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zhuan) 家發言

文章

張磊:我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階段性進展和下一步考慮

發稿時間:2019-07-16 16:31:00   來源:开云kaiyun  

  編者按:2019年7月13日,由中國經濟體(ti) 製改革雜誌社與(yu) 中共徐州市委、市人民政府聯合舉(ju) 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 推動新時代改革再出發——全麵踐行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暨‘徐州實踐’高層研討會(hui) ”在江蘇省徐州市召開。本文為(wei) 國家發改委地區振興(xing) 司資源型城市發展處處長張磊的主題演講整理,未經本人審核。


國家發改委地區振興(xing) 司資源型城市發展處處長 張磊 

  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xing) 司資源型城市發展處是負責協調推進全國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的政府職能機構。作為(wei) 一名從(cong) 事資源型地區轉型工作的具體(ti) 工作人員,我有幸見證了十年來我國眾(zhong) 多資源型城市深入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著力加快轉型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的發展曆程。特別是徐州市作為(wei) 江蘇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老工業(ye) 城市,近年來深入貫徹落實總書(shu) 記視察時的重要指示精神,準確把握自身發展階段性特征,大力推進產(chan) 業(ye) 、城市、生態三個(ge) 轉型取得了明顯成效。徐州市的賈汪區作為(wei) 全國69個(ge) 資源枯竭轉型城市之一,連續兩(liang) 年在全國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績效評價(jia) 中獲得優(you) 秀等次,得到國務院大督察通報獎勵,發揮了良好的釋放帶動作用。

  按照會(hui) 議安排,我圍繞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新時代對轉型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下一步具體(ti) 的工作思路三方麵做簡單匯報,供大家參考。

  一、資源型城市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轉型發展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十多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推進資源型地區轉型方麵開展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政策框架基本建立。2001年國務院批準在遼寧省阜新市開展全國首個(ge) 資源枯竭城市經濟轉型試點。資源枯竭城市這一概念正式出現在國家政策文件中。2007年12月,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幹意見》,正式提出資源型城市的概念,進一步擴展了資源型地區轉型的工作內(nei) 涵和領域。2008年、2009年、2010年經國務院批準,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分三批界定了全國69個(ge) 資源枯竭城市,涉及煤炭、油氣、金屬、非金屬、森工等不同資源型地區,並通過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給予了大力支持,初步明確了支持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基本政策框架。

  2012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主持召開全國資源型城市和獨立工礦區轉型工作座談會(hui) ,明確將獨立工礦區納入資源型地區轉型的政策範疇。2013年11月,國家發改委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編製並報請國務院印發了《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首次明確界定了全國262個(ge) 資源型城市,並將其劃分成長型、成熟型、衰退型、再生型四種類型,確立統籌協調,分類指導的政策框架。2015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對深山遠山林場撤並搬遷,參照執行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政策,進一步加強對森工資源型城市的政策支持。2016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的意見》,將采煤沉陷區作為(wei) 資源型地區的特殊類型專(zhuan) 門予以支持,明確了工作的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政策舉(ju) 措。2019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製定印發了《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總體(ti) 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十三五”期間的工作任務。至此由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為(wei) 起始,以全國262個(ge) 資源型城市為(wei) 主體(ti) ,以獨立工礦區采煤沉陷區為(wei) 當前政策著力點,兼顧資源富級地區,國有林區的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發展工作框架和政策體(ti) 係逐步形成豐(feng) 富並基本建立起來。

  二是支持力度逐年增大。截至目前69個(ge) 資源枯竭城市以累計獲得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近1800億(yi) 元,年度轉移支付規模從(cong) 最初的8億(yi) 多元增長到目前超過200億(yi) 元。針對獨立工礦區和采煤沉陷區的發展困難,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支持力度逐年增大。2013年起至今累計安排約170億(yi) 元,中央財政也相繼將獨立工礦區和采煤沉陷區納入了資源枯竭城市轉移支付範圍。財政部、原國土資源部組織實施了主要針對資源枯竭城市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重點工程,累計安排資金約80億(yi) 元。此外,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開發銀行、農(nong) 業(ye) 發展銀行通過專(zhuan) 項建設基金支持獨立工礦區采煤沉陷區轉型發展,以資本金注入的方式累計支持項目建設資金約475億(yi) 元。

  三是工作合力不斷增強。2017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建立了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部級聯席會(hui) 議製度,進一步完善了組織協調機構和工作機製。此外為(wei) 提升轉型政策執行力和中央資金使用效率,督促各級地方政府在新形勢下勇於(yu) 擔當、主動作為(wei) 。2013年以來我委會(hui) 同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國家統計局,共同組織開展了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年度績效評價(jia) 工作,逐步完善了滾動推進、獎懲分明的支持機製。在各方麵共同努力下協調配合,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合力不斷增強。十多年來在黨(dang) 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在國家有關(guan) 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社會(hui) 各界的廣泛參與(yu) 下,資源型地區,特別是資源枯竭城市紮實推進保障改善民生,恢複治理生態環境,培育多元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三項重點任務轉型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一是社會(hui) 民生曆史遺留問題基本解決(jue) 。十年來資源枯竭城市充分發揮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和預算內(nei) 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加快推進民生領域轉型攻堅,人民群眾(zhong) 特別是生活困難群體(ti) 的生活質量持續改善,城鄉(xiang) 麵貌發生根本性的變化。70%的資源枯竭城市完成棚戶區改造任務,累計改造2億(yi) 平方米,惠及近750萬(wan) 人。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增長4.8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7倍,增長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曆史遺留的就業(ye) 、社保等問題基本解決(jue) ,積累的社會(hui) 矛盾有效緩解,社會(hui) 治理水平和和諧氛圍大幅度提升。

  二是生態環境狀況逐步地好轉。汙水處理、工業(ye) 固體(ti) 廢物綜合利用能力不斷提升,空氣質量不斷優(you) 化,節能減排工作有序推進,礦山環境治理工作不斷深入,生態環境再現綠水青山。以徐州市賈汪區為(wei) 例,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將采煤沉陷區治理包袱變為(wei) 獨特的發展資源,先後實施了潘安湖等沉陷區治理工程,累計實施項目80多個(ge) ,治理麵積近7萬(wan) 畝(mu) ,實現了工礦型城鎮向宜居型城區的轉變,被總書(shu) 記讚為(wei) “賈汪真旺”。

  三是接續產(chan) 業(ye) 發展勢頭良好。資源枯竭城市經濟發展對資源開采的依賴程度不斷降低,主導資源的產(chan) 值占工業(ye) 總產(chan) 值的比重比10年前下降了一半,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的比重已經超過50%,產(chan) 業(ye) 結構由一業(ye) 獨大逐步轉向多元支撐。新舊動能的轉換為(wei) 資源枯竭城市轉型注入了內(nei) 生動力。地區生產(chan) 總值年均增速,由轉型前遠低於(yu) 全國平均水平提高到目前高於(yu) 全國平均水平1.4個(ge) 百分點。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翻了近兩(liang) 番。經過十多年來的努力,資源型地區特別是資源枯竭城市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wei) 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轉型工作已經站在了新的曆史起點上。

  回顧轉型曆程我們(men) 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經驗:一是必須堅持以改善民生為(wei) 中心,以就業(ye) 、社保、棚戶區、生態環境等人民群眾(zhong) 高度關(guan) 注的曆史遺留問題為(wei) 突破口,使轉型工作得到人民群眾(zhong) 的忠心擁護和社會(hui) 各界的廣泛參與(yu) 。

  二是必須堅持以綠色發展為(wei) 遵循,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guan) 係,堅持生態保護優(you) 先,加快構建綠色發展方式,使綠水青山產(chan) 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

  三是必須堅持以多元產(chan) 業(ye) 為(wei) 支撐,加快培育壯大多元並舉(ju) 、多級支撐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徹底改變資源型產(chan) 業(ye) 一業(ye) 獨大的經濟結構,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

  四是必須堅持以長效機製為(wei) 保障。我國資源開發屬於(yu) 成長期和成熟期的城市,占全部資源型城市總數的2/3,要避免這些城市重蹈礦竭城衰的覆轍。必須加快建立開發秩序約束,資源開發收益分配共享,資源產(chan) 品價(jia) 格形成,接續產(chan) 業(ye) 扶持等長效機製,為(wei) 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的製度機製保障。

  五是必須堅持以統籌規劃為(wei) 引領,建立國家層麵頂層設計,各級地方政府分級負責,銜接有效的規劃體(ti) 係,充分發揮轉型規劃的指導和引領作用。

  二、進入新時代資源型地區轉型工作麵臨(lin) 新的任務。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問題,近年來先後多次赴資源型地區調研,並就轉型提出一係列的重要指示。2017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山西省調研時指出,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形成多元支撐的產(chan) 業(ye) 結構格局是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課題。在與(yu) 山西省委同誌重要座談,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專(zhuan) 門就采煤沉陷區問題做出重要指示,要求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積極推進采煤沉陷區的綜合治理。2017年12月1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十九大後首次地方調研來到徐州賈汪,對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指出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是一篇大文章,關(guan) 鍵是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同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塌陷區要堅持走符合國情的轉型發展之路,打造綠水青山,並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對采煤塌陷區整治的有益經驗要注意總結推廣。按照總書(shu) 記指示,去年12月12日國家發改委在徐州賈汪區召開了全國資源枯竭城市暨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現場會(hui) ,對賈汪的經驗進行了總結推廣。2018年9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遼寧省撫順時指出,開展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要本著科學的態度和精神搞好評估認證,做好整合利用這篇大文章。對於(yu) 資源枯竭城市總書(shu) 記強調十分牽掛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黨(dang) 中央投入大量資金解決(jue) 棚戶區和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問題很有必要也很值得。資源枯竭型城市在轉型發展中首先要解決(jue) 好民生問題,保障好困難群眾(zhong) 生活。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係列重要指示精神,覆蓋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民生、生態、產(chan) 業(ye) 三個(ge) 核心問題,是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在資源型地區轉型工作領域的生動體(ti) 現,是新時代推動轉型工作的根本遵循。我們(men) 要深刻認識推進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是踐行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的必然要求。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生態文明建設美麗(li) 中國的必然要求。但是資源型地區的轉型發展是一個(ge) 世界性的難題,需要長期的曆史過程,西方發達國家資源型地區轉型普遍經過了數十年的時間,德國魯爾區上世紀60年代開始推進轉型工作,至今仍在轉型進程中。當地的失業(ye) 率仍然明顯高於(yu) 原西德地區的平均水平,經過近些年來的發展,我國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目前仍處於(yu) 爬坡過坎的關(guan) 鍵階段。當今世界正在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經濟發展穩中有變,麵對錯綜複雜的內(nei) 外部環境,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科學審視轉型麵臨(lin) 的新情況、新問題。

  一是轉型發展不夠平衡,與(yu)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任務要求不相適應,一些資源型地區受製於(yu) 區位條件較差,環境承載力較弱,要素集聚能力不強,市場機製不活,轉型發展壓力很大,特別是獨立工礦區和采煤沉陷區等特殊類型地區,逐漸成為(wei) 區域發展的孤島,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日益凸顯。

  二是轉型發展不夠充分,與(yu) 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相適應。當前一些資源型地區因開采引發的地質災害頻發,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時有發生,基礎設施和居民住宅破壞嚴(yan) 重。據統計有80%的地區,位於(yu) 礦山地質災害易發區,半數以上的礦區基礎設施受損或老化,60%以上的礦區公共服務功能不完善,一些偏遠工礦區生產(chan) 生活條件還很辛苦,與(yu) 人民群眾(zhong) 美好生活需要有很大的差距。

  三是轉型發展的質量亟待提升,與(yu) 推動高質量的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一些地區資源型產(chan) 業(ye) 占工業(ye) 比重仍然高達70%左右。抵禦資源價(jia) 格波動和經濟周期性調整能力還比較差,大部分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內(nei) 生力尚未完全形成,結構調整還不徹底,產(chan) 業(ye) 趨同化現象突出。部分地區甚至麵臨(lin) 二次轉型的困境。

  四是轉型發展體(ti) 製機製尚不健全,與(yu) 建立可持續發展長效機製的需求不相適應。資源開發的行為(wei) 方式有待進一步的規範,反映市場供求關(guan) 係,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性產(chan) 品價(jia) 格形成機製尚未形成。資源開發企業(ye) 在生態環境補償(chang) 、安全生產(chan) 、、職業(ye) 病防治方麵主體(ti) 責任仍有待進一步的落實。扶持接續替代產(chan) 業(ye) 發展的政策體(ti) 係還不夠完善,市場主體(ti) 活力尚未有效的激發。涉資源收益分配改革涉及深層次的利益格局調整,協調平衡各方訴求的難度還很大。

  三、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迎難而上,推動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

  一是要加強分類指導,力求精準施策。我國資源型地區數量眾(zhong) 多,發展基礎和條件各異,資源開發處於(yu) 不同的階段,經濟社會(hui) 發展水平差異較大,麵臨(lin) 的發展機遇和矛盾問題也不盡相同,必須遵循因地製宜,分類指導的原則,明確各類型地區的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通過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引導支持不同地區實現特色發展。我們(men) 將會(hui) 同相關(guan) 部門深入研究新時代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的新舉(ju) 措,推動形成更加有利於(yu) 轉型的政策環境。

  二是強化產(chan) 業(ye) 轉型著力調整結構。從(cong) 中長期來看,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的關(guan) 鍵是產(chan) 業(ye) 轉型,要著力構建多元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一方麵促進傳(chuan) 統動能改造提升,提高資源型產(chan) 業(ye) 技術和工藝水平,做大做強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打造若幹個(ge) 產(chan) 業(ye) 鏈完整、特色鮮明、主業(ye) 突出的資源精深加工產(chan) 業(ye) 基地。另外一方麵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打造若幹優(you) 勢明顯,具有較強競爭(zheng) 力的接續替代產(chan) 業(ye) 集群。同時加強人才培養(yang) 和引進持續優(you) 化營商環境增強可持續發展活力。

  三是聚焦困難地區解決(jue) 難點問題。獨立工礦區、采煤沉陷區等特殊困難地區轉型發展任務艱巨,下一步集中力量突出重點,以改善礦區發展條件,保障群眾(zhong) 基本生活為(wei) 核心,加快推進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區居民搬遷,確實提升礦區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善礦區生態環境,扶持一批帶動就業(ye) 能力強的產(chan) 業(ye) 平台,吸納礦區居民就業(ye) 。

  四是持續深化改革,完善體(ti) 製機製,強化開發秩序約束機製,嚴(yan) 格執行礦產(chan) 資源勘察開發準入和分區管理製度,健全資源型產(chan) 品價(jia) 格形成機製,努力使產(chan) 品價(jia) 格靈活反映市場供求關(guan) 係,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研究健全資源開發補償(chang) 機製和收益分配共享機製,促進資源開發收益向資源型地區傾(qing) 斜。進一步落實接續替代產(chan) 業(ye) 扶持機製,加強政策引導,激發市場主體(ti) 活力。

  五是堅持各方協同形成工作合力。加強部門之間的政策協調和工作配合,落實各級地方政府轉型主體(ti) 責任,有效發揮政府引導支持作用和各類市場主體(ti) 的積極性,努力形成良好的社會(hui) 預期,形成推動轉型發展工作的合力。

  新時代推動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仍然任重道遠,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更需砥礪前行,我們(men) 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與(yu) 在座各位領導專(zhuan) 家和同事們(men) 一道努力將資源型地區轉型工作繼續推向深入。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