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

文章

“宜機化”將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指標

發稿時間:2018-12-20 11:06:05   來源: 經濟日報  

  “我國已成為(wei) 世界第一農(nong) 機生產(chan) 大國和使用大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實現了從(cong) 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到主要依靠機械動力的曆史性轉變。”在12月19日舉(ju) 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hui) 上,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副部長張桃林表示,2017年全國農(nong) 機總動力達到9.88億(yi) 千瓦,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6%。力爭(zheng) 到2025年,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糧棉油糖主產(chan) 區(縣)基本實現農(nong) 業(ye) 機械化。

  不過,農(nong) 機化和農(nong) 機裝備產(chan) 業(ye) 發展還不充分,一些深層次矛盾亟待解決(jue) :農(nong) 機裝備有效供給不足,機具的可靠性、適用性有待進一步提升;農(nong) 機和農(nong) 藝融合不夠,品種選育、栽培製度與(yu) 機械化生產(chan) 的適應性有待加強;適宜機械化的基礎條件建設滯後,存在農(nong) 機“作業(ye) 難”和“存放難”問題。按照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的要求,有關(guan) 部門將出台更多政策措施。

  農(nong) 機化向丘陵進軍(jun)

  目前,我國小麥、水稻、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的耕種收機械化水平超過80%,但水稻的機插率相對較低,玉米機收水平也相對較低。

  張桃林說,過去主要重點推進耕作、種植、收獲3個(ge) 環節的機械化,高效植保、秸稈處理、產(chan) 地烘幹等的機械化水平還不高,經濟作物的弱項比較多。比如,馬鈴薯、棉花、油菜等作物的機械化率隻有30%左右,甘蔗的機械化率更低,僅(jin) 3%左右。不久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提出,支持丘陵山區農(nong) 田“宜機化”改造。

  據介紹,我國農(nong) 機化整體(ti) 水平為(wei) 66%,但丘陵地區隻有不到40%。分析原因,一是丘陵山區農(nong) 田基礎設施狀況,農(nong) 機作業(ye) 的需求不相適應,有些地方田間缺乏機耕道。二是地塊相對起伏大,耕地也比較分散,農(nong) 機作業(ye) 難度比較大,對機具要求很高。所以,要支持其“宜機化”改造。

  如何推動農(nong) 機化全程全麵發展?張桃林認為(wei) ,要研發適合國情、農(nong) 民需要、先進適用的各類農(nong) 機,加大先進的機具和技術的試驗示範力度,探索具有區域特點的全程機械化解決(jue) 方案。同時,要創新協同機製。農(nong) 機化牽扯到方方麵麵,包括地域、品種、種植栽培製度、產(chan) 後加工等。要使良種、良法、良地、良機配套,為(wei) 全程機械化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目前,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正研究把“宜機化”納入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的指標,還將統籌各類相關(guan) 資金以及社會(hui) 資本,推動田塊小並大、彎變直,為(wei) 農(nong) 機通行創造條件。全國實施了主要農(nong) 作物生產(chan) 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過去已有一些示範基地,要繼續創建一批示範縣,帶動農(nong) 機化水平全程全麵提升。”張桃林說,全國已有300多個(ge) 縣區率先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計劃到2020年示範縣數量達到500個(ge) 以上。

  農(nong) 機社會(hui) 化服務助力小農(nong) 戶

  目前,全國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戶已超過500萬(wan) ,農(nong) 機合作社等作業(ye) 服務組織約20萬(wan) 個(ge) ,每年作業(ye) 服務麵積累計超過40億(yi) 畝(mu) ,成為(wei) 農(nong) 業(ye) 發展的重要支撐。農(nong) 機化社會(hui) 化服務既為(wei) 廣大小農(nong) 戶解決(jue) 了耕種難的問題,也讓先進的農(nong) 業(ye) 技術得到應用。可以說,農(nong) 機化提升了科技化水平,促進了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chan) 。

  今後如何推動農(nong) 機社會(hui) 化服務?張桃林提出,要推動服務業(ye) 態創新,建設一批全程機械化+綜合農(nong) 事服務中心,為(wei) 各類生產(chan) 主體(ti) 提供全過程、全要素的機械化服務。通過機械化服務組織,把其他要素聚集起來提供服務,可以把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資料、技術培訓、市場信息通過合作組織進行聚集,打造共同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務,助推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國家農(nong) 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14年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資金2000多億(yi) 元,直接惠及農(nong) 戶3300多萬(wan) ,扶持農(nong) 民和各類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購置農(nong) 機具4000多萬(wan) 台套,有力促進了農(nong) 業(ye) 機械化的跨越式發展。在政策實施同期的14年裏,從(cong) 2004年到2017年,全國大中型拖拉機擁有量由110萬(wan) 台增加到670萬(wan) 台,增加約5倍;每百戶農(nong) 民拖拉機擁有量由6台增加到13台,增加約1倍;畝(mu) 均動力由0.33千瓦增加到0.49千瓦,增加約50%。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機化管理司司長張興(xing) 旺認為(wei) ,要著眼於(yu) 農(nong) 業(ye) 各產(chan) 業(ye) 對於(yu) 農(nong) 機裝備的新需求,優(you) 化補貼機具種類的範圍,加大對短板機具、高端機具、智能裝備的支持力度。具體(ti) 來說,要強化綠色導向,大力支持深鬆整地、秸稈還田離田、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等綠色高效裝備的推廣應用;要突出特色導向,大力支持小農(nong) 生產(chan) 以及丘陵山區對農(nong) 機化的需求。

  農(nong) 機裝備業(ye) 加速轉型升級

  總體(ti) 看,我國農(nong) 機製造的體(ti) 係基本健全,技術水平逐步提升,開放合作初顯成效,有力保障了我國農(nong) 業(ye) 機械化的穩步發展。據統計,我國現有農(nong) 機裝備行業(ye) 規上企業(ye) 2500多家,2017年產(chan) 值規模達4500億(yi) 元。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ye) 司負責人羅俊傑說,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特別是一些先進適用的農(nong) 機裝備有效供給還不足,缺門斷檔和中低端產(chan) 品過剩的問題並存。當前,全球農(nong) 機裝備向大型複式、節能高效、智能精準的方向加速發展,在我國農(nong) 村人口結構變化的曆史大背景下,麵臨(lin) 著“誰來種地、怎麽(me) 種地”的新問題。

  不久前,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專(zhuan) 門強調了抓緊解決(jue) 主要經濟作物薄弱環節“無機可用”問題。工信部門提出,要加大科研支持力度,突破核心技術和關(guan) 鍵零部件的“瓶頸”製約,不斷優(you) 化產(chan) 品結構,建立健全部門協同聯動、覆蓋關(guan) 聯產(chan) 業(ye) 的創新機製,完善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市場為(wei) 導向的農(nong) 機裝備創新體(ti) 係。同時,鼓勵企業(ye) 加強樣機的工程化驗證,與(yu) 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對接,探索“企業(ye) +合作社+基地”等研發生產(chan) 新模式,切實提高農(nong) 機裝備的質量,破解“無機好用”的難題。

  目前,全球十大農(nong) 機企業(ye) 已在我國設廠,我國一些骨幹龍頭企業(ye) 也紛紛走出國門。羅俊傑說,下一步要積極推進先進農(nong) 機技術及產(chan) 品“引進來”“走出去”,積極培育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農(nong) 機裝備生產(chan) 企業(ye) 。目標是力爭(zheng) 到2025年,農(nong) 機裝備品類基本齊全,產(chan) 品質量可靠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記者 喬(qiao) 金亮)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