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

文章

遵循經濟規律 做強做優國有企業

發稿時間:2011-11-16 00:00:00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國有企業(ye) 通過改革和布局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實現了集體(ti) 崛起,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ye) 發展道路,為(wei) 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十二五”時期,進一步做強做優(you) 國有企業(ye) ,培育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世界一流企業(ye) ,必須繼續遵循經濟規律,深化國有企業(ye) 改革。

  遵循市場運行規律,有序推進國有企業(ye) 管理體(ti) 製改革

  國有企業(ye) 管理體(ti) 製改革是經濟體(ti) 製改革的核心內(nei) 容。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讓企業(ye) 擁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此後,國有企業(ye) 管理體(ti) 製經曆了擴大企業(ye) 經營自主權、利潤遞增包幹和承包經營責任製等改革實踐,調整了政府與(yu) 企業(ye) 的責權利關(guan) 係,逐步明確了企業(ye) 的利益主體(ti) 地位。黨(dang) 的十四屆三中全會(hui) 進一步明確了國有企業(ye) 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產(chan) 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ye) 製度,國有企業(ye) 管理體(ti) 製改革由擴權讓利的政策性調整轉向以建立現代企業(ye) 製度為(wei) 目標的製度創新。通過債(zhai) 轉股、股份製試點、政策性關(guan) 閉破產(chan) 等一係列改革實踐,為(wei) 國有企業(ye) 參與(yu) 市場競爭(zheng) 、實現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黨(dang) 的十六大提出,必須深化國有資產(chan) 管理體(ti) 製改革。隨著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中央、省、市(地)三級國有資產(chan) 監管機構的相繼建立和企業(ye) 國有資產(chan) 監管法律法規體(ti) 係的初步建立,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與(yu) 出資人職能得以分離,管資產(chan) 與(yu) 管人、管事有機結合,具有中國特色、適應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要求的國有企業(ye) 管理體(ti) 製初步形成,國有企業(ye) 從(cong) 政府行政機關(guan) 的附屬物轉變成為(wei) 獨立的市場競爭(zheng) 主體(ti) 。

  實踐證明,推進國有企業(ye) 管理體(ti) 製改革,必須遵循市場經濟運行規律,順應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積極探索公有製與(yu) 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有效途徑。當前,深入推進國有企業(ye) 管理體(ti) 製改革,應進一步理順國有資產(chan) 監管體(ti) 製、運營體(ti) 製與(yu) 政府行政管理體(ti) 製之間的關(guan) 係,避免政出多門及決(jue) 策與(yu) 執行相混淆,奠定確保國有資產(chan) 保值增值的體(ti) 製基礎。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國家對各類壟斷行業(ye) 實施依法監管的製度、體(ti) 製和具體(ti) 措施,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ye) 經營業(ye) 績考核製度和國有企業(ye) 重大決(jue) 策失誤追究製度,規範國有企業(ye) 的市場行為(wei) ,不斷提升國有企業(ye) 的社會(hui) 形象。正確處理好全民共享與(yu) 國有企業(ye) 自主發展的關(guan) 係,進一步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製度,適當提高國有企業(ye) 上繳利潤的比例和靈活性,逐步擴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規模,推動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yu) 公共預算、社保預算之間的相互銜接。進一步完善和統籌各項政策措施,不斷加大投入力度,逐步解決(jue) 國有企業(ye) 改革的曆史遺留問題。

  遵循產(chan) 業(ye) 發展規律,不斷優(you) 化國有企業(ye) 布局結構

  優(you) 化國有企業(ye) 布局結構是國有企業(ye) 改革發展的重要內(nei) 容。黨(dang) 的十四屆五中全會(hui) 明確提出,對國有企業(ye) 實施戰略性改組,以市場和產(chan) 業(ye) 政策為(wei) 導向,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把優(you) 化國有資產(chan) 分布結構、企業(ye) 組織結構同優(you) 化投資結構有機地結合起來,擇優(you) 扶強,優(you) 勝劣汰。黨(dang) 的十五大強調指出,對於(yu) 關(guan) 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ye) 和關(guan) 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黨(dang) 的十五屆四中全會(hui) 提出,從(cong) 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要同產(chan) 業(ye) 結構的優(you) 化升級和所有製結構的調整完善結合起來,堅持有進有退。黨(dang) 的十六大進一步強調,發展壯大國有經濟,繼續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黨(dang) 的十七大強調,優(you) 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製力、影響力。在中央一係列決(jue) 策部署的指導和推動下,國有企業(ye) 布局結構不斷優(you) 化,國有資本不斷向基礎性、公益性、支柱性產(chan) 業(ye) 和行業(ye) 集中,向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和大型企業(ye) 集中,確保了國有經濟在關(guan) 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ye) 和關(guan) 鍵領域的支配地位。同時,通過促進企業(ye) 兼並重組,提高了企業(ye) 規模經濟水平和產(chan) 業(ye) 集中度,促進了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和國民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進一步優(you) 化國有企業(ye) 布局結構,必須遵循產(chan) 業(ye) 發展規律,適應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經濟全球化需要,更加合理地界定國有企業(ye) 在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範圍。應辯證地把握公有製經濟為(wei) 主體(ti) 與(yu) 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關(guan) 係,毫不動搖地鞏固和提升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避免出現對國有經濟功能定位認識的重大偏差,營造國有企業(ye) 健康發展的良好製度環境、政策環境和社會(hui) 環境。繼續建立和完善推動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的國有資產(chan) 運營平台和推動產(chan) 業(ye) 升級換代的產(chan) 業(ye) 投資平台,著力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業(ye) 壁壘,消除製約國有企業(ye) 按照市場化原則實行跨地區、跨行業(ye) 兼並重組的體(ti) 製障礙,積極探索國有資產(chan) 監管運營機構直接持有上市國有企業(ye) 股權,鼓勵國有企業(ye) 之間的重組和企業(ye) 內(nei) 部的重組。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ye) 更多地向關(guan) 係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集中,向關(guan) 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ye) 和關(guan) 鍵領域集中,向具有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產(chan) 業(ye) 和新興(xing) 主導產(chan) 業(ye) 領域集中,向具有較強國際競爭(zheng) 力、主業(ye) 突出的大公司大企業(ye) 集中,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物聯網、生物育種、文化產(chan) 業(ye) 等重要產(chan) 業(ye) ,搶占世界經濟發展新的製高點。

  遵循企業(ye) 發展規律,持續提升國有企業(ye) 內(nei) 部管理水平

  提升國有企業(ye) 內(nei) 部管理水平是國有企業(ye) 改革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yi) 。伴隨著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不斷完善和國有企業(ye) 管理體(ti) 製改革的不斷推進,從(cong) 承包經營到法人治理,國有企業(ye) 內(nei) 部管理機製在不斷變革和完善。通過公司製改革和現代企業(ye) 製度建設,眾(zhong) 多國有企業(ye) 逐步形成了權力機構、決(jue) 策機構、監督機構和經營管理者之間的製衡機製,提升了治理效率和社會(hui) 形象;通過強化戰略管理,把黨(dang) 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融入自身的發展戰略和規劃之中,確保了國有企業(ye) 發展方向、發展道路的正確與(yu) 穩定;通過加強黨(dang) 的建設、領導班子建設、職工隊伍建設,認真落實黨(dang) 和國家關(guan) 於(yu) 改進和加強國有企業(ye) 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和部署,不斷改進黨(dang) 建工作、群眾(zhong) 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形成黨(dang) 群工作與(yu) 企業(ye) 經營管理相互融合、相互支撐的工作機製,實現了國有企業(ye) 政治優(you) 勢與(yu) 現代企業(ye) 製度管理優(you) 勢的有機結合;通過幹部人事製度改革、用工製度改革、分配製度改革,普遍推行勞動合同製和全員競爭(zheng) 上崗,初步建立起管理者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工資收入能高能低的市場化運轉機製,調動了國有企業(ye) 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學習(xi) 借鑒西方國家優(you) 秀企業(ye) 的管理經驗,立足中國國情和企業(ye) 實際,努力傳(chuan) 承中國國有企業(ye) 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眾(zhong) 多國有企業(ye) 銳意推進管理創新,為(wei) 世界提供了許多成功的企業(ye) 管理“中國案例”。

  進一步提升國有企業(ye) 內(nei) 部管理水平,必須遵循企業(ye) 發展規律和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不斷推進國有企業(ye) 管理創新,努力形成符合科學發展要求、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趨勢相吻合、與(yu) 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相符合、與(yu) 企業(ye) 客觀實際相適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應繼承和弘揚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wei) 核心的時代精神、以產(chan) 業(ye) 報國為(wei) 己任的企業(ye) 精神,以國家利益統領國有企業(ye) 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向。繼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使董事會(hui) 的運作製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建立更加完善的科學決(jue) 策體(ti) 製和內(nei) 部製衡機製。持續推進企業(ye) 內(nei) 部三項製度改革,更好地實現人事、用工和分配製度與(yu) 市場接軌,科學調整國有企業(ye) 內(nei) 部收入差距,建立激勵規範、約束有力的國有企業(ye) 領導人員薪酬製度和獎懲製度。

  遵循國際競爭(zheng) 規律,著力培育國有企業(ye) 國際競爭(zheng) 能力

  提高國際競爭(zheng) 能力是國有企業(ye) 改革發展的不懈追求。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是影響企業(ye) 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zheng) 能力的決(jue) 定性因素。30多年來,國有企業(ye) 不斷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加強科技創新組織體(ti) 係建設、管理體(ti) 係建設、技術體(ti) 係建設,逐步形成了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產(chan) 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ti) 係,在載人航天、繞月探測、特高壓電網、支線客機、4G標準、高速動車、3000米深水鑽井平台、12000米鑽機、實驗快堆、高牌號無取向矽鋼、百萬(wan) 噸級煤直接液化等領域和重大工程項目方麵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成果。還應看到,現代企業(ye) 的國際競爭(zheng) 不僅(jin) 是技術水平的競爭(zheng) ,而且是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競爭(zheng) 。著眼於(yu) 探尋企業(ye) 科學發展道路,國有企業(ye) 評價(jia) 逐步實現了由單一的經濟評價(jia) 方式向經濟發展、社會(hui) 人文、政治保障等綜合性評價(jia) 方式的轉變,注重從(cong) 經濟指標、發展指標、人文指標、社會(hui) 指標、安全環保指標、科技創新指標、政治保障指標等各個(ge) 方麵提升企業(ye) 可持續發展能力,為(wei) 國有企業(ye) 和我國經濟國際競爭(zheng) 能力的持續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實踐證明,國有企業(ye) 不僅(jin) 能夠搞好,而且能夠成為(wei) 世界一流企業(ye) 。2011年,名列世界500強的中國國有企業(ye) 已經超過50家,一批作為(wei) “國家名片”的國有企業(ye) 正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成為(wei) 挺起中國脊梁和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合作的先鋒。進一步提升國有企業(ye) 的國際競爭(zheng) 能力,必須遵循國際競爭(zheng) 規律,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支持國有企業(ye) 自主創新的考核政策和中長期激勵製度,加大國有資本預算對自主創新的支持,科學設置國有企業(ye) 科研投入和研究開發經費占銷售收入比重的增長數量目標。進一步推進科研院所與(yu) 大型企業(ye) 集團創新資源的優(you) 化重組,推進創新型企業(ye) 建設和產(chan) 學研結合,鼓勵國有企業(ye) 之間建立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繼續推動國有企業(ye) 從(cong) 以發展速度、發展規模為(wei) 重心的發展方式轉變為(wei) 在合適規模和水平上更加突出發展質量和社會(hui) 貢獻的發展方式,更好地履行國有企業(ye) 的社會(hui) 責任,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

  (執筆:程恩富胡樂(le) 明)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