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既要產業生態化又要生態產業化
發稿時間:2018-07-09 12:43:10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作者:常紀文
為(wei) 了打造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美麗(li) 鄉(xiang) 村升級版,要按照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統籌推進農(nong) 村的經濟、文化、社會(hui) 和生態文明建設,既讓產(chan) 業(ye) 發展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也讓生態產(chan) 業(ye) 化,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為(wei) 此,2018年5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hui) 提出要建立“以產(chan) 業(ye) 生態化和生態產(chan) 業(ye) 化為(wei) 主體(ti) 的生態經濟體(ti) 係”。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需要產(chan) 業(ye) 生態化
鄉(xiang) 村要綠色振興(xing) ,須對第一、二、三產(chan) 業(ye) 進行生態化改造,轉型升級。在第一產(chan) 業(ye) 方麵,要立足於(yu) 鄉(xiang) 村資源和基礎,發展特色和優(you) 勢農(nong) 業(ye) ,防止村落間或者鄉(xiang) 鎮間同質化的低端競爭(zheng) 。如小龍蝦在很多人眼裏是在臭水溝裏生長的髒產(chan) 品,不願意吃。但是一些地方卻讓這項產(chan) 業(ye) 生態化,培育出了環境友好型的潔淨小龍蝦產(chan) 業(ye) ,因為(wei) 養(yang) 殖生態化,質量好,受到市場歡迎,故在區域農(nong) 產(chan) 品競爭(zheng) 的格局中形成了特色和優(you) 勢。
在第二產(chan) 業(ye) 方麵,要立足於(yu) 城鎮工業(ye) 園區,依托鄉(xiang) 村資源發展特色的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工業(ye) 。在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時代浪潮中,淘汰落後產(chan) 能,支持主產(chan) 區農(nong) 產(chan) 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值得注意的是,轉型升級是結合優(you) 勢和特色的提升,而不是盲目轉行,忽視基礎的盲目轉行可能毀掉一個(ge) 地方的經濟。
在第三產(chan) 業(ye) 方麵,可依托城市的休閑養(yang) 生需求,加強快速化交通網絡建設,實施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yang) 基地、鄉(xiang) 村民宿、特色小鎮等休閑農(nong) 業(ye) 和鄉(xiang) 村旅遊精品工程,在嚴(yan) 格保護中把“綠水青山”轉化為(wei) 老百姓能夠得到實惠的“金山銀山”,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需要生態產(chan) 業(ye) 化
綠水青山的守護是需要代價(jia) 的。除了生態紅線區域外,如果綠水青山變不成金山銀山,老百姓受不了益,就不了業(ye) ,致不了富,照舊會(hui) 毀林毀草填湖;如果企業(ye) 在環境保護大潮中受不了益,照舊會(hui) 汙染環境,破壞生態,浪費資源;如果地方財政受不了益,地方政府就不會(hui) 真心支持環境保護工作,就會(hui) 產(chan) 生“中央真督察、地方假治汙”的現象。
為(wei) 此,必須因地製宜,讓廣大鄉(xiang) 村的綠色資源變成城鄉(xiang) 都能接受的生態產(chan) 品和生態服務。一些地方依托城市,在地方黨(dang) 委和政府的支持下,鄉(xiang) 賢帶動群眾(zhong) 在美麗(li) 鄉(xiang) 村打造民宿經濟、旅遊經濟、特色農(nong) 業(ye) 和特色工業(ye) ,環境與(yu) 發展已經進入良性循環,如浙江安吉把繁殖能力極強的竹子變成種類豐(feng) 富、附加值較高的竹產(chan) 品,經濟和生態效益都很好。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農(nong) 村都能夠發展民宿經濟、旅遊經濟。對於(yu) 不適宜發展民宿經濟、旅遊經濟的地區,可以結合本地氣候和自然條件發展生態農(nong) 業(ye) ,如江蘇盱眙縣2015年來利用稻田大力推廣稻蝦綜合種養(yang) 技術,小龍蝦質量和產(chan) 量得到保障,水稻品質和價(jia) 格也大幅提升,走出了一條“一水兩(liang) 用、一田雙收、一舉(ju) 多得、糧漁共贏”的發展模式。
在產(chan) 業(ye) 生態化的結構方麵,民宿經濟、旅遊經濟可以促進農(nong) 民的就業(ye) ,提高農(nong) 民的收入,在特色旅遊發達的地區,還可以對政府產(chan) 生一些門票收入。但是對於(yu) 全國絕大部分地區來說,民宿經濟、旅遊經濟對地方特別是財政的貢獻是有限的。對於(yu) 不具特色旅遊資源的鄉(xiang) 村,貸款或者引進資本大力發展旅遊,要格外慎重。一些地方在城市的輻射圈內(nei) ,利用山水林田湖的綜合美感和美麗(li) 村莊的人文資源,發展民宿經濟和農(nong) 家樂(le) 經濟,取得了成功,但也有不少失敗的案例,其中緣由,一是依托的城鎮購買(mai) 力總體(ti) 不足,二是鄉(xiang) 村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缺乏特色,也就是缺乏深度旅遊的吸引力。既要富群眾(zhong) ,還得富財政,各地主要還得依靠綠色工業(ye) 和綠色農(nong) 業(ye) 的強大支撐。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產(chan) 業(ye) 生態化和生態產(chan) 業(ye) 化的保障措施
——積極開展有經濟效益的生態修複。破敗不堪的自然環境是難以產(chan) 生經濟效益的。隻有修複綠水青山,才有基礎發揮生態溢出和資源再生功能,保護健康,吸引投資,轉化財富,最終變成金山銀山。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啟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引導國企、民企、外企、集體(ti) 、個(ge) 人、社會(hui) 組織等各方麵資金投入,培育一批專(zhuan) 門從(cong) 事生態保護修複的專(zhuan) 業(ye) 化企業(ye) 。
生態修複的最大難處在於(yu) 資金來源及其投資回報問題。一些地方前兩(liang) 年大把向鄉(xiang) 村撒錢,搞生態修複,搞環境整治,搞美化亮化,沒有注重鄉(xiang) 村內(nei) 涵的培育和鄉(xiang) 村自我造血能力的提升,加上後續資金難以跟上,出現一些爛尾工程。不論方向是什麽(me) ,良性循環很重要。沒有經濟效益的生態修複項目,是難以讓地方的財政運轉具有持續性的。為(wei) 此,必須對生態修複的方向進行科學的論證,特別是開展投入產(chan) 出分析。一些地方把生態修複後的城市周邊地塊建成濕地公園,或者休閑養(yang) 生場所,在土地價(jia) 格升值後適度開發商業(ye) 設施和住宅樓盤,就可以收回投資,實現良性循環。要激發社會(hui) 資本的投資活力,須加強PPP、社會(hui) 參與(yu) 等立法工作,讓社會(hui) 資本和民間力量放心地進入鄉(xiang) 村綠水青山的恢複和維護工作。
——大力培養(yang) 和引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帶頭人。沒有管理人才、營銷人才和科技人才的支持,美麗(li) 鄉(xiang) 村的建設和鄉(xiang) 村的特色振興(xing) 難以持久,為(wei) 此要立足本土扶持培養(yang) 一批農(nong) 村基層幹部、農(nong) 業(ye) 職業(ye) 經理人、經紀人、鄉(xiang) 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chuan) 承人,發揮他們(men) 在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鏈脫貧中的帶頭作用。隻有這樣,示範引領、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鄉(xiang) 賢出智、村民自治的鄉(xiang) 村生態文明建設模式才能形成。
——著力推進有特色、有優(you) 勢的綠色產(chan) 業(ye) 。綠水青山要變成金山銀山,需要有綠色產(chan) 業(ye) 的比較優(you) 勢。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把重點放在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轉型升級上,把實體(ti) 經濟做實做強做優(you) 。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時代,各鄉(xiang) 村、各鄉(xiang) 鎮、各縣域要形成一縣一優(you) 勢,一鄉(xiang) 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在經濟錯位發展的地方競爭(zheng) 格局裏立足自己的基礎,在競爭(zheng) 中找準自己的位置,通過營銷手段的信息化和產(chan) 品、服務的標準化,擴大實體(ti) 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業(ye) 服務的影響力,做強自己的比較優(you) 勢,最終夯實區域生態環境和經濟質量的綜合競爭(zheng) 力。同時,迫切需要加強信用體(ti) 係建設,通過懲罰機製和社會(hui) 監督機製來保護生態品牌。
——穩妥開展農(nong) 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今年5月和6月,筆者到土壤肥沃的江漢平原農(nong) 村調研,發現相當多的農(nong) 民有的已經棄地,有的計劃棄地,主要原因是小農(nong) 經濟模式下,農(nong) 資成本、人力成本、機器成本過高,種田全麵虧(kui) 損。
今年5月,湖北監利縣朱河鎮一戶準備到外麵打工的農(nong) 民對外發布消息,以每畝(mu) 地100元的價(jia) 格轉讓土地經營權,並免費贈送自己的秧苗。該事件在當地引起較大社會(hui) 反響。可見,農(nong) 田對於(yu) 很多農(nong) 民來說已經成了負擔。
目前,一些農(nong) 村已經合村並點,土地平整和規模化已經具備初步的基礎。為(wei) 了促進鄉(xiang) 村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的生態化和美麗(li) 生態的產(chan) 業(ye) 化,建議在一些農(nong) 村,如江漢平原,深度試點農(nong) 地的“三權分置”改革,適度整合農(nong) 業(ye) 發展所需的土地要素,鼓勵農(nong) 民自願流轉土地經營權,將土地平整為(wei) 連片田地,發展規模型農(nong) 業(ye) ,在規模化經營中實現經濟、社會(hui) 和生態效益的統一。投資人或者種田大戶可以通過大規模購買(mai) 土地經營權的方式批量種植“農(nong) 場”。其他農(nong) 民則通過持有股份、在農(nong) 場打工或者外出打工,來獲得收益。
(作者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yu) 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