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史話

文章

由工業文學想到的

發稿時間:2018-07-03 16:54:48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廖奔 趙文民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工業(ye) 強國建設,製定並實施《中國製造2025》國家戰略。短短幾年時間,我國由工業(ye) 大國向工業(ye) 強國邁進的步伐明顯提速。

  這些成就的取得,有其深刻的內(nei) 在因素和外部條件。文藝工作者,必須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對我國工業(ye) 發展史以及隨著工業(ye) 發展給社會(hui) 帶來的深刻影響和變化,進行文學性的思考、梳理和提煉,創造出豐(feng) 富多樣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中國旋律,為(wei) 世界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展現特殊的詩情和意境。我國的工業(ye) 發展史、新中國工業(ye) 成長史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的工業(ye) 騰飛史,為(wei) 工業(ye) 文學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廣闊的空間;為(wei) 繁榮我國文學藝術,為(wei) 文學愛好者和專(zhuan) 業(ye) 作者的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我們(men) 現在有必要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研究。

  研究我國文學藝術史,必須要放在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曆史長河之中來思考。我們(men) 的先人和前輩,為(wei) 人類農(nong) 耕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民族創作出了流芳百世、聲震四海的藝術瑰寶,形成了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對世界產(chan) 生了重要的影響。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zheng) ,中國工業(ye) 的發展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逼迫之下,在“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思想指導之下開啟了。清末民初,曾國藩、張之洞、孫中山等開始憧憬中國工業(ye) 發展之路。但伴隨著西方列強的打壓,這條工業(ye) 發展之路步履維艱,在夾縫中求生存。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我國工業(ye) 水平與(yu) 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巨大的差距。

  新中國開創了我國工業(ye) 發展的新紀元。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始工業(ye) 化建設,用70年的時間追趕西方發達國家用幾百年時間才能完成的工業(ye) 化進程。據聯合國最新統計,“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chan) 業(ye) 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ye) 門類的國家”。現在我國已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我們(men) 的航天、航空技術世界矚目,我們(men) 的複興(xing) 號高鐵成為(wei) 國家新的名片,我們(men) 的鋼鐵產(chan) 量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回想一下,新中國成立之初,一顆小小的鐵釘被稱之為(wei) “洋釘”,民眾(zhong) 的生活必需品火柴被稱之為(wei) “洋火”。而現在,浩渺的宇宙中有我們(men) 的衛星飛船,廣袤的大洋深處有我們(men) 的深潛器,最大的輪船由中國製造,最快的火車屬於(yu) 中國製造等等,不勝枚舉(ju) 。用人類發展史的坐標來衡量這70年的發展,無疑是人間奇跡。中國工業(ye) 發展的實踐打下的雄厚的物質基礎,為(wei) 全新理論體(ti) 係和思想體(ti) 係的誕生提供了可能和必然。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思想,為(wei) 工業(ye) 文明向更高層麵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方向性指導,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展開,我們(men) 在為(wei) 沿線各國提供基礎建設和技術支持的同時,也把70年來的經驗、製度、精神等工業(ye) 文化傳(chuan) 播出去,對沿線國家自覺融入“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將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工業(ye) 文學作為(wei) 反映中國特色工業(ye) 文化最為(wei) 直接的代表,將和其他種類的文藝作品一起,共同講好中國工業(ye) 故事。

  新時代呼喚偉(wei) 大的作品,波瀾壯闊的工業(ye) 發展史蘊藏著豐(feng) 厚的底蘊,每一個(ge) 大國重器的誕生都有感人至深的故事,這就需要文藝工作者去挖掘、整理和提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形成的門類齊全的工業(ye) 體(ti) 係,是我們(men) 文藝工作者必須深入的“基層”,我們(men) 的科技工作者、管理者、廣大的工人群體(ti) 就是我們(men) 文藝工作者要紮根的“人民”。工業(ye) 題材創作,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我們(men) 要在國家工業(ye) 化進程中發揮文化、文藝的獨特優(you) 勢,用“中國優(you) 秀現代文化”來歸納、梳理、總結、提升我們(men) 所取得的偉(wei) 大成就,為(wei) 人類工業(ye) 文明社會(hui) 發展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經驗。■

友情鏈接: