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虞詡
發稿時間:2018-10-24 14:05:04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崔慶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er) 讀書(shu) 時。好男兒(er) ,不讀書(shu) ,何以用?但隻讀書(shu) 、讀死書(shu) ,書(shu) 生就變成了“書(shu) 呆子”,有人也常用“百無一用是書(shu) 生”自嘲。真正的書(shu) 生絕不是這樣!胸懷家國,劍膽琴心,萬(wan) 卷書(shu) 通萬(wan) 裏路,“書(shu) 生意氣,揮斥方遒”。東(dong) 漢的虞詡就是這樣一位書(shu) 生,如果說班超是天賜漢家的將中魁元,那麽(me) 虞詡就是從(cong) 書(shu) 生中脫穎而出的百勝戰神。
邊事大討論
虞詡生活在東(dong) 漢安帝、順帝年間,是一顆讀書(shu) 的好種子。父母早逝,他苦學不倦,12歲能通《尚書(shu) 》,深知孝義(yi) 。他為(wei) 贍養(yang) 九十高齡的祖母,甚至婉拒了地方官的舉(ju) 薦。後來祖母仙逝,虞詡服孝期滿,才應征入仕,擔任太尉李修府中的郎中。初入仕途,這位書(shu) 生就引發了一場舉(ju) 朝關(guan) 注的大討論,這源於(yu) 朝廷談論西北邊事。
東(dong) 漢中期,朝廷經常被西部諸羌和北部匈奴侵擾。永初四年(公元110年)春,羌兵劫掠西部,聲勢浩大,形勢急迫。先零羌首領滇零襲擊褒中(屬漢中郡),漢中太守鄭勤率軍(jun) 迎敵,卻戰死亂(luan) 軍(jun) 之中。同年七月,總督諸羌事宜的護羌校尉、經驗豐(feng) 富的老將段禧病逝,漢朝的西部處於(yu) 岌岌可危的境地。大將軍(jun) 鄧騭能左右時局,他打算放棄西部的涼州,收縮戰線、集中力量,經營北部的朔方,抗擊北方強敵匈奴。小小郎中,原本無資格上朝談議國事。但虞詡位卑未敢忘憂國,得知朝廷有意放棄涼州,心中萬(wan) 般焦急。他先痛陳利害,說服太尉李修代為(wei) 上奏,力諫萬(wan) 萬(wan) 不能放棄涼州。
涼州地處關(guan) 西,俗語說“關(guan) 西出將,關(guan) 東(dong) 出相”,從(cong) 地理看,涼州是漢朝重要的邊塞屏障;從(cong) 人口看,涼州是漢帝國的重要兵源地。為(wei) 了國家的整體(ti) 利益,無論有多大困難,都絕不能放棄涼州。國雖大,寸土尤貴。虞詡的諫言警醒了更多公卿大臣,反複討論之後,無人再言放棄涼州了。
妙計安朝歌
大將軍(jun) 鄧騭因為(wei) 虞詡“攪局”心懷不滿,尋機報複。不久,虞詡被任命為(wei) 朝歌的地方長官。此時的朝歌是“死地”,叛匪四起,已有多名地方官被殺,親(qin) 朋故舊都勸說虞詡不要赴險,他反倒勸說大家不要擔心。虞詡早已成竹在胸,朝歌將是牛刀小試之地。
在眾(zhong) 人的歎息聲中,虞詡火速上任,並向上級河內(nei) 太守馬棱報到。馬太守感歎說,虞詡啊虞詡,一介書(shu) 生,在朝廷裏謀劃方略、動動嘴皮子就行了,來這險惡之地幹什麽(me) 啊?虞詡慷慨對答說,既然身為(wei) 人臣,何敢避難。虞詡不僅(jin) 有勇氣,也有眼光。他馬上給馬棱分析戰況,指出叛匪雖然人數眾(zhong) 多,但是他們(men) 沒有占領軍(jun) 事重地敖倉(cang) 和兵器庫,可見隻是烏(wu) 合之眾(zhong) ,毫無大誌。虞詡向馬棱許諾,隻要有寬鬆政策,允許靈活應敵,就有信心平定叛亂(luan) 。反正是死馬當活馬醫,馬棱一路綠燈,同意讓虞詡放手一搏。虞詡得到了政策支持,便開始積極籌劃反擊。
虞詡不拘一格,招納人才。赦免那些好勇鬥狠之人、雞鳴鼠盜之輩,擇其精銳,組成了一百多人的隊伍,讓他們(men) 混入叛匪之中,鼓動叛匪離開根據地,外出劫掠。虞詡事先在途中設下埋伏,消滅了大批叛匪。虞詡又秘密招募善於(yu) 縫紉之人,讓他們(men) 受雇為(wei) 叛匪縫補衣服,乘機給衣服標注記號。叛匪穿此衣服,出入城市鄉(xiang) 村的,被官兵一一捉拿。叛匪屢屢受挫,認為(wei) 神靈護佑虞詡,心裏害怕,隊伍也就散了,朝歌安定下來了。由此,朝廷真正認識了虞詡這位“書(shu) 生”。增灶惑羌兵
元初二年(公元115年),羌兵再次叛亂(luan) ,進攻涼州武都郡,西線再次告急。國難思良將,掌控朝政的鄧太後果斷派遣虞詡為(wei) 武都太守,並親(qin) 自接見了他,大加勉勵。
五年之前,正是虞詡力排眾(zhong) 議,建議國家絕對不要舍棄涼州,慷慨之言聲猶在耳。那麽(me) 現在,是時候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了。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要救武都,就得先到達武都,然而去往武都之路已經是危機四伏。
羌人早就知道虞詡的大名,決(jue) 定一不做二不休,幹脆在路上截殺虞詡,不讓他進入武都。數千羌軍(jun) 集結在漢軍(jun) 的必經之路陳倉(cang) 崤穀,準備伏擊虞詡所部。虞詡探知到了羌人的部署,就不再向武都方向前進,讓部隊就地駐紮,佯裝出戰略相持的姿態。同時,四處散布消息,宣稱不會(hui) 救援武都,需要等待朝廷更多的援軍(jun) 。羌兵聽說後,放鬆了警惕,分兵四處劫掠去了。這時,虞詡下令部隊馬上急行軍(jun) ,穿過敵人的伏擊圈,一天趕路兩(liang) 百裏,並讓每位士兵沿途每日加倍造灶。“虜見吾灶日增,必謂郡兵來迎”,虞詡製造出了友軍(jun) 相援的聲勢,讓羌軍(jun) 不敢輕易追趕。
武都三板斧
虞詡順利進入武都郡,清點守軍(jun) ,發現加上自己帶來的部隊,可用之兵一共才三千人,而武都外圍的羌兵已經超過了萬(wan) 人。此地不是當年的朝歌,打大仗需要本錢,虞詡手中的牌不多,但這不妨礙他使出“三板斧”。
第一招,換弩滅敵。與(yu) 羌兵的第一仗在赤亭,赤亭和武都郡治下辨成掎角之勢。敵軍(jun) 兵臨(lin) 城下,虞詡讓士兵先用射程比較短、殺傷(shang) 力也很弱的小弩迎敵。羌兵一看,漢軍(jun) 的弓弩太小兒(er) 科了,便放心縱兵攻城。羌兵一靠近,虞詡馬上下令全軍(jun) 換用射程遠、穿透力強的強弩殺器,集中射擊羌兵的主力部隊,箭雨突至,漢軍(jun) 大獲全勝。
第二招,兵不厭詐。首仗告捷,但羌兵仍然勢眾(zhong) ,不肯輕易退去。第二天,虞詡集合所有部隊,從(cong) 東(dong) 門出城,再從(cong) 北門入城。同一批部隊,改換服裝,往複循環多次。羌軍(jun) 偵(zhen) 探消息,不知漢軍(jun) 到底有多少兵馬,軍(jun) 心動搖,開始潰散。
第三招,攻其必潰。經過幾次和羌兵短兵相接後,虞詡估計敵人將要撤退。於(yu) 是,在其撤軍(jun) 必經的河道處設下伏兵。果不其然,羌兵乘著夜色撤退,結果正入漢軍(jun) 的“口袋”,大敗潰散。
安邦定國乃書(shu) 生大誌,也是虞詡所願。武都保衛反擊戰之後,局勢安定,虞詡馬上轉入經營建設。虞詡四處勘察武都郡內(nei) 地形,擇其要處,構築一百多處營壘,也就是軍(jun) 事據點,形成了完整的防禦體(ti) 係。同時,召回流民,鼓勵農(nong) 桑,發展民生經濟。虞詡初到武都,郡中戶口隻有萬(wan) 戶左右,而兩(liang) 三年後,武都人口達到了四萬(wan) 戶。
寧為(wei) 骨鯁之臣
一介書(shu) 生在懷疑聲中取得了紮紮實實的成績,當然書(shu) 生還是書(shu) 生,書(shu) 生永遠都有硬骨頭。永建元年(公元126年),虞詡擔任司隸校尉,巡查京畿,監察百官。當時,東(dong) 漢受製於(yu) 外戚和宦官,朝政每況愈下。虞詡不改書(shu) 生本色,秉中持正,不避權貴,上任幾個(ge) 月內(nei) 就連續彈劾了太傅、太尉和好幾位中常侍,試圖以一己之力挽回國家的頹勢。如同當年爭(zheng) 論西北邊事一樣,朝中再次震動。朝堂之上好久沒有這樣格格不入的“奇人”了,居然引發三公聯名彈劾,堪稱千古奇談。當時,順帝知道虞詡忠義(yi) ,兩(liang) 邊都不責備,和稀泥了事。
然而,虞詡認準了理,就不會(hui) 放鬆。沒過多久,虞詡準備查辦中常侍張防,張防是官宦首腦之一,深受順帝信任,權勢熏天。虞詡多次上奏都是泥牛入海,憤慨之下,采用極端方式,自投廷尉的大牢,上書(shu) 順帝,陳述張防罪狀,拚死一搏。然而張防巧言辯解,獲得順帝的信任,虞詡被免官,“輸作左校”,也就是服苦役,進行勞動改造。張防對虞詡欲除之而後快,派人兩(liang) 天之內(nei) 連續拷問虞詡四次。縱然是金剛鐵骨,也難受煎熬,連獄卒都看不下去,勸說虞詡自盡了事,圖個(ge) 痛快。然而虞詡依然不改豪氣,坦言“寧伏歐刀以示遠近”,絕不自殺。後來,浮陽侯孫程、祝阿侯張賢為(wei) 虞詡抱不平,順帝醒悟,終於(yu) 翻案。後來,虞詡還擔任過尚書(shu) 仆射和尚書(shu) 令。
無論在哪一任上,虞詡都是忠於(yu) 職守。彈劾官吏,針砭時弊,談論朝政,絕無私情,因此也屢屢觸怒權貴,也多次遭到審查和刑罰,但始終不改書(shu) 生本色。學能通經明理、有報國之誌,行能兼具忠義(yi) ,有報國之才,這才不愧是真正的書(shu) 生。■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