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賈康

文章

積極探索公共資源如何優化配置
—— 2017年7月4日在菏澤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調研座談會上的發言

發稿時間:2019-04-08 16:29:43   來源:kaiyun官方地址論壇網   作者:賈康

  作為(wei) 研究者想簡單勾勒一下自己的一些認識理解。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實際上可稱為(wei) 引入競爭(zheng) 機製,這個(ge) 視角上,國家已經發了文件,高度重視,肯定這個(ge) 大方向。我認同菏澤的領導層、同誌們(men) 已有的比較鮮明的看法,它追求的目標應該落在公共資源配置的績效提高上。

  公共資源配置水平的提高關(guan) 鍵是機製建設,市場化,就是市場競爭(zheng) 機製要合理充分地起作用來最後落到績效導向上形成更好的結果,更好用資金,更好引資金,更好產(chan) 生實際生活中間對於(yu) 經濟社會(hui) 生活提高供給體(ti) 係質量和效率的效應。

  從(cong) 這個(ge) 角度上說,首先在理論分析上,它所對應的公共資源按過去已有的理解就是準公共品的供給,純粹的公共品不可能跟競爭(zheng) 、跟市場機製直接對接。但實際生活裏現在我們(men) 的創新卻出現了一種以打包的方式,把準公共產(chan) 品中的一類或者某幾類納入這個(ge) 市場競爭(zheng) 機製以後,再捎帶上、捆綁上一些純公共產(chan) 品的供給。那就有可能成為(wei) 一個(ge) 把純粹公共產(chan) 品也依特定機製一起覆蓋到這個(ge) 概念之下的新局麵了。顯然這個(ge) 創新的意義(yi) 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實際生活中還要做進一步的更多理論聯係實際的研討。

  第二層次,我想談談自己的認識框架。如果是公共資源,那麽(me) 所指的是一些什麽(me) 資源?似乎應有這麽(me) 三大類的資源區分。多少年前在研討國有資產(chan) 的時候,我認為(wei) 有三類國有資產(chan) ,自然資源型資產(chan) 、公益型資產(chan) 和經營型資產(chan) 。說到公共資源,似乎可以沿用這個(ge) 認識框架,第一就是自然資源型的公共資源。我們(men) 國家現在按照法律的框架規定,是所有的無主自然資源都是國家的,特定的一些個(ge) 人的、團體(ti) 的資源使用權認定之後,凡是所發現的東(dong) 西都屬於(yu) 國家,包括地下發現的文物、礦藏等等。更廣義(yi) 地說,無線電通訊的頻道之類這些資源,也都屬於(yu) 國家(可再派生出特許使用權和經營權)。自然資源型資產(chan) 之後,所謂公益性資源,我覺得還可以細分成兩(liang) 大類,一類就是與(yu) 直接為(wei) 民生服務的公用事業(ye) 相關(guan) 的資源。另外一類是政府作為(wei) 公共權力的執行者通過一定的機製得到的物質條件,比如我們(men) 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人民代表大會(hui) 授權政府來行使社會(hui) 管理者職能,它就必須有自己行政的一些支持條件,政府掌握的這些行政事業(ye) 資源也應該歸入這個(ge) 大類。公用的資源和行政用的資源都是為(wei) 公益目的所設的,政府不能說自己手中的資源就是為(wei) 自己來運用。從(cong) 全局的角度來說,政府所用的資源,是整個(ge) 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運行過程中間的行政成本問題。所以,我覺得這兩(liang) 類可以歸為(wei) 一個(ge) 公益型大類。你要細分成兩(liang) 類,我也不反對。在實際生活中間曾經有人要區分財政收入支出整個(ge) 盤子裏有多少是服務民生的,言下之意還有另外一塊是非民生的,我們(men) 做過專(zhuan) 門研討,寫(xie) 過論文,認為(wei) 這個(ge) 意義(yi) 隻能是說直接用於(yu) 某些民生事項的和為(wei) 民生服務要墊付行政成本的這兩(liang) 大塊,不能把兩(liang) 者決(jue) 然割裂開。我是這樣一個(ge) 對第二大類的認識。

  還有第三大類競爭(zheng) 型公共資源,是跟市場機製直接對接的,我們(men) 國有企業(ye) 按定位來說是市場經營主體(ti) ,所用的資源是加入競爭(zheng) 的。國有企業(ye) 改革的問題要另外討論。

  現在的關(guan) 鍵是前兩(liang) 類,其中有一個(ge) 很需要明確的資源之間的形態轉換問題:比如自然資源型資產(chan) 一旦開發,它一定要轉到第二大類或者第三大類。一塊土地的未開發狀態之下,我們(men) 稱為(wei) 荒地,如果開發成一個(ge) 公共的綠地或者公園,這便轉型為(wei) 第二大類裏的直接用於(yu) 改善民生的公益性資產(chan) ,如果用來建一個(ge) 政府的不動產(chan) ——一個(ge) 辦公樓或者什麽(me) 政府機構的所在地,它便是行政成本裏的一個(ge) 組成部分,屬於(yu) 第三大類裏間接服務於(yu) 民生的部分。當然這塊荒地也可能開發成一個(ge) 廠區,變成一個(ge) 工廠,一個(ge) 產(chan) 業(ye) 園區,那是轉入第三大類了。在實際生活中間自然資源隻要進入開發狀態以後,它一定改變形態。當然,也不排除少數情況下變成後來形態的那個(ge) 資源,又轉回變成自然資源,比如由於(yu) 特殊的原因,不能夠再用了,那就變成一個(ge) 像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這樣一塊地方,封住它,控製它的核輻射量,什麽(me) 活動都不能進行,當然這種情況為(wei) 數很少,但是我們(men) 理論框架裏需要把它覆蓋。這是我第二層麵所說的公共資源大概可以做什麽(me) 分類。

  第三個(ge) 層麵,我們(men) 的創新裏現在已經形成了三種機製。第一種是政府提供公共產(chan) 品和公共服務,可以運用跟市場對接的政府采購機製,這個(ge) 政府采購廣義(yi) 地說是包括貨物或者叫設備的采購、服務的采購、還有工程的采購,政府采購法裏已經對此做了框架規定。也可以把第一類貨物和第二類服務的采購說成是中國現在相對來說狹義(yi) 的政府采購,更狹義(yi) 的,就是政府購買(mai) 服務了,那是在政府采購概念之下專(zhuan) 門提出一個(ge) 概念表述。關(guan) 係上應該能夠很清楚地把它們(men) 說明邊界。到了工程采購這方麵,我認為(wei) 實際上是可以對接到PPP概念的。第二種機製是講的政府和公共部門運用已形成的硬件來提供其功能中的運營、維護這個(ge) 層麵上的機製。采購而來的設備也好,工程也好,都有一個(ge) 運營維護的問題,這是在供給體(ti) 係裏要跟著處理的問題。還有第三種機製就是項目供給。工程采購這種項目建設,不排除把若幹個(ge) 項目打包,不排除出現連片開發這樣在中國現在很有吸引力、成為(wei) 發展興(xing) 奮點的PPP項目。這三種機製都有如何優(you) 化的問題,需要有積極的探索。

  我舉(ju) 個(ge) 例子,比如第二種即運營維護機製。若幹年前我注意到廣西的“威寧模式”,是南寧那裏先做起來的,政府所有的行政機關(guan) (以後還擴大到一些事業(ye) 單位),它們(men) 的不動產(chan) 、可用設備(剝離已經發展出來跟社會(hui) 對接的三產(chan) )整合了以後,在體(ti) 製內(nei) 人員之間盡可能做公平化分配調劑,不能發改委、財政局就辦公條件特別優(you) 厚,檔案館、統計局或者另外一些顯得實權不足的部門,條件就特別差。在大致做了這種合理、更一視同仁的處理之後,威寧模式下會(hui) 發現多出來一塊存量,這塊存量在南寧的範圍之內(nei) 做了統籌運營,來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這個(ge) 威寧模式我覺得雖然有很多值得肯定之處,也有一些矛盾,難點是很容易觸犯已經形成的利益格局,另外,也有一個(ge) 根本的追問,就是誰來保證這個(ge) 單一壟斷的威寧公司始終是站在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軌道上去運營,怎麽(me) 防止它出現偏差。這是在機製創新方麵還需進一步探索的。總之,第三層麵對應於(yu) 公共需要的公共資源配置的供給層麵上,應有這樣三種機製:采購、項目建設和運營維護。

  再說第四層麵。我感覺價(jia) 格形成機製的問題確實更複雜一些:既然是公共資源,還要對應於(yu) 市場機製展開競爭(zheng) ,就必須解決(jue) 它的價(jia) 格形成機製問題,而價(jia) 格形成機製在這一領域的特點是有時不能單純靠市場起作用自然決(jue) 定,要附加一些政策約束,一些特殊的引導,但有些量化起來用什麽(me) 評估公司、專(zhuan) 業(ye) 力量來做,也是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我還沒太想透,像土地開發權的對價(jia) ,簡單地依靠一般的市場競爭(zheng) 機製是不是還不行?如果不是單純依靠價(jia) 高者得的市場競爭(zheng) ,那要加上什麽(me) 約束?現在土地批租,一級市場上的價(jia) 位形成方麵,已意識到價(jia) 高者得這種方式往往還會(hui) 有偏差,現在一些地方已經在實驗什麽(me) “限地價(jia) 、競房價(jia) ”或者“限房價(jia) 、競地價(jia) ”等更有複雜的約束性的一些特定方案,這也是價(jia) 格形成機製方麵要進一步探討的。

  最後一個(ge) 層麵,就是管理創新方麵,必須處理好在信息化這個(ge) 概念下和電子交易平台對接的這個(ge) 體(ti) 係建設問題。我的理解就是從(cong) 數據庫到全麵的全程監督,到相關(guan) 的這些服務,應該是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部貫通的。招投標采購、服務、監管三類一體(ti) 化協調的平台,這樣的一個(ge) 體(ti) 係對應的就是整個(ge) 公共資源優(you) 化配置中係統工程式的全景運行。在實際生活中間,如果運用信息技術,我們(men) 可以做得更便捷有效率,更陽光化,更有利於(yu) 減少交易費用而滿足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訴求。

  這是我的一個(ge) 很粗線條的認識框架,借這個(ge) 機會(hui) 跟大家匯報一下,請各位批評指正。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