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hui)

文章

“無廢城市”建設的國際經驗分析

發稿時間:2019-06-26 14:28:32   來源:《區域經濟評論》   作者:李金惠

  無廢(zero waste)理念興(xing) 起於(yu) 20世紀90年代後期,受到政治家的廣泛歡迎。21世紀以來,歐盟、日本、美國、澳大利亞(ya) 、新西蘭(lan) 、新加坡等國家製定了零廢棄戰略。歐盟的“循環經濟一攬子計劃”、日本的構建循環型社會(hui) ,均是以整合經濟體(ti) 係中的資源流與(yu) 廢物流,減少原材料使用和廢物產(chan) 生、降低環境風險,實現可持續發展為(wei) 目標。隨著中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的發布,亟待分析“無廢城市”建設的國際經驗,製訂綜合固體(ti) 廢物管理方案。

  一、“無廢”理念

  1973年,保羅·帕爾默首次使用了無廢(zero waste)一詞,用於(yu) 從(cong) 化學品中回收原料(Palmer,2004)。直至20世紀90年代後期,這一理念才受到了社會(hui) 各界的廣泛關(guan) 注。1989年,美國加利福尼亞(ya) 州通過了綜合廢物管理法案(Integrated Waste Management Act),設立了到1995年廢物填埋量減少25%,到2000年廢物填埋量減少50%的目標。1995年,澳大利亞(ya) 首都堪培拉通過了到2010年實現無廢的法案(No Waste by 2010 bill),成為(wei) 世界上首個(ge) 官方設立無廢目標的城市(Snow and Dickinson, 2003)。自此之後,澳大利亞(ya) 阿德萊德、美國舊金山和加拿大溫哥華等許多城市都將無廢作為(wei) 廢物管理戰略的重要部分(Connett,2006;SF-Environment, 2013)。中國在固體(ti) 廢物管理領域,經曆了末端控製、全過程控製的漫長探索過程,2018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旨在從(cong) 城市整體(ti) 層麵深化固體(ti) 廢物綜合管理改革。《方案》指出,“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wei) 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ti) 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ti) 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這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

  2002年,新西蘭(lan) 零廢棄信托基金定義(yi) 了“無廢”的概念:“無廢是一個(ge) 新的目標,尋求重新設計資源和材料在社會(hui) 中的流動方式,形成一體(ti) 化的循環係統。無廢理念既包括追求回收最大化、廢物最小化的末端解決(jue) 方案,也包括考慮產(chan) 品再使用、維修和回收,使材料重新回到自然係統或投入市場的產(chan) 品設計理念。無廢理念是一個(ge) 美好的願景,重新設計工業(ye) 體(ti) 係,使我們(men) 不再把大自然看作是無窮無盡的材料供應來源”(Tennant-Wood, 2003)。國際零廢棄聯盟在2004年首次給出了“無廢”的工作定義(yi) ,並在2009年組織專(zhuan) 家將該定義(yi) 修訂為(wei) :“無廢是一個(ge) 符合倫(lun) 理、經濟、高效、有遠見的目標,引導人們(men) 改變日常生活方式和做法,以效仿自然界可持續的循環,所有廢棄的材料都設計成可供其他過程使用的資源。無廢理念要求係統地設計和管理產(chan) 品及過程,避免和減少原材料使用量、廢物產(chan) 生量,減少原材料和廢物中的有毒物質,保存或回收所有資源,而不是以焚燒或填埋的方式處理廢物”(ZWIA, 2009)。

  學術界還在持續完善無廢理念的定義(yi) ,尚未形成統一共識。無廢理念的核心是對於(yu) 廢物價(jia) 值的重新定義(yi) ,需要意識到廢物是潛在的資源(Ewijk and Stegemann,2016)。無廢理念要求的是應用一種係統整體(ti) 性的方法,以全方位削減廢物,降低廢物管理過程中的風險為(wei) 目標,關(guan) 注的並不僅(jin) 僅(jin) 是廢物產(chan) 生後的管理,其所涵蓋的範疇還包括預防廢物產(chan) 生、廢物源頭減量,及供應鏈下遊各環節的廢物削減,減少廢物填埋和焚燒(T. Curran, 2012)。在城市和社會(hui) 層麵係統性地實現無廢應為(wei) 如下理想性的目標做出努力:能源、資源、人力等的零廢棄;大氣、水、土壤的汙染零排放;管理、生產(chan) 等活動的廢物零產(chan) 生;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的廢物零產(chan) 生;工藝過程和產(chan) 品中有毒物質的零使用。從(cong) 廣度上看,“無廢”戰略的成功實施應考慮如下幾個(ge) 方麵的問題:實施地區/參與(yu) 相關(guan) 方的背景特色、管理問題、社會(hui) 文化特征、環境問題、經濟問題、管理機構、環境治理與(yu) 政策(Zaman,2014)。

  二、“無廢城市”建設的國際政策

  國際社會(hui) 在“無廢城市”建設方麵開展了大量實踐,包括歐洲、日本、新加坡、新西蘭(lan) 、澳大利亞(ya) 等。在2019年3月召開的聯合國第四屆環境大會(hui) 上,“無廢城市”議題也是各國關(guan) 注的重點。在國家宣言中,來自巴西、新加坡和肯尼亞(ya) 等國家的代表均對廢物管理問題表示關(guan) 切,其中巴西代表提出廢物的環境無害化管理是目前各國麵臨(lin) 的最緊迫的問題之一。在大會(hui) 關(guan) 於(yu) 《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無害化管理》的決(jue) 議中,各國代表也一致同意將“支持創新的廢物管理措施,例如在一些國家或地區開展的零廢棄物倡議,以盡量減少廢物和發展適當的廢物管理基礎設施及其他設施”等廢物管理倡議寫(xie) 入決(jue) 議並予以通過。

  歐盟由於(yu) 長期依賴部分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進口,於(yu) 2018年製定和頒布了雄心勃勃的“循環經濟一攬子計劃”,旨在通過更廣泛的回收和再使用構建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的閉路循環,使產(chan) 品、材料和資源的價(jia) 值在經濟中維持的時間最大化,廢物的產(chan) 生最小化,從(cong) 而提升歐洲經濟競爭(zheng) 力、創造就業(ye) 機會(hui) ,將歐盟打造成可持續、低碳、資源高效的經濟體(ti) 。“循環經濟一攬子計劃”包括歐盟議會(hui) 修訂的四項指令:《填埋指令》(EU 2018/850)、《廢物框架指令》(EU2018/851)、《包裝廢棄物指令》(EU 2018/852)及《關(guan) 於(yu) 報廢車輛、電池和蓄電池、廢電池和廢蓄電池以及廢電器和電子設備的指令》(EU 2018/849)。《廢物框架指令》(EU2018/851)要求歐盟成員國將廢物管理體(ti) 係改造提升,形成可持續物料管理體(ti) 係,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確保將廢物視為(wei) 資源。該指令的核心指向廢物層級管理的執行,按照“預防廢物產(chan) 生—再使用—材料回收—能量回收—填埋”的優(you) 先級次序進行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廢物焚燒和填埋。《填埋指令》(EU 2018/850)要求歐盟成員國大幅降低廢物填埋量,到2030年,可回收材料和能量的廢物,不得進入填埋場。這將防止對人類健康和環境帶來有害後果,並確保按照廢物層級管理優(you) 先次序,通過合理的廢物管理回收具有經濟價(jia) 值的廢物材料。“循環經濟一攬子計劃”所體(ti) 現的管理理念更接近學術界提出的無廢理念,其中包括使廢物管理與(yu) 智能化、可持續性、包容性增長相結合的重要規則,而其他國家的政策多停留在廢物層級管理的角度,往往導致廢物管理重回收而減少了對於(yu) 廢物預防和源頭減量的重視(N. Pietzsch,2017)。

  在自然資源和土地資源稀缺的基本國情下,1994年12月,日本內(nei) 閣製定《環境基本計劃》,首次提出“實現以循環為(wei) 基調的經濟社會(hui) 體(ti) 製”。2000年日本通過了《循環型社會(hui) 形成推進基本法》,提出建立“環之國”(李岩,2010),以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為(wei) 核心,旨在將自然資源消耗和環境負擔降到最低。從(cong) 這一點來看,日本循環型社會(hui) 體(ti) 現了無廢理念中將資源最大限度地保留在經濟體(ti) 係重循環,並降低固體(ti) 廢物管理風險這一要義(yi) 。依據《循環型社會(hui) 形成推進基本法》,2003年日本通過了第一個(ge) 《推進循環型社會(hui) 形成基本計劃》,並每5年發布新的推進計劃。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2013年發布的第三個(ge) 《推進循環型社會(hui) 形成基本計劃》中將工作重點由再資源化轉向了源頭減量和再使用。《推進循環型社會(hui) 形成基本計劃》將資源產(chan) 出率、循環利用率、最終處置量作為(wei) 循環型社會(hui) 建設的約束性目標,分別從(cong) 前端、過程、末端評估經濟係統中原材料投入強度,廢物回收利用情況和廢物最終處置情況。由此可見,對於(yu) 資源投入使用、副產(chan) 品、廢物等的產(chan) 生和回收利用以及最終處置等,這一係列相關(guan) 信息和數據的收集、監測和評估,對城市物質代謝情況的分析,是建立“無廢城市”的基礎保障。2018年日本政府發布了第四次《推進循環型社會(hui) 形成基本計劃》,在區域循環與(yu) 生態圈建立方麵,提出了考慮區域特色與(yu) 循環資源的性質,以最優(you) 規模實現多層次資源循環。在區域層麵,具備糧食、能源供應優(you) 勢的城市,可以向周邊城市輸送食物和能源,具有廢物處理設施的城市,可向周邊城市提供廢物處理服務。由此可見,“無廢城市”的建立包括微觀、中觀、宏觀三個(ge) 層麵,需要區域和國家的頂層規劃。以生產(chan) 者延伸責任製的實施為(wei) 例,其在城市層次的實施是不具有可行性的。

  三、國際企業(ye) 無廢戰略實踐

  對企業(ye) 而言,無廢理念意味著更為(wei) 高效和一體(ti) 化的新標準和競爭(zheng) 力,包括勞動力、資本和原材料生產(chan) 率的提高。企業(ye) 投入生產(chan) 的所有物料都用於(yu) 生產(chan) 最終產(chan) 品,或轉化為(wei) 其他工業(ye) 過程的原材料,要求各行業(ye) 重新組織形成產(chan) 業(ye) 集群或產(chan) 業(ye) 共生網絡。實施清潔生產(chan) 、生態設計,履行生產(chan) 者延伸責任製,形成產(chan) 業(ye) 共生網絡、構建綠色供應鏈都是企業(ye) 實現其無廢戰略的具體(ti) 手段。在清潔生產(chan) 方麵,3M公司很早就踐行了“3P”計劃,即汙染、防治、付款(Pollution、Prevention、Pays)計劃,首先停止製造汙染。其目標就是通過預防汙染,從(cong) 根源上開始控製汙染問題,這也就節約了後期的治理成本(陳玉祥,1999)。在生態設計方麵,可口可樂(le) 公司很早就對可樂(le) 瓶的環保生產(chan) 和回收利用進行了研究,對飲料包裝瓶進行了全程跟蹤和定量分析,最終找出對環境破壞最小,需要的原材料和能源最少的包裝材料。此外,可口可樂(le) 公司在包裝瓶上的研究和調整還包括減輕塑料瓶和鋁瓶的重量(Franklin Associates, 1991)。

  歐盟“循環經濟一攬子計劃”中,在生產(chan) 環節,以落實生產(chan) 者責任為(wei) 核心,設計和生產(chan) 易於(yu) 維修、拆解和再利用的產(chan) 品,提升產(chan) 品耐用性;在消費環節,強調了落實生產(chan) 者延伸責任製和向消費者提供信息,幫助其選擇可持續的產(chan) 品和服務。由此可見,生產(chan) 者延伸責任製是企業(ye) 實施無廢戰略的重要手段。從(cong) 資源循環利用的角度來看,以生產(chan) 者責任延伸製來實現產(chan) 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回收利用,為(wei) 了減少回收利用的成本,企業(ye) 在產(chan) 品設計階段會(hui) 減少有害物質的使用,也會(hui) 將產(chan) 品的可拆解性、材料回收利用最大化等因素考慮在內(nei) 。

  四、國際社會(hui) 無廢戰略實踐

  “無廢城市”建設涉及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方方麵麵,必須由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公眾(zhong) 是廢物的產(chan) 生者,理應承擔廢物處置的共同責任。固體(ti) 廢物管理由回收轉向注重廢物預防和再使用,對於(yu) 公眾(zhong) 的環境教育,轉變其消費和行為(wei) 模式是極其必要的(N. Pietzsch,2017)。可持續消費模式的形成,依靠政府投入資金和人力開展持續不斷的宣傳(chuan) 教育,短時期難以收到顯著的效果。消費者購買(mai) 綠色產(chan) 品的傾(qing) 向,可通過市場作用於(yu) 生產(chan) 者,促使生產(chan) 者生產(chan) 綠色產(chan) 品,提高產(chan) 品的使用壽命等。要使公眾(zhong) 參與(yu) 到“無廢城市”的建設中,需要加強對於(yu) 無廢理念和相關(guan) 國家政策的宣傳(chuan) ,使公眾(zhong) 理解踐行無廢理念的重要意義(yi) 。例如,日本在固體(ti) 廢物回收法律中,除了規定地區政府負有回收固體(ti) 廢物的責任外,還規定了公民協助政府和企業(ye) 回收固體(ti) 廢物。日本一早就秉持教育要從(cong) “娃娃抓起”,從(cong) 幼兒(er) 園開始,就普及垃圾分類知識,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劉洪亮,2018)。

  五、結論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更為(wei) 係統的綜合固體(ti) 廢物管理,單純依靠簡化的方法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Seadon, 2010)。“無廢城市”的建立要求重新定義(yi) 廢物的價(jia) 值,重塑城市資源與(yu) 廢物流動體(ti) 係,構建綠色全產(chan) 業(ye) 鏈。“無廢城市”的建設應注重以下關(guan) 鍵方麵:綜合係統的固體(ti) 廢物管理;製定針對產(chan) 品和服務的智能化設計活動的導則或者政策;注重與(yu) 公眾(zhong) 的溝通,提升社會(hui) 環境意識;構建綠色供應鏈;在原材料的選擇階段注重材料使用效率;將使用壽命較長的產(chan) 品投入市場;加強填埋場管理技術科研投入。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