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就業形勢怎麽看
發稿時間:2022-04-11 15:44:01 來源:光明日報
本期嘉賓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 蔡昉
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中國勞動和社會(hui) 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莫榮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ye) 研究所所長 曾湘泉
1.去年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ye) ,但招聘需求有所收縮
光明智庫: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置於(yu) 宏觀政策層麵。很多網友關(guan) 心,當前我國總體(ti) 的就業(ye) 形勢如何?
蔡昉:在討論今年的就業(ye) 形勢之前,首先要對2018年的就業(ye) 情況作一個(ge) 回顧。去年年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ye) 率為(wei) 4.9%,比2017年年末下降0.1個(ge) 百分點;城鎮登記失業(ye) 率為(wei) 3.8%,下降0.1個(ge) 百分點,求人倍率(即崗位需求數與(yu) 求職人數之比)明顯大於(yu) 1,崗位數量供大於(yu) 求。這些都表明當前我國就業(ye) 是比較充分的。城鎮失業(ye) 率屬於(yu) 自然失業(ye) 水平,需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就業(ye) 公共服務,使勞動力市場的運轉更加順暢,勞動力供求雙方實現有效的匹配。
就業(ye) 是民生之本。弱勢群體(ti) 和困難家庭通常在就業(ye) 形勢不好的時候受到更大的衝(chong) 擊,而在就業(ye) 形勢好轉時,他們(men) 的狀況會(hui) 有明顯改善。可見,擴大就業(ye) 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最好的手段之一。
要保持就業(ye) 穩定,就需要從(cong) 宏觀政策層麵進行調控,即根據反映就業(ye) 狀況的統計信號,如失業(ye) 率、求人倍率等,采取調控手段,明確宏觀經濟政策實施方向和力度。如果在勞動力市場上存在結構性和摩擦性失業(ye) ,也就是自然失業(ye) 現象,就應該實施積極的就業(ye) 政策。如果出現與(yu) 經濟增長波動相關(guan) 的周期性失業(ye) 現象,則需要實施更加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對宏觀經濟給予一定的需求側(ce) 刺激,使失業(ye) 率回歸到自然失業(ye) 率水平。
莫榮: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8年城鎮新增就業(ye) 1361萬(wan) 人,調查失業(ye) 率穩定在5%左右的較低水平。近14億(yi) 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ye) 。這是在經濟放緩、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增加、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處於(yu) 攻關(guan) 期的情況下取得的,實屬不易。
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首次被置於(yu) 宏觀政策層麵,與(yu) 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並列為(wei) 宏觀調控三大政策,產(chan) 業(ye) 、財稅、金融、貿易、教育、社保等政策圍繞就業(ye) 綜合發力,體(ti) 現了黨(dang) 和國家對就業(ye) 問題的高度重視。
曾湘泉:據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ye) 研究所發布的CIER指數(中國就業(ye) 市場景氣指數)顯示,2018年全年CIER指數處於(yu) 2.03的較高水平。當指數大於(yu) 1時,表明就業(ye) 市場中勞動力需求多於(yu) 供給,指數越大表明就業(ye) 市場景氣程度越高,就業(ye) 信心越足。指數表明,2018年我國就業(ye) 形勢總體(ti) 穩定。
不過,就業(ye) 市場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由智聯招聘提供的網絡招聘大數據分析表明,2018年就業(ye) 市場的招聘需求較2017年整體(ti) 需求下降13%。其中,互聯網金融行業(ye) 表現尤為(wei) 突出,分別下降50%和38%。2019年最新數據顯示,第1季度需求同比上升2.50%,而供給同比上升16.70%,2月份供給大幅度增加60.48%,造成CIER指數同比下降為(wei) 1.68。盡管招工難問題在我國部分地區和行業(ye) 中依然存在,但整體(ti) 就業(ye) 市場招聘需求收縮已成為(wei) 客觀事實。
2.看區域看行業(ye) 看群體(ti) :分類研判、對症施治
光明智庫:按照不同區域、行業(ye) 、群體(ti) 分類,就業(ye) 形勢分別呈現怎樣的特點,各存在什麽(me) 問題?
蔡昉:對待自然失業(ye) 問題,關(guan) 鍵是要找準不同地區問題特點、細致認清三大產(chan) 業(ye) 就業(ye) 趨勢、分類研判不同人群的就業(ye) 困難,對症施治。
從(cong) 地區來看,東(dong) 部地區處於(yu) 製造業(ye) 優(you) 化升級的發展階段,自動化、人工智能等技術更新較快,自然“擠”掉了一部分崗位。沿海地區能否留住農(nong) 民工,事關(guan) 民生就業(ye) 與(yu) 經濟發展。中西部地區承接了大量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用工規模較大,需要特別警惕外需受到衝(chong) 擊後可能產(chan) 生的周期性失業(ye) 問題。在承接產(chan) 業(ye) 轉移的過程中,中西部地區要注重同步推動城鎮化,為(wei) 服務業(ye) 的發展擴大空間。東(dong) 北地區處在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與(yu) 升級時期,結構性和摩擦性失業(ye) 問題比較大,人才外流也比較嚴(yan) 重,需要推動第三產(chan) 業(ye) 和新興(xing) 業(ye) 態的發展,著重加強公共就業(ye) 服務。
從(cong) 產(chan) 業(ye) 來看,我國農(nong) 業(ye) 勞動力比重偏高,需要加快向非農(nong) 產(chan) 業(ye) 轉移的步伐。推進戶籍製度改革,是保障勞動力供給和農(nong) 民工就業(ye) 穩定性的重要舉(ju) 措。第二產(chan) 業(ye) 麵臨(lin) 著劇烈的結構調整,既要防止產(chan) 業(ye) 比重過快下降,又要特別注意提升勞動力素質,降低自然失業(ye) 率。第三產(chan) 業(ye) 作為(wei) 重要“蓄水池”,吸納從(cong) 製造業(ye) 退出的勞動力,要保持其持續發展勢頭,保障就業(ye) 渠道暢通。
從(cong) 人群來看,農(nong) 民工、大學畢業(ye) 生、退役軍(jun) 人受多重主客觀因素疊加的影響,會(hui) 在一定程度上麵臨(lin) 就業(ye) 難題。但他們(men) 具有年齡優(you) 勢,善於(yu) 學習(xi) 新技能,是未來勞動主力軍(jun) ,可實施公共就業(ye) 服務幫扶政策,幫助其早日走上理想的工作崗位。
曾湘泉:按照東(dong) 中西三大區域的劃分,東(dong) 部地區CIER指數較高,中部次之,西部較低。2018年第4季度,東(dong) 部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勞動力需求旺盛,CIER指數均超過2。同期,包括哈爾濱、長春、沈陽和大連等在內(nei) 的東(dong) 北城市,CIER指數多數處於(yu) 1以下。到2019年第1季度,東(dong) 北地區CIER指數降至0.53,就業(ye) 市場形勢較嚴(yan) 峻。另外,受城市功能疏解、去產(chan) 能等政策的影響,京津冀地區CIER指數處於(yu) 1之下。
近年來,不同行業(ye) 間的就業(ye) 景氣程度呈現兩(liang) 極分化現象。比如,互聯網行業(ye) 就業(ye) 景氣指數在2017年第3季度曾達12.6的高峰水平。自2018年第1季度以來該行業(ye) 熱度明顯下降,在2019年第1季度降至3.08,不過仍處於(yu) 高位。而能源、礦產(chan) 、造紙等傳(chuan) 統製造產(chan) 業(ye) ,CIER指數近年來一直處於(yu) 0.5以下的較低水平。
結構性矛盾在不同群體(ti) 間有所不同。農(nong) 民工數量龐大,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40周歲以上女性、50周歲以上男性下崗再就業(ye) 群體(ti) ,知識結構與(yu) 市場需求有較大差距;大學生人數眾(zhong) 多,技能不足是明顯短板;轉業(ye) 軍(jun) 人的專(zhuan) 業(ye) 技能與(yu) 其他群體(ti) 相比並不占優(you) 勢,如何創新退役軍(jun) 人安置模式,值得深入探討。
莫榮:以農(nong) 民工和城市“漂族”為(wei) 代表的勞動者,在城鄉(xiang) 之間、行業(ye) 之間頻繁流動,就業(ye) 穩定性不高,職業(ye) 發展空間狹窄,降低了就業(ye) 質量。另外,就業(ye) 扶貧任務仍十分繁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中有勞動能力、未實現就業(ye) 的情況較多,大齡低技能勞動者就業(ye) 難問題也持續存在。
3.“用工荒”“就業(ye) 難”並存成常態:需提高供求雙方匹配程度
光明智庫:就業(ye) 市場上“用工荒”與(yu) “就業(ye) 難”共存的怪象連續多年引發網友關(guan) 注。這種矛盾是如何產(chan) 生的?
蔡昉:準確地說,“用工荒”和“就業(ye) 難”並不是同時存在的兩(liang) 種分割現象,而是同一個(ge) 現象的兩(liang) 種表現,目前已經成為(wei) 勞動力市場上的常態。企業(ye) 有用工需求,勞動者有就業(ye) 願望,而中間有兩(liang) 個(ge) 因素阻斷了供求雙方,使其匹配起來有困難。一是結構性因素。勞動力市場雖然存在空缺,但求職者的技能與(yu) 崗位需求不適應,勞動者需經培訓才能實現人崗匹配,在這段時間裏,他們(men) 處於(yu) 結構性失業(ye) 狀態。二是摩擦性因素。由於(yu) 信息傳(chuan) 遞不暢通和市場功能的局限,勞動者與(yu) 崗位之間的銜接有時間上的滯後,這些人則處於(yu) 摩擦性失業(ye) 狀態。這就是為(wei) 什麽(me) 需要實施積極就業(ye) 政策,提高供求雙方匹配程度的原因。
從(cong) 時間角度看,可以預計有些崗位會(hui) 逐漸消失,另一些崗位會(hui) 被創造出來。著眼於(yu) 長遠,綜合性、通識性的人力資本更具韌性和持久性。因此,要鼓勵潛在的勞動者接受更多通識教育,以獲得適應就業(ye) 形勢的技能。
莫榮:當前,我國處於(yu) 新舊動能轉換、技術進步加速的轉型陣痛期,適應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所需的高層次研發人員、高技能工人和創新型複合型人才不足,部分新成長勞動力的實踐能力還難以跟上市場變化。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受固定資產(chan) 投資增速放緩、原材料價(jia) 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吸收大量勞動力就業(ye) 的中小企業(ye) 麵臨(lin) 生產(chan) 經營困難局麵,穩崗壓力或進一步加大。
曾湘泉:“用工荒”與(yu) “就業(ye) 難”並存是我國就業(ye) 市場結構性矛盾的突出表現,其產(chan) 生原因是多方麵的:一是受勞動力供給“滯後效應”的影響,就業(ye) 市場總體(ti) 供求發生較大變化。據國家統計局相關(guan) 數據,自2012年起,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比重連續7年出現雙降,減少了2600餘(yu) 萬(wan) 人。二是高等教育招生人數擴張,並且一些學生的技能難以適應就業(ye) 要求,“就業(ye) 難”的壓力持續上升。
4.“促改革”與(yu) “穩就業(ye) ”需保持平衡
光明智庫:去產(chan) 能、降成本是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nei) 容。在這個(ge) 過程中企業(ye) 會(hui) 有優(you) 勝劣汰,人員會(hui) 有轉崗分流。有網友擔憂,這是否會(hui) 引起大規模失業(ye) ?如何有效化解這種衝(chong) 擊?
蔡昉:去產(chan) 能、降杠杆和處置僵屍企業(ye) 等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會(hui) 帶來一定的就業(ye) 衝(chong) 擊,形成典型的結構性和摩擦性失業(ye) 現象。如果宏觀經濟不發生大的周期性波動的話,這種現象不會(hui) 是大規模的。同時,轉崗人員會(hui) 在多長時間裏處於(yu) 失業(ye) 狀態,取決(jue) 於(yu) 勞動力市場功能和公共就業(ye) 服務效率,他們(men) 在失業(ye) 期間的生活會(hui) 受多大影響,則取決(jue) 於(yu) 社會(hui) 政策托底功能的完善程度。
總體(ti) 而言,改革一方麵可以通過改善生產(chan) 要素的供給和配置,提高潛在經濟增長率,從(cong) 而達到穩定增長和擴大就業(ye) 的效果;另一方麵要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避免造成大規模就業(ye) 衝(chong) 擊。推進改革與(yu) 穩定就業(ye) 之間需保持平衡。具體(ti) 來說,要按照以下原則,利用改革紅利把風險降到最低:防範化解風險的改革措施應盡早出台;改革紅利最明顯的領域率先推進;在改革紅利顯露出來的情況下,及時推進相關(guan) 領域的其他改革。此外,還要加強和完善社會(hui) 保障製度的托底功能,提前做好兜底保障,確保民生鏈條正常運轉。
莫榮:要強化對勞動者的培訓和再培訓,提升他們(men) 適應新崗位的能力。建議把職業(ye) 精神課程納入政府職業(ye) 培訓補貼目錄,政府補貼的職業(ye) 培訓資源要更多向勞動者職業(ye) 精神和基本職業(ye) 技能培訓等方麵傾(qing) 斜。
曾湘泉:我認為(wei) 今後不會(hui) 出現大規模的失業(ye) 現象。一方麵,我國勞動力市場供求關(guan) 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時代已經結束。目前,勞動年齡人口數量下降,鼓勵更多的人就業(ye) 、提高勞動參與(yu) 率成為(wei) 重要任務。這對再就業(ye) 困難群體(ti) 有利好之處;另一方麵,隨著增加總需求的宏觀政策不斷推出,就業(ye) 市場的用人需求會(hui) 持續擴大。特別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裏,若能切實落實減稅降費的力度,人力成本就會(hui) 下降,這必然有利於(yu) 企業(ye) 增加效益,也會(hui) 遏製企業(ye) 減員勢頭,並不斷創造更多用人需求。
數據說
2018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ye) 1361萬(wan) 人,同比增加10萬(wan) 人;年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ye) 率3.8%,降至近年來低位。2018年1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ye) 率4.9%,同比下降0.1個(ge) 百分點。城鎮失業(ye) 人員再就業(ye) 551萬(wan) 人,就業(ye) 困難人員實現就業(ye) 181萬(wan) 人。
(數據來源: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