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人物

文章

劉伯承與軍事學院的不解之緣

發稿時間:2018-07-04 13:49:00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賀煜

  劉伯承是人民軍(jun) 隊的締造者之一,偉(wei) 大的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軍(jun) 事家,馬克思主義(yi) 軍(jun) 事理論家,開國元帥。作為(wei) 一位軍(jun) 事家,其戰略眼光不僅(jin) 表現在戰場上,也表現在對我軍(jun) 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高瞻遠矚上。無論戰爭(zheng) 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他都熱心於(yu) 興(xing) 教辦學,提倡尊師重道,愛護知識分子,並為(wei) 此奮鬥一生,為(wei) 我軍(jun) 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還是讓我去辦學校吧!”

  1950年7月中央軍(jun) 委為(wei) 適應現代戰爭(zheng) 需要,同時也為(wei) 了滿足抗美援朝前線的急需,決(jue) 定新建改建一批正規軍(jun) 事院校,訓練高級幹部的綜合性陸軍(jun) 大學位列首位。劉伯承獲悉此消息後,心中便萌生了創辦軍(jun) 事院校的想法。就在這之前,有人向他透露,黨(dang) 中央準備調他進京,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總參謀長一職。麵對一邊是高官顯位,一邊是白手起家,劉伯承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他在給黨(dang) 中央的信中寫(xie) 到:“要建設一支現代化的軍(jun) 隊,最難的是幹部培養(yang) ,而培養(yang) 幹部最難的又是高級幹部的培養(yang) 。我願意辭去在西南擔任的一切行政長官的職務,去辦一所軍(jun) 事學校。戰爭(zheng) 已經結束了,我年齡這麽(me) 大了,還是讓我去辦學校吧!”

  劉伯承這種不居功自傲、不圖謀高位、不貪圖安逸,一心為(wei) 軍(jun) 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事業(ye) 鞠躬盡瘁的高尚品質得到了黨(dang) 中央的高度肯定,而其深厚的軍(jun) 事素養(yang) 和豐(feng) 富的辦學經驗、教學經驗,成為(wei) 創辦陸軍(jun) 大學的不二人選,於(yu) 是黨(dang) 中央批準了劉伯承的請求。10月底,劉伯承離開重慶奔赴北京籌建陸軍(jun) 大學。其間他勘察校址,和籌委會(hui) 的同誌共同研究擬製了《關(guan) 於(yu) 創辦軍(jun) 事學院的意見書(shu) 》,校名和校址按他的建議,定名為(wei) 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軍(jun) 事學院,暫設南京。11月21日,劉伯承乘火車連夜趕赴南京,開始了緊張的建校和教學準備工作,僅(jin) 僅(jin) 用了48天時間就完成了各項籌備工作。1951年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軍(jun) 事學院成立典禮在南京舉(ju) 行,陳毅代表中央軍(jun) 委授旗。在授旗儀(yi) 式上,劉伯承單膝跪地,雙手捧起軍(jun) 旗下角,低頭吻了一下,然後起身接過軍(jun) 旗。至此,新中國最高軍(jun) 事學府宣告誕生,標誌著人民解放軍(jun) 開啟了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

  “尊師重道,教學相長”

  劉伯承常說,做好軍(jun) 事訓練工作不僅(jin) 需要周密的計劃、高質量的教材,還需要一支精通業(ye) 務的高水平的教員隊伍,就如同辦劇團要有名角,開醫院要有名醫一樣。他把這三者稱作是學院教育訓練工作的三要素。軍(jun) 事學院成立之初,以原華東(dong) 軍(jun) 大和華北軍(jun) 大部分幹部、教員為(wei) 骨幹,以從(cong) 地方院校招聘的一定數量的知識分子,以及從(cong) 舊軍(jun) 官中篩選出一批政治表現好、有較高文化水平和軍(jun) 事學術素養(yang) 的人員為(wei) 基礎,初步組建了一支教員隊伍。

  由於(yu) 特定曆史條件的限製,給從(cong) 軍(jun) 隊幹部中選拔調用教員帶來了很大困難,尤其是軍(jun) 事教員情況尤為(wei) 突出,最初任教的軍(jun) 事教員中舊軍(jun) 官的比例占94.3%。麵對打敗仗的教打勝仗的,加上舊軍(jun) 官教員自身存在的問題,有些學員尤其是軍(jun) 師級以上的老幹部學員,思想上抵觸,行動上不尊重,甚至當麵頂撞教員。針對初期舊軍(jun) 官教員與(yu) 學員之間的矛盾,劉伯承深知解決(jue) 不好必將影響學院的正常教學秩序和訓練任務的完成。他語重心長地告誡大家,這些舊軍(jun) 官出身的教員,經過思想改造有的已經轉變了立場,有的正在轉變。利用他們(men) 的學術專(zhuan) 長,對於(yu) 加強我軍(jun) 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是有益處的。他還經常深入到學員中間講政策、舉(ju) 事例,教育大家要正確對待舊軍(jun) 官教員,從(cong) 思想上扭轉“打敗仗的教打勝仗的”的錯誤認識,使“尊師重道”深入人心。

  為(wei) 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xi) 成效,解決(jue) 教學兩(liang) 方麵的工作問題,劉伯承提出“教學相長”的口號,即教與(yu) 學兩(liang) 方麵交往互動,教員與(yu) 學員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ge) 過程中兩(liang) 者彼此間進行情感交流,從(cong) 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共同進步與(yu) 共同發展。劉伯承倡導的“教學相長”,實質上就是人民軍(jun) 隊“官教兵、兵教官”這一優(you) 良傳(chuan) 統的體(ti) 現。他認為(wei) 教員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學員有豐(feng) 富的戰鬥經驗,彼此互助,即可取長補短,使大家都得到長進,共同完成訓練任務。劉伯承所倡導的“尊師重道、教學相長”的思想,為(wei) 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辦好高級軍(jun) 事指揮院校提供了借鑒。

  “治軍(jun) 必先治校!治校必須嚴(yan) 格”

  劉伯承在半個(ge) 多世紀的戎馬生涯中,始終把治軍(jun) 與(yu) 治校緊密地結合起來,強調治軍(jun) 必先治校,建設一支現代化正規化的軍(jun) 隊,不僅(jin) 僅(jin) 是新兵種及其學術的建設,而且必須還要有正規化軍(jun) 隊生活秩序的建設,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為(wei) 此,他在軍(jun) 事學院提出“建立正規製度”“學習(xi) 新兵種學術”兩(liang) 項中心工作。他強調:這兩(liang) 項工作概括起來,一個(ge) 是學“法”,一個(ge) 是學“禮”。“學習(xi) 新兵種學術”是學“法”,即學習(xi) 各兵種的技術戰術知識,及其協同作戰的法規法則;“建立正規製度”是學“禮”,就是學習(xi) 一個(ge) 革命軍(jun) 人應該遵守的禮儀(yi) 、禮節和禮貌。劉伯承自學院籌建之初就十分重視各項規章製度建設,始終堅持管理從(cong) 嚴(yan) 、作風過硬,始終把作風紀律建設、生活秩序建設作為(wei) 學院正規化建設的重要環節,作為(wei) 從(cong) 嚴(yan) 治校的關(guan) 鍵節點來抓。

  軍(jun) 事學院成立後,那些馳騁疆場、叱吒風雲(yun) 的學員,雖然認識到自己缺乏現代戰爭(zheng) 知識,需要潛心學習(xi) ,但來自農(nong) 民的不良習(xi) 性和對自身勝利之師的自滿情緒,使得在其身上出現種種自由散漫、無組織無紀律的現象,這讓劉伯承意識到,正規化建設,不單單是製定各種具有約束力的規章製度,還需從(cong) 學員的思想上徹底根除遊擊習(xi) 氣和自由散漫的劣根性。於(yu) 是他借審改《內(nei) 務條令》《隊列條令》《紀律條令》的“東(dong) 風”,決(jue) 定在全院進行一次作風紀律大整頓,要求大家對照三個(ge) 條令從(cong) 思想上、行動上查問題、找根源,製定整改措施,他把這種做法叫作“結舊賬開新支,割下麥子種晚稻”。在此基礎上,劉伯承因勢利導,以三個(ge) 條令的修訂與(yu) 執行為(wei) 突破口,領導建立完善了軍(jun) 事學院的隊列生活、行政工作和訓練工作製度,促進了軍(jun) 事院校的正規化建設。毛澤東(dong) 在《給軍(jun) 事學院訓詞》中高度評價(jia) 說:“軍(jun) 事學院的創辦及其一年多以來的教育,對於(yu) 建設正規化、現代化的國防部隊,是有重要貢獻的。”■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