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文化使命感
發稿時間:2019-06-14 13:56:19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陳有勇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匯編,全麵生動地呈現了孔子的思想。閱讀《論語》,我們(men) 能深深感受到孔子身上的文化使命感。孔子有“從(cong) 周”情結,推崇周文化。他認為(wei) ,周朝的禮儀(yi) 製度在借鑒夏商二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燦爛光輝。孔子一生致力於(yu) 複興(xing) 周文化,傳(chuan) 承文明,開拓創新,開創了影響中國最為(wei) 深遠的儒學。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禮壞樂(le) 崩,天下紛亂(luan) 。孔子痛心疾首,決(jue) 心擔當起維護周朝禮樂(le) 製度、複興(xing) 周文化的使命。孔子提出“仁”的概念,認為(wei) “仁”的基本涵義(yi) 是“愛人”,但根本涵義(yi) 是“克己複禮”,即修身養(yang) 性、恢複周禮。孔子認為(wei) 周文化還可以傳(chuan) 承數百年乃至數千年。弟子子張曾請教孔子,十代以後的禮儀(yi) 製度是否可以知曉。孔子認為(wei) ,殷商繼承夏代的禮儀(yi) 製度,所去除的和增加的內(nei) 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襲殷商的禮儀(yi) 製度,所去除的和增加的內(nei) 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假若繼承周朝的禮儀(yi) 製度向前發展,即使是100個(ge) 朝代後,也是可以知道的。孔子非常敬重先賢周公,因為(wei) 周公製禮作樂(le) ,為(wei) 周代乃至華夏文化奠定了基礎。他在魯國開創私學,教授學生,出任過魯國大司寇,後帶著學生周遊列國14年,晚年專(zhuan) 心著書(shu) 立說,為(wei) 自己的理想奮鬥了一生。
孔子身上有強烈的傳(chuan) 承周文化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在他周遊列國時的兩(liang) 次遇險中生動地呈現出來。一次,孔子經過匡地,由於(yu) 孔子與(yu) 同是魯國人的陽虎長得有些像,匡地的人把孔子當成了傷(shang) 害過他們(men) 的陽虎,將他抓了起來,拘留了五日。弟子們(men) 很擔憂,孔子泰然自若地感歎道:“文王既沒,文不在茲(zi) 乎?天之將喪(sang) 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yu) 於(yu) 斯文也;天之未喪(sang) 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認為(wei) ,自己是繼周文王之後周文化的集大成者。如果上天要消滅周文化,就不會(hui) 讓自己掌握;如果上天不想消滅周文化,匡人是害不了他的。類似的經曆在周遊列國中還有一次,孔子一行經過宋國時,孔子在一顆大樹下給弟子們(men) 講課。宋國的司馬桓魋想殺孔子,派人拔掉那棵大樹。弟子們(men) 勸孔子趕快離開,孔子淡定地說:“天生德於(yu) 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認為(wei) 上天把德行降生在他身上,桓魋是不能拿他怎麽(me) 樣的。孔子帶著自己的學生,顛簸於(yu) 各個(ge) 諸侯國之間,遇到過各種艱難險阻,他總能帶著學生克服困難,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其文化使命感的支撐。
正是孔子身上這種舍我其誰的文化使命感,促使他如饑似渴地學習(xi) 和傳(chuan) 承周文化,而對周文化的學習(xi) 和掌握,又加強了孔子的文化使命感。極為(wei) 好學是孔子的顯著品質。孔子曾自豪地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向先賢、同時代學者甚至民眾(zhong) 學習(xi) ,他認為(wei) “三人行,必有我師”。韓愈在《師說》這篇文章裏講,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評價(jia) 自己的學問時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雖然說自己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但事實上,他做了很多學問,刪定《詩》《書(shu) 》,作《易傳(chuan) 》、寫(xie) 《春秋》,為(wei) 文化的傳(chuan) 承作出了巨大貢獻。孔子推崇周文化,但他並不一味因循守舊,而傳(chuan) 承中創新,成為(wei) 影響中國文化最重要的人。孔子賦予了“君子”以道德的內(nei) 涵,自孔子開始,“君子”從(cong) 貴族、統治者的本義(yi) 逐漸轉變為(wei) 道德高尚的人。孔子提出並係統闡釋了“仁學”,開創了儒學。
一生謙遜的孔子是“溫良恭儉(jian) 讓”的典範,他曾自謙道:“若聖與(yu) 仁,則吾豈敢?”孔子周遊列國時,走到衛國邊境一個(ge) 叫“儀(yi) ”的地方,這裏的地方長官非常喜歡拜訪君子,孔子這樣的知名大賢來到他這個(ge) 地方,他當然要去拜訪。這個(ge) 長官跟孔子交談完,出來後對孔子的弟子們(men) 說,你們(men) 不用擔心理想不會(hui) 實現,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天將以夫子為(wei) 木鐸”,預言孔子將成為(wei) 天下的導師。這個(ge) 長官的預言沒有錯,事實上,文化使命感強烈的孔子,一直有清醒的自我認知。孔子晚年病重時,弟子子貢來看他,孔子吟唱道:“泰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這是遺憾自己沒能在有生之年複興(xing) 周文化,也是在指自己即將離去。孔子沒有自誇,他的確是我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泰山”“梁柱”和“哲人”。■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