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人物

文章

錢學森的治學之道

發稿時間:2018-10-12 13:47:11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呂成冬

  錢學森既是科學家,也是思想家,尤其是晚年耗時20餘(yu) 年構建起以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為(wei) 指導地位的現代科學技術體(ti) 係,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作出重要貢獻。他的成就與(yu) 家學、師承、時代等因素密不可分,同時也與(yu) 其掌握治學方法緊密相聯。

  踐行終身閱讀

  錢學森自幼樹立讀書(shu) 救國的誌向,並終其一生。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shu) 館收藏的近2萬(wan) 冊(ce) 藏書(shu) 是他踐行終身閱讀積累的“物質財富”,展示出一個(ge) 科學家和思想家的閱讀曆程。從(cong) 整體(ti) 上看,早年以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類為(wei) 主,晚年以人文社會(hui) 科學類為(wei) 主,其中又以馬克思主義(yi) 類居多。這反映了錢學森思想經由科學技術轉向馬克思主義(yi) 的發展過程。這些藏書(shu) 絕大部分是國內(nei) 外公開出版的普通圖書(shu) 刊物,表明藏書(shu) 目的在於(yu) “讀”,而非“藏”。當然他不可能詳細閱讀每本藏書(shu) ,而是妥善處理精讀與(yu) 泛讀的關(guan) 係。他介紹讀書(shu) “奧秘”時說:“當你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又會(hui) 用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作指導,你看書(shu) 就會(hui) 很快。人家的東(dong) 西,一翻就知道它講什麽(me) 了,能夠較快地看到他有什麽(me) 實際的成功和哪些不足。”不寧唯是,他堅持與(yu) 時俱進,黨(dang) 的理論刊物《紅旗》雜誌從(cong) 1958年創刊號,到後來改名為(wei) 《求是》雜誌,每期必讀;同時,他還長期自費訂閱《新華文摘》《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yi) 與(yu) 現實》等。可以說,這些馬克思主義(yi) 著述猶如“承重牆”支撐起錢學森的思想大廈。

  收集剪報資料

  治學前提條件是要有豐(feng) 富材料,沒有材料,好比巧婦難為(wei) 無米之炊。錢學森收集材料有絕招,即剪報。他在交通大學讀書(shu) 時便養(yang) 成讀報習(xi) 慣,留美期間收集航空航天和原子能方麵的剪報1700餘(yu) 份,並裝訂成冊(ce) 。1955年至1970年代因投身於(yu) 國防科研事業(ye) 而無暇讀報,1980年代初退居二線後每日必看《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科技日報》《解放軍(jun) 報》《北京日報》《參考消息》《經濟參考報》;當讀到感興(xing) 趣的內(nei) 容便會(hui) 親(qin) 自剪裁粘貼。筆者統計,錢學森晚年收集的剪報資料共計19000餘(yu) 份,平均每天製作3份;同時他還按照相應主題將這些剪報分類裝在632個(ge) 資料袋並標注主題詞,如“現代中國的第三次社會(hui) 革命”“教育革命”“文化問題”等。不難發現,錢學森關(guan) 注的都是主流報紙,是國家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軍(jun) 事、外交等宏觀政策的風向標。這些剪報資料猶如“私人數據庫”,以備隨時查找。更重要的是,通過收集剪報可以分析新聞背後蘊含的豐(feng) 富信息。

  堅持讀書(shu) 劄記

  當下已經進入信息社會(hui) ,微閱讀流行;但這種閱讀有些流於(yu) 表麵,而忽略內(nei) 容。錢學森治學過程中堅持讀書(shu) 劄記的方法值得借鑒。錢學森讀書(shu) 時喜歡手握鉛筆,以便隨時寫(xie) 下“即時體(ti) 會(hui) ”,包括眉批、首批、旁批、側(ce) 批、夾批,亦有圈點、劃橫線等。他的劄記言簡意賅,內(nei) 容主要包括感想、心得、疑問、見解,亦有表示讚賞或批評的語言。例如他在一份剪報批注中寫(xie) 道:“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要吸取傳(chuan) 統中國文化中的精華以創建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基礎的現代中國文化!”細讀錢學森晚年發表的論文或言論會(hui) 發現,其中不少觀點都能在劄記中找到。實際上,很多大家諸如馬克思、恩格斯、毛澤東(dong) 等都有做讀書(shu) 劄記的習(xi) 慣。讀書(shu) 劄記是一種高效的閱讀方式,可以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三位一體(ti) ,且能夠與(yu) 著作者進行深度“心靈對話”。這些讀書(shu) 劄記猶如“源代碼”對錢學森思想起到激活作用,並經過自我凝練後內(nei) 化為(wei) 自己的思想觀點。這種立體(ti) 式的治學方法對有誌於(yu) 以學術為(wei) 誌業(ye) 的青年學者來說值得參照。

  注重學術通信

  宋朝陸佃曾言:“問學必有師,講習(xi) 必有友”,即治學須與(yu) 師友求教探討;因為(wei) 個(ge) 人見識總是有限,不可能窮盡所有。錢學森治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術交流,並且特別注重通過學術通信切磋學問。筆者係統地梳理過散落於(yu) 各處的錢學森書(shu) 信,共計5631封,且通信對象多達300餘(yu) 人,其中諸如於(yu) 景元、戴汝為(wei) 、錢學敏、孫凱飛等人的通信多達百餘(yu) 封。從(cong) 通信對象身份看,具有明顯的“跨學科”和“跨年齡”特征,甚至有通信對象與(yu) 錢學森素未謀麵,但通過書(shu) 信彼此可平等和坦誠地交流。在通信過程中,錢學森提出的觀點、思想和見解動態地反映了他思考問題的心路曆程,反映了他在反複思索中不斷邁向學術真理。在某種程度上,一部錢學森書(shu) 信史就是錢學森思想史的發展過程;他通過書(shu) 信與(yu) 學術界學人保持長期交往,跟蹤前沿、吸收觀點、推陳出新。正如恩格斯所言:“一個(ge) 偉(wei) 大的基本思想,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ti) ,而是過程的集合體(ti) 。”講學中央黨(dang) 校

  1970年代後期中央黨(dang) 校複校後邀請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知名專(zhuan) 家學者到黨(dang) 校講學;一方麵介紹黨(dang) 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另一方麵介紹世界科學技術的最新發展動態,以幫助黨(dang) 校學員擴大視野和提升思維決(jue) 策能力。錢學森接受中央黨(dang) 校聘任擔任名譽教授,並於(yu) 1977年至1989年做過九次專(zhuan) 題講學。他每次講學前都認真備課、詳列提綱,且在講課過程中鼓勵學生提問,開展互動式教學。縱觀錢學森九次講課主題,主要包括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建設、新技術革命、產(chan) 業(ye) 革命、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文明、領導決(jue) 策科學化、創新人才培養(yang) 等。中央黨(dang) 校講學奠定了錢學森晚年思想體(ti) 係的基本輪廓,特別是其建立的現代科學技術體(ti) 係就形成於(yu) 中央黨(dang) 校講學之際。錢學森通過講學既將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前沿教授給學員,同時也促使自己係統地思考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的未來與(yu) 發展問題,可謂教學相長。

  掌握有效治學方法是錢學森成才的重要因素,值得後人借鑒。但更重要的是,錢學森始終懷揣讀書(shu) 報國的信念,“始終與(yu) 黨(dang) 和國家的發展同向同行”。這對當下學者治學同樣具有深刻的啟示價(jia) 值,在掌握方法時更應像錢學森那樣弘揚愛國奮鬥精神,樹立牢固的家國情懷,建功立業(ye) 新時代。■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