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選擇
發稿時間:2019-04-08 16:15:27 作者:徐景安
中國麵臨(lin) 兩(liang) 難:中國必須現代化,否則就擺脫不了貧困、落後,就要挨打、受欺負,就可能被開除“球籍”。這已被中國的近現代史所證明。但中國又不能走西方現代化之路,中國13億(yi) 人口的物欲膨脹,為(wei) 中國的國情所不容,也將超出地球的承載能力。中國不現代化被別人滅亡,中國現代化加速人類的滅亡。中國取得現代化的較大成功僅(jin) 二十多年,中國人還剛剛實現小康,中國就不能按照西方的路走下去,這是中國人的不幸,還是幸事呢?
當下的中國正義(yi) 無反顧的走著西方現代化之路。
中國從(cong) “階級鬥爭(zheng) 為(wei) 綱”的夢魘中走出來,堅定地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無疑,這是曆史的進步。但是,中國也染上了西方的經濟主義(yi) ,把經濟增長當作壓倒一切的任務,把物質生產(chan) 看作最神聖的目標。經濟發展了,其它問題迎刃而解,成為(wei) 上下共識。完成國民生產(chan) 總值的增長指標是最硬的任務。與(yu) 經濟工作相比,其它都是次要的。《中國21世紀議程》是中國為(wei) 實現持續發展製定的行動綱領,就是這樣的文件開宗明義(yi) 確定的第一條基本原則,“必須毫不動搖地把發展國民經濟放在第一位,各項工作都要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ge) 中心來開展。”這就是說,環保工作與(yu) 經濟建設發生了矛盾,應服從(cong) 於(yu) 經濟建設;持續發展與(yu) 持續增長相比,還是持續增長重要。多少整治環境的行動收效甚微,多少小造紙廠、小化肥廠、小化工廠、小水泥廠、小製革廠關(guan) 停不了,多少破壞生態的項目迎風而上,還有亂(luan) 砍濫伐、過度放牧、盲目開荒等等都是打著發展經濟的旗號。雖然各地都有環保部門,但他們(men) 怎麽(me) 檔得住“群眾(zhong) ”致富的浪潮,怎麽(me) 頂得住黨(dang) 政一把手創造政績的壓力?浙江某地為(wei) 了發展經濟,開辟了一個(ge) 洋電器拆卸工業(ye) 園。所謂洋電器,就是外國人丟(diu) 棄的舊電器,裏麵有各種稀有金屬,這個(ge) 工業(ye) 園就分配給家家戶戶拆下來冶煉,算是致富的新門道。這些金屬都是劇毒物質,把工業(ye) 園區的土地浸泡成黑色,地下水源也遭到汙染,流進河流將毒害更多的地方。這樣一個(ge) 貽害當地、貽害子孫、貽害四方的項目,居然能立項開工、經營運作,方方麵麵都開綠燈,實在匪夷所思。據統計1991年這樣汙染嚴(yan) 重的項目占了外商投資生產(chan) 企業(ye) 的29%。還發生了震驚全國的1993年運抵南京港的韓國化工垃圾案、1996年運抵北京的美國垃圾案。為(wei) 了經濟增長,什麽(me) 都可以不顧,經濟主義(yi) 已浸透在靈魂中、溶化在血液裏。結果是經濟發展了,環境破壞了,人與(yu) 自然的矛盾惡化了。
國家環保總局指出:目前我國生態環境形勢仍十分嚴(yan) 峻,總體(ti) 上生態惡化的趨勢還未得到有效遏製。生態破壞的範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危害在加深,並呈現出區域性破壞、結構性解體(ti) 和功能性紊亂(luan) 的發展態勢。同時,許多地區還存在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點上的治理趕不上麵上的破壞,治理的力量與(yu) 破壞的力量不成比例。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預警小組對中國環境狀況的評價(jia) 是:先天不足,並非優(you) 越;人為(wei) 破壞,後天失調;退化汙染,兼而有之;局部有改善,整體(ti) 在惡化;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環境質量每況逾下;形成了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涉及麵最廣、後果最嚴(yan) 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
為(wei) 了拉動經濟增長,我國實行擴大內(nei) 需、刺激消費的經濟政策。按照凱恩斯的主張,除了搞赤字財政以外,就是鼓勵民眾(zhong) 消費。為(wei) 此,我國的輿論導向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由倡導節儉(jian) ,轉向縱容消費。1999年10月我國出了一本書(shu) ,名為(wei) 《走出節儉(jian) 的誤區》,居然對節儉(jian) 大加批判,對浪費大加讚揚。
作者說:“我們(men) 中國人傳(chuan) 統的消費習(xi) 慣是很難改變的,即使在當前一片鼓勵消費的呼籲情況下,節儉(jian) 的生活方式也總是被許多人在各種各樣的場合,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得到人們(men) 的肯定。而這正是我要全力予之以攻擊的。”
“在歐美、日本等國,有許多家用設備,像電視機等等,往往稍一用舊,甚至隻是型號稍一過時,有許多甚至一點毛病都沒有,便會(hui) 被扔掉,這在中國人看來,一定是極大的浪費了。但在他們(men) 看來,卻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並且這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提升了自身的生活質量,又增加了消費,促進了整個(ge) 社會(hui) 各個(ge) 流通環節的增長。”
“倘若從(cong) 純粹節儉(jian) 的角度來看,目前人類生活的許多方麵都可以被認為(wei) 是不必要,非常浪費的,如豪華的晚會(hui) ,五星級的奢華客房,一擲千金的名貴時裝。即使在我們(men) 的日常生活中,拋去那些最基本的需要,我們(men) 生活中許多生活細節和享受若從(cong) 節儉(jian) 者的眼光看也是完全不必要的,可以忽略的。可事實上,我們(men) 都可以認識到,正是這些不必要的行為(wei) ,‘浪費’的生活習(xi) 慣才支撐起了我們(men) 經濟牢固的基石。並且它也使我們(men) 的生活變得完美、豐(feng) 富多彩,可以充滿各種各樣生活的趣味和珍貴的的機會(hui) ,讓我們(men) 的生活每時每刻可以出現出乎我們(men) 意料之外的、美妙的變化,讓平庸生活變得更加不可預測而生機勃勃。”
“節儉(jian) 的意識已經滲透到了我們(men) 的骨髓、血液,並且它還被人一再地強調著提醒著。正因為(wei) 它被廣泛地認可接受才具有了更大的危害,事實上,已經成為(wei) 了我們(men) 經濟發展的大敵。”(1)
深圳某報也發表文章質疑節儉(jian) 的美德:“如果說,在小農(nong) 經濟時代,在短缺經濟時代,節儉(jian) 是一種美德,那麽(me) ,在今天買(mai) 方市場開始形成,生產(chan) 過剩,滯後的消費觀念已經成為(wei) 壓抑消費,阻礙生產(chan) 的情況下,消費觀念的轉變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要改變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消費觀念”。(2)
深圳某大學經濟係主任、教授引用凱恩斯的話說:“節儉(jian) 對個(ge) 人是美德,但對社會(hui) 來說,則可能是過錯;個(ge) 人的聰明之舉(ju) ,可能是社會(hui) 的愚笨之舉(ju) ,每個(ge) 人都想多儲(chu) 蓄的美好願望,到頭來,會(hui) 導致大家都沒錢可儲(chu) 的尷尬結果”。凱恩斯確實說過類似的話:“節約的目的就是使工人失去工作……不論什麽(me) 時候,你節約了5個(ge) 先令,就會(hui) 有一個(ge) 人失去一天的工作……假使我們(men) 競處在這樣一種極端的情況下,每個(ge) 人都將自己的收入儲(chu) 蓄了起來,那麽(me) 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會(hui) 失去工作。”
在傳(chuan) 統經濟學範圍內(nei) ,單就經濟係統而言,上述說法無疑是正確的。對於(yu) 剛從(cong) 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短缺經濟轉為(wei) 買(mai) 方市場的中國民眾(zhong) 來說,是需要轉變觀念、洗洗腦筋。於(yu) 是,鼓勵消費的凱恩斯主義(yi) 被捧為(wei) 真理,縱欲無度的美國生活方式成了典範,統統搬來推銷給中國的民眾(zhong) 。可是中國人生不逢時,沒有來得享樂(le) ,就麵臨(lin) 生存危機。如果全球性的生態危機沒有出現、持續發展的問題沒有提出,上述種種開導中國人盡情消費的言論,似乎還是很時尚的。然而,全球的生態係統和我國的生態環境都趨惡化的今天,還在販賣美國人縱欲的生活理念和無度的生活方式,應該說是多麽(me) 不合時宜。確實,隨著中國人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物的需求會(hui) 多樣化、情趣化。隻要有經濟能力,生活過得舒適、多彩,誰也不會(hui) 反對。但是作為(wei) 一種理論指向或輿論倡導,中國究竟提倡節儉(jian) 還是縱欲,是一項重大的國策。且不說,中國作為(wei) 一個(ge) 人口大國對世界環境的責任,就以中國的資源條件來說,中國人均資源水平大大低於(yu) 世界平均水平,中國人怎麽(me) 能學習(xi) 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呢?
《走出節儉(jian) 的誤區》一書(shu) 第五章第6節“從(cong) 中美的消費習(xi) 慣看,為(wei) 什麽(me) 我們(men) 會(hui) 發生有效需求不足”中,描寫(xie) 了許多美國人的生活理念和生活習(xi) 慣,用以啟發中國民眾(zhong) :
“美國人有大把花錢的豪情,購物不是為(wei) 了滿足生活的實際需要,是想買(mai) 就買(mai) ,喜歡什麽(me) 就買(mai) 什麽(me) ,許多人迷戀於(yu) 購物,以至失去理智,產(chan) 生一種占有欲和消費欲,被稱為(wei) ‘購物狂’。這種狂熱產(chan) 生攀比效應,盡管物質生活提高了,但是人們(men) 永遠感到不滿足……”
“美國婦女特別喜愛購物,她們(men) 說購物可以產(chan) 生一種快感,像吃迷魂藥一樣,身不由己,購物獲得的快感比升官或談一場戀愛有過之無不及,有的婦女說無法克製購買(mai) ‘自己認為(wei) 不合算的東(dong) 西’”。
“人們(men) 的社會(hui) 地位是以他們(men) 的財富來衡量的。因此美國人的心理上有一種壓力,必須追求高消費。如果他們(men) 鄰居夫婦買(mai) 了—輛新車,那麽(me) ,即使他不需要新車,也會(hui) 盤算著去買(mai) 一輛。美國人總是與(yu) 別人攀比去購買(mai) 更新更好的東(dong) 西。”
“消費主義(yi) 的生活方式促進許多人有錢就花,從(cong) 不儲(chu) 蓄,不留後備,有錢時盡情享受,沒有錢借債(zhai) 也要享受,如果明天失了業(ye) 房子被沒收,汽車抵了債(zhai) ,甚至到垃圾箱裏撿東(dong) 西吃,也臉不變色心不跳。”
“西方人不怕欠債(zhai) ,當然這不是指欠私人的錢。西方的買(mai) 賣常常是先把東(dong) 西給你,再向你要錢,叫你欠債(zhai) 。借了,當然要還。你敢借,說明你有能耐還,證明你有本事。所以西方人欠債(zhai) 時心理毫無負擔,相反心安理得。”(3)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對美國生活方式的描寫(xie) ,是作者從(cong) 別人著作中引來的,原作者是持批判態度的,本書(shu) 作者反其道而用之,極力推崇美國人的消費主義(yi) 。作者認為(wei) 這正是造就美國成為(wei) 經濟大國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作者作了類比,認為(wei) 中國“有豐(feng) 富的資源,有遼闊的國土,有眾(zhong) 多的人口,有門類齊全的產(chan) 業(ye) 部門”,也能“發展成為(wei) 美國那樣的經濟大國”,問題就是有效需求不足;辦法就是不僅(jin) 要製定鼓勵消費的政策,更應該改造國民性,像美國人那樣喜於(yu) 消費、敢於(yu) 消費;對策之一就是不鼓勵富人投資,因為(wei) 富人增加投資,就可能加劇已過剩的供給;而是鼓勵富人消費,富人多消費就直接增加了有效需求。“富人們(men) 可以通過種種方法增加自己的消費。除了像前麵我們(men) 所說的可以斥資買(mai) 別墅之外,他還可以天天跑五星級賓館裏去住住,天天到高爾夫球場、豪華的音樂(le) 會(hui) 、高檔的社交場所去瀟灑一番。千萬(wan) 不要談需不需要,有沒有必要這一問題。這正是我們(men) 要努力修正,要抨擊的那種東(dong) 西。如果一名富人已經習(xi) 慣了這樣一種花費方式和行為(wei) ,那麽(me) 很快他就會(hui) 覺得這種花費是非常值得,非常必要的,甚至是離不開的了。關(guan) 鍵是我們(men) 必須支持這種行為(wei) 。”(4)
現在我們(men) 來討論我國對待消費應該采取什麽(me) 方針?我國存在三個(ge) 消費層次:
第一種是豪華型的,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群,提前進入了高消費領域。今日中國到處都有高爾夫球場、保齡球館、網球場、高級會(hui) 所、豪華酒店、夜總會(hui) ,可以說凡是西方有的中國都有了。中國的富人們(men) 已在享受“豪華消費”、“貴族消費”、“極品消費”,吃得高級,穿得氣派,住得豪華,玩得心跳。幾千元一瓶的法國人頭馬酒在中國的銷量,超過世界其它地方銷量的總和。西安12名客人吃了一桌滿漢全席,花了36.6萬(wan) 元。南京推出999萬(wan) 天價(jia) 婚典,海南一對新人舉(ju) 辦婚禮則出價(jia) 1000萬(wan) 元。浙江某富豪,在杭州建起一座價(jia) 值1千萬(wan) 美元的白宮複製品,連家具裝飾都仿製得惟妙惟肖。如今中國富人高消費已沒有心理障礙,也沒有任何約束,相反已成為(wei) 成功人士的標誌,用不著再鼓勵、支持。據估算,中國的富人大約400萬(wan) 人,加上他們(men) 的家屬共計1300萬(wan) ,約占中國總人口的1%。這部分人數不多,但他們(men) 的生活方式往往成為(wei) 時尚,被人們(men) 羨慕、仿效。經媒體(ti) 、廣告、影視的傳(chuan) 播,對國人的消費心理有著強烈的暗示、刺激作用。
第二種是小康型的,人數在10億(yi) 左右,約占總人口的3/4。他們(men) 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滿足,還略有節餘(yu) 。他們(men) 是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他們(men) 的消費行為(wei) 、消費動向決(jue) 定了中國的命運。正如中國人不可能像美國人那樣生活,中國的絕大多數人也不可能像現時的中國少數富人那樣生活,不可能都住別墅、買(mai) 汽車、講氣派、玩瀟灑。他們(men) 的消費能力也支撐不了高消費,采取信用消費的方式強行進入高消費領域,可以對中國的經濟增長起刺激作用,但禍害無窮。“有七億(yi) 窮人的中國或許很槽,但七億(yi) 富裕的中國人會(hui) 立即毀了中國……是富人們(men) 破壞了環境……占據更多的空間,消費更多的自然資源,更嚴(yan) 重地影響生態,糟蹋自然風景……造成更嚴(yan) 重的汙染。”(5)依靠債(zhai) 台高築維持的高生活水準,對中國經濟產(chan) 生更大的壓力。一旦經濟發生停滯或衰退,許多透支消費的人將發生支付困難,帶來巨大的社會(hui) 危機。高增長依賴高消費,高消費依賴高透支,高透支依賴高增長。而這個(ge) 連環套又是建立在資源的高消耗和環境的高汙染基礎上。其中一個(ge) 環節斷裂,就給社會(hui) 經濟帶來巨大打擊。中國不能走這條路。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應提倡科學消費、理性消費、適度消費,從(cong) 盲目地追求物質消費轉向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
第三種是溫飽型的,城鄉(xiang) 近3億(yi) 人口,其中農(nong) 村8千8百萬(wan) ,城市3千萬(wan) ,近1億(yi) 2千萬(wan) 仍處於(yu) 貧困水平。對他們(men) 來說,主要是提高收入,擺脫貧困,實現溫飽,逐步向小康過渡,顯然不是向他們(men) 推銷高消費。
《走出節儉(jian) 的誤區》一書(shu) 作者也明白中國人不能照搬美國人的生活方式,說:“假若我們(men) 中國人的消費習(xi) 慣發生了翻天複地的變化,變得和美國人那樣,每個(ge) 人都爭(zheng) 先恐後地消費,無盡地揮霍自己的錢財,不留一點儲(chu) 蓄,那給我國的經濟又會(hui) 帶來些什麽(me) 呢?我們(men) 必須承認,那同樣也意味著一種災難,以我國這樣一個(ge) 發展水平尚很低的國家來說,那將意味著我們(men) 國家的財富很快就會(hui) 被吃光喝光,還要背負一身的債(zhai) 務,看看現在的巴西,就知道那是一種什麽(me) 樣子了,並且一旦我國淪落到那樣一種田地,結果也一定會(hui) 比巴西人還要淒慘……”(6)
作者的這個(ge) 論點值得讚嚐,不過與(yu) 他全書(shu) 鼓勵消費、反對節儉(jian) 的主旋律大相徑庭。節儉(jian) 決(jue) 不會(hui) 如作者擔心的那樣給中國帶來災難,而作者提倡的勇於(yu) 浪費的生活理念肯定是一場災禍。
隨著經濟主義(yi) 、消費主義(yi) 進入現時的中國,西方的物質主義(yi) 也成為(wei) 中國的主流價(jia) 值觀。隻要帶來物質財富的增加,就是好的、美的、善的,不擇手段、不顧代價(jia) 、不計後果。政府致力經濟發展,企業(ye) 追逐利潤增長,百姓忙於(yu) 財富積累,科技人員潛心開發,經濟學家熱心獻策,大眾(zhong) 媒體(ti) 廣告推銷。一切與(yu) 財富增長有關(guan) 的,都受到歡迎、關(guan) 注、支持,成為(wei) 熱點,社會(hui) 的各種資源、人的聰明才智傾(qing) 注有餘(yu) ;一切與(yu) 財富增長無關(guan) 的,就受到冷落、鄙視、遺棄,被擠到社會(hui) 邊緣,無人問津。物質的增長、物質的占有、物質的消費成為(wei) 考核政績、判斷成功、度量價(jia) 值的主要標準。
西方的經濟主義(yi) 、消費主義(yi) 、物質主義(yi) 加上市場經濟製度成為(wei) 推動中國現代化的精神動力和製度保障。無疑,今天中國走的是西方式的現代化道路。這也不奇怪。現代化本來就是西方發端的,中國要實現現代化隻有向西方學習(xi) 。但西方現代化在二十世紀走上頂峰的同時,暴露了它的不持續性。
它片麵追求經濟的高增長,把物質財富增加當作至高無尚的目標,將國民生產(chan) 總值作為(wei) 國民經濟統計體(ti) 係的核心,作為(wei) 衡量社會(hui) 經濟福利、國民生活水準的指標。它建立在資源的高投入、高消耗的基礎上,少數發達國家掠奪、占用世界資源的大部分,侵占、挪用屬於(yu) 下代人的資源。它推崇高消費、高享受的生活方式,揮霍、浪費、奢侈成為(wei) 生活的時尚,成為(wei) 經濟發展的目標和動力。它造成環境的高汙染和生態不可逆轉的惡化,威脅地球生物的延續和人類自己的生存。西方的現代化以當時的一時發展危害未來的長遠發展,以局部的發展損害全局的發展,以自身的發展妨礙他人的發展。
在可持續發展提出以後,我國有所認識、有所行動,但依然以西方現代化的目標為(wei) 目標,把物質財富的增加作為(wei) 最重要的指標,因此未能擺脫西方現代化的舊模式。西方現代化形成了一個(ge) 有機的綜合體(ti) 係,它認定人的幸福取決(jue) 於(yu) 感官的享受,感官的享受取決(jue) 於(yu) 物質財富的增加,物質財富的增加取決(jue) 於(yu) 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取決(jue) 於(yu) 資源的高投入和生活的高消費。物質主義(yi) 、經濟主義(yi) 、消費主義(yi) 再加上科技主義(yi) 、拜金主義(yi) 、個(ge) 人主義(yi) 、利己主義(yi) 環環相扣,成為(wei) 西方現代化的完整的價(jia) 值觀。中國為(wei) 了擺脫貧困、為(wei) 了發展經濟,不得不拋棄計劃經濟時代的舊觀念、舊模式,一步一步接受西方現代化的新觀念、新模式。實踐證明,我們(men) 當時的選擇是正確的,帶來中國經濟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長、物質財富的快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但同時也不要忘記帶給我們(men) 的惡果。這就是我國生態環境的迅速惡化,損害了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犯罪率的迅速飆升,損害了人與(yu) 人的關(guan) 係;自殺率和精神障礙率的迅速提高,損害了人與(yu) 自我的關(guan) 係。當然有一種解釋,這是現代化進程中必然出現的問題,是我們(men) 必須付出的代價(jia) 。如果隨著現代化的進程,這些問題能逐步緩解,以至自動消失,我們(men) 是可以接受的。然而事實證明,西方式的現代化提供不了解決(jue) 問題的答案,相反隻會(hui) 加重這種趨勢。更重要的是,中國人口眾(zhong) 多、資源短缺的國情不允許我們(men) 在實現了現代化目標以後再來著手解決(jue) 上述問題。
二十一世紀,我國將進入“最窄環境通道”:
到二十一世紀中葉,我國人口將有16億(yi) ,達到人口承載的極限。人口嚴(yan) 重過剩將導致素質下降,並引發糧食、就業(ye) 、資源、環境等一係列問題。
糧食缺口呈持續擴大趨勢,從(cong) 1999年起已連續4年減產(chan) ,靠挖庫存平衡需求。到2020年,缺口達現有生產(chan) 水平的三分之一以上。
一次能源到2010年、2020年將缺少8%-10%。石油的缺口更大,2010年、2020年和2050年分別達到當時需求量的36.5%、43.7%和84%。
礦產(chan) 資源形勢嚴(yan) 峻,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所需45種礦產(chan) 資源中有四分之一不能滿足需要,到本世紀後則有二分之一不能滿足需要。
土地荒漠化總麵積已達國土總麵積的8%,1.7億(yi) 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和威脅,2100萬(wan) 公頃農(nong) 田遭荒漠化侵襲。荒漠化的趨勢仍處於(yu) 擴展中,耕地減少、草場退化未能得到遏製。
水資源短缺,10年後將進入嚴(yan) 重缺水期,2010年缺水318億(yi) 立方米、2030年缺水400億(yi) 至500億(yi) 立方米。
大氣汙染繼續惡化,2010年和2020年顆粒物將分別比1995年多39%和35%;二氧化硫將是現在的2倍;氯氧化物將增加1倍;爆發性有機物排放增加3.4倍;二氧化碳排放量2020年將達到23.8億(yi) 噸(碳含量),是1995年的3倍。
這就是說,進入本世紀,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將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峰。如果其中某一個(ge) 因素趨於(yu) 最大值,我們(men) 還可以有辦法緩解的話,那麽(me) 一係列壓力趨於(yu) 最大值,種種“壞事”相互迭加而加強,發生類似物理學的共振現象,這就會(hui) 造成經濟、社會(hui) 、生態的全麵危機。(7)
我們(men) 正沿著西方式的現代化道路行進,但是我們(men) 不要忘記,西方少數國家的現代化是建立在占有全世界大多數人生存空間基礎上的。西方的一些科學家也認為(wei) :西方經濟模式從(cong) 根本上說是錯誤的,它實際建立在資源環境及其容量之無限的前提上,其利用資源的方式是“經濟”的,但這個(ge) “經濟”是靠透支地球來維持的。(8)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都不再有西方式現代化的條件,我們(men) 怎麽(me) 能走西方式現代化的道路呢?
西方模式的現代化依然在引導我們(men) ,為(wei) 了維持經濟的持續增長,我們(men) 依舊實行所謂擴大內(nei) 需的政策。政府鼓勵、銀行支持、商家宣傳(chuan) 、媒體(ti) 鼓吹、廣告轟炸、富人炫耀,多方設法煽起國人的消費欲望。很顯然,中國並不是蜜糖滿地、牛奶成河的富國,中國的資源條件不可能支撐今天13億(yi) 、將來15、16億(yi) 民眾(zhong) 膨脹起來的物欲。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早在1988年寫(xie) 的《生存與(yu) 發展》報告中就提出建議:“我們(men) 必須開誠布公地告訴人民,我們(men) 既無條件與(yu) 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資源消費水平相比,也無能力與(yu) 港、澳、台地區同胞的消費水平相比。我們(men) 的選擇並非出自自願,實在是迫不得已”。(9)刺激消費,顯然是隻顧眼前增長、不顧長遠發展的政策,是照搬西方、違背國情的政策。更重要的是把物質追求作為(wei) 價(jia) 值尺度,人的心理永遠找不到平衡點,現實總是跟不上欲求,別人為(wei) 什麽(me) 比我強,他人憑什麽(me) 比我富,再加上事實存在的貧富差別、城鄉(xiang) 差別等種種社會(hui) 不公正現象,這個(ge) 社會(hui) 尤如火山口,熾烈的岩漿總有一天會(hui) 爆發。犯罪率高企、搶劫案不斷 就是心態不平、社會(hui) 不寧的症兆。
把物質財富增加,當作社會(hui) 的價(jia) 值追求是西方工業(ye) 文明傳(chuan) 導給世界的最大誤區。政府致力於(yu) 發展經濟,為(wei) 民眾(zhong) 創造好的物質條件,理所當然。對中國來說,這個(ge) 任務很艱巨,還要作艱苦的努力。但為(wei) 了發展經濟,把社會(hui) 的價(jia) 值追求集中引導到物質上,這就有了問題。把不應該(如醫生、教師、公務員)、不願意(如人文工作者)追逐物質財富的人統統卷進財富的追逐中,把財富的占有和享用變成失去理性的瘋狂行為(wei) 。這個(ge) 社會(hui) 就是病態的社會(hui) 、不可持續的社會(hui) 。
人需要物質,也需要精神。物質財富畢竟隻能滿足人一個(ge) 方麵的需求,即感官的欲求。人還有另一個(ge) 方麵的需求,就是精神的寄托、情感的滿足。這是物不能替代的。物隻滿足人的表層價(jia) 值,滿足不了人深層意義(yi) 的追求,寄托不了人的精神。這就為(wei) 什麽(me) 現代社會(hui) 物質生活越來越富有,而精神生活越來越空虛、貧乏、不安、煩躁的原因。
那麽(me) ,人除了追求物質以外,為(wei) 什麽(me) 還要追求精神呢?物質隻能帶來短暫的感官滿足,需要頻繁地變換新奇,以尋求新的刺激。刺激總是短暫的,人大量的時間處於(yu) 無新奇、無刺激的生活中。這時人就會(hui) 感到精神空虛,人生無意義(yi) ,人不知為(wei) 什麽(me) 活著?深圳晚報載,衛先生是個(ge) 事業(ye) 小有成就的人,在深圳10多年,每天身心疲憊,忙於(yu) 各種追逐:金錢、地位、美女。他不愛看書(shu) ,也不愛深入的思考問題。他喜歡酒桌上的葷段子,喜歡熱鬧的場麵,但在夜深人靜之時,空虛像個(ge) 巨大的野獸(shou) 吞噬了他。衛先生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從(cong) 前能引起他很大興(xing) 趣的喝酒、打球、吹牛已不能讓他愉快,他不知該追求什麽(me) 。在迷茫中,他也尋求刺激,醉一把,賭一回,結果抽刀斷水水更流,舉(ju) 杯澆愁愁更愁,他心中的空虛和疲憊還是如影相隨,揮之不去。原因是衛先生沒有精神方麵的追求。人有了精神追求,有了精神寄托,而精神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人就感到充實,找到了生活的意義(yi) 、生活的動力、生活的目標。
那麽(me) ,什麽(me) 是人的精神呢?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作為(wei) 具有思維能力的動物---人總在思考,怎麽(me) 使自己的生命延長,以至永恒。一生行善,期求神的庇護,來世進入天國,從(cong) 宗教中尋求精神寄托,這是一種宗教精神。西方科技發達,有那麽(me) 多人信奉宗教,是因為(wei) 他們(men) 需要一個(ge) 心中的上帝,來撫慰自己的靈魂。美國有220多個(ge) 教派,每個(ge) 村莊有3—4個(ge) 教派。全國有329114座教堂,差不多每一千人有1座。94%的美國人自認為(wei) 是教徒,十個(ge) 人中有九個(ge) 人信仰上帝並作祈禱。父母親(qin) 撫養(yang) 兒(er) 女,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續,父愛和母愛是一種仁愛精神。為(wei) 了兒(er) 女讀書(shu) ,為(wei) 了兒(er) 女成材,自己吃苦受累在所不惜,甚至付出一生的心血。東(dong) 方人尤其是中國人往往把養(yang) 兒(er) 育女、望子成龍作為(wei) 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生活的意義(yi) 。在危急關(guan) 頭,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挽救他人,使別人的生命得以延續,這就是犧性精神。人類曆史上有過多少英雄豪傑,當今社會(hui) 也有不少見義(yi) 而為(wei) 的勇士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雖死猶生,精神永在,死得偉(wei) 大,重如泰山。把生命注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兢兢業(ye) 業(ye) 、精益求精,為(wei) 他人提供好服務,這就是敬業(ye) 精神。他們(men) 把自己的熱情與(yu) 智慧傾(qing) 注於(yu) 平凡的工作,做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體(ti) 驗人生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助人為(wei) 樂(le)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wei) 人民服務之中,這就是雷鋒倡導的奉獻精神。他們(men) 通過幫別人解困解憂,而獲得心靈的回報,生命在造福他人中延續、升華。為(wei) 了科學、為(wei) 了藝術、為(wei) 了事業(ye) ,投入畢生的精力,不計名利、不計得失,這就是忘我精神。他們(men) 把從(cong) 事的工作當作自己生命的載體(ti)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人有了精神追求,就會(hui) 感到自己的生命在時間、空間中延續、擴展,活得有意義(yi) 、有價(jia) 值,就會(hui) 擁有堅強的意誌和不撥的毅力克服人生征途上的各種艱難險阻。他們(men) 在物質享受上或許不盡人意,但能品味到人生的快樂(le) 和喜悅。相反,一個(ge) 沒有精神追求的人,盡管很富有,但依然會(hui) 感到無聊和空虛。因為(wei) 他們(men) 的生命在紙醉金迷中一天天消逝,看不到未來,看不到歸宿,看不到生命的意義(yi) 。正如一位數學家所言:“世界上不能永恒的事物是沒有意義(yi) 的事物,同樣,一個(ge) 沒有永恒意識的人在天空下也是沒有意義(yi) 的。”
人主要追求物質,還是主要追求精神,本來屬於(yu) 個(ge) 人的選擇,但現在關(guan) 係到人類的生死存亡。西方工業(ye) 文明、西方式現代化將人的無限性追求集中指向物質,造成人與(yu) 自然、人與(yu) 人、人與(yu) 自我關(guan) 係的惡化,帶來人的全麵生存危機。中國的現代化道路需要重新選擇,這就是將社會(hui) 價(jia) 值追求從(cong) 單一的物質追求轉向物質與(yu) 精神的多向追求,將衝(chong) 向物質的人欲洪流分流、疏導到精神領域。物質追求必須有度,因為(wei) 它受到資源、環境的製約;精神追求可以是無限的,它提供給人無限性追求以廣闊的天地。社會(hui) 價(jia) 值追求的多樣性可以使不同社會(hui) 角色、不同文化修養(yang) 、不同生活環境的人獲得不同的選擇。我沒有你錢多,但我活得輕鬆、愉快;我沒有你富,但我發揮了自己的潛能、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我沒有你腰纏萬(wan) 貫,但我比你體(ti) 魄健全、有藝術情趣;你享受了人間富貴,但我獲得的是人間真情;我沒有地位的炫耀,但我用不著看上司的臉色;我住得不那麽(me) 豪華,但我的屋環境優(you) 雅;我穿的不是名牌,但我穿的得體(ti) 、自在;我吃不到山珍海味,但我桌上的食品沒有汙染;我沒有城裏的繁華,但我享受了田園的恬靜;你活得很瀟灑,但我活得更充實、更有意義(yi) 。不同的人隻有在不同的價(jia) 值追求中獲得滿足,不同的人隻有在不同的人生意義(yi) 中找到歸宿。社會(hui) 上大多數人在意義(yi) 和價(jia) 值的世界裏得到平衡,這個(ge) 社會(hui) 就是穩定的、美好的。
建成一個(ge) 既有物質追求、又有精神追求的社會(hui) ,是許多思想家的理想。馬克思在1857—1858年寫(xie) 的《經濟學手稿》中,曾論述人發展的三個(ge) 階段:先是“人的依賴關(guan) 係”的時代,個(ge) 體(ti) 不能獨立,隻能依賴於(yu) 人才能生存;二是“以物的依賴性為(wei) 基礎的獨立性”的時代,個(ge) 性從(cong) 人的依賴關(guan) 係獨立出來,卻又墮入依賴物的關(guan) 係之中;三是“建立在個(ge) 人全麵發展和他們(men) 共同的社會(hui) 生產(chan) 能力成為(wei) 他們(men) 的社會(hui) 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ge) 性”的時代。(10)馬克思說的人的第三階段個(ge) 人全麵發展,就是既有物質追求,又有精神追求的人。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尹德則認為(wei) : 如果本能能量的轉移引出社會(hui) 讚許的行為(wei) ,這種轉移被稱為(wei) 升華。文明的進步正是由於(yu) 升華,本能能量被用來寫(xie) 書(shu) 、繪畫、造橋、研究、學習(xi) 數學公式,等等。由此看來,一個(ge) “好的”文明應該能夠讓人們(men) 把能量轉到各種有益的活動中。(11)
世界著名曆史學家湯因比說得更緊迫、更尖銳,他在世上的最後一份手稿《人類與(yu) 大地母親(qin) 》中發出警告:“我們(men) 正在接近一個(ge) 道德上的分岔點,它與(yu) 2000萬(wan) 或2500萬(wan) 年前人類和類人猿道路上的生物學分岔一樣具有決(jue) 定性的意義(yi) 。這兩(liang) 種選擇將再次成為(wei) 兩(liang) 個(ge) 極端。”第一個(ge) 分岔點誕生了人類,第二個(ge) 分岔點又意味著什麽(me) 呢?湯因比說:“人類已使他的物質力量增長到足以威脅生物圈生存的地步;但是他精神方麵的潛能卻未能隨之增長。結果是兩(liang) 者之間的鴻溝在不斷擴大。這種不斷擴大的裂隙使人憂心忡忡。因為(wei) 人類精神潛能的提高,是目前能夠挽救生物圈的生物圈構成要素中唯一可以信賴的變化。”(12)
中國現 代化道路的重新選擇,對中國是幸事,對世界是幸事。人類社會(hui) 從(cong) 這裏也許會(hui) 找到一條真正可持續發展的路。
本文選於(yu) 徐景安2004年寫(xie) 的《你的選擇與(yu) 中國的未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