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善如流的循吏
發稿時間:2019-06-24 11:12:51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石誌剛
古代循吏能夠從(cong) 眾(zhong) 多合理化建議中汲取養(yang) 分,廣開言路、積極納言、從(cong) 善如流,為(wei) 良好政治秩序的構建奠定了基礎。呂坤說:“役一己之聰明,雖聖人不能智;用天下之耳目,雖眾(zhong) 人不能愚。”通過對不同觀點的甄別和采納,有助於(yu) 提升執政水平。唐甄說:“直言者,國之良藥也;直言之臣,國之良醫也。”那些敢於(yu) 表達不同觀點的循吏被譽為(wei) “國之良醫”,可見直言循吏在曆史中的地位。
古代循吏為(wei) 了能夠得到各方麵建議,從(cong) 製度設計上下功夫,通過創設機構、完善程序,營造讓大家敢於(yu) 說話的氛圍。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事必躬親(qin) 地做事,但這並不妨礙他聽取眾(zhong) 人建議。他專(zhuan) 門設立了參署製度,麵臨(lin) 重大決(jue) 策,每個(ge) 人要充分發表建議,最終簽署自己意見。他耐心地對眾(zhong) 人說:“參與(yu) 簽署這個(ge) 方法,能集中大家的智慧,擴大為(wei) 國盡心的效益。假若為(wei) 躲避小的嫌疑,就不會(hui) 提出不同的意見,那麽(me) ,政事可能就會(hui) 虧(kui) 損了。如果能夠從(cong) 不同議論中得到中肯的意見,正好比丟(diu) 掉破鞋子而撿到珠玉一樣。”諸葛亮之所以能夠有那麽(me) 大的成就,離不開他集思廣益的製度設計和循循善誘的勸導。
古代循吏能夠在主政地方的過程中,從(cong) 對正確對待施政效果方麵進行認真分析,如若是對的建議,不怕推倒自己過去的主張。唐代名臣陸象先在四川當官的時候,能夠做到從(cong) 善如流,不同的意見對他的施政是一個(ge) 積極的補充。當時,從(cong) 長安到嘉州路途遙遠。陸象先上表朝廷,請求在岷山南麵開發一條新路,以縮短路程。朝廷同意他的主張後,他積極推行他的施工工程。然而,工程浩大,導致工期延誤、工人逃亡。當時有一個(ge) 叫張宣明的人,經過實地調查研究,發現該工程麵臨(lin) 艱險的自然環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不說,完成此項工程,實不可能。於(yu) 是,張宣明向陸象先提出建議,不要再搞此項勞民傷(shang) 財的工程。陸象先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議,果斷地叫停了此項工程。陸象先能夠認識到自己決(jue) 策的失誤,在采納張宣明中肯建議後,果斷地否決(jue) 了自己先前的主張。
古代循吏為(wei) 了鞏固統治者執政基礎,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力勸統治者能夠廣開言路,確保各種聲音有“上達天聽”的渠道。漢安帝時期的名臣陳忠看到漢安帝擔心“開諫爭(zheng) ”產(chan) 生臣僚之間“不相容”的矛盾,他於(yu) 是上疏漢安帝進行說理:“臣聞仁君廣山藪之大,納切直之謀;忠臣盡騫諤之節,不畏逆耳之害。”陳忠針對漢安帝擔心不當言論影響朝政和人心,分門別類地進行闡釋:“若嘉謀異策,宜輒納用。如期管穴,妄有譏刺,雖苦口逆耳,不得事實,且優(you) 遊寬容,以示聖朝無諱之美。”陳忠用條分縷析的邏輯論述,呈現出廣開言路的重要價(jia) 值。
循吏自身廣開言路,還要諫言皇帝廣開言路,這裏麵就涉及有作為(wei) 的皇帝為(wei) 廣開言路搭建更為(wei) 暢通的諫言渠道,不因諫言直而廢棄。唐太宗在曆史上留名,是因為(wei) 他善於(yu) 納諫。唐太宗善於(yu) 納諫的原因在於(yu) 從(cong) 隋朝滅亡的教訓中得到了教訓,當然也來源於(yu) 其父李淵的言傳(chuan) 身教。李淵考第群臣,“李綱、孫伏伽為(wei) 第一”。李淵為(wei) 何選此二人列為(wei) 群臣前列呢?原因在於(yu) 此二人敢於(yu) 直言,敢於(yu) 向皇帝提出有建設性的良言。李淵希望群臣能夠改掉見風使舵的不良習(xi) 氣,他動情地告誡群臣:“朕視卿如愛子,卿當視朕如慈父,有懷必盡,勿自隱也!”李淵樹立了鮮明的用人導向,對於(yu) 那些敢於(yu) 善於(yu) 諫言的臣僚大膽提拔重用,形成了人人敢諫言的良好政治氛圍。李淵的這點政治遺產(chan) 被其子李世民繼承,為(wei) 開創貞觀之治奠定了基礎。■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