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走出去”麵臨的問題及其對策建議
發稿時間:2011-08-02 00:00:00
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國有企業(ye) “走出去”戰略實施的十周年。十年來,國有企業(ye) 做出了許多努力,在“走出去”方麵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我們(men) 似應認真總結經驗,研究問題,製定對策,推動國有企業(ye) “走出去”的工作邁上新台階。
當前國有企業(ye) “走出去”戰略實施過程中出現的若幹問題
一是我國大型中央國有企業(ye) 在國外進行並購重組時遇到了巨大的政治阻力。我們(men) 的能源集團、礦業(ye) 集團到其他國家尤其是到西方發達國家去並購時,受到非經濟因素的巨大幹擾和阻撓。
二是我國企業(ye) “走出去”後隻能被動適應既有的國際標準,在國際市場上缺乏話語權。當前國際市場的標準基本上是歐美的標準,我國隻能被動適應,從(cong) 而大大增加了成本,壓縮了利潤,製約了我國企業(ye) 在國際市場上的發展空間。
三是我國企業(ye) “走出去”後本土化力度小,反而製約了自身的發展空間。我國企業(ye) 的對外投資項目很少利用當地的人力,對當地就業(ye) 貢獻少,給人留下隻利用其他國家資源和能源、不幫助當地建設經濟持續發展能力的印象,這既不利於(yu) 我國企業(ye) 在國際市場上的長期發展,也不利於(yu) 我國的國際形象。
四是中央提出實施“走出去”戰略後,有一哄而上的現象。一些不具備條件的地方和企業(ye) 十分積極,盲目走出去,有些是為(wei) 了顯示政績,結果損失了金錢和聲譽,這種現象要采取措施加以製止。
五是中央企業(ye) 經營自主權不足,錯失投資機會(hui) 。中央企業(ye) 的對外投資權限小,對外投資的審批程序複雜,耗時長,常常在審批下來以後,投資機遇已經喪(sang) 失。
六是中央企業(ye) 的對外投資遇到不發達國家政局動蕩,事先準備不足,損失慘重。我國目前的對外投資,許多是在非洲等發展中國家,不少國家有政局動蕩的風險,在分析不足、應對不足的情況下,可能造成較大的損失。例如本次北非中東(dong) 政局動蕩,我國企業(ye) 的項目受到巨大損失。
推進“走出去”戰略邁上新台階的對策建議
一是研究和製定我國企業(ye) “走出去”的階段性戰略目標和規劃。我國企業(ye) 的國際化存在若幹不同的階段,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點,不同階段的目標和任務也不一樣,應該采取不同的對策,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我國在企業(ye) 國際化方麵經過了初步的摸索,有了一定的經驗,應結合其他國家企業(ye) 國際化走過的曆程,研究和製定我國企業(ye) “走出去”的階段性戰略目標和規劃,促使我國企業(ye) 的“走出去”工作有目標、有方法、有節奏、成體(ti) 係,減少“走出去”戰略實施過程中的盲目性。
二是中央企業(ye) 要進一步完善現代企業(ye) 製度,並加強國際公關(guan) 工作。通過進一步完善現代企業(ye) 製度,增加國際市場上對我中央企業(ye) 的認識和了解,在不影響我經營決(jue) 策主動權的前提下,增加國際上的投資者和企業(ye) 對我中央企業(ye) 的參與(yu) 。同時,增強中央企業(ye) 的公關(guan) 工作,提高企業(ye) 在國際上的接受度。
三是加強自主創新,同時幫助技術先進企業(ye) 爭(zheng) 取國際標準製定權。我們(men) 要擺脫在傳(chuan) 統國際產(chan) 業(ye) 分工體(ti) 係中處於(yu) 低端環節、低附加值的被動地位,必須在自主創新和搶占產(chan) 業(ye) 前沿製高點上下工夫。現在我國企業(ye) 的研發能力已有長足的進步,一些企業(ye) 掌握了許多先進技術並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若幹技術已經不差於(yu) 歐美企業(ye) 。在這種情況下,國有企業(ye) 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要堅持自己的標準,國家要幫助“走出去”的企業(ye) 爭(zheng) 取到國際標準製定權,實現技術、市場與(yu) 產(chan) 業(ye) 的有序發展。這對我國企業(ye) 和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是有利的。
四是提倡對外投資項目本土化,雇傭(yong) 所在國的國民。許多到我國投資經營的跨國公司都樂(le) 於(yu) 雇傭(yong) 我國人才,我國企業(ye) 到國外投資經營應該學習(xi) 這種模式,不能隻是把我們(men) 國內(nei) 的員工派出去,也應該盡可能培訓雇傭(yong) 投資所在國的人才,尤其是在非洲等不發達國家,我國企業(ye) 一方麵要提高自身的發展能力,同時也要幫助增強當地國的自主發展能力。這不僅(jin) 有利於(yu) 單個(ge) 企業(ye) 投資項目的可持續發展,而且有利於(yu) 國家整體(ti) 外交關(guan) 係的發展。
五是在保障有效監督的同時擴大企業(ye) 經營自主權。政府管得太多,國有企業(ye) 在國際市場上反應遲緩,失去發展機遇;政府放得太鬆,國有企業(ye) 也存在不小的道德風險。簡化審批,擴大企業(ye) 自主權看來是必要的,但是如何確保責任是一個(ge) 需要研究的問題,擴大自主權和確保責任機製如何取得平衡,需要深入研究。
六是加強中央企業(ye) 的總部建設,提升集團總部的國際化水平。一些國有企業(ye) “走出去”邁不開大步或在順利“走出去”後遇到了發展的瓶頸,重要原因之一是企業(ye) 組織變革未能及時跟上,形成了體(ti) 製羈絆。因此,要采取措施建立適應國際化經營的企業(ye) 組織架構和內(nei) 控製度。中央企業(ye) 要加速國際化經營的進程,首先要加強總部建設,提升集團總部的國際化水平。
七是企業(ye) 、政府和研究機構要聯合起來對世界各國局勢有所研究,盡可能規避政局動蕩帶來的損失。我們(men) 應該吸取這次北非中東(dong) 政局動蕩對我國企業(ye) 帶來損失的教訓,國有企業(ye) 在外不能隻埋頭苦幹,要對投資所在國的非經濟風險因素進行前瞻性的分析和判斷,以盡可能降低損失。
八是抓住外匯儲(chu) 備大量增長和國內(nei) 企業(ye) 重組基本完成的重要內(nei) 部機遇,大力推進中央企業(ye) “走出去”。當前中央企業(ye) “走出去”存在兩(liang) 個(ge) 重要的內(nei) 部機遇。一是我國外匯儲(chu) 備大量、快速的增長為(wei) 國有企業(ye) “走出去”創造了重要的資本基礎。我國需要大量的外匯儲(chu) 備以應對各種國際經濟活動的需要,但是外匯儲(chu) 備過快、過量的增長也會(hui) 帶來國際上要求我國貨幣升值和國內(nei) 增發貨幣引發通貨膨脹的雙重問題,國有企業(ye) “走出去”恰好為(wei) 外匯儲(chu) 備的有效使用創造了途徑。二是中央企業(ye) 在國內(nei) 的重組已經基本完成,為(wei) 國際重組奠定了基礎。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中央大型國有企業(ye) 的重組已經基本完成,需要走向國際產(chan) 業(ye) 界進行收購兼並,通過有效的並購,獲取擁有國際領先的核心技術、專(zhuan) 利技術和國際知名品牌。同時,國內(nei) 重組的完成提高了大型國有企業(ye) 的實力,為(wei) 跨國並購奠定了基礎。
總之,國有企業(ye) “走出去”是中央製定的重要戰略,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過去的幾年,我們(men) 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教訓。當前,我們(men) 應該認真總結和研究,促進“走出去”的戰略實施邁上新的台階。
(作者係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黨(dang) 委常委)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