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等教育培育創新型人才的經驗和啟示
發稿時間:2019-04-10 14:27:16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創新型人才培養(yang) 、激勵及引進機製研究”課題組
美國是創新型大國,創新實力處於(yu) 世界首位,究其原因,在於(yu) 美國注重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為(wei) 美國源源不斷地輸送了創新型人才,按照創新型人才的定義(yi) ,可將創新型人才分為(wei) 科技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本文先介紹美國高等教育培育創新型人才的主要經驗,然後指出美國經驗對我國高等教育培育創新型人才的啟示。
美國高等教育培育創新型人才的主要經驗
美國高等教育體(ti) 係分為(wei) 研究型大學、一般性大學、四年製本科學院和兩(liang) 年製社區學院四個(ge) 層次,美國高等教育培育創新型人才的經驗,得到全球的仿效,主要包括如下方麵。
(一)大學的組織形態、管理體(ti) 製和教育理念先進
美國大學體(ti) 係是一個(ge) 競爭(zheng) 性體(ti) 係,競爭(zheng) 性體(ti) 係下,美國大學在組織形式、管理體(ti) 製和教育理念上都趨同。
在組織形態上,美國大學采取了非營利組織的組織形式,其中私立大學普遍采取了非營利公司的組織形式,通過采取非營利組織形式,美國實現了大學自己養(yang) 活自己,大學獨立於(yu) 政府,教授身份社會(hui) 化,教授無論是在私立大學任教還是在公立大學任教,都是同等的身份。
在管理體(ti) 製上,美國大學都采取校董會(hui) 或校攝政會(hui) 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校長的選擇極為(wei) 關(guan) 鍵,因為(wei) 校長是教育家兼企業(ye) 家,教務長、院長、係主任都由校長任命,校長向校董會(hui) 報告和述職,教務長、院長和係主任各司其職。校董事會(hui) 成員的來源也是社會(hui) 化的。
在教育理念上,美國大學突出強調師資的重要性,有好的師資才能招來好的生源。
(二)高等教育沒有入學考試,但有能力測試
美國“高考”SAT和ACT是對高中畢業(ye) 生的能力測試,這些測試都是標準化的,都是一年舉(ju) 行數次,高中生在申請大學和四年製本科學院時可以選擇考分最好的一次,SAT和ACT的測試結果,再加上平時成績GPA,是美國大學和四年製本科學院自主招生的重要依據。本科入學測試與(yu) 美國大學研究生錄取測試是一脈相承和異曲同工的,美國大學研究生入學所需的測試主要包括法學院入學測試LSAT、研究生入學測試GRE、經企管理研究生入學測試GMAT等。
(三)兩(liang) 年製社區學院主要從(cong) 事大專(zhuan) 教育、成人教育和技能培訓
在美國,除少數社區學院還能提供本科教育外,絕大多數社區學院主要為(wei) 高中畢業(ye) 生和拿到高中畢業(ye) 文憑的成年人提供兩(liang) 年製大專(zhuan) 教育。這些學生從(cong) 兩(liang) 年製社區學院畢業(ye) 後,還可以升入四年製本科學院,再學2—3年,拿到本科學位,此後他們(men) 還有機會(hui) 進入大學攻讀碩士甚至博士學位。另一方麵,社區學院強調技能培訓,一些已經獲得本科學位的大學畢業(ye) 生,為(wei) 了加強職業(ye) 技能,願意注冊(ce) 進入社區學院。因此,在美國高等教育版圖上,社區學院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四)本科教育強調通識教育
論及美國高等教育的基礎產(chan) 出,那麽(me) 毫無疑問就是本科生,因為(wei) 本科階段就是全麵打基礎,首先,美國本科生教育強調的是通識教育,即便是美國大學工科本科教育,前兩(liang) 年接受的是通識教育,學習(xi) 工科以外的知識,如理科和人文學科,後兩(liang) 年因為(wei) 選定了工科專(zhuan) 業(ye) ,集中學習(xi) 的是工科專(zhuan) 業(ye) 課。即便如此全麵地打基礎,因為(wei) 本科四年時間是有限的,所以,還不能完全達到實際工作崗位所要求的知識深度和寬度。但這樣的好處在於(yu) ,大學四年本科生的通識教育,使得本科生成為(wei) 一個(ge) 各方麵都受過一定訓練的人才。美國大學對本科教育的要求首先強調的不是專(zhuan) 業(ye) 性,而是讓學生在大學四年在包括專(zhuan) 業(ye) 在內(nei) 的各個(ge) 方麵,都能得到好的教育,從(cong) 而在心智上成熟起來。
(五)研究生教育定位於(yu) 培育科技人才
美國研究生教育創新並成功的因素概括起來,主要是以下兩(liang) 點。
第一,普及了碩士教育。美國研究生教育立意高遠,旨在培養(yang) 博士,因此隻設立博士生計劃,而不設立碩士生計劃,無法通過博士生資格考試的學生,隻能得到一個(ge) 安慰獎——碩士學位。但實際上,美國政府、企業(ye) 和社會(hui) 對各類碩士都有著旺盛的需求,美國大學迎合了這一需求,幹脆推出大規模招生的專(zhuan) 業(ye) 碩士計劃,作為(wei) 介於(yu) 本科和博士之間,並且不是作為(wei) “安慰獎”的研究生學位,專(zhuan) 業(ye) 碩士的特點鮮明:一是招生規模大,美國大學工學院每年工程碩士的招生規模可以大到700—800人,因此,申請入學時隻要符合基本條件即可,如擁有工程領域的學士學位,但並不需要參加GRE等能力測試;二是學生必須繳納學費,大學不提供任何獎學金,這就保證了大學專(zhuan) 業(ye) 碩士教育是掙錢的;三是接受一年的課程教育即可,畢業(ye) 快,工作也很好找,這就確保專(zhuan) 業(ye) 碩士計劃能成功;四是學生不需要撰寫(xie) 碩士畢業(ye) 論文。專(zhuan) 業(ye) 碩士的推出,降低了研究生教育的門檻,在勞動力市場上滿足了企業(ye) 、政府對較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也滿足了學生求知和轉換職業(ye) 路徑的需求。
第二,對博士進行了大批量生產(chan) 。美國通過大量設立研究型大學,同時讓助理教授也能成為(wei) 博士生指導老師從(cong) 而促進了學術平等的方式,讓博士生教育遍地開花,換而言之,隻要有充足的教育經費和科技資助,美國研究型大學可以開足馬力大批量生產(chan) 博士。如果說專(zhuan) 業(ye) 碩士是美國培育科技人才的一個(ge) 短平快的手段,起點並不高,那麽(me) ,博士生教育則是美國大學在培養(yang) 科技人才時瞄準的一個(ge) 高起點,博士生在畢業(ye) 後,作為(wei) 一名科技人才,得到多方麵的培養(yang) :一方麵靠自身不懈的努力和奮鬥,一方麵靠國家和用人單位提供的發展機遇,還有一方麵靠自己所加入的專(zhuan) 業(ye) 學會(hui) 對其的浸潤。
(六)高度重視師資培育
在美國研究型大學,師資的培育是從(cong) 博士生導師對博士生的指導開始的。博士生導師不僅(jin) 要教會(hui) 博士生如何做研究、如何發表論文,負責指導其參加各種學術會(hui) 議,最終完成博士論文,還要對其職業(ye) 發展肩負起責任,教會(hui) 其如何與(yu) 人進行口頭溝通,如何教書(shu) 。博士生在獲得博士學位後,就可以帶著這些經驗直接進入另一所大學從(cong) 事教學和科研工作,而不必從(cong) 頭開始摸索。這就是教學和學術的薪水相傳(chuan) 和口傳(chuan) 心授。
(七)研究型大學重視技能培訓和實踐體(ti) 驗教育
高等教育並非隻是書(shu) 本知識的教育,還包含技能培訓和實踐體(ti) 驗教育,同時,知識的傳(chuan) 授、研究的開展以及創新創業(ye) 都需要學生掌握一些基礎性技能,而技能培訓需要大學配備有足夠好足夠新的設備和工具。進入21世紀,以3D打印機、激光切割機為(wei) 代表的工具價(jia) 格低廉,在美國大學校園內(nei) 得到了普及,不僅(jin) 更新了大學陳舊的實踐教學設備,大學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還利用這些大眾(zhong) 化的最新設備和工具,開展自己的研究項目。以麻省理工學院為(wei) 代表的美國大學自發成立了眾(zhong) 多的創客空間,這意味著大學要騰出空間,讓教授和學生使用這些設備和工具,創客已成為(wei) 麻省理工學院一部分學生的愛好,並在全美大學蔚然成風,其實質是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幫助本科生和研究生掌握最新的基礎性技能,在此基礎上嚐試將自己的創意付諸於(yu) 實踐。
(八)大學技術轉移和師生創新創業(ye) 成績顯著
1980年《拜杜法案》通過後,美國聯邦政府正式將資助大學所獲發明的權屬劃撥大學,由此啟動了美國大學技術轉移,大學普遍設立技術轉移辦公室,將大學師生的發明申請專(zhuan) 利並擁為(wei) 己有,通過知識產(chan) 權許可的方式,轉移到企業(ye) 界。
美國大學技術轉移的成就在全球是領先的,根據全美大學技術經理協會(hui) 發布的報告,在1996—2015年的20年間,大學成為(wei) 美國創新型經濟的重要推動力,大學技術轉移對美國工業(ye) 總產(chan) 值的貢獻為(wei) 1.3萬(wan) 億(yi) 美元,對美國GDP的貢獻為(wei) 5910億(yi) 美元,創造出430萬(wan) 個(ge) 就業(ye) 崗位。1990—2015年的25年時間裏,美國大學技術轉移產(chan) 生的發明披露超過38萬(wan) 個(ge) ,獲得的美國專(zhuan) 利授權數達8萬(wan) 個(ge) ,大學技術轉移孵化出的初創企業(ye) 超過1.1萬(wan) 家。1980—2015年美國大學技術轉移促成超過200個(ge) 新藥和疫苗的誕生。
美國經驗對我國高等教育培育創新型人才的啟示
美國高等教育對我國高等教育培育創新型人才的啟示是多方麵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中學提前布局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要想在大學成功,首先必須在初中和高中成功,為(wei) 此需要做如下配套改革:首先,將中考和高考由統考轉變為(wei) 測試。其次,要超前布局培育初中和高中的師資,要讓全國的初中和高中都有機會(hui) 招聘到碩士學曆的師資,這樣才能從(cong) 根本上實現教育資源的均等化,並且兼顧教育的公平和效率。
第二,培育師資是建設研究型大學的關(guan) 鍵。辦一個(ge) 好的研究型大學,關(guan) 鍵是學會(hui) 辦一個(ge) 好的院係,而辦一個(ge) 好的院係,關(guan) 鍵是學會(hui) 按學科發展規律,在這個(ge) 學科搭建起一個(ge) 教授群體(ti) ,陣容要齊整,首先要招聘和培養(yang) 年輕的助理教授,其次要延攬一些有經驗的副教授和正教授。
第三,高度重視專(zhuan) 業(ye) 學會(hui) 的建設。專(zhuan) 業(ye) 學會(hui) 的建設首先要跟國際接軌。國際上已經有權威的專(zhuan) 業(ye) 學會(hui) ,要瞄準並實施相應的接軌戰略。其次,要加強國內(nei) 專(zhuan) 業(ye) 學會(hui) 的建設。再次,要加強專(zhuan) 業(ye) 學會(hui) 對高等教育的指導和評價(jia)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
“創新型人才培養(yang) 、激勵及引進機製研究”課題組
課題負責人:馬名傑課題協調人:田傑棠課題組成員:沈恒超 戴建軍(jun) 楊超 熊鴻儒王明輝 張鑫 羅濤 李忠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