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賈康

文章

破解土地財政尾大不掉

發稿時間:2022-04-20 13:31:25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作者:賈康

  當前我國財政收入增速處於(yu) 一個(ge) 分水嶺,此前長期行駛在20%-30%的快車道,2012年開始放緩,降至12.8%,2013年預算中財政收入增速目標再次降為(wei) 8%,進入個(ge) 位數時代。

  2013年1-5月,全國公共財政收入56214億(yi) 元,增長6.6%,增幅同比回落6.1個(ge) 百分點。其中,中央財政收入27134億(yi) 元,同比僅(jin) 增長0.1%,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0.7個(ge) 百分點,甚至在個(ge) 別月份一度出現負增長;地方財政收入(本級)29080億(yi) 元,同比增長13.4%,增幅同比回落1.3個(ge) 百分點。如果扣除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全國不少地方都出現收不抵支情況,相當多地區的財政收入目標未達到年度預期。

  今年後幾個(ge) 月,製約財政收入增長的因素仍然較多,如工業(ye) 增加值增長趨緩、工業(ye) 生產(chan) 者出廠價(jia) 格(PPI)下降、企業(ye) 效益下滑、房地產(chan) 成交量下降以及實施結構性減稅等因素,將使得全年財政收入形勢不容樂(le) 觀,財政收入低增長將成為(wei) 常態。

  在財政收入大幅減速同時,財政支出則保持近乎剛性的較快增長局麵。今年前1-5月,全國公共財政支出46610億(yi) 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442億(yi) 元,增長13.2%。可見,政府財政收支緊張的矛盾正在加劇,中央和地方麵臨(lin) 空前的“財政焦慮”。事實上,如果考慮到地方累計的實際債(zhai) 務餘(yu) 額,地方財政的壓力更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地方財政困境的形成,固然有近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國內(nei) 經濟增速放緩以及政府行政性開支過大等重要原因,但更深層次還是製度因素。其中,分稅製深化改革的不到位、中央與(yu) 地方在財力與(yu) 事權上的不匹配,導致地方政府長期資金缺乏,隻得過度依靠土地收入,這是“土地財政”等問題尾大不掉的製度根源。

  目前當務之急,要緩解地方財政困難,應著力在以下三個(ge) 方麵下足功夫:一是積極構建和完善合理的地方稅體(ti) 係。這包括推進資源稅改革進程,盡快實行煤炭、岩金礦、磷礦等資源稅從(cong) 價(jia) 計征改革,對部分品目可先行試點,在一定幅度內(nei) 根據資源差異確定稅率標準。在自然資源豐(feng) 富的西部地區,將來可將資源稅作為(wei) 地方稅體(ti) 係中的主體(ti) 稅種之一,建立地方財政收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製。

  在積極穩妥推進房地產(chan) 稅製度方麵,可考慮將原房產(chan) 稅、城市房地產(chan) 稅、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土地出讓金等項稅費合並,轉化為(wei) 房地產(chan) 保有階段統一收取的房地產(chan) 稅,發揮其逐步形成地方稅體(ti) 係支柱的作用。適時啟動環境稅改革措施。應按照先易後難和分步推進的原則,選擇防治任務重、技術標準成熟的稅目開征環境保護稅。由於(yu) 環境治理屬於(yu) 地方政府管理範疇,因此這部分稅收所得也主要歸屬地方。

  二是規範財政轉移支付製度。繼續擴大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規模,清理整合專(zhuan) 項轉移支付項目,盡可能減少項目支出的交叉、重複,嚴(yan) 格控製新設項目,必須設定的項目要做到資金安排和製度建設同步進行;完善現行的轉移支付,采用客觀的量化公式和能夠反映各地客觀實際的統計指標,針對各地區不同的主體(ti) 功能,把對於(yu) 農(nong) 業(ye) 區域、生態區域的轉移支付支持,進一步製度化、規範化;加快研究建立生態補償(chang) 的橫向轉移支付製度,即在經濟和生態關(guan) 係密切的同級政府間建立區際生態轉移支付基金,通過轄區政府之間的相互協作,實現生態成本在區域間的有效交換與(yu) 分擔。

  三是實行更突出績效的財政支出管理。一段時間以來,從(cong) 中央到地方貫徹落實“八項規定”要求,厲行勤儉(jian) 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國家“錢袋子”收緊的情況下,無論中央還是地方,務必要結合全麵深化改革,將“八項規定”要求長期貫徹落實下去,從(cong) 源頭上製止政府亂(luan) 花錢的行為(wei) 。一方麵要優(you) 化財政支出結構,守住民生底線,確保支持經濟轉型的各項支出;另一方麵,要加快完善財政績效管理製度,充分發揮人大、政協、審計和社會(hui) 公眾(zhong) 對預算的監督作用,切實提高政府花錢效益,確保把有限的錢用在刀刃上。(作者為(wei)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