挑戰。在這方麵,徐州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剛才周鐵根書(shu) 記介紹了徐州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和發展新型產(chan) 業(ye) 方麵取得的顯著成績。《改革內(nei) 參》對周書(shu) 記的專(zhuan) 訪文章中,對處理好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老產(chan) 業(ye) 轉型提了6條非常好的創新經驗:一是完善科技政策支持體(ti) 係,精準釋放係列政策紅利。二是促進科技產(chan) 業(ye) 融合,推動高質量發展,圍繞徐州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加快建設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市場為(wei) 導向,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ti) 係,實現科技創新與(yu) 新高尖技術的發展深度融合。三是完善雙創平台體(ti) 係,構築科技企業(ye) 孵化金融鏈條。四是完善協同創新企業(ye) ,借助外力外腦推動企業(ye) 創新發展。五是完善技術轉移轉化體(ti) 係,打通科技與(yu) 經濟結合的渠道。六是完善科技金融扶持體(ti) 係,拓寬創新創業(ye) 的融資渠道。我們(men) 可以看到,這六方麵經驗把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通過新的創新和創業(ye) 融合起來了。

  我不太讚成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當中把老產(chan) 業(ye) 作為(wei) 舊動能,把新產(chan) 業(ye) 作為(wei) 新動能的觀點。有一些地方官員把鋼鐵、煤炭、紡織作為(wei) 舊動能。需要說明,動能和產(chan) 業(ye) 不是一個(ge) 概念,要明確區分。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用新的技術改造會(hui) 煥發青春,與(yu) 新興(xing) 戰略性產(chan) 業(ye) 一樣有發展前途。

  從(cong) 追求高速度轉向高質量發展,有利於(yu) 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ye) 基地處理好以上三方麵的關(guan) 係,這對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ye) 基地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yi) 。徐州在這方麵取得的成功經驗,值得推廣和學習(xi) 。

  (整理:《改革內(nei) 參》記者賈存鬥)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