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領導發言

文章

任玉嶺:高質量發展需以六個抓手牽引和推動

發稿時間:2019-07-16 16:30:28   來源:开云kaiyun  

  編者按:2019年7月13日,由中國經濟體(ti) 製改革雜誌社與(yu) 中共徐州市委、市人民政府聯合舉(ju) 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 推動新時代改革再出發——全麵踐行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暨‘徐州實踐’高層研討會(hui) ”在江蘇省徐州市召開。本文為(wei) 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參事任玉嶺的主題演講整理稿,已經本人審閱。



會(hui) 議現場

  很高興(xing) 到徐州來出席由kaiyun官方地址研究會(hui) 主辦的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

  高質量發展是在發展的問題意識與(yu) 目標意識相統一的前提下提出的。是確保我國經濟發展,遵循經濟規律行穩致遠,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為(wei) 了使高質量發展落到實處,我認為(wei) 需以6個(ge) 抓手牽引和推動。

  一、必須以“四個(ge) 自信”為(wei) 抓手,大力推進“五種理念”的落實。

  我們(men) 的高質量發展,是針對發展的問題提出的,但又是以確保我們(men) 的特色目標為(wei) 宗旨的,我們(men) 既需要降成本、節資源、減汙染、提效率、增效益的高質量發展,又需要使我們(men) 的發展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適應主要矛盾的變化,確保小康建設的“全麵”兩(liang) 個(ge) 字,做到充分發展、平衡發展,實現公平正義(yi) 和發展成果共享。而要做到這樣的高質量發展,必須以“四個(ge) 自信”為(wei) 抓手,堅持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種理念推進我們(men) 的發展。

 


 任玉嶺在大會(hui) 上講話

  高質量發展需要定力和方向,沒有定力就會(hui) 搖擺不定,沒有方向,就會(hui) 瞎子摸象。隻有抓住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理論、製度和文化自信的抓手,堅定四個(ge) 自信,我們(men) 才能堅定信仰,增強力量,才能在落實創新、協調、綠色、共享的發展中方向明、定位準,才能打破既得利益的藩籬和破除不良的路徑慣性,才能在克難攻堅中堅定不移、百折不撓,使五種發展理念更好落實,取得更大成功。

  二、必須以城市化為(wei) 抓手,狠抓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城鄉(xiang) 統籌。

  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城市化滯後和農(nong) 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們(men) 最大的短板。這也是我國發展質量不高症結的重要一環。為(wei) 此,高質量發展,必須進一步推進城市化,必須重視以城帶鄉(xiang) 的發展,狠抓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城鄉(xiang) 統籌。

  據我調研,很多發達國家,也也包括欠發達的印度和土耳其等,早年城市發展都有大量的貧民窟。貧民窟聚集了早期湧入城市的大量農(nong) 民,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城市發展和經濟能力提升後,貧民窟逐漸消失,在貧民窟居住的農(nong) 民都成了工人和市民。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我問一位大學校長,他們(men) 原先的貧民窟那去了,他指著麵前的高樓大廈說,這就是原先貧民窟所在地,其中的貧民都成了大樓中的員工和市民。在土耳其,接待我們(men) 的人在安卡拉古城上告訴我們(men) ,周邊原來都是貧民窟,後來城市發展了,那裏的窮人有了工作,上了班,政府對他們(men) 的住房進行了改造,修了路,種了樹,綠蔭下的黑瓦黃牆,整齊的街區就是原來的貧民窟。我講這個(ge) 情況的目的是想說,我們(men) 為(wei) 了安定,各城市不許有貧民窟,這不僅(jin) 抑製了農(nong) 民進城,而且使很多農(nong) 民工在城市裏工作40年都有了,還沒資格入城。由此造成了第一製造業(ye) 大國農(nong) 村戶籍的人迄今還有58%。也正是城市化的緩慢,造成了中國城市與(yu) 農(nong) 村的巨大差距,即是已進城的農(nong) 民工,還有2億(yi) 人因城市房價(jia) 極高和子女不能高考而不能在城市安居。

  為(wei) 此,要推進高質量發展,就要致力於(yu) 農(nong) 村的發展和升級,要解決(jue) 好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主要矛盾。我認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必須要有城市化的帶動。根據我的調研,城市化率高的地方,農(nong) 村麵貌就新,農(nong) 民收入就高,農(nong) 村破舊、農(nong) 民較窮的地方,都是城市少、城市小,缺乏城市帶動的地方。為(wei) 此,我們(men) 必須對我國城市化做好頂層設計,設法把城市化受阻的短板補上。


考察參觀

  為(wei) 了補好這塊短板,黨(dang) 的十九大提出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在各方麵的共同努力下,正在按照“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目標努力推進。根據自己對國內(nei) 國外的考察和調研,我認為(wei) 鄉(xiang) 村要實現二十字目標,還必須有農(nong) 民的城市化的牽引和推動。沒有對農(nong) 村人口的減少和農(nong) 民更多的變市民,我們(men) 很多農(nong) 村還很難做到強起來、富起來、美起來,因為(wei) 中國人口多、土地少、土地產(chan) 出低。現在的農(nong) 村多為(wei) “三八”、“六一”、“九九”部隊,有的人講還有一個(ge) “250部隊”,這確是廣大農(nong) 村的實際情況,這些人都放在農(nong) 村去養(yang) ,農(nong) 村是缺乏承受能力的,相反,我們(men) 需要降低城市的門檻,把更多的“三八、六一、九九、二五O”人員放到城市來進行妥善安排,這才是最有希望,最有實際價(jia) 值的。城市發展,既需要從(cong) 理論上破除“中國已進入逆城市化階段”的謬誤,又需要改變長期以來重城輕鄉(xiang) ,重富輕貧、重錦上添花輕雪中送炭和熱衷於(yu) 花上壘花的發展路徑與(yu) 慣性。

  隻有進一步解放思想和解決(jue) 好這些問題,我們(men) 的城市化才能真正的更好推進,隻有把城市看成國家的、民族的,把城市化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統一起來,真正做到城鄉(xiang) 統籌,鄉(xiang) 村才能真的振興(xing) 。我們(men) 全局的高質量發展才能得以保證。

  三、必須以“人文交匯”為(wei) 抓手,堅持擴大開放。

  開放發展是五種發展理念之一。要保證五種發展理念的落實,必須要擴大開放。我國四十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歸根結蒂來自於(yu) 對外的擴大開放。中國前三十年經濟發展相對緩慢,重要原因是被封鎖、不開放。進入上世紀70年代,我們(men) 不僅(jin) 正式加入了聯合國,而且中美關(guan) 係在毛澤東(dong) 、周恩來的推進下取得了重大進展,並發表了中美聯合公報。1978年中國的對外開放,特別是四個(ge) 特區的劃定及14個(ge) 沿海城市的對外開放,大大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的發展。

  人類發展一直是在不斷的對內(nei) 對外的擴大開放中前行的,開放促進了人流、物流、科技流、文化流及資金流的聚集與(yu) 碰撞,並因此,開闊了人的眼界,促進了取長補短和創新發展。改革開放後的1982、1983年,我在紐約、倫(lun) 敦、巴黎、東(dong) 京等地多次感受到那些地方,因開放力度較大,而致不同頭發、不同膚色、不同民族、操不同語言的人可以匯聚一起。這種匯聚,我叫他“人文交匯”,是人文交匯促進了這些地方的創新、發展和繁榮。

  今天,我們(men) 要推進高質量發展,就要以人文交匯為(wei) 抓手進一步擴大開放,不僅(jin) 要讓五湖四海的文人、商人、科學家、政治家向我們(men) 城市聚集,而且要促成更多企業(ye) 和單位“人文交匯”。而要達到“人文交匯”,一是需要加大對外宣傳(chuan) ,提高知名度,讓我們(men) 走向世界,讓世界認識我們(men) 。二是需要貫徹好“兩(liang) 山理論”,美化、綠化和淨化生存與(yu) 營商環境,做到宜商宜學宜居,三是需要有更多開放舉(ju) 措的支持,用好“一帶一路”的吸引力,凝聚力。四是要學好用好我國的外交政策及其創造的引進來與(yu) 走出去的各種機遇。五是各企業(ye) 、各單位,要空出位置,創造條件為(wei) “人文交匯”搭建平台。

  四、必須以信息化為(wei) 抓手,搞好創新驅動。

  在當今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中,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高質量發展,一定要把創新驅動戰略,擺在推進發展的首要位置,要把創新作為(wei) 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作為(wei) 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

  創新發展,首先要以信息化為(wei) 抓手,大力推進線上教育、線上醫療、線上購物和製造業(ye) 的自動化、智能化,尤其要把人工智能作為(wei) 總體(ti) 發展的動力和引擎,勇於(yu) 參加人工智能發展與(yu) 應用的實踐和競爭(zheng) 。

  人工智能,作為(wei) 新一輪產(chan) 業(ye) 革命的核心驅動力和製造業(ye) 的新引擎,必將進一步釋放出曆次科技革命與(yu) 產(chan) 業(ye) 革命蓄積的巨大能力,推動生產(chan) 、分配、交換、消費各個(ge) 環節的重構,催生出更多新技術、新產(chan) 品、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實現生產(chan) 力的躍升。因此,高質量發展,一定要抓牢這個(ge) 抓手,推動人工智能與(yu) 製造業(ye) 的相融合,促進製造業(ye) 彎道超車,以改變我國製造業(ye) 處於(yu) 第三梯隊的後進現狀。

  我們(men) 講的創新驅動,包括思維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就是要重視全麵創新。在技術創新方麵,要舍得加大投入和用好人才紅利。我們(men) 經濟發展質量 不高,其原因有二,一是長期以來研發投入不足,1985年我去日本三多利研究院,院長說他們(men) 的投入占到企業(ye) 營業(ye) 額15%,1992年我去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校長說,他們(men) 每年有1億(yi) 美元的研發投入都是企業(ye) 委托的。而我們(men) 進入新世紀的2003年,我在中關(guan) 村調研時,各大公司研發投入還大多停留在營業(ye) 額的1%左右。我們(men) 的大學更少見有企業(ye) 委托研發的資金投入。二是我們(men) 生產(chan) 第一線的操作人員、文化水平偏低,1985年我到美國矽穀調研時問了生產(chan) 線上工人的學曆狀況,他們(men) 大多是大專(zhuan) 水平。而我們(men) 國家進入新世紀初在老工業(ye) 基地沈陽統計時,工人的學曆僅(jin) 有6年多一點。

  為(wei) 了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緊緊圍繞降低成本,節約資源,減少汙染,搞好創新。為(wei) 此,要加大研發投入,我國現在的研發費用已達1.67萬(wan) 億(yi) 元,占GDP的2.2%,居世界第二。創新的土壤已經增肥,但還不夠,尤其需要廣大企業(ye) 加大研發投入。再就是,我國現在每年有800萬(wan) 大學畢業(ye) 生,有40萬(wan) 海歸,我們(men) 的廣大企業(ye) 一定要抓住這個(ge) 機遇聚集人才,既大力提高操作第一線的人員水平,又要壯大研發隊伍,用好人才紅利,強化研發創新。


考察參觀

  五、必須以激發市場活力為(wei) 抓手,發揮好市場與(yu) 政府的作用。

  高質量發展,需要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激活市場活力和市場對經濟的牽引和拉動。為(wei) 此,一定要確保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市場決(jue) 定資源配置,為(wei) 此,我們(men) 的改革需要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和政府對市場的過多幹預,讓市場在所有資源配置領域充分發揮作用,推動資源配置取得效益最大化和取得高效率。

  但是,也必須明確我們(men) 的目標是實行的是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堅持發揮好黨(dang) 和政府在市場監管,秩序維護中確保公平競爭(zheng) ,促進共同富裕,這既是我們(men) 的初心所在,也是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必然的優(you) 越性。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繆爾達爾,通過他的試驗證明,不均衡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必須要有政府的幹預,否則會(hui) 兩(liang) 極分化。因此,高質量發展一定要以激活市場活力為(wei) 抓手,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各自作用。要在保證市場充分發揮決(jue) 定性作用的前提下,讓政府管好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防止兩(liang) 極分化的發生,既不能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取代和否定政府的作用,也不能用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取代和否定市場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

  此外,我們(men) 的高質量發展,還需要有公有製為(wei) 主體(ti) ,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經濟製度作保證。既需要堅持公有製經濟的主體(ti) 地位,搞好國有企業(ye) 改革,通過混合經濟發展把國有資本做強做大,也需要毫不動搖的鼓勵、支持、引導非公經濟發展,壯大民營經濟,使其走向更廣闊的舞台。

  為(wei) 此,既需要保證非公經濟的公平競爭(zheng) 環境,並從(cong) 降稅、融資及財產(chan) 保障方麵,激活非公經濟,搞好高質量發展,又要按照既親(qin) 又清的原則,處理好公私、義(yi) 利、是非、儉(jian) 奢、得失的關(guan) 係,保證非公經濟在行穩致遠的發展中,做到社會(hui) 的氣正風清。

  六、必須以發展物流為(wei) 抓手,利用好交通優(you) 化的營商環境。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我們(men) 經濟發展的重要經驗之一。經過七十年的偉(wei) 大鬥爭(zheng) ,“先修路”的工作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們(men) 的高質量發展,一定要以發展物流為(wei) 抓手,發揮好交通優(you) 化的重要作用。

  迄今我們(men) 已修起公路469.63萬(wan) 公裏,其中高速公路13萬(wan) 公裏。建成鐵路13.1萬(wan) 公裏,其中高鐵2.9萬(wan) 公裏。還開通12.71萬(wan) 公裏內(nei) 河航運,修起港口碼頭30388個(ge) ,建起民航機場236個(ge) ,橋梁和隧道已分別建起86萬(wan) 座和8200洞。由此帶起的物流總量已達250萬(wan) 億(yi) 元,近年來崛起的快遞物流,遍及中國廣大城鄉(xiang) 。大大開通了投資興(xing) 業(ye) 和百姓致富的渠道。

  物流是經濟發展的產(chan) 物,也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我們(men) 有不少城市,製造業(ye) 並不發達,但因為(wei) 利用交通優(you) 勢,狠抓了物流而促進了崛起。前些年,臨(lin) 沂市的崛起,山東(dong) 金鄉(xiang) 的崛起,以及近些年鄭州航空物流,重慶中歐班列的大發展,都對地方發展起到了重大帶動作用。重慶中歐班列甚至吸引了越南和老撾的貨物,通過重慶運往歐洲。

  中國作為(wei) 最大的製造業(ye) 大國,製造業(ye) 占了世界27%,製造業(ye) 增加值是美國的1.5倍,日本的3倍,是美日德三國的總合。當今不僅(jin) 世界各國對中國的產(chan) 品有巨大需求,而且隨著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增加和購買(mai) 力不斷上升,國外的貨物在中國也有巨大市場。因此,高質量發展,一定要瞄準國內(nei) 外兩(liang) 個(ge) 市場需求,充分利用好海陸空交通優(you) 勢,發揮好物流業(ye) 對製造業(ye) 、旅遊業(ye) 發展的帶動作用,為(wei) 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任玉嶺 原國務院參事,第九、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智庫》、《國家智庫》主編)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