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為何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發稿時間:2018-09-18 09:45:33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高謙
“中等收入陷阱”警示已提出十年有餘(yu) ,但在發展中國家依然是一個(ge) 現實問題。2007年,世界銀行指出“比起較富或較窮的國家來,中等收入國家的增長會(hui) 相對較慢”,它又指出,“拉丁美洲和中東(dong) 地區就是兩(liang) 個(ge) 典型的例子,數十年來,它們(men) 都未能跳出這個(ge) 陷阱”。顯然,理解這個(ge) 問題要從(cong) 拉美開始。在追求現代化的道路上,拉美各國發展的轉折點在哪裏?它們(men) 當時麵臨(lin) 怎樣的困境?怎麽(me) 會(hui) 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曾經,拉美各國的發展成就輝煌,1870年代以來,先後經曆了1870—1930年、1950—1981年兩(liang) 個(ge) 經濟增長的“黃金時代”,前一時期由初級產(chan) 品生產(chan) 和出口主導,後一時期則采取了進口替代工業(ye) 化戰略。
進口替代工業(ye) 化主張減少對外依賴,倡導國家引導的工業(ye) 化,打破了拉美國家出口初級產(chan) 品與(yu) 進口製成品的生產(chan) 結構,使製造業(ye) 成為(wei) 增長的發動機。從(cong) 1950年到1981年的31年間,拉丁美洲經濟社會(hui) 發生劇烈變革。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增長了4倍,年均增長5.3%,人均收入年均增長2.6%,投資年均增長7.4%,製造業(ye) 年均增長6.5%,產(chan) 量增加6倍多。農(nong) 業(ye) 現代化取得進步,生產(chan) 大幅增長,產(chan) 量翻了一番多,結構多樣化。社會(hui) 變革更為(wei) 顯著,1950年至1981年,拉丁美洲人口從(cong) 1.66億(yi) 增至3.7億(yi) 。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從(cong) 1950年的41.6%,上升到1980年的65.5%。
但是,進入1980年代以後形勢急轉直下,轉折點是墨西哥債(zhai) 務危機,它終結了拉美國家經濟增長的第二個(ge) “黃金時代”。與(yu) 1950—1981年高增長形成鮮明對比,1980年代拉美經濟年均僅(jin) 增長1.2%,製造業(ye) 僅(jin) 增長1.1%,人均收入則年均下降1.2%。隨後,經濟社會(hui) 問題相繼出現。與(yu) 1980年相比,1988年人均總投資從(cong) 500美元下降到了330美元,1990年的固定資本形成總值低了1/4,最低工資低了1/3,城市失業(ye) 率則迅速上升到8%。1990年代初,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占總人口的46%。自此,拉美地區經濟增長停滯,“中等收入陷阱”隨之而來。世界銀行在2007年還指出,在過去的50年中,“世界上最失落的地區當屬拉丁美洲,它的很多國家在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後,根本就停止了增長”。
現在看來,拉美國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原因是長期僵化地實行進口替代工業(ye) 化戰略。作為(wei) 一種半封閉的內(nei) 向經濟和發展模式,進口替代工業(ye) 化戰略包含著初生的、內(nei) 在的矛盾,長期僵化地實行這種戰略使矛盾持續積累,最終導致進口替代工業(ye) 化失敗。
在進口替代戰略之下,資本積累水平不足以支持拉美國家迅速完成工業(ye) 化
資本積累是經濟起飛的首要條件,沒有高水平的儲(chu) 蓄率與(yu) 投資率,發展中國家難以迅速推進和順利完成工業(ye) 化,也就不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1950年代以後,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等東(dong) 亞(ya) 經濟體(ti) 經濟高速增長,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都保持了極高的投資率。以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為(wei) 例,1960年代,這三個(ge) 東(dong) 亞(ya) 經濟體(ti) 的投資率分別為(wei) 37.6%、25.2%、21.1%,1970年代分別為(wei) 28.6%、29.9%、29.4%,1980年代分別為(wei) 26.3%、30.7%、24.7%。從(cong) 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看,日本在1955年至1973年的投資率高達35%,而剔除亞(ya) 洲金融危機影響後,1990年代韓國的投資率則高達44.4%。
拉美國家缺乏資本品與(yu) 中間產(chan) 品,卻忽視基礎工業(ye) 而重視消費品生產(chan) ,進口替代工業(ye) 化從(cong) 生產(chan) 非耐用消費品開始,然後是耐用消費品和中間產(chan) 品,最後才是資本品,這是不利於(yu) 資本積累的。同時,拉美國家國內(nei) 市場狹小,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卻采取了歧視出口的貿易政策,壓縮出口部門和對外貿易,長時間忽視作為(wei) 資本積累主要渠道的出口貿易。由於(yu) 重消費輕積累、重國內(nei) 輕國際,拉美國家資本積累水平與(yu) 三個(ge) 東(dong) 亞(ya) 經濟體(ti) 相比顯著偏低,195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投資率分別為(wei) 18.7%、18.6%、24.7%,1980年代為(wei) 18.9%。
在內(nei) 向發展模式之下,企業(ye) 缺乏創新動力導致產(chan) 業(ye) 結構轉型升級失敗
產(chan) 業(ye) 升級為(wei) 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了動力,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邁入高收入階段的必經之路。在工業(ye) 化進程中,成功的東(dong) 亞(ya) 經濟體(ti) 如日本、韓國,在初期都實施過進口替代工業(ye) 化,但很快就轉向出口導向的外向發展模式。從(cong) 1960年代起,韓國、中國台灣就開始將要素驅動與(yu) 外向發展有效結合起來,走上了靠創新驅動增長的工業(ye) 化道路。
與(yu) 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拉美國家無視進口替代戰略的內(nei) 在缺陷,持續僵化實行這種戰略50多年。它們(men) 通過實施貿易保護政策,使進口競爭(zheng) 部門在國內(nei) 市場上獲得優(you) 勢,生產(chan) 原來需要進口的工業(ye) 製成品以發展本國製造業(ye) 。但事實表明,貿易保護延誤了拉美國家產(chan) 業(ye) 結構的轉型升級,將拉美牢牢困在粗放增長方式裏。高度有效的貿易保護使企業(ye) 能獲得很高的利潤率,根本無意提高生產(chan) 效率,1960年,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哥倫(lun) 比亞(ya) 的平均名義(yi) 保護率分別為(wei) 131%、168%、138%、112%。同時,對消費品的關(guan) 稅保護要高於(yu) 中間產(chan) 品和資本品,導致國內(nei) 生產(chan) 日益依賴進口技術,依賴中間產(chan) 品、資本品的進口,這嚴(yan) 重阻礙了國內(nei) 生產(chan) 這些中間產(chan) 品和資本品,從(cong) 根本上降低了企業(ye) 創新的積極性。1960年,阿根廷、巴西對耐用消費品的名義(yi) 保護率分別高達266%、328%。1966年,巴西製造業(ye) 平均有效保護率為(wei) 118%,其中消費品有效保護率為(wei) 230%,而中間產(chan) 品、資本品則分別僅(jin) 為(wei) 68%和31%。
進口替代工業(ye) 化增加了對外匯的需要,但歧視出口和農(nong) 業(ye) 的貿易與(yu) 產(chan) 業(ye) 政策導致外匯短缺
進口替代工業(ye) 化戰略的首要任務,是通過生產(chan) 本國市場需要的工業(ye) 製成品來取代進口,拉美國家沿著非耐用消費品、耐用消費品、中間產(chan) 品、資本品的路徑發展,但開始不久就遇到了困難。由於(yu) 國內(nei) 進口替代部門高度依賴中間產(chan) 品和資本品的進口,發展進口替代部門必須擴大出口獲取外匯,這迅速增加了對外匯的需求。
但是,麵對外匯困難與(yu) 國際收支壓力,拉美國家卻采取了具有反出口偏向的貿易政策,包括歧視農(nong) 業(ye) 和出口。農(nong) 礦部門是工業(ye) 化所需外匯的主要來源,1950年代中期至1972年,拉美國家農(nong) 產(chan) 品約占出口總額的1/3,初級產(chan) 品合計約占出口總額的80%。而在此期間,拉美國家卻實施了不利於(yu) 農(nong) 業(ye) 的發展政策,致使農(nong) 業(ye) 增長放慢,1950年農(nong) 業(ye) 約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的18%,1973年降至12%,1980年再降至11%。同時,農(nong) 業(ye) 貿易條件惡化、增長緩慢,導致初級產(chan) 品出口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的比例持續下降,從(cong) 1950年的17%下降為(wei) 1960年的9%,1972年再降至6%。更為(wei) 要緊的是,彼時全球貿易正迅速擴大,1950年代上半期發達國家初級產(chan) 品進口每年增長1.9%,到了1960年至1973年則上升到了7%,而同一時期,拉美國家初級產(chan) 品出口增長率僅(jin) 由1.7%增加到3.3%,歧視出口和農(nong) 業(ye) 致使外匯低增長甚至停滯,錯失了擴大出口獲取外匯的戰略機遇,嚴(yan) 重製約了進口能力。
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與(yu) 拉美國家長期僵化執行進口替代工業(ye) 化戰略直接相關(guan) 。資本積累和產(chan) 業(ye) 升級是順利完成工業(ye) 化的必要條件,而在進口替代戰略之下,拉美國家選擇了忽視基礎工業(ye) 和不利於(yu) 積累、重視國內(nei) 市場但不利於(yu) 產(chan) 業(ye) 升級、歧視農(nong) 業(ye) 及出口和不利於(yu) 創匯的發展政策。
回過頭來看,進口替代戰略存在的核心問題,是作為(wei) 經濟增長動力的製造業(ye) 與(yu) 決(jue) 定進口能力而並不穩定的外匯來源之間的矛盾。基於(yu) 資本主義(yi) 世界體(ti) 係的傳(chuan) 統,為(wei) 解決(jue) 這個(ge) 矛盾,拉美本能地把目光投向了外部世界。1950年代,拉美國家仰仗二戰期間積累的巨額外匯儲(chu) 備、初級產(chan) 品出口解決(jue) 了國際收支問題,1960年代依靠發達國家迅速增長的進口需求、外國直接投資和國際貸款來應對外匯短缺,到了1970年代,“石油美元”似乎取用不盡,私人銀行信貸成為(wei) 主角,而這才是憂患的根源。事實是,1973年以後,外國貸款越來越多地來自私人銀行信貸而非官方金融機構,1980年,私人銀行信貸占了拉美地區外債(zhai) 的80%,它們(men) 多數采用浮動利率。而且,債(zhai) 務規模迅速上升,形成“以債(zhai) 務為(wei) 主導的增長”。1973年,拉美地區經常項目赤字僅(jin) 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2%,1981年增加到6%,同年拉美地區投資中外資占比高達25%。1980年,拉美地區債(zhai) 務占國民生產(chan) 總值的比例高達42%,1983年進一步增加到了61%。尤其是,隨著長期債(zhai) 務籌措難度加大,短期債(zhai) 務大量增加,結果信貸償(chang) 還期縮短進一步導致信貸總額上升,1980年代初拉美國家外債(zhai) 總額已居第三世界之首。
然而,1970年代以後,全球經濟格局正在逐步發生變化,布雷頓森林體(ti) 係崩潰、兩(liang) 次石油危機、各國經濟增長的動力衰竭、發達國家經濟滯脹等。國際經濟環境已根本改變,拉美國家並沒有嗅到危險的味道,相反繼續對外舉(ju) 債(zhai) ,把進口替代工業(ye) 化戰略發展到了極致。1973年始至1982年是拉丁美洲舉(ju) 債(zhai) 增長的起訖點,這短短的10年中,拉美國家債(zhai) 務規模迅速增加接近極限,信貸成本大幅增加,采用浮動利率使還本付息大幅波動,國際收支狀況脆弱以至於(yu) 難以為(wei) 繼。1982年8月,墨西哥中止償(chang) 付債(zhai) 務,拉美債(zhai) 務危機徹底爆發,進口替代工業(ye) 化失敗,經濟進入長期停滯,拉美國家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